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让孩子多做以下4种运动
1.跳跃运动 促进长高的运动主要是纵向跳,通过刺激长骨的骨板达到长高的目的。小宝宝可以让其在户外跑跑跳跳多运动,大点的孩子可以每天坚持跳绳10-15分钟,长期坚持就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此外,还可做摸高运动,如摸篮板、树枝、高物等,可双腿跳、左右单腿跳,每组10次,跳的时候尽量让孩子使尽全力。 由于跳跃容易影响脚的发育,对膝关节和踝关节冲击较大,因此要穿有弹性的鞋子,保护关节。5-10岁的孩子可选择跳绳,耗时少但耗能大,能刺激骨质,促进骨骼生长、消耗多余脂肪,提高平衡感和反应力。 2.杠上运动 可以借助单杠或双杠等运动器材,双手紧握横杆悬垂,就是双手紧握单杠式的棒子,使身体腾空下垂时,以脚尖能轻轻触地为最好,每次坚持20~30秒,可以起到拉伸脊柱的作用,促使脊柱骨的增生。 3.跑步 建议小步跑,同时双拳放在肩上,双臂屈肘向前旋转,快速跑跳25~50米,重复4~6次,每次之后稍休息,然后下坡跑。 4.伸展肢体
伸拉双手向上,然后向各方伸拉,同时踮起脚后跟,重复6~8次,中间稍休息一下。也可以请两人协助,一人握住双手,另一人抓住双脚,同时向相反方向轻轻牵拉身体,每次20秒。
Tips: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比不参加锻炼的同龄儿童平均高4-8厘米,因此建议儿童每天进行户外运动,具体选择哪项运动,可根据孩子的性格、体质特点以及孩子的喜好选择。 另外,家长要注意不能急于求成,因为长期过量超负荷运动会造成软骨损伤、肌肉劳损,不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一般运动时最好保证孩子的心率达到120-140次/分钟,运动到孩子出汗、发热、面色红润为宜。爱笑的孩子多聪明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专家最近披露一项研究资料:爱笑的宝宝长大后多较聪明。这是他Tulaoshi.com们在系统地研究了年龄与智慧之间的关系后得出的结论。他们发现,聪明儿童对外界事物发笑的年龄比一般儿童林早,笑的次数也更多。
从宝宝的发育进程看,一般长到3个月左右出现发笑反应,只要醒着,一看到家人熟悉的面孔或新奇的画片与玩具时,就会高兴地笑起来,嘴里呵呵地叫,又抡胳膊又蹬腿,可谓手舞足蹈。另外,当他吃饱睡足,精神状态良好时,尽管无外界刺激,也会自动发出微笑。前一种笑被称为“天真快乐效应”,后一种则称为“无人自笑”。
研究表明,天真快乐效应是婴儿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在精神发育方面是一次飞跃,对大脑发育是一种良性刺激,被誉为智慧的一缕曙光。至于无人自笑,乃是婴儿在生理需要方面获得满足后的一种心理反应,这两种笑均有益于大脑的发育。由此不难明白,父母多与宝宝接触,并用欢乐的表情、语言以及玩具等激发其天真快乐效应,同时注重喂养,吃饱睡足,促使其早笑、多笑,乃是中期智力开发的一大妙招,值得年轻的父母们重视。
笑是一种“器官体操”。生命离不开运动,宝宝的发育同样如此。可宝宝不同于成人,甚至也不同于年长儿,他们的活动能力很有限。如何运动呢?不妨促使其发笑。
“笑是一种类似于原地踏步的良好锻炼方法。”巴黎医生亨利·吕斑斯对笑的这个评价,不仅宜于成人,也适合于小宝宝。发笑时面部表情肌运动,胸部与腹部肌群参与共振,既活动肌肉、骨骼与关节,又对多种内脏器官起到“按摩”与“锻炼”的作用,被运动医学专家誉为“器官体操”。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ndong/) 例如,笑使动脉血管平滑肌放松,管腔变大,血流量增多,全身器官能享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而加快发育;胸肌运动带动胸廓扩张,肺活量因之增加,换气效率得以提高(发笑时换气值可达到静止状态的2~3倍),促进肺脏发育;笑促进肝脏和胆道蠕动,胆汁分泌旺盛,有助于肝脏发育。同时,胃肠的蠕动亦增强,消化液的分泌增多,有利于增强消化功能,排出肠道内的气体,对消化功能弱以及吞气症引起的腹胀有一定治疗效果。
因此,笑不仅是开启儿童智力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一种良好的体育锻炼方式,对促进全身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均衡地发展大有裨益。
诱导孩子多提问
当小宝贝离开妈妈的怀抱,开始迈出他人生的第一步的时候,往往也开始学说话了。
有意思的是,在宝宝最先使用的“语言”中,就已有了代表探索和表示新奇的词。比如,他会指着任何对他说是新奇有趣的东西,急切地发出嗯嗯啊啊的声音,这声音就好比是不久后他将使用的,并且使用频率颇多的“这是什么?”是呵,在孩子的眼中,世界简直是太奇妙了,随时随地都会有“新大陆”被发现。他们的小脑袋中当然要充满一个又一个问号了。随着宝宝的成长,他们的提问将会更细,常常要刨根问底,不搞清楚誓不罢休。身边有一个3岁的孩子,当父母的不知要被“逼迫”着学多少东西。
好奇的是成材的原动力。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都同科学家小时候好奇心强有关。水开时,将壶盖顶起来的现象,引起了童年瓦特的好奇,这才有了日后的蒸汽机,才有了工业革命的迅猛进程。
愿意思考、喜欢探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每个健康的宝宝都会这么做的。但是,有些孩子渐渐地对事物探索的兴头减少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不爱学习,马马虎虎,这又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恐怕同父母对孩子的提问采用错误的方式有关。
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家务太忙会感到精力疲乏,当孩子不停地向他们问为什么时,就常用不耐烦的口吻对孩子说:“别烦妈妈(爸爸)了,自己玩一会儿。我忙着呐!”孩子的积极性受挫,久而久之,就不再喜欢提问了。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小,没必要告诉他那么多、那么细,告诉他他也不懂。于是,往往三言两语打发了孩子,或用糊弄的态度支吾过去。孩子虽然尚不懂事,但他们也能从父母的态度上感觉到妈妈和爸爸对他的作法是否赞同。父母总是敷衍,孩子的热情自会日减。
也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提问不好回答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但编一个谎话欺骗孩子。但孩子对于父母的话总是很信服的,他会将答案当成真理。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大脑好比一张洁白的纸,正确的事物会在上面留下画痕,错误的事物也会在上面染上印迹。我们又怎能不留心呢?
所以说,当孩子提问时,我们首先应持鼓励的态度,回答时要尽可能地简明、准确、浅显易懂。3岁前的宝宝,对事物往往是从具体的、自身的、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的。因此,要想给宝宝讲清一个问题,回答时就要从这些范围进行。比如,宝宝看到一块冰,放在屋里,一会儿没有了,便会产生疑问。我们不妨给他做一个小试验:从冰盒中取出一块冰,在炉上加温,一会儿,冰化成了水,告诉他,从冷到热,冰就化了。随着水温继续升高,一会儿水开了,让孩子看水蒸汽,再过一会儿,一小块冰就蒸发干了,告诉孩子水变成了蒸汽飞跑了。孩子就会明白为什么了。
孩子常常会提问的还有表又没有腿,它怎么会走呀?于是,有些孩子为了看个究竟,便将表给弄坏了。此时,当父母不可认为孩子是在破坏而打骂斥责他,要让孩子知道表的基本工作原理的同时,告诉孩子,搞坏东西是不对的。
在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时,如果父母真的很忙,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爸爸)现在很忙,等会儿告诉你。如果父母被“考”倒了,最好是翻翻书,寻找答案。对于一时解释不清的问题,也不要羞于告诉孩子不知道,并可以就这个问题和孩子一起去问别人或查阅书籍。孩子大一些后,自然就会养成查书的好习惯。
提问是孩子求知欲的表现形式。在生活中父母不仅要认真地回答孩子的提问,还要适当地启发提问,也可对孩子的问题进行深一步的发问,以引导孩子思考,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当孩子在你的诱导下自己得出答案后,他会高兴得又叫又蹦,在欢快兴奋的同时,他也有了自信心,有了成就感。这自信心将伴他长大成人,伴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