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扁桃体隐窝内上皮坏死,细菌与炎症渗出物聚集其中,隐窝引流不畅而致。
3、可继发于猩红热、流感、鼻腔及鼻窦感染。
4、喜食肉类食品及油炸烤制类食品,吃青菜水果少,饮水少,导致内热体质。
慢性扁桃体炎有哪些表现
1、常有咽痛及急性扁桃体炎发作史。平日可有咽干、发痒、异物感,刺激性咳嗽等。
2、小儿可出现呼吸不畅,睡时打鼾。
3、吞咽障碍或者有消化不良、头痛、乏力、低热等症状。
慢性扁桃体炎的患者常有反复发作性咽痛,且容易感冒,咽部不适及异物感,口臭,还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倦怠无力、易疲乏、消瘦、头痛、低热等全身症状。扁桃体炎的患儿大多为内热体质,常有发热、头痛、咽痛、饮食受限,大便干、小便黄等表现,成为慢性扁桃体炎后,由于扁桃体隐窝内的细菌、病毒存留繁殖,容易形成感染“病灶”,发作频繁,甚至十余天既犯一次,极大地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大部分都是手术摘除,一则手术需要全麻,二则害怕产生并发症,所以很多家长大都不愿选择手术疗法。另外,扁桃体被切除掉了,病灶是没有了,一般也不发烧了,但同时扁桃体的保护作用也丢掉了。因为扁桃体和阑尾等均属末梢免疫器官,可以制造具有天然免疫力的细胞和抗体,对从血液、淋巴或其他组织侵入机体的有害物质具有积极的防御作用,3~5岁时扁桃体显著增大,是为了抗病防御,应视为正常,只要不影响呼吸,不引起并发症,就应该保留,青春期后自然会缩小,所以没必要坚决切除。微波或等离子治疗不需要全麻,也可以消除病灶,但是仍有一定的痛苦,患儿也难以接受。对此,中医一般采取贴敷疗法,选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及消肿散结作用的纯中药面,做成贴敷剂,一日一次,一次五小时,贴于下颌角处,十次一个疗程,可以逐步消除肿胀,达到消炎消肿、软坚散结的目的,通过此种疗法配合内服中药,大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消除了患儿的痛苦,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慢性扁桃体炎的中药治疗
1、内热型:咽疼隐隐,咽干干吭,时发热,手心热,大便常干,舌红苔薄黄,脉滑劲,用清营汤加减:双花15克、连翘12克、白芷9克、菊花9克、元参12克、大贝12、生地15克、麦冬12克、丹皮9克、黄芩6克、甘草6克,水煎服,随症加减。
2、痰核型:咽异物感,时清嗓,呼噜,吞咽不畅,舌淡苔白腻,脉滑濡,用六君子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茯苓15克、白术15克。甘草9克、半夏9克、陈皮9克、苏子9克、石菖蒲9克、甘草9克,水煎服,随症加减。
3、泻火消肿饮,一天两次,一次一袋,代茶饮。
慢性扁桃体炎的预防
1、积极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2、调理改善内热体质及气虚体质。
3、多饮水,多吃水果,少吃辛辣香燥食品。
化脓性扁桃体炎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它属于细菌感染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由于小儿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都比成人要弱,所以很容易患上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这一类的感染性疾病。因此,预防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发生非常重要。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主要表现是扁桃体化脓:咽喉肿痛,尤其是吞咽时尤其严重;大部分患儿有高烧不退的症状。
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保持孩子冷热适宜,最好不要穿太多的衣服,穿得太多出汗也多,这样反而容易感冒。
2、孩子活动出汗之后要及时的脱掉湿衣服,人出汗后毛孔会扩张,凉气就会比较容易进入人体了。
3、小儿生病一定要一次性治愈,否则高烧很容易引发感染,从而导致孩子患上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
4、均衡膳食,加强营养。孩子的饮食一定要做到营养均衡,比例合理。特别是要戒掉孩子爱吃零食的坏习惯,零食大多没有什么营养,还会使孩子不好好吃饭,导致营养失调。
5、锻炼小孩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保证孩子可以很好的照顾自己,知道什么时候该增减衣物,能好好地吃饭。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少感冒的几率,均衡的摄入营养。
扁桃体炎比较难愈,应当及时去正规专业的医院去诊疗。
前段时间孩子总是扁桃体发炎,两个月里跑了好几次医院,打针,吃药,把小孩折腾得够呛,更把我心疼得够呛。我一直不主张给孩子吃药,更别说打针。可是这几次当我们发现孩子不适或者发烧,赶去医院的时候,扁桃体已经严重发炎了,最后只有打针才能治愈。经过和身边的妈妈们交流,发现前期预防很重要,如果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体的不适,赶紧遏制住病症的发展,不仅是能帮助孩子免去针药之苦,有时候甚至能够将病症“扼杀”在萌芽状态。
小孩子扁桃体发炎,大多与民间所说的“上火”有关。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能从以下方面观察孩子的身体情况:
1.嘴唇是否通红。孩子的嘴唇应该是粉红的,有时候因为运动变得红润,安静下来也应该恢复粉红。上火或者扁桃体发炎的孩子,嘴唇会变得通红,甚至有些深红。发烧的时候更是明显。如果孩子的嘴唇明显变红,那么就要注意了。
2.口气是否较热。将手或者脸放在孩子嘴边,应该感到孩子呼出的气温度适宜,如果感到明显高于正常温度,那么就要注意孩子是否上火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3.小便是否偏黄且不够顺畅。一般来说,孩子的小便应该较清,即使有黄色也应该是很淡的黄。如果孩子的小便明显变黄,且每次尿一点而不是很顺畅,那么可能是有火气了。
4.饮食是否正常。我发现,扁桃体发炎的初期,孩子明显地不爱吃饭。即使是以前喜欢吃的东西,吃起来也会慢了很多。这应该是和喉咙不适有关。
缓解以上症状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白开水。春节前我发现孩子有以上的症状,赶紧给他喂白开水。大约半小时180毫升,坚持一天下来,孩子的小便明显变得清澈流畅,第二天嘴唇也不那么红了。
孩子一般都不爱喝白开水,这就需要妈妈们多些耐心,多想些办法让他喝。我有试过和孩子比赛喝水,两人端着杯子一起喝,看谁先喝完。还有数数喝水,比如跟孩子约定数到10就喝完,一般数到后面,孩子都会赶着喝水。还可以和孩子玩干杯,碰一下杯喝一口,几次下来也差不多能喝完了。或者可以做一些游戏,比如小树喝水,洒水车洒水等,也能让孩子快乐地配合喝水。大一点的小孩就能通过给他讲道理,说服他养成多喝水的习惯。
当个好妈妈不容易,不仅要勤学习,tulaoshi.com勤观察,还要勤动脑。希望我们的先知先觉能帮助孩子减少一些病痛的折磨,也能让妈妈免去频繁跑医院的辛苦,让大人孩子都轻松!
夏秋交替之时,昼夜温差变化逐步分明。小儿的进攻和调理功效较弱,这时家长们要多留意孩子的安康。夏秋之际小儿易患哪些疾病呢?
一、感冒
原因
·秋季气候多变,同时经过夏季,人体消耗较大,免疫力下降,病毒乘虚而入,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呼吸道疾病。
·医疗气象学家研究证实,感冒与气象要素的变化值关系最大。进入秋季,各地的气温日较差都很大,午后的对流天气,以及大范围的冷空气活动,都会造成气温的骤降。这种气温的骤降,就是秋季感冒的主要诱因。
预防
·天气由暖变冷,不要急于给孩子添加衣服,因为加上后就不好减掉了,只能是越加越多。最好的办法是:您与孩子穿一样厚薄的衣服,您静坐时不感到冷,孩子就不会冷。要知道,孩子虽没有大人耐寒,但他始终是在运动状态。即使是睡着了,也不要盖得太多。
·天气由冷变暖,也不能急于给孩子减衣服,可根据父母自身感受,比自己稍晚几天减衣服,如果您没有因为减掉衣服而感到冷,再给孩子减也不迟,但要比大人少减一件单衣。
·掌握“春捂秋冻”原则,再根据当天的天气预报、气温变化、您自己的感觉,有计划地给孩子增减衣服。不要随心所欲,想给孩子穿什么就穿什么,更不能听孩子的。
·有些父母,惟恐孩子冻着,天气一凉,就不让出屋。孩子呼吸道长期不接受外界空气的刺激,得不到耐寒锻炼,等到春暖花开时节,或接触了感冒病人后,因对病原菌抵抗力差,很容易患病。
二、秋季腹泻
一说到秋季保健,秋季腹泻不能不说,它是一种好发于秋季的感染性肠炎,绝大多数患儿是因为感染了轮状病毒后才发病的。此外,秋季腹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即使不治疗,多数病孩在一周左右也会自然止泻。
好发年龄
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症状
·在出现腹泻前,患儿常常有1-2天发热、咳嗽和流涕,接着出现水样喷射而出的腹泻,一天拉10多次,严重的拉30-40次;
·拉出的大便很像蛋花汤,稀水中飘浮着片片白色;
·小儿口渴,但喝水后很快又拉出来。
后果
·当患儿严重吐泻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周到的医治和护理,一旦患儿出现大量脱水便可导致严重后果;
·个别患儿可因合并脑炎、肠出血、肠套叠等而危及生命。
预防
父母对此应有足够重视。注意观察小儿有无脱水,可根据小儿神情、皮肤干燥情况、口唇干燥程度、眼窝是否凹陷、尿量多少、是否想喝水、哭时有无眼泪等方面来看。
治疗
治疗秋季腹泻时,如果父母在做好饮食喂养和口服补液,通常不会发生问题。症状较轻的患儿在医生指导下口服补液盐,这种配方不仅可以补充液体,而且还有补充肌体丢失的电解质和碱性物质的作用。一般用法是从医院取回口服补液盐后,按医生嘱咐加入一定量的温水,并在指定的时间内喝完,只要小孩不呕吐,可纠正轻、中度脱水。症状较为严重的患儿则应进行静脉补液。
日常护理
·如果患儿有食欲,就应该继续喂养,母乳喂养的孩子仍哺母乳;
·人工喂养的孩子,应吃去乳糖的奶粉,或1/2稀释牛奶;已添加辅食的孩子可吃稀粥或面条。>>网友kyonizuka2发贴提醒:夏秋之际,呵护宝宝不能不知道的几件事
------------------------------------------------------------------------------------------------------------------------
摇篮育儿问答:
图老师育儿网友问:孩子一到换季的时候就生病,是缺锌造成体质这么差吗?
图老师育儿网特聘专家张燕春解答:除了给宝宝补锌外,从各方面增强宝宝体质很重要。平时还要注意多进行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饮食要全面均衡多营养,防止小儿营养不良、贫血及佝偻病等;注意避寒和保暖,居室经常通风换气,不要带宝宝到人群聚集地公共场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