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尿的病因分析
正常婴儿尿中可有极少数红细胞。若两次新鲜离心的尿沉渣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则称为血尿,血尿的病因主要为:
1.Tulaoshi.Com全身性疾病
(1)新生儿肉眼血尿最常见于出血性疾病,如新生儿出血症、DI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各种凝血因子缺乏症。常有家族病史、周身出血倾向,实验室检查有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
(2)周身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及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可引起肾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也可引起肾上腺皮质或髓质坏死,均可引起严重血尿。
(3)结缔组织病,如先天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引起血尿。
2.泌尿系统疾病
(1)某些肾毒性药物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可引起血尿甚至肉眼血尿。①在新生儿期最常见于有肾毒性副作用的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美沙西林和杆菌肽等,均可引起药物性肾炎,如能及时发现并停药,血尿即可消失;②一些高渗性药物,如甘露醇、高张葡萄糖,以及尿路造影剂等,可造成肾乳头坏死而引起血尿,因此剂量不能过大;③经脐动脉插管迅速注入大量碳酸氢钠也可引起血尿,应用时要慎重。
(2)泌尿道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局灶性肾炎和肾脓肿等,均可引起血尿,此类疾病常同时有脓尿,尿培养也常为阳性。
(3)泌尿道畸形,如多囊肾、马蹄肾、肾发育不全、尿路梗阻畸形和尿道下裂等,常可伴发血尿,需做超声检查或肾盂造影方可确诊,有时亦需做染色体等遗传学检查,如能及时发现并停药,血尿即可消失。
(4)肾血管病变引起血尿以肾静脉血栓最多见,常见于腹泻脱水、重症败血症及肺炎、重度窒息和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表现为突然出现血尿,腰部可触及肿大肾脏,超声检查及肾静脉造影可以确诊。肾动脉栓塞多见于脐动脉插管血栓脱落所致。
(5)肾肿瘤引起血尿在新生儿期以肾胚瘤较多见,其他有神经母细胞瘤和肾血管瘤。肾结石引起血尿在新生儿期少见。
(6)窒息婴儿发生血尿者较多见,原因是缺氧导致肾髓质和肾皮质坏死。难产引起肾损伤较其他脏器损伤少见。
新生儿脐炎的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脐炎是因断脐时或出生后处理不当,脐残端被细菌侵入、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也可由于脐血管置保留导管或换血时被细菌污染而导致发炎。
【病因】
新生儿脐炎可由任何化脓菌引起。常见的化脓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脐带创口未愈合时,爽身粉等异物刺激可引起脐部慢性炎症而形成肉芽肿。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轻者脐部与脐周皮肤轻度红肿,伴脓性分泌物。
2.重者脐部及脐周明显红肿发硬,脓性分泌物较多。向周围扩散可致蜂窝织炎、皮下坏疽、腹膜炎及深部脓肿。
3.慢性脐炎常形成脐肉芽肿。
(二)鉴别诊断
脐部具有炎症表现即可诊断。注意与脐肠瘘(卵黄管未闭)、脐窦和脐尿管瘘进行鉴别。
【治疗】
1.轻者局部用2%碘酒及75%酒精清洗,每日2~3次。
2.脐周有扩散或有全身症状者,除局部消毒处理外,还需应用抗生素。
3.慢性肉芽肿可用硝酸银涂擦,大肉芽肿可用电灼、激光治疗或手术切除。
【预防】
断脐应严格无菌,生后勤换尿布,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护理治疗要无菌操作。
小儿脐突的传统治疗方法
脐突是指因小肠或腹腔脂膜突人脐中,致使脐部突起而肿大光浮的一种疾病。属先天发育缺陷,为新生儿及婴儿脐部常见病之一。女婴比男婴多2或3倍。现代医学称脐疝。
引起本病的原因,多因先天发育营养不足,脐部薄弱,加之断脐之后,婴儿啼哭过多,或较长时间的努挣用力(如便秘),致使脐环松大,小肠、脂膜突入脐中,膨出隆起,形成脐突。
(一)方剂l
1.组成吴茱萸、苍术各12g,丁香3g,白胡椒12粒。
2.用法文火焙干,研成细末,瓶装密封备用。外用时每次3—4g,用麻油调成糊状,敷于脐疝,上面,覆以消毒纱布,绷带固定,l~2天换药1次。有局部发红等过敏反应者,川‘间隔l—2天再用,直至病愈为止。
3.说明本方主治虚寒型脐疝。表现为面色咣白,哭声低微,疝色青,局部冷,唇淡苔白,指纹不显。
(二)方剂2
1.组成淡豆豉12g,赤小豆20g,天南星6g,白敛10g,芭蕉根汁适量。
2.用法将诸药研为细末,过筛后,与芭蕉汁调拌均匀,制成膏,备用。用时取上药膏适量,直接敷在患儿脐孔上,外用纱布覆盖,再加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敷5—7天即可痊愈。
3.说明本方适用于实热型脐突。症状表现为脐突红肿、热、痛,或者伴有发热、烦躁、啼哭不止,唇红、舌赤,口干,指纹红紫。
(三)方剂3
1.组成露蜂房6g。
2.用法上药焙枯为末,蜜调敷脐上,上盖纱布,绷带包扎固定,24h除去。每日换药1次。
3.说明主治小儿脐突。
(四)方剂4
1.组成白胡椒、淡豆豉各7粒,艾叶7片。
2.用法上药共捣烂,加热饭一刚和匀。敷脐包扎,过1夜取去,轻者1次即可痊愈,重者连敷3晚即可痊愈。
3.说明主治脐突。
(五)方剂5
1.组成杏仁6g。
2.用法杏仁打烂做饼,贴脐眼上,用束腰带裹紧。
3.说明主治小儿脐突。本方也可以治疗脐疮,用香汕调敷。
(六)方剂6
1.组成乌药适量。
2.用法取适量用水调糊敷脐上层口收缩。
&www.Tulaoshi.comemsp;3.说明主治小儿脐突出。
(七)方剂7
1.组成牡蛎(煅)、大黄各15g,朴硝3g。
2.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田螺漱水,调前药末,包裹肚脐。
3.说明主治小儿脐突出。
(八)方剂8
1.纰成乌鬃毛1撮,滑石粉l小撮,红糖少量。
2.用法先将,与鬃毛烧灰(存性)加入滑石拌匀研为细末,再加红糖捣融,调温开水
成糊状,贮备候用。心儿仰卧床上,以药糊上厚厚一层涂于突部化,纱布束紧,以于掌心
往下轻轻压之。一般每日1欠,连敷药2~3天自愈。
2.说明主治小儿脐突。
(九)方剂9
I.组成人头发团(烧炭存性),捏白矾适量、蜜糖(蜂蜜)少量。
2.用法将前2味药混合研为细末,过筛后,以蜂蜜和如膏备用。临时取药膏适量,摊于l块纱布棉垫上。以膏贴于患者肚脐突部位,以硬板纸轻轻往下压之。然后用纱布束紧固定,一般3—4天会自行消失。
3.说明本方主治小儿脐突,表面光亮,犹如吹起之气泡,按之微有响声。本方为古代流传之妙方,经临床验证,其效显著。
(十)方剂10
1.组成猪牙皂2g,雄黄、细辛、吴茱萸、乳香、没药、冰片名1.5g,地龙l条。
2.用法上药共研末.每次取3g,开水调敷脐疝处,再以铜钱l枚,用盖药上,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
(十一)方剂11
1.组成赤小豆、淡豆豉、天南星(去皮脐)、白蔹各3g。
2.用法上药共研术,温开水调敷脐疝部,纱布包扎,每日换2次。
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方法
硬肿症是新生儿所特有的疾病,多见于早产儿,体弱和患有其他疾病的小儿更易发生。属于中医“胎寒”、“血淤”、“五硬”范畴。多发于寒冷季节。
此病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或者早产儿护理不当、复感寒邪,或者寒邪直中、伤及脾肾之阳所致。
临床表现:该病表现为患儿全身或局部皮肤、肌肉发凉发硬,体温不升,或兼有水肿等。
(一)治疗方法1
取穴小天心、一窝风、脾经、上三关、阳池、肾经、外劳宫、二人上马、内八卦、四横纹。术者揉小天心30次,揉一窝风30次,推脾经100次,推上三关30次,分阳池30次,每日或隔日按摩1次,30次为1个疗程。
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硬肿症。此法有温肾健脾、调气活血、通络之功,故用之有良好的效果。若能配合艾灸、熏洗法等,则效果更佳。
(二)治疗方法2
以手太阴肺经及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穴位选中府、列缺、经渠、心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并根据不同病症辩证加减。依次在上述穴位上进行按压、摩、推、点拨、磙等手法操作。每次30次,每日1次,60次为1个疗程。
说明:本法适用于小儿硬肿症。具有补肾阳、和营卫、温经脉、散寒斜之功。一般施术1~2个疗程后,即可见效或痊愈。若加用隔姜灸关元、气海、阳陵泉等穴,每日1次,效果更佳。
爸妈要注意新生宝宝的感染性疾病
目前在我国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及病死率仍占新生儿疾病首位。病毒及细菌是新生儿感染最常见的病原。新生儿病毒感染的病原较多,有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EB病毒、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肝炎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风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所谓TORCH是指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其他感染的总称。
一、感染方式
1.宫内感染(先天感染)可发生于妊娠各阶段,由母亲体内病毒通过下列途径进入胎儿体内,造成胎儿感染。①孕母病毒血症阶段tulaoshi.com;②孕母体内病毒引起子宫内膜或附件感染;③孕期病毒经阴道上行引起羊水病毒感染。
2.分娩时感染胎儿通过阴道分娩时接触、吸入或吞入母亲带有病毒的产道分泌物或血液而被感染。
3.出生后感染新生儿出生后与母亲及护理人员的含有病毒皮肤、衣物、用具、分泌物接触,食用含有病毒乳汁或输入含病毒的血液等均可使新生儿出生后发生病毒感染。其中以与携带病毒母亲密切接触是最重要的生后感染途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上述三种感染途径中,宫内感染可引起死胎、流产、先天畸形,是新生儿急性病毒感染或潜伏感染的重要原因。
二、发病机制
病毒通过不同传播途径进入胎儿或新生儿体内,到达被攻击的靶细胞,将遗传信息整合到宿主细胞内并进行病毒复制。病毒在靶器官内大量的复制,干扰了细胞的正常代谢或引起细胞破坏死亡。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引起的反应不同,与不同时期机体的免疫状态及免疫反应是否被激活有关。在胚胎期,入侵的病毒复制干扰了受染细胞的正常分裂,使胚胎发育受阻,染色体变异,组织器官分化发育受损发生先天畸形、死胎和流产。孕中期胎儿的组织器官分化发育已近完成,此期胎儿受病毒感染常导致胎儿组织器官发育受阻而形成宫内发育迟缓或死胎、死产。孕晚期及新生儿期受病毒感染则主要是病毒攻击的靶器官受损的炎症反应。胎儿、新生儿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是其易受病毒感染,且感染易扩散的重要原因。
三、病理
1.妊娠早期病毒使受感染细胞、组织变性坏死,而产生畸形、死胎,母体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可致胎盘绒毛膜炎,胎儿首先受病毒感染损害为肝脏;
2.分娩前或分娩过程中
吞入或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羊水、血液、母体阴道分泌物,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黏膜是最常见的侵入部位,其黏膜常有损害表现。
3.出生后
病毒最常侵入部位为呼吸道及消化道。
胎儿及新生儿感染病毒后,其脏器损害与病毒种类、侵入时间、毒力及病毒的趋向性有关,且有较大差异,其中最常受损的部位有胎盘、肝脏、肺、肾、脑组织、心脏等。病理改变可为组织变性、坏死,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受病毒侵袭的细胞增大呈巨细胞样变,可见核内及胞浆内核酸聚集形成的包涵体。
四、临床表现
不同病毒感染胎儿、新生儿既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又具有不同的特征,同一病毒在不同时间感染胎儿或新生儿及损害程度、临床表现也不一致。
1.流产、死胎、死产是大多数病毒宫内感染,尤其是早期感染的共同表现。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2.先天畸形如小头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青光眼等与部分病毒在胎儿早期感染有关。
3.宫内发育迟缓为胎儿时期感染病毒的常见表现。
4.急性病毒感染表现如发热、黄疸、全身症状等是病毒感染急性期的共同表现。
5.不同病毒感染表现为不同器官系统受损的症状更为突出。
五、诊断
1.病史凡有以下病史者应考虑新生儿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1)孕母过去有死胎、流产、死产史。
(2)孕母孕期有病毒感染史。
(3)孕母及家庭成员或接触新生儿的护理人员为病毒携带者。
(4)母孕期、新生儿出生后输血史。
(5)薪生儿出生后有反应差、哭声差、喂养困难,体重不增。
(6)新生儿肝、脾肿大,具有结合和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的病理性黄疸。
2.体征如先天畸形、肝脾肿大、黄疸、宫内发育迟缓等。
3.辅助诊断
(1)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必要时做脑脊液、肝肾功能、心电图、X线摄片、头颅CT、听力、视力测定等检查项目。
(2)病理学检查:包括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脱落细胞检查。
(3)病毒学检查:是确诊病毒感染的必要检查方法:①病毒分离:是最可靠的直接诊断病毒感染方法,从组织、体液或分泌物中分离出病毒即可确诊;②病毒DNA检测;③病毒mRNA检查。
(4)血清中病毒抗体检测:IgG、IgM、IgA抗体检测。
六、治疗
目前对新生儿病毒感染性疾病仍以对症治疗,保护受损器官系统功能,以协助其恢复为主。一些抗病毒药物及免疫功能调节药物应用仍在探索之中。
1.-般治疗包括加强护理,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症治疗。
2.保护主要受损器官系统功能
如保护受损心肌、肝脏功能。
3.免疫丙种球蛋白。
4.干扰素具有抑制病毒及细胞增殖作用,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
5.抗病毒药物此类药物主要是阻止病毒进入细胞及抑制病毒核酸在细胞内的复制。目前此类药较多,如阿糖腺苷、阿糖胞苷、无环鸟苷等。但其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怎样护理新生儿脐炎
在新生儿脐带脱落、创口未愈时,不能使用爽身粉、脐带粉等,会使脐部在异物的刺激下形成炎症,且经久不愈。
如果脐部护理不当,极易受细菌感染;如脐带脱落过晚,脐带胶冻组织也易成为细菌繁殖处,引起脐部发炎。感染可局限于脐部,表现为浆液性、脓性或血性渗出;当炎症向四周扩散时,肚脐周围的皮肤会有红、肿、硬等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①如果脐部创面经久不愈,要仔细检查局部有无肉芽肿、窦口、窦道及粪便样或尿样分泌物。②脐部周围红肿,严重的会形成脓肿、蜂窝组织炎,甚至败血症。③患儿有发热、不愿吃奶、吐奶、哭闹不安、腹泻等。
建议前往医院就诊,局部换药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治疗可用75%的酒精擦脐带根部,再用纱布包好,保持局部干燥。重症可口服或注射抗生素;也可用中药治疗。新生儿患脐炎后,其护理应注意:①轻症时,局部用3%过氧化氢和75%酒精清洗,并保持干燥;红肿范围较大或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应及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局部给予清洁处理。②肉芽肿时,可用硝酸银棒或5%~10%硝酸银液灼烧处理,每日一次,直至痊愈。③脐窦、脐肠瘦及脐尿管未闭者均需手术治疗。
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方法
TuLaoShi.com硬肿症是新生儿所特有的疾病,多见于早产儿,体弱和患有其他疾病的小儿更易发生。属于中医“胎寒”、“血淤”、“五硬”范畴。多发于寒冷季节。
此病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或者早产儿护理不当、复感寒邪,或者寒邪直中、伤及脾肾之阳所致。
临床表现:该病表现为患儿全身或局部皮肤、肌肉发凉发硬,体温不升,或兼有水肿等。
(一)治疗方法1
取穴小天心、一窝风、脾经、上三关、阳池、肾经、外劳宫、二人上马、内八卦、四横纹。术者揉小天心30次,揉一窝风30次,推脾经100次,推上三关30次,分阳池30次,每日或隔日按摩1次,30次为1个疗程。
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硬肿症。此法有温肾健脾、调气活血、通络之功,故用之有良好的效果。若能配合艾灸、熏洗法等,则效果更佳。
(二)治疗方法2
以手太阴肺经及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穴位选中府、列缺、经渠、心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并根据不同病症辩证加减。依次在上述穴位上进行按压、摩、推、点拨、磙等手法操作。每次30次,每日1次,60次为1个疗程。
说明:本法适用于小儿硬肿症。具有补肾阳、和营卫、温经脉、散寒斜之功。一般施术1~2个疗程后,即可见效或痊愈。若加用隔姜灸关元、气海、阳陵泉等穴,每日1次,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