“特别狠心特别爱”是绿色地、科学地爱孩子。
孩子不同年龄阶段享受的父母之爱应该有所不同,这是父母要把握的分寸。孩子从嗷嗷待哺到咿呀学语,再到蹒跚学步,处在弱小渐长的过程之中,缺乏基本认知能力、抗御疾病和外来伤害的能力,犹如一颗小草非常脆弱,经不住任何风霜雪雨的摔打。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亲的精心呵护,一丝亲子之爱就如一泓清泉,会无声地滋润着孩子的成长,母亲也会从孩子的快乐成长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但当孩子进入童年、少年以后,就应该尽量把父母之爱的剂量科学化。否则,补药就成了毒药,毁掉孩子前程的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父母了!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有温度、有理智地爱孩子。
爱是一门艺术,这里面最难把握的就是情绪。
爱孩子是正常的,但是现在的父母恨不得天天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嘴里,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爱就变成了感情用事、失去理智的爱。这是以爱的名义,行自私之实,是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对孩子的摧残。“特别狠心,特别爱”,以理智的胸襟包容孩子犯错误,以温暖的笑容鼓励孩子改正错误,使孩子的生命之树奋力向下自己扎根,直到长为参天大树。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有牺牲、更有智慧地爱孩子。
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这受苦的同时也是享乐,这奉献的同时也是收获,这牺牲的同时也是满足。所以,愈有爱心的父母,愈会感到所得到的远远大于所给予的。这些爱犹如涓涓溪流汇集心间。但是,生命的本能是不断破茧而出,过多牵连,过分束缚,以爱为名的牺牲与奉献最终却成了孩子的监牢。
其实,父母爱孩子的牺牲也是要讲智慧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有种雕,雌雕每天要飞行200英里寻找一种坚硬、带刺的铁树树枝筑巢,上面铺以树叶、羽毛、杂草、防止幼雕被刺扎伤。随着幼雕渐渐长大,雌雕故意将安乐窝打破,幼雕就拼命扑打着翅膀,接下来的事情是:它们终于会飞翔了。带刺的巢穴,是一种深沉的母爱,更是一种博大的智慧。
为了孩子,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
“母爱”是个古老话题,回顾历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成为千古美谈。母爱又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因为母爱虽然是母子之间的亲情,但人们都生活在现实社会,母爱又不可能不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因此,母爱虽然具有天性、本能的方面,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天性。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影响母爱的“变数”越来越多,使母爱具有许多崭新的时代特征。
我的孩子在10多岁之前已经习惯了我100%的厚而腻的母爱,我通过仔细观察、学习、实践身边犹太父母的家教方法,对我的家庭教育实施了理念改革,中途更换教育理念和方法,孩子肯定会有一个阶段的不适应,毕竟是重打鼓另开张,不是从出生开始而循序渐进的。
很感恩生活,中国化了的犹太家教让孩子们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在孩子们的性格中发酵,帮助他们在年轻时就取得工作上的成就。这同时也证明了犹太中产阶级发展的家教办法确实很有价值,即使被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母亲中国化,却仍然可以发挥功效。
总之,家长要学会爱孩子的方式问题,可以学习上面的方法来爱孩子,让孩子得到最好的爱,让孩子有个好的未来。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带孩子在美国上学。一方面,这些中国妈妈希望能得到西方良好的教育,一方面同时也把本土的特色带到了大洋彼岸。而“中国妈妈”在美国成为贬义词的现象就是这个文化碰撞的结果。
妈妈呵护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中国妈妈对孩子体现的全方位全天候的关注和干预,本也无可厚非。只是突然有人冷嘲,这倒是个不错的现象。人的进步总是在不断反思中进行的。如果偏居一隅,少与外界互动,往往滋生夜郎自大的情节。当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突然有外人如此负面的评价,我想这是利于我们反思,促进我们成长的机会。
在一次美国总统的就职典礼上,很多记者围住了总统的母亲,想问他对自己儿子当选总统的看法,总统的母亲很激动,她告诉记者:我的大儿子当选总统,我非常的自豪,而我还有一个儿子,他在家挖土豆,我同样为我的二儿子自豪。这就是西方的文化特点,他们更关注自己的生命状态,我们更关注的是生活状态。当然,这不代表所有的人的认识,但事实上,我们许多人思想里经常有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等情节,正是说明里我们很多时候是为别人的看法而活。这也是中国妈妈在异地表现出攀比意识为何受到排斥的原因。
希望孩子进步,获得成功,这个目标是对的,在这点上,我想东西方的母亲都有同样的心理,关键区别在于对成功的理解,以及实现方法的不同。
说到底,是否成功就是个人体验的幸福感。既然个人体验,那么就是针对自己而言的。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要求不一样,但不影响他们对成功的体验。
当然,如果我们非要把进名牌大学做为成功的开始的话,那么这说明我们的中国母亲带孩子远洋到异乡求学的最重要的理由。其实在国内,何尝不是如此,笔这无意改变大家的意愿,只是我们需要再验证一下获得这个成功的方法是什么。
可以发现,我们国人很擅长比较法的,看到自己不比人家的孩子,所以人家的孩子能干什么,自己的孩子也应该可以干。你上奥数,我也上;你上演讲课,我也去;你上好学校,我想尽办法也要进。生怕落后别人。把自己搞的筋疲力尽倒也罢了,关键是孩子往往并不能如其所愿。原因很简单,攀比只是最简单最低级最缺乏智慧的方法。
无论孩子多大,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既如此,家长就应该按照人的身心特点来给孩子做策划和帮助。家长应该更多考虑的是孩子是否适合或应该接受,如何做让孩子喜欢接受,如何让孩子懂得自己需要什么。这样做家长,孩子和父母都会开心,也更容易成功。
好好看这个“比”字其实挺有意思的,是两把匕首啊。家长朋友有没有想过,在您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的时候,是不是也将刀子深深地插入你和孩子的心里TuLaoShi.com,还不是一刀,是两刀啊!
这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个女孩给远方打工的爸爸拨电话:“爸爸,我这次月考得了班级的第六名!”小雨中,爸爸沾满泥灰的手拿着旧手机,开心了:“不错了,祝贺你啊,我不在家,你还考这么好!”“爸爸,我想在下一次考班级第一名!女儿自信地说。爸爸说:“听了你的话,我心里很不高兴。”孩子以为有更高的要求,不敢说话了。“我不要你考第一名,谁保证总会考第一?总是不掉队?”爸爸很严肃地说。“你和妈妈什么时候要我一年必须挣几万元钱的?”爸爸又反问道。“没有,只要你平安就好了。”孩子的眼睛立即有点模糊了,有些抽泣。“对啊。”爸爸笑了,“不要流泪啦。考多少分不要紧,只要你尽力了,哪怕考不好,爸爸也高兴!”一个月后,孩子又打电话了,喊上了:“爸爸,我这次考了全班第一了!”
对孩子进行要求和期望是对的,只是智慧的家长是懂得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来做的,而不只是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的自私的行动。所以,建议母亲应该多考虑孩子如何能健康发展,而不单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
图老师育儿网友:
我是一个六岁男孩的妈妈,最近刚刚离了婚,感觉很难过。我们还没有把离婚的事告诉儿子,仍然假装像正常夫妻一样生活在一起,只是不在一个卧房。
也许我的儿子感觉到了什么,因为他变得非常敏感。儿子幼儿园的老师最近找过我两次,谈到孩子的行为(这个老师也还不知道我们离婚的事)。她说,我儿子这段时间非常情绪化,经常为很小的一件事就哭得歇斯底里。比如,有个小孩说他多拿了一块糖果,但是他没拿,他就哭得稀里哗啦。在家里,他不想一个人睡,总要我陪着他睡,并且让我用手臂搂着他的腰,好像抱着他一样。
这个状况真的很难维持,我不认为我还能继续跟我前夫这样过很长时间。可是我很担心我的儿子,我(们)该怎么跟他谈论离婚的事呢?我的儿子将跟我一起生活。每个人都说我不能跟儿子讲他父亲的坏话,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讲实话。我无法不带着怨恨谈论这件事,我该怎么办呢?我希望我的儿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儿童技能教养法”创始人——本•富尔曼建议:
谢谢你提出的重要问题。确实,把离婚的事情告诉自己的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的,最好能花点儿时间好好想一想该怎么来谈。我很高兴地注意到,你不反对跟孩子把离婚的事实告诉孩子,愿意听听这方面的一些建议。这样很好!我的建议是,跟你的前夫一起坐下来,好好做一个计划,看看该怎样把这件事告诉你们的儿子。
你们不需要告诉他你们为什么分手,因为他不需要知道你们之间冲突和问题的细节。你只要告诉他,你们已经做了分手的决定,因为你们相信当你们分开各自生活的时候会变得更快乐一些。也许,你可以跟他这样稍微地解释一下:
“我们当初相遇的时候非常相爱,也都非常高兴有了你这么一个儿子。现在我们也都依然很爱你,只是我们自己不想再住在一起了。我们觉得,如果我们分开生活,各自有自己的家,我们都会变得更快乐一些。这就是说,儿子,你将会有两个家:妈妈的家和爸爸的家。我们的确不住在一起了,但我们永远是你的父母,我们也会一起照顾你。你的爸爸正在找另外的地方,如果他找到了一个好地方,就会搬出去住在那里。你呢,会一直住在这个家里跟妈妈一起生活,可以每周(或者是任何可能的时候)去看望你的爸爸。”
当然,你并不需要一次说完这么多。你可以慢慢地跟你的儿子沟通。记住,一定要允许你的儿子问一些问题。他需要一些时间去消化这些信息。你的儿子也许并不感兴趣你们为什么要分手。对他来说,更想知道的是你们分手后对他有什么影响。他会问一些类似这样的问题:你们分开了我会怎么样?你们是暂时分开还是永远分开?我住在哪里?跟爸爸还是跟妈妈住?我会失去爸爸吗?我会多久见到爸爸?爸爸会住到哪里?我会有继父继母吗?以后谁来辅导我做功课?爸爸走了以后,我还能见到我的爷爷奶奶吗?谁会送我上学?这样一些非常实际的问题通常是在孩子开始怀疑父母离婚或者听到这个消息后的第一时间会想到的。孩子们有超强的适应新生活的能力,但是却很难应对不安全感和面对父母离婚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这一点与我们成年人无异。
如果你的儿子真的问起你为什么和爸爸分手,我想,最好不要跟他说实话。成年人的离婚,个中原因通常都非常复杂,远远超出孩子所能理解的。因此如果他真的问起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跟爸爸分开了?”你也许可以这么告诉他:“亲爱的孩子,生活就是这样的。有时候两个人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就像我和你爸爸在你出生之前一样。可是,过了些时间,因为一些原因两个好朋友也要各走各的路了,他们不再是好朋友了。我和你爸爸就是这样的。这不是你的错。很多的夫妻都会发生这样的事,跟你没关系。即使没有你,它也还是有可能会发生。”
我想,对于所有分手了的家长来说,都要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离婚本身并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在孩子的眼里,离婚本身无所谓好坏。如果因为爸妈的离婚会让他们失去一方家长,或者要让他们忍受父母亲之间因为无法正常交流而没完没了地争吵,离婚就是一件坏事。可是,如果孩子的父母亲能够在离婚以后友善相处,那么离婚对孩子来说就没有想象得那么可怕。比起当初在一起的大吵大闹或者冷漠相对,这样的离婚对孩子也许是件好事。有意思的是,很多父亲在离婚以后比婚内期间对孩子的关注多了许多。所以说,离婚既不是好事也不是什么坏事,全看离婚后你们让孩子看到了什么。
我对离婚的父母的一个忠告是,永远用尊重的态度对孩子提及另一方,即使你内心对他/她充满怨恨、愤怒或任何其它的负面感觉。我知道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是,把它看成是你送给孩子的一份礼物吧。不要告诉你的孩子你痛恨他的父亲什么,相反,告诉他当初你们相爱的时候,你欣赏他父亲的哪些地方,以及别人都欣赏他父亲哪些地方。
离婚以后,很多的家长都会为孩子的探访问题发生争执:爸爸什么时间来看望孩子?应该在哪里看望?多久看望?他们可以在一起待多久?如果之前达成的探访计划无法履行怎么办?很多这一类的问题都会引发离婚父母之间的争执。这是可以理解、也是难以避免的。但要紧的是,你要试着不把孩子卷入其中。如果孩子能够听到你们在电话里的争执,就让他离开一下,不要让他听到。不要让孩子听到你们的争吵!如此,你可以让他的生活简单一点儿。
另外一个你可以送给儿子的礼物是,如果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者学到了什么新的东西,去感谢他的父亲。比如,假定孩子有一天从幼儿园或学校回到家里,告诉你他的数学考试得了100分。给爸爸打个电话,告诉他这个好消息,还可以问一问他是怎么帮助孩子的:“我知道你这段时间一直在辅导孩子的学习,看起来你做得很棒!你是怎么做到的?”当你能够经常这样正向地表达,你的儿子和他的父亲都会变得很开心,反过来,他们也都会用尊重的方式来对待你。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lihun/)有了孩子的夫妻可以分手,但是因为你们共同的孩子,就要以父母的身份合作一辈子。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说法,“选择丈夫,就是要选一个那样的男人,即使你有一天选择离开了他,他看上去也能够作为一个家长跟你合作。”
还有一个小小的忠告,我也愿意送给各位离婚的父母。有些离婚的父亲(有时候可能是母亲)因为各种原因离婚后不愿意再跟从前的孩子保持联系,这样的事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确实是件令人难过的事。但是,如果你想帮助你的孩子,一定要努力试着不去批评那个远方的父母。如果孩子愿意,让他给他的父亲(或母亲)写卡片。有这样一个妈妈,她的前夫因为一些原因一直拒绝看望他们的两个小女儿,于是这个妈妈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周五,就帮助她的孩子给她们的父亲写一张卡片,告诉爸爸过去的一个星期里所发生的好事情。这样差不多过了一年的样子,这个爸爸终于放下了他的苦涩心态,重新开始联系他的女儿了。
从你的来信,我可以感觉到,你和你的丈夫都是非常体贴周到的人。因此,我对你们很有信心。你们一定能找到一个跟儿子谈论这件事的好方法。要记住的是,你和你前夫能够给予你们儿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向他显示出你们两个人都爱他,即使你们不再住在一起了,也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尊重对方,并且会尽力与对方合作、一起支持孩子长大成人。
燕楠的“幸福”
燕楠的爸爸妈妈是和平分手的,理由是双方感情不和。与别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相比,燕楠实在太幸福了——虽然她跟着妈妈生活,可是疼爱她的爸爸一星期会来看她三四趟,每次都是大包小包。因为爸爸是一家私企老板,有的是钱。也许是出于同样的补偿心理吧,妈妈对燕楠也比从前还要好,三天两头就带她上麦当劳,公主裙买了一条又一条。家里其他长辈也常常说她这么小父母就离婚了,真可怜,特别惯她。这样骄宠出来的燕楠在幼儿园是理所当然的小霸王,看到别的小朋友手上有什么她就一定要抢过来,稍不如意就要大叫大嚷,连老师的话也不听。
掴母亲的儿子
我跟丈夫是在王勇14岁时离婚的,孩子判给了我。我们离婚时孩子已经开始懂事,他挺恨他父亲的,虽然他从来没有跟我说过。这孩子原来就不怎么爱说话,我和他爸分开后,他说话就更少了,没事老摆弄电脑,要不就躲在屋里跟同学打电话,满嘴都是脏话。有时我听不下去就说说他,刚开始他不吭气听着,可后来,尤其是这一两年,
他不但不听,有时候还突然就火冒三丈甚至动手打我。
这种事我从来不好意思对外人讲,甚至连他的父亲我也从来没有告诉过,自己养大的儿子,他怎么对待我是我的报应。可我真的没有亏待过他。他升入职高以后,变得虚荣起来,一切都要名牌,从穿的到用的。我每个月只有不到1000元的收入,可他买一双鞋都要1000多元。
我是从心里疼这个孩子,他爸离开我们去跟另一个女人结婚时,我就在心里发誓要让我儿子过得不比别的孩子差。也许是这种补偿心理让我太宠这孩子了,因此,他对我为他做出的种种牺牲都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为了让儿子能够生活得更好一些,我除了做单位的会计工作,还兼了好几家单位的会计,每天在家里替人家做大量的账目报表。
我发现他是变着法子向我要钱,什么流行要买什么,什么时尚要穿什么。我就说:“你还是一个中学生,怎么能这么高消费,你们学校的同学都这样吗?”还没等我说完,他就冲我喊上了:“你别提我们同学,我们同学才不像我这样连个完整的家都没有呢。我缺爸少妈的,本来就低人一等,我再连名牌也买不起,你还让我怎么在同学中有点儿地位?”“那你里里外外都是名牌,同学们就看得起你了吗?”“那当然,最起码人家有什么我就不缺什么,再者说了,你不是说过要让我过最好的日子吗?”儿子的口气里满是理所当然和对我的轻视。为了我们之间能够维系一种平衡,我能忍的就都忍了。
直到有一天,他动手打了我,我才猛然意识到,这孩子已经被我宠坏了。这点孩子他自己也认识到了,他自己也哭了。他请我原谅他,说他一冲动起来就很难控制自己。
希望生病的儿子
小凡的妈妈张女士其实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可是丈夫去世、单位下岗让她焦头烂额,严峻的经济压力和世态的炎凉,让张女士像变了一个人,尤其是当她身心疲惫回到家面对小凡的时候,本来性情挺温和的,可是变得越来越不能宽容,对小凡轻则大吼,重则打骂。小凡每天在家里战战兢兢的,成绩也一落千丈。
有一次,张女士去学校开家长会,会上班主任让孩子们给妈妈读日记。小凡读道:爸爸去世后,妈妈变得好凶,我好怕。只有在我生病的时候,妈妈才能和蔼地对我。当妈妈骂我的时候,我想:要是我现在就能生病该多好。听着儿子的日记,张女士泣不成声。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类的天性,中国母亲更是向来有牺牲精神,其中既有高尚成功的范例,亦不乏误人误己的典型。我们要有爱和对爱的牺牲精神,但是我们也要保证我们爱和牺牲得恰当。如何来表现母亲对孩子的爱,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在讨论之前,我先要提醒大家一个对自己的爱的觉察角度,即:孩子需要我们的爱,我们也需要爱孩子,后者常常比前者还要强烈。
那些对孩子百依百顺或者说“溺爱”孩子的父母,是不是出于下tuLaoShi.com面这样一些潜在的理由呢?
1. 如果孩子不需要我们,我们会感到沮丧和莫大的压力。
2. 满足孩子的需要不仅能解除这种不快,还能让我们为自己能让孩子有求必应而“自豪”。
3. 满足孩子,让孩子快乐,不忍心看到孩子失望,体现着父母
的天性。
正是这一类的想法干扰了我们宝贵的理智,让我们满足了孩子所有的需要,包括不该满足的需要。于是,无意中我们给了孩子不恰当的权威和不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利。这不仅让父母很难受,而且也会导致孩子的痛苦,因为缺乏自制,他们终将会因为无法自我调节而受不了自己,而向父母发火并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快乐。在教育中,没有比这种情况更糟糕的了。
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开始具体讨论了。
孩子能感到的爱
我们中国人的感情比较含蓄,不习惯轻易表达。这种情况父亲多一些,但母亲也并非没有。以致于尽管父母们爱孩子爱得很深切,但是孩子却感受不到。
比如有的父母认为自己跟孩子讲话不用客气,甚至态度很凶,以致于孩子渴望成为“客人”以便家长对他和蔼一些;
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比较严厉,孩子经常处于被惩罚和训斥的威胁之下,对父母有很重的畏惧心理;
比如有的父母向孩子提出要求,却不说明理由,以致于孩子感到自己处处被支配,不仅体会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还会埋怨父母侵犯了自己的独立;
有的父母由于工作忙或者因为忙于自己的娱乐而很少与孩子呆在一起,以致于让孩子产生被父母疏远被遗忘或者在父母心中自己无足轻重等错觉。
生活场景3中的小凡为了能让妈妈对自己和蔼些,宁愿生病。我们不能说这是孩子的幼稚,这其实是妈妈的失职。不管大人生活多忙,不管大人有什么遭遇,孩子都应该得到母爱。孩子感觉不到的爱,对孩子来讲,是没有意义的。
普通的爱
许多单亲妈妈怀有深深的负疚感,而负疚感往往导致补偿心理,从而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的结果是要么培养出一个自私骄横、不会体谅别人的冷血孩子,要么给心地善良的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还债”负担。过于无微不至的爱往往会让孩子感到是一种负担,更不利的是,这种方式更多地暗示了孩子的与众不同。
当孩子成为我们的唯一,并且彼此相依为命的时候,无疑我们更加害怕失去孩子,更加担心他们受到伤害。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过度保护。因为孩子是通过尝试和冒险而成长的。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吵吵闹闹甚至受点委屈,对孩子的成长都是必要的,宽容的品质、抗挫能力、交往能力都是未来孩子的生活所必需的。
总之,我们要像对待一个普通孩子一样对待我们的孩子,不要让他感到自己格外被照顾、被保护。为了达到这一点,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克制自己的爱和担心。
稳定的爱
人类是一种十分情绪化的动物,有时候这是我们可爱的地方,有时候它也是我们的弱点。有的妈妈心情好的时候,就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做得不对她也迁就;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迁怒于人,一点小错就小题大做,即便没错也找出错来指责,甚至气势汹汹,让孩子感到恐惧。这对孩子是一种很大的误导和伤害。
它首先向孩子做了“不理智”的榜样,很容易让孩子变得情绪夸张、喜怒不加控制;其次,因为自己的情绪变化而不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来采取对孩子的态度,是一种十分不公正的表现。父母是强势,孩子是弱势,孩子无法反抗,孩子还要依赖父母,如果更认真地想,我们甚至能看到这是父母对孩子的“欺压”,无形中示范了强势可以向弱势任意发脾气的做法。孩子可能不知道“强势”、“ 弱势”这两个词,但是他能感到这种区别,比如他对比他弱小的孩子和对比自己强大的孩子态度不同。
非功利的爱
许多父母脸上的“天气”随着孩子学习成绩的变化而急剧变化:成绩好态度就好,孩子什么要求都答应;成绩不好就冷若冰霜,孩子想干什么都不成,让孩子感到父母不是喜欢自己,而是喜欢自己的成绩。其实,考砸了的时候,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关怀和接纳。我曾听说有一位母亲带着他刚刚出狱的儿子上街,逢人便讲,他曾经是个罪犯,但他永远是我的好儿子。她以此来恢复孩子的自信心。这样的母亲才是真正的母亲。把自己的态度与孩子的成败挂钩,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却非常容易伤害两代人之间的感情。
爱孩子,并且让孩子感到爱。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我们会更高兴;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让他们感到家庭是个避风港和加油站;做孩子某项活动的玩伴;能够和孩子在一起愉快地闲聊,仅仅是闲聊——这样才是更为和谐的爱。
有教育导向的爱
古语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就是说,我们爱孩子,就应该为了孩子的长远考虑,不要只为了孩子暂时的满足而妨碍了孩子将来的发展。诚如前面所言,爱孩子是人类尤其是母亲的天性,以至于孩子满足的时候,妈妈能从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所以妈妈们就乐此不疲地满足孩子,结果不知不觉中满足了孩子不该满足的,导致了溺爱为害的结果。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但不允许一个命令或者要挟;我们有责任提供孩子一切成长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但是我们没有义务也没有必要让孩子奢侈和虚荣。前者是关于情绪和人格的,后者是关于物质的。两者都是有分寸的。
我们有责任训练孩子克制欲望、忍受痛苦、不慕虚荣。比如说,小孩子很小的时候贪吃,我们就鼓励孩子控制自己对喜爱食物的食量;比如孩子跌倒了或者遭遇什么挫折了,我们不马上急于去安慰,而是等孩子稳定下来,我们再参与;比如孩子受到外界价值观的影响开始攀比,我们就逆其道而行之,孩子越想攀比,我们就越降低孩子的物质条件,孩子越不虚荣,我们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以便断绝孩子把自尊和自信建立在物质的优越上,从而激发孩子真正的自尊和自信。
生活场景1、2中的两个孩子,都在经受一种有偏差的爱。这种爱带给孩子的甜蜜是短暂和虚假的,而对他们的危害,将越来越展现出来。至于生活场景2中妈妈的补偿心理是完全不必要的,这在其他章节有专门的说明,这里就不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