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利用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幼儿进行分享认知的培养
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例如: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物们共享她的漂亮得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这个形象好象就是幼儿身边得同伴或者说是就是幼儿自己,所以大家十分喜欢她。为了让幼儿能充分理解小姑娘的 内心变化,对小姑娘自私后的孤独感及与人分享时的满足、快乐感能产生公民共鸣,我在讲述完故事后,让幼儿观察三副图中小姑娘的表情变化,并且,让幼儿来表演表情。继而提出问题,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表情变化的原因:a、小姑娘为什么高兴?(小动物都夸她的房子)b、小姑娘为什么不高兴?(她不同意小动物们到她家玩)c、小姑娘为什么又高兴了?(她同意了小动物到她家玩)。通过观察回答,幼儿已能感受到小姑娘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故事表演,再一次形象地表现情感信息。在表演过程中幼儿充分体验到了自我意识的膨胀(拒绝小动物)??自我意识的克服(失去朋友后的孤独)??与人分享时的快乐(邀请小动物)这一心理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明白了分享是快乐的,但必须先得约束自己自私得行为。其次,通过讨论来迁移情感,逐步形成幼儿自身得认知。例如组织幼儿讨论:小姑娘拒绝小动物时,你的心里怎么想的?(小姑娘真小气,我有点不喜欢她)如果你是小姑娘,你会怎么做呢?(幼儿都表示邀请小动物们去家里做客;有的还表示分小动物吃饼干等等)看来孩子们已从小姑娘这一形象中知道了任何好吃、好玩的东西都不应该一个人独享,懂得了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利用日常情境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在平时,我们处处做有心人,常常又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儿也会把家中所发生的一些高兴的(m.tulaoshi.com)事、伤心的事、有时甚至会把晚上做的梦讲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感受体验她当时的情绪。此外,我们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如:有一次,曹问宇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蹦蹦高,小朋友见了十分羡慕,都想玩玩,而曹问宇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孩子们都挺失望,我一看,见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拿过蹦蹦高,对曹问宇说:“这个蹦蹦高现在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该怎么办?”“问你借呗!”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可是,我不借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样啊?”我摆出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曹问宇想了想说:“好象有点酸。”“那你们大家呢?”“我也有点酸;老师,我的心里有点难受”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曹问宇,你看,小朋友现在心里都和你一样酸酸的,你知道为什么吗?”曹问宇不说话了,他拿过蹦蹦高塞到小朋友的手中,大伙儿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两种角色,体验到了羡慕时地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从而摆脱了自我这一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的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我们成人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所抓住的情感状态,从而来培养幼儿合作、互助、分享等一系列亲社会行为。
利用同伴间的交往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
当孩子获得了分享认知,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由于幼儿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较不稳定;有的孩子则当着老师的面愿意与人互换玩具,而老师一走,他就抢回了自己的玩具,可以说时一种假分享行为,他在与同伴交往中仍难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以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导纲要》中指出:中班幼儿要具有初步的责任感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常规培养一直是幼儿园每年三月和九月的重点工作内容。而且,经过一个假期,一些孩子原来已形成的常规及一日生活的好习惯现已丢失殆尽:每天早晨来园时,老师既要接待家长及幼儿来园,又要晨检,以及幼儿的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老师们恨不得把自己分成三半,也不够用。真可谓:推倒了葫芦,又起了瓢。
由于前面的混乱局面,我们及时反思,并调整了自己的行为。首先,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早晨来园后,做完自我服务的内容,我们可以为大家做点什么?孩子们争着回答,有的说可以擦水杯架;有的说可以擦玩具架、赏书阁的格子;还有的说可以收拾娃娃家,擦娃娃的小桌子、小柜子……
“那我们记不住,怎么办?”我继续提问。
“可以画!”
“谁会画擦桌子的小朋友?”我问,只有刘政举起了小手,其余小朋友则默不做声。
“我们可以拍照呀。请小朋友做模特!”看到这个场面,我及时启发道。
“好!”小朋友们高兴地说,“我想做小模特!”“我也想……”孩子们争相报名。于是,我找来数码相机,用我们的自己的小模特拍照,打印后,贴到墙裙上,并结合我们的英语教学特色,在阿拉伯数字下面对应配上英文的1——7数字。这样,小朋友每天来园后做完自己的事,老师便会告诉小朋友:“你是第一个小朋友。看看你该为大家做点儿什么事?”这个小朋友便会来到照片前,找到数字1上面对应的照片,然后便去找抹布,有条不紊地去“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便自觉地数一数:我是一、二、三,哦,我是第四个来的小朋友,我去擦窗台。有时,老师忘了告诉那些能力略差的小朋友,他们也会主动找到老师:“老师,我是第几个小朋友呀?……” 宫外孕 湿疹 怀孕的表现 手足口病症状 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 孕中期注意事项 怀孕吃什么好 盆腔炎有什么症状 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从此以后,早晨的来园活动,虽然热闹依旧,但却井然有序。同时,更重要的培养了幼儿为他人服务的责任感和意识,不使我们的此项教育内容再次显得苍白无力,而是充满了生机。
>>更多早教知识
一、引导幼儿学会处理问题
《纲要》指出“应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已初步具有生活自理的能力,常常表现出强烈的独立生活倾向,我们要因势利导,让幼儿在力所能及地处理自己事情中树立主体意识,体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乐趣。
1.生活中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不应把儿童当作物,而应把他们当作人;不应把他们当作由成人灌注的器皿,而应该当作正在努力求得自身发展的人来对待;不应把他们当作父母和教师来左右其个性的奴隶,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活生生的、主动的、独一无二的人来对待。”可见,幼儿既然是独立的人,大自然赋予他们可以进行各种活动的身体条件,也赋予他们以人类的智慧,就可以学会怎样进行日常的各种活动。我们的责任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是辅导他们在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有益活动。因此,我们就没有必要把幼儿的一切都包揽下来,而要让他们在处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中确立主体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穿衣、吃饭、洗脸、叠被、整理玩具等事情,都要让他们自己去做,做得不对时再不厌其烦地加以指正和教导。凡是幼儿能处理的事都要尽量让他们自己处理,即使是做了错事,也要让他们自己去纠正,使他们真正成为生活的主角。这样,时间一长,幼儿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事主见。
2.活动中学会按照自己的想象行事在幼儿的各类活动中,我们应该鼓励幼儿大胆、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做,让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如:在幼儿玩积木时,让他们想出多种多样的玩法,拼搭出许多不同的模型,而不将幼儿规定在统一模式的玩法上。玩一项游戏,可让幼儿采用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完成,同样的一段音乐,幼儿可编演出各种动作来表达。凡是幼儿自创的东西,教师都应及时给予鼓励,肯定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从自己的创造成果中得到莫大的快乐。又如:在引导幼儿用蛋壳、西瓜子壳等废物材料粘贴动物时,教师不规定具体的动物形象,而是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思维,发挥自主性,想贴什么就贴什么,从地上的小爬虫到宇宙中的“未来恐龙”,从飞禽到走兽,从现实到想象的,各种各样,有的虽然只有幼儿自己才能解释清楚,但教师看了也感到耳目一新,有所启示。
二、启发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好奇好问是幼儿求知欲的表现,也是三岁至六岁幼儿典型的年龄特征。这个年龄的幼儿对周围事物特别是新奇的事物感到有兴趣,看见什么都想弄明白,喜欢向成人发问。因此,我们要尽量满足幼儿的表达欲望,发展幼儿的智力。
1.让幼儿想发表爱说爱问是幼儿的天性,他们是在不断地说、问逐步了解大千世界。如果教师只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而限制幼儿说、问,就会压抑他们的自主意识,妨碍他们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对幼儿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蜗牛为什么背上有壳?”“人为什么不长翅膀?”“鱼为什么不能离开水?”“花为什么不种在天上?”等等,老师都不应把其看作是无聊的,认为解答这些问题是浪费时间,而应把其看作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长其知识的好机会,不惜花点时间同他们一起讲座问题,并认真作出解答,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2.让幼儿能够发表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应该讲求一定的纪律性,但也不能过多地限制幼儿说话。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积极加以引导,只要内容具有吸引力,引导得当,幼儿就不会说题外话,就会围绕教师讲的内容畅所欲言,问这问那,使活动更显得生动活泼。如大班语言活动,续编故事《战胜大灰狼》,活动中,教师讲述故事的第一段和第三段,中间一段让幼儿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见,各自编出情节不同的内容。这样,不但不会影响课堂秩序,而且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育内容在他们头脑中打下更深的烙印。
三、帮助幼儿锻炼坚强的意志
《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幼儿刚刚步入人生,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新奇的。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这些困难有精神上的,有知识上的,也有体力上的。凡是幼儿力所能及的,教师都要激励他们去战胜,以每一件细小的事抓起。
1.失败不灰心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是帮助他们树立自主意识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始终重视培养幼儿的坚强性格,对失败不灰心。在制作、游戏、画画中,让幼儿大胆去做,大胆探索。教师经常鼓励幼儿不要害怕失败,没有失败也就没有成功。只要他们敢去做,即使失败也给予充分的鼓励,然后引导其重新再做,从而养成锲而不舍的良好习惯,让幼儿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成为克服困难的动力,从而形成一定的独立进取精神。
2.干扰不影响教师要经常鼓励幼儿对自己要干的事情要一直坚持到底,不要因别人行为的影响而半途中止。这样,幼儿自我克制的过程也是幼儿自主性格形成的过程。
为此,作为一名启蒙教育者,要善于鼓励和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周围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动手动脑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为幼儿发展和形成这种独立自主的办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百科解答:
什么是分离焦虑
专题推荐:
&nwww.Tulaoshi.combsp; 入园分离焦虑是你还是他
编辑推荐:
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
入园分离焦虑的表现
专家问答:
幼儿分离焦虑如何解决?
明智的父母应该在孩子年幼时培养他良好的习惯,这样形成的意识将使孩子受益一生,以下九个习惯是孩子成功所不可少的。
好习惯之一——积极选择
1.经常对孩子讲事情的两面性,让孩子懂得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2.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赏识他们的长处,并告诉孩子积极看待问题的好处,让他们对积极的选 择有切身体会。
3.对孩子存在的短处,要客观看待,甚至积极看待,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
4.当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告诉他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5.在家里营造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
好习惯之二——独立是前提
1.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
父母们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能够独立的,同时又要在生活中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能力。您可以制定一些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独立的快乐。
2.能放手的时候尽量放手。
天冷的时候,父母们不要先对孩子说“该穿大衣了”,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在感受中学会加衣服。为了孩子的独立,有时候父母不要对孩子无微不至。
3.尊重孩子的选择是让孩子独立的前提。
篮球健将乔丹的母亲曾经深有体会地说,最棘手、最不放心的问题,是允许儿女不按我为他们确定的发展道路而独立决定自己的梦想。“这也恰恰是天下多数父母都担心的问题。可是,要想让孩子真正独立,父母一定要冲破这一关,这是孩子独立的关键所在”。
4.让孩子有独立的思想。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独立的行为来自独立的思想,孩子的想法与父母不同时,父母不要急于否定他们的想法,而是要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想。仔细听听他们的陈述,让孩子独立表达自己的见解。
1234如何培养幼儿的饮食习惯
一岁前后的宝宝好奇、贪玩又没有耐性,妈妈如果用强逼的方法让宝宝进食,只会令宝宝产生与妈妈对抗的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尝试让宝宝自己真正参与到吃饭中来,例如让他自己握着小勺,若他能自行吃光,吃完后就会有成功感,慢慢地就能增加他对吃饭的兴趣。
喂食时气氛要轻松,这样宝宝会感到自在。妈妈千万别扳起面孔,要紧记:宝宝一感受到压力和逼迫,就不会乖乖地和大人合作。
专家建议:天气冷的话,食物凉得快,要保持食物热度,建议妈妈不要一次给宝宝的小碗里盛太多的食物,宜分几次少量倒在碗里喂食。 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