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和妈妈一起堆沙子。一会儿提水,一会儿堆土,亲子氛围其乐融融。这时,有小同伴过来了,想借一把铲子。还没等乐乐作出反应,妈妈就说开了:“乐乐,借给哥哥,好吗?乐乐乖,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妈妈告诉过你,要大方的……”长篇大论后,妈妈把铲子给了同伴。可乐乐呢?转身走开了。
点评→不要替孩子“长脸”
孩子大一些,带出去玩,家长当然希望孩子给自己“长脸”。但乐乐妈的行为,实质上干扰了孩子之间的独立交往,让乐乐失去了一个跟同伴交往的锻炼机会。
聪明的家长永远是站在孩子身后。碰到类似问题,家长不妨等一等,先观察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很乐于把铲子借给对方,马上拥抱孩子,告诉孩子:“你很棒!”如果孩子不肯借,你再适时加入,引导他与同伴正确交往。
场景3
海洋球池里,一群孩子在玩耍。一个哥哥快速、熟练地从一旁的滑梯上滑下,“嘭”的一声,躺在球池里了。这时,周围聊天的妈妈们循声而来,一边嘟囔着,一边把自己的宝宝从球池里抱出。霎时间,球池里只剩下两三个大孩子。
点评→别用世俗偏见评价孩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看着大孩子“粗鲁”地“闯”进了海洋球池,周围聊天的妈妈们赶紧采取“保护”措施,把宝宝抱了出来。家长用自己的预想,保护了孩子的身体,却破坏了孩子们宝贵的学习环境。
家长心里关切着孩子,但表面上要不动声色地走到球池边。你可以引导宝宝为这个大哥哥鼓掌,而大孩子看到家长在也不会太为所欲为。何况孩子之间的交往,多数没有恶意,家长完全可以“暗中保护”,又不破坏现场的愉快气氛。
场景4
全家出门去公园游玩,热热闹闹的。妈妈看到花了,笑着说:“宝宝,这是菊花。看她的花是黄色的哦!”远远的,风车在转,爸爸说:“宝宝,你看,那是风车哦。”这时,爷爷一抬头,发现鸽子了,连忙大叫一声:“宝贝,天上有鸽子在飞。”……
点评→别替孩子看世界
还没等孩子自己发现,家长就急不可待地把看到的东西指出来。表面上看,这是向宝宝传授知识,实际上却局限了孩子整体观察的能力,也剥夺了他们自我探索的乐趣。
家长不妨等孩子对某个事物特别关注时,你再开口说话。而且要注意,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而是多用问句的方式,引导孩子一起来观察。比如,当宝宝在看花的时候,你可以这样问:你在看这个吗?上面有什么?花是什么颜色的呢?……
场景5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妞妞刚起床一会,乐滋滋地在房间看《天线宝宝》!“妞妞乖,把尿包扔到垃圾桶去!”妈妈在外面喊。这时,爷爷进房间了,妞妞马上笑嘻嘻地说:“爷爷扔,爷爷扔!”
爷爷慈爱地摸了下妞妞的头,提了尿包走出来,有些得意地跟妈妈说:“咱家妞妞越来越聪明了,自己不扔叫我扔,这小家伙,呵呵。”
妞妞一周8了,爷爷闲下来,最喜欢逗妞妞玩。“妞,打爷爷,打爷爷!”爷爷笑眯眯地抓起宝宝的小手,轻轻拍打着自己的脸庞,妞妞一边拍,一边“咯咯”地笑了起来。
点评→别因孩子可爱就乱了套
当孩子们动用“小聪明”、“小伎俩”来对付大人时,很多家长明知道不对,却又忍不住对孩子的机灵津津乐道。家长表情、语气、行动的不一致性,常常让孩子无法正确分辨,导致了错误的模仿。
孩子最初的社会秩序感和规则,往往来自于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妞妞确实很聪明,懂得把事情“转嫁”给爷爷做,但这并不值得赞赏,而是要语气平静地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做。面对孩子的“聪明”,家长要多些理性,并且全家一致。
场景6
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妈妈看到宝宝正在和一个年龄较大、性格活泼的大哥哥在一起玩。这时,大哥哥轻推了宝宝一把。只是因为宝宝站错位置了,纯无恶意,宝宝很自然地走开了些。可这时,妈妈却飞箭似奔跑过去,喊了声:“小心点,宝宝!我们去那边玩。”
6个小小的生活场景里,都暗藏着不同的教育智慧。希望资深教师翁娟的诚恳建议,能让有不同“涂鸦行为”的家长有所领悟,并努力改进自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用心的“雕刻者&rdquo(图老师整理);。
点评→孩子没你想的那么脆弱
宝宝被大哥哥推了一把,不少家长心里会不舒服,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其实,孩子们的交往是单纯的,他们表达情绪很直接。也许前一分钟,他们还在推来推去,后一分钟,就拥抱欢呼。
家长带着成人的眼光出手“保护”,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受挫”的机会。
家长不可能永远地守护在孩子身边,让他自己先试着解决,其实孩子很坚强。
许多父母在生活中面对宝宝时做的一些小事情,往往都会带来巨大的教育影响。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没有小事的!
场景1
妈妈下班了,打开家门,就看到:多多正边吃晚饭边看电视,手里还把玩着不少的玩具。奶奶则端着饭碗跟在多多身后。
放下背包,妈妈说开了:“多多呀,刚才妈妈在楼下看到警察叔叔了。他告诉妈妈,正在找不认真吃饭的小宝宝,要把不乖的宝宝抓到警察局里去。你怕不怕警察叔叔?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警察局关起来! ”
晚饭后,妈妈看到多多玩得太兴奋了,在小区里跑来跑去的,出了不少汗。妈妈又说道:“多多,医生阿姨要来抓你了!快过来,穿衣服。不然,让你到医院,打针!”
点评→家长的权威不是靠“吓”的
生活中,有的家长会借用“警察”、“医生”、“小偷”等这些特殊职业人物的权威,“威胁”孩子吃饭、睡觉。也许一时有效,可长久之后,孩子不仅会对这些职业产生恐惧,而且会产生不安全感。
孩子不听话时,家长总是忍不住摆出大人的权威,强制、命令、恐吓,这些都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家长何不编个可爱些的小故事呢,或顺着孩子的性情喜好,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交流,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场景2
乐乐和妈妈一起堆沙子。一会儿提水,一会儿堆土,亲子氛围其乐融融。这时,有小同伴过来了,想借一把铲子。还没等乐乐作出反应,妈妈就说开了:“乐乐,借给哥哥,好吗?乐乐乖,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妈妈告诉过你,要大方的……”长篇大论后,妈妈把铲子给了同伴。可乐乐呢?转身走开了。
点评→不要替孩子“长脸”
孩子大一些,带出去玩,家长当然希望孩子给自己“长脸”。但乐乐妈的行为,实质上干扰了孩子之间的独立交往,让乐乐失去了一个跟同伴交往的锻炼机会。
聪明的家长永远是站在孩子身后。碰到类似问题,家长不妨等一等,先观察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很乐于把铲子借给对方,马上拥抱孩子,告诉孩子:“你很棒!”如果孩子不肯借,你再适时加入,引导他与同伴正确交往。
场景3
海洋球池里,一群孩子在玩耍。一个哥哥快速、熟练地从一旁的滑梯上滑下,“嘭”的一声,躺在球池里了。这时,周围聊天的妈妈们循声而来,一边嘟囔着,一边把自己的宝宝从球池里抱出。霎时间,球池里只剩下两三个大孩子。
点评→别用世俗偏见评价孩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看着大孩子“粗鲁”地“闯”进了海洋球池,周围聊天的妈妈们赶紧采取“保护”措施,把宝宝抱了出来。家长用自己的预想,保护了孩子的身体,却破坏了孩子们宝贵的学习环境。
家长心里关切着孩子,但表面上要不动声色地走到球池边。你可以引导宝宝为这个大哥哥鼓掌,而大孩子看到家长在也不会太为所欲为。何况孩子之间的交往,多数没有恶意,家长完全可以“暗中保护”,又不破坏现场的愉快气氛。
123理财锦囊
去年以来,物价持续上涨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压力,而对于去年新添了宝宝的家庭来说,更是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沉重。广州市民苏小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女儿刚满一岁,从出生至今直接用在她身上的钱就已经2万多元,“我们还没有去上什么早教课程,也没有请保姆。”事实上,对于许多新晋爸妈来说,往往由于心里没谱而在孩子身上投入了过多的金钱,甚至为了给孩子买贵的食品和用品,宁可自己省吃俭用。“这其实是一种浪费,还不如将钱存给孩子上学花。而且养孩子是项长期工程,如果刚开始就透支,什么时候才能熬到孩子长大?”
第1招
尿布纸尿片巧搭配
年省2800元
小菲的女儿今年两岁,第一年消费的大头在奶粉、尿片等吃喝拉撒方面。小菲说,女儿出生的第一个月,光是买进口奶粉和进口纸尿片就花掉了1500元。“尤其是纸尿片,现在很多家长都愿意买贵一些的牌子,折算下来大概要2元一片。一个月纸尿片的开销将近400元”。
那么,应该怎样节省这部分开销?小菲建议,宝宝过了3个月之后,家长就可以开始尝试给宝宝把大小便。具体做法是,将可循环使用的尿布和一次性纸尿片搭配使用,“白天把尿布放在纸尿片里面用,而且定时把尿和换尿布。晚上睡觉前直接换一条干净的纸尿片,让宝宝一觉睡到天亮。”这样一来每个月的花费只需要原来的1/3,即便是用2元一条的进口纸尿片,一年下来也可以节省2800元。
第2招
自己动手做婴儿食品
年省3000多元
至于食物方面,对于不是以母乳为主的宝宝来说,奶粉的开销固然无法节省,但在辅食环节却大有省钱的空间。
小菲表示,很多家长首选都是包装好的婴儿辅食成品,这些产品都比较贵,如某品牌113克装的肉泥罐头市场售价每瓶9元,225克装的米粉每盒20元左右,营养面条每盒也要20元,果汁每瓶要5元。如果宝宝全部食用该品牌的辅食,七八个月大的宝宝每月大概需要米粉5盒,共计100元;瓶装产品大约34瓶,一共约306元;面条约3盒,共60元。每月在辅食上的开销大概要466元。
其实,哪怕是价格再贵的婴儿食品,宝宝也会吃腻。小菲认为,家长们还不如自己多花点心思和时间,亲自动手为宝宝做辅食。小菲举例,她每天在家烹煮搅拌蔬菜和肉类,再和米粉或米粥拌在一起。此外,她用新鲜水果榨汁给宝宝喝,还经常自己做一些馒头、包子。如此算下来,一个月宝宝的食品开销大概在200元左右,比全部使用包装婴儿辅食每月至少节省266元,一年下来,就能省3192元。
第3招
衣服裤子买大码
把握反季节促销机会
宝宝的衣服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也许不少家长都感觉宝宝衣服不够穿,还要不停地买,然后感慨孩子长得太快了。
对此,小菲给出的建议是,在给宝宝买衣服的时候要有原则、有计划和有策略。原则是要谨记宝宝长得很快,所以衣服不能一次性买太多,否则一下子就不合穿了。有计划是指要把握商场和商家反季节促销的机会,分外套、内衣、毛衣等不同类别来购买,每一类大概买两三件就可以了。策略是指最起码要买大1个码到2个码的衣服,这样就适当延长了使用时间,相当于省了一笔钱。当然,鞋子不能一下子买太大。她表示,如果只买当季的衣服,以1岁孩子的冬装来计算,衣服、裤子、毛衣和外套一整套的花费大概要250元。如果这些衣服都能穿上两季,那么相当于价格便宜了一半,也就是说能省下170元。
第一种境界——长于育儿之术
长于育儿之术的家长多长了一双眼睛,发现自己的宝宝原来不是个机器,而是那么生动和多变的一个生命。家长知道是生命就有个性,就不能照本宣科的对待,于是认真学习各种育儿的方法和技巧。
这个圈子中,有自信的家长,但这时自信不再盲目,他们知道随机应变,懂得举一反三,只是容易陶醉于眼前的成绩,而可能忘记经常抬头望望远方以保护视力。有些时候家长也会丧失自信,因为宝宝变的太快了,昨天还很灵验的妙方可能突然间毫无功效了,但问题还必须解决,于是挖空心思变招儿,这一变也许就成了,也许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真正长于育儿之术的家长是个“育儿匠”,追求雕琢出精妙的作品,他们也有这个本事,于是不小心就会被戴上漂亮的荣誉桂冠成为别人的榜样,对于家长来说得了荣誉只要不沾沾自喜,仍然知道进取的话也不是坏事,但若一门心思维护名誉那就是另外一种景象了。
这种情况如果不是落在家长而是落在专家头上,即便称得上“育儿大匠”,因为太怕有辱英明而追求立竿见影,相对考虑孩子长远发展就少,这样就难免落入误人子弟的泥潭。
第二种境界——忙于育儿之事
忙于育儿之事的家长埋头于具体的事物,但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只管自己努力做事,很少顾及宝宝的真正需要和体验,常常犯下过度保护或给宝宝施压的错误,不遇到问题还好,真的遭遇麻烦就大有一招走错功亏一篑的危险。
这个圈子中,有些家长很自信,因为他们熟练的象个“八级工”,饮食起居安排得井井有条,吃喝拉撒照顾的得心应手,书桌上摆着育儿条例一二三,身后还站着头戴各种专家高帽的人士担当后盾,以至于自信得四处传播自己的育儿“条例”,自信到听不进任何逆耳的忠告,直到孩子被判定有情绪行为问题tuLaoShi.com、缺乏创造力、交往困难,甚至智力发育迟缓或存在各种健康问题时才大梦初醒。
还有的家长正相反,他们常常满腹狐疑,因为自己潜心学来的招数在宝宝那里总是碰壁,明明书上写着向东,可宝宝偏偏就要向西,而且那么多的现象都跟宝宝有“毛病”似的,于是难免有病乱投医,东家的膏药西家的汤、南家的法宝北家的秘方,一股脑灌到孩子身上,结果只见东边日出西边雨,问题去了还复来。
整天埋头育儿之事的家长是个“育儿工”,发达了四肢简单了头脑。这本也无可厚非,带孩子就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嘛,可怕的是假如他们的“专家顾问”也是个“育儿大工”,不管张三李四青红皂白,就是甲乙丙丁那么一套方子。结果受牵连的只能是孩子——不在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消亡”。
第三种境界——精于育儿之道
精于育儿之道的家长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先后天合力发展的成果。他们育儿不仅动手、用眼看,更会用头脑思考,更懂得用心感悟。他们能够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理解宝宝的需求,懂得引导的办法,明确发展的方向。对这些称得上“育儿师”的家长来说,做每一件事情都不仅仅为了这件事情本身,他们的每件工作既顾及到昨天,适应于今天,又服务于明天,因为他们更懂得从全局的角度,从长远的目标去看待和对待孩子的发展,对待现实问题最大的优势在于不求完美又懂得取舍。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位年轻的母亲把刚满一岁的女儿抱到医院整形科,要医生给小家伙割双眼皮,理由是:“不想输在起跑线上”。荒唐的举动、荒唐的解释,让人多少有些哭笑不得。然而笑过之后,我们也不能不思索——是什么让家长做出这样的荒唐事?
生儿育女、抚养成人。这一看似自然而然的行为,在当下却变成很多年轻父母面前一道难上加难的思考题、选择题。从孕前到生产、从哺乳到早教、从才艺培训到学校选择……每一道“关口”前,总有各式各样的理论漫天飞舞,总有层出不穷的正反面典型可供借鉴。传媒资讯的密集“攻势”下,众多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人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蒙特梭利”来了、“潜能开发”来了、“虎妈”来了、“鹰爸”来了,发展天性还是严加管束?坚持快乐童年还是奔波于各种培训班?一系列的问题,容不得父母们细想,只因为还有那个“不能输在起跑线”的警示语时时闪过。这些现象,透露出当今很多父母在育儿方面的浮躁心态。
其实,“虎妈”也罢,“鹰爸”也好,都只是极个别的极端事例。而在育儿这件事上,极端容易,难的却是适度。适度的疼爱、适度的宠溺、适度的包容、适度的规则、适度的惩罚……分寸的拿捏、程度的把握,这才是作为父母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望子成龙的愿望并没有错,但须明白,“成龙”之前,必须首先“成人”——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完善、能自立于社会的公民。这远比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取得技能上的成功更为重要。
在媒体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自强孩子身处逆境但乐观开朗、孝亲仁爱的例子;会看到某些“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骄奢跋扈、冷酷无情的例子;也会看到一些不乏才华的孩子暴露出的性格缺陷。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在育儿这件事上,父母创造的外界条件千差万别,但重要的一点是,作为家长,是否在家庭生活的细小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孩子良好的、健全的、强大的内心世界。
所以说,育儿教子,不妨也“返璞归真”。想想看,当宝宝在母体中孕育的时候,你的期盼是什么?你是否能以自然、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成长?是否能给这个社会,培养一个合格的成员?
很欣赏这样一句话: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摆脱浮躁心态,多思索、少盲从,是很多爸爸妈妈应该补上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