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别错过幼儿期
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做事动机、态度和行为。孩子的自信可在约3~4岁时出现,当孩子学会用汤勺将饭放进自己嘴里时,就会出现“我能做到”这种心理。自信心强的孩子比较乐观,自我感觉较好,喜欢与别人交往,愿意追求新的兴趣,从不轻视自己。遇到难题时不说“我是白痴”,而说“我暂时还Tulaoshi.Com不理解”。反之,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比较悲观,总是感觉“我不行”或“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等。往往表现出被动、抑郁和孤独。培养孩子的自信,父母的正确做法如下。
1、注意孩子说话的语气
不仅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要表扬,而且在孩子做出努力后,尽管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也要进行鼓励。
2、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信念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 孩子除数学外,各科学习成绩都挺好。孩子有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笨学生。“你是一名好学生,数学仅仅是几门功课的一门,只要多花点时间成绩会好的。
3、对孩子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爱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 将孩子抱在怀里告诉他你为他而骄傲,经常地、诚恳地给予表扬。
4、对孩子行为给予及时准确的纠正
不要说“你总是这样看不仔细题目”。这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你这次真的是看得太神速了,但如果你肯再看得慢些,我会非常高兴的”。
5、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在家里没有安全感或受虐待时,将会丧失自信心,如父母经常争吵。让你的家成为孩子的避风港,时刻注意孩子是否有受他人虐待的迹象。
培养宝宝自信心别错过幼儿期
国外心理学家是这样给具有自信的儿童下定义:自信就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对自己的信心和感觉的集合。
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做事动机、态度和行为。孩子的自信可在约3--4岁时出现,当孩子学会用汤勺将饭放进自己嘴里时,就会出现“我能做到”这种心理。
自信心强的孩子比较乐观,自我感觉较好,喜欢与别人交往,愿意追求新的兴趣,从不轻视自己。遇到难题时不说“我真笨”,而说“我暂时还不理解”。反之,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比较悲观,总是感觉“我不行”或“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等。往往表现出被动、抑郁和孤独。
培养宝宝自信心别错过幼儿期 培养孩子的自信,父母的正确做法如下:
1、注意孩子说话的语气。不仅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要表扬,而且在孩子做出努力后,却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时,也要进行鼓励。
2、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信念。如:孩子除数学外,各科学习成绩都挺好。孩子有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笨学生。这时,家长可以说:“你是一名好学生,数学仅仅是几门功课的一门,只要多花点时间成绩会好的。”这样就会逐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3、对孩子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爱。将孩子抱在怀里告诉他你为他而骄傲,经常地、诚恳地给予表扬。
4、对孩子行为给予及时准确的纠正。不要说“你总是这样看不仔细题目”。这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你这次真的是看得太神速了,但如果你肯再看得慢些,我会非常高兴的”。
5、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在家里没有安全感或受虐待时,将会丧失自信心,如父母经常争吵。让你的家成为孩子的避风港,时刻注意孩子是否有受他人虐待的迹象。
幼儿期的教育准备
父母们总是发觉孩子成长得非常快,生长发育的变化使孩子需要的游戏、玩具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家长也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自己孩子成长的需要。
我们常常重视的是:孩子讲话的时间;孩子走路的时间;孩子的饭量与消化功能;孩子辨别人的能力;孩子的安全与健康;表扬与赞美孩子。
我们常常忽略的是:孩子创造力、想像力、自立与自理能力的培养;tulaoShi.com孩子手的精细动作与肢体运动协调性的训练;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规范孩子语言与个性培养;孩子自尊心的培养与训练;鼓励孩子建立合理的期望与目标;父母个人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溺爱对孩子产生的潜在危害。
我们需要做到和懂得的是:我们要继续学习孩子此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与需求,了解适合孩子需要的玩具与游戏。
给予孩子时间:孩子需要我们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如:讲故事、与孩子一起做游戏、摆积木、阅读图书、玩耍等,在这些共同活动中,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的能力在一点一点地提高。
观察、发现、培养孩子:此阶段的每个时期,孩子在语言与表达、动作与协调、想像与创造、独立与自立等方面,都会发生我们难以估量的飞跃。如果我们不了解或理解这些,并过多地加以限制孩子,往往会制约孩子未来创造与想像能力的发展、阻碍孩子动作与协调性的发展,孩子未来很难自立或独立,孩子的性格与表达能力也可能发生扭曲。
用符合本阶段儿童能力的玩具启发与培养孩子:我们常常为孩子购买玩具,却而不了解它对孩子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家长通常给孩子放一堆玩具,让他自己玩,原因是我们没有时间。其实,这种做法对孩子与我们自己都不利,原因很简单:我们放弃了与孩子沟通的机会、 指导孩子的机会、激发孩子想像力与创造力发展的机会、与孩子交流情感的机会。
教育故事: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在我儿子2岁生日时,他非常喜欢一辆白颜色的摩托车玩具,我满足了孩子的要求。然而,我却忽略了利用摩托车玩具启发自己儿子的想像力与判断力,例如:摩托车与汽车、卡车等其他车辆的区别,或者为儿子讲解车辆的普通知识。我更多的做法却只是让孩子自己盲目地玩。直到我儿子4岁时,他对我说:“妈妈,您没有我聪明,您不了解摩托车,也不知道摩托车的每个零件是干什么用的!看,我知道它们!”我面前的儿子,已经将摩托车拆散了,他的小手中握着摩托车的主要零部件,并开始给我“上课”!面对儿子给我“上课”,我沉思:原本应该两年前我给儿子“上课”,而我却忽略了,并放弃了启发孩子的机会,尽管他知道了摩托车与其他车辆的区别,然而我耽误了孩子两年的时间。
我相信,很多父母有与我相同的故事与体验,我们都很内疚与遗憾。但我们不希望类似的“故事”再次发生在那些计划怀孕的夫妇身上,那些对孩子寄予无限希望的父母身上!幼儿期语言的发展
幼儿期语言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岁~一岁半)这个时期宝宝对成人语言的理解发展比较快,但本身主动说话的能力发展得较慢。
第二阶段(约从一岁半~三岁)宝宝主动的语言发展迅速,句子的结构也更加复杂。
一岁半以前,宝宝主要说的是一两个词,比如宝宝可能会用“帽帽”来表示“我要戴帽子”。这些词不能很好地表达宝宝的意思,而且发音也常不清楚,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一岁半以后,宝宝的词汇量明显增加,词类范围明显扩大,可以说多个词组成的句子。虽然这些句子开始时很简单,也谈不上什么句法规则,但毕竟宝宝开始用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了。之后,句子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字数也越来越多,表达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到两岁时,宝宝逐渐能表达一些特殊的意义。1、时间。比如,他会说“我刚刚洗过手”,“今天是星期天,不去幼儿园了”。当然他所表述的时间可能与实际不相符(比如“我只睡了一分钟”,事实上他睡了三个小时);2、人际关系。比如,宝宝对他的姑姑说:“你悄悄带我去上街,别告诉你哥和你嫂子”;3、年龄。两岁以前的宝宝能说出自己几岁只是因为父母曾反复教他,而两岁以后,他已经初步理解年龄的含义。比如,宝宝把饭撒在地上,妈妈批评他时,他会说“我还小呢”。虽然他还搞不清楚究竟两岁大还是三岁大,但已经有了笼统的年龄大小的概念。4、开始表达美与丑的内容。两岁以后的宝宝开始注意美的东西和丑的东西。比如,每当妈妈穿上好看衣服,他就会说“妈妈真漂亮”。
等到宝宝到两岁半左右的时候,他们几乎能够表达日常生活中经历的所有事情。
语言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它为宝宝学习社会经验,为形成道德品质提供了基础。因此,父母要积极鼓励宝宝学习语言,多给宝宝说话的机会。比如,经常和宝宝谈话,说歌谣,讲故事等;积极地回应宝宝的话,不要置之不理;多教宝宝学习一些词汇;当宝宝的语言中出现错误时,不要加以取笑,不要故意重复他的错误,而要给以正确的示范。幼儿期道德的发展
l岁宝宝还没有道德的判断,也不可能有意地做出什么道德行为。宝宝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是在掌握语言以后逐步产生的。当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良好的行为的时候,成人就有愉快的表情并且用“好”、“乖”这些词给予奖励;当宝宝做出不良的行为的时候,成人就有不愉快的表情,并且用“不好”、“不乖”这www.Tulaoshi.com些词给给予批评。在这样的过程中,宝宝逐渐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场合,宝宝就能不加迟疑地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来。而对于不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则会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
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坏的行为。因此“好”、“不好”是宝宝最初的道德判断中的两大类别。3岁的宝宝已经能把人分为两类:好人和坏人,例如说,警察叔叔是好人,“小偷”是坏蛋。
但宝宝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还是比较简单的,不能对他们提过高的要求。宝宝还不可能掌握抽象的道德原则,成人只能用简单明了而具体的事例来使宝宝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宝宝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也是不稳定的,经常需要成人加以鼓励和督促。比如,当宝宝看见别的孩子折花的时候,他会说:“妈妈说的,折花就是不乖。”但是也可能过了一会儿,他自己也忍不住地折起花来。
总之,在幼儿期要用合乎宝宝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宝宝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同时也不要要求太严,期望过高。
幼儿期的亲子沟通
在满周岁之后,大多数的幼儿会开始呀呀学语,父母会很惊喜地发现孩子几乎每天都有新学习到的语言,而且渐渐地听到一个个的单字造成句子,虽然可能是不完整的句子,例如:“妈妈,我,牛奶,喝。”但父母可以掌握他的意思,此时无须纠正他说话的错误,因为那样会容易造成他的挫折,甚至没有信心尝试学习更多的词汇。
建议父母只需使用正确的说词即可,如:“你想喝牛奶,是吗?”这样孩子自然会更爱学习沟通,渐渐地表达出清楚的信息。
然而,两三岁的孩子有时表达的意思较为复杂,有时父母想要了解其意不容易,此时倾听显得重要,而且是使用一种反映式的倾听。所谓“反映式的倾听”,父母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把孩子说的话或表达的感觉接收过来,然后再反映回去。例如,孩子指着脚说:“我这里痛痛!”父母可重复他的意思:“你是说你的脚痛?”或者用自己了解的意思反映说:“你的意思是走路走得脚很累,有点痛,是不是?”如此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他已被了解,另一方面也帮助他学习更清楚地表达。
反映式倾听是一种尊重孩子感觉的态度,表示愿意真诚地了解孩子字面上的意思或隐藏于背后的意思。反映式倾听也是一种技巧,父母可以依下述的过程来练习:
1.专注的态度:用肢体语言表示关心孩子及对孩子的说话有兴趣,例如停下手边做的事,转身注视着他。如果自己是站着,则要弯下腰或蹲下身,和孩子的眼神接触是平视的,表示出专注和尊重,或者坐下来,把孩子抱到胸前或腿旁,然后倾身向前注视着他。
2.倾听并推测孩子的感觉:在全心聆听孩子之后,想一想孩子的感觉可能是什么:“如果我是孩子的话,他的感觉(想法)是……”
3.陈述或澄清感觉:把自己清楚了解孩子感觉的意思说出来,例如:“你觉得累了,因为玩了一个下午”或“你感到很高兴,因为我们要去外婆家。”不是那么清楚孩子的感觉时,则需要多说一些加以澄清:“你很累了,可是又不想这么早睡觉,因为爸妈都还没睡,是吗?”这种“你感到……因为……”的简单公式是反映式倾听常用的,刚开始使用时会觉得呆板,但熟练之后可以灵活应用而有变化,例如:“我们要去外婆家,你会很高兴的!”或如:“玩了一个下午,你累了吧?”
有时,孩子会因不顺心或不如意而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例如,在公园里玩了两个多小时,当父母提出回家的意见时,孩子哭闹着说:“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回家!”此时切勿受他的情绪影响而发怒,可用反映式倾听说:“我知道你玩得很高兴,所以听到要回家感到很失望。”除此,亦可再加上一些说明:“可是我们现在必须回家,因为妈妈要回家做饭,改天我们再来这里玩,晚餐我做你最爱吃的菜,你喜欢吃什么?”对改变幼儿哭闹行为,以有趣的声调转移其注意力常是很有效的方法。
有时,孩子可能没有明显的情绪表现,但父母却能感觉到他内在的心情,也可以用反映式倾听。例如,孩子一会儿吵着要看电视,一会儿又把电视关了,而且走来走去,好像很难定下心,此时的反映式倾听可如此说:“看起来你好像觉得好无聊,不知道要做什么比较好,是不是?”经过父母帮助他澄清内在感受,他可能可以想出一个让自己定下心做的事。如果他一时拿不定主意,也可以进一步建议他:“找张纸来画画如何?”
当父母要拒绝孩子的要求时,更可以使用反映式倾听。除了同理孩子的感受外,也显示自己坚定的态度,例如:“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我不买这个玩具给你,我的理由是家里已经有类似的玩具(或太贵了、不安全等)。”此时,孩子正以哭闹迫使你买给他,愈保持心平气和愈能帮助孩子了解无理取闹是行不通的。别上了孩子的当,也许过去的经验让他学到在公众场合中哭闹要东西通常父母会投降让步。如果你想要以后减少这种烦恼,并且帮助孩子学习一些限度或规矩,不要顾忌面子问题,除了用上述的反映式倾听说词,可以再加上这句话:“我现在要到别的地方去了,你要不要跟我走?”如果孩子依然哭闹且赖着不走,可以拉着孩子的手离开商场直接回家。此时愈保持冷静愈有力量,妥协让步或被激怒生气都是“后患无穷”。
有时,孩子会口出恶言,轻者如“你好讨厌!” “我恨你!”重者如“你是最可恶的爸爸!”
“你是混蛋!”不管孩子是哪里学来的,父母要教导孩子懂得对别人尊重,让孩子知道对父母或别人说这种侮辱的话是不对的,此时的反映式倾听可说:“我看得出你对我很生气,你可以说,妈妈,我很生气或我很气你,但是不能说这种伤人的话。以后再说类似的话,我就不会理你(或者答应你任何要求)。”如果发生在家里,父母可以离开现场到其他房间去,或者要求孩子离开,你现在离开客厅到房间里去,想一想你说的话,十分钟后你想回到客厅时再回来。”父母心平气和的坚定态度和语气,方能帮助孩子自省改过。
此外,幼儿期的孩子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常会向父母提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及一大堆的“为什么”问题。此时,父母得明察孩子是否真心地想知道答案,如果孩子真是求知若渴”,父母可以用他了解的语词回答,或者寻找相关的图书和他一起追求知识的宝藏。然而,有时候孩子是故意用一连串的问题来骚扰父母,尤其当父母在忙着自己的事而没有留意他时,他的行为目的只是想获得父母的注意力。怎么知道孩子是用此行为想获取父母的注意力呢?其实很简单,父母只要检视一下自己内在的感受是否为:“他怎么问个没完,真麻烦!”或者是直接了当的“烦死人了”的感觉,那孩子的提问自然是以骚扰的行为想获得父母的注意力。面对这种情形的处理有几种方法,父母不妨试试哪一种方法较有效,因为不同个性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方法。父母可以用反问的方法,如说:“那你觉得它为什么……”通常反问到第二个、第三个问题,孩子同样地会觉得你好烦而不再玩这骚扰游戏了。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亦是一个方法,如说:“嘿!我知道有一个很好听的故事,你要不要听?”如果父母真的在忙碌中没有时间倾听或回答孩子的问题(不管孩子提问的目的为何),可以直接对孩子说明,告诉他等一段时间再讨论:“我知道你很想知道它为什么(或答案),可是我有一个重要的信要回(或正在做晚饭),你先自己去玩,等吃完晚饭后,我会有时间好好和你谈这个问题,记得要提醒我哟!”在和孩子说这话时,记得反映式倾听中强调的肢体语言:转身、弯腰、注视等表情动作。通常,如果不是真的想找问题的答案,孩子一下子就忘了这件事。而如果晚餐后孩子仍提起这件事,父母必须遵守之前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