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两个月左右就可以微笑啦,两个月左右的宝宝已经非常好玩,非常活泼了。只要一睁开眼睛,就四处乱瞧,手舞足蹈的。如果发现妈妈在身边,往往会更兴奋,手脚乱蹬,甚至似乎会有意无意地微微一笑。
错误反应:“大家快来看呀,宝宝会笑啦!”
新手妈妈这时候通常会兴奋异常:宝宝会笑了,可是一件大事,得让家里每个成员都知道,所以妈妈往往开始四处报喜。当然这珍贵的一刻如果能永久保存就太好了,所以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拍照或者录像留念。因此马上去寻找照相机或摄像机什么的就成了最要紧的事情。
妈妈知道吗?其实宝宝的微笑是他与您情感沟通最好的方式,甚至他的手脚乱动也是如此。宝宝其实是在给妈妈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要与我多玩玩!多说说话!而不是忙着给我拍照留念。
正确做法:
在这段时间,妈妈最重要的是应该经常出现在宝宝面前,微笑着与他说说话,还可以用色彩鲜艳的小玩具逗逗宝宝,总之让他心情愉快。经常与宝宝进行这种“情感交流”,对宝宝身体、智力、心理的发育都非常有益。
2 宝宝第一次发声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四个月左右一般宝宝就可以发声了,这个时候的宝宝比起之前更逗了,不仅小身子更灵活了,小舌头也跟上了弹簧似的,有时会“咿咿呀呀”地叫个不停。
错误反应:“叽里咕噜说什么呀,由他去吧”
宝宝说的话妈妈还听不懂,加上每日里工作、育儿、家务忙都忙不过来,所以很多时候就让宝宝唱唱独角戏,由他自己“咿咿呀呀”地说话。
这个时期的宝宝对声音很好奇,无论听到什么都会用自己的小舌头模仿着发音。所以这个阶段妈妈一定要多与宝宝交流,而不要让他唱独角戏,使他减少说话的兴趣。这点不仅关系宝宝以后的语言能力,而且对宝宝以后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确做法:
一旦听到宝宝第一次发声,妈妈就可开始与宝宝做发声游戏:与宝宝“咿咿呀呀”地一唱一和,妈妈的模仿会激起宝宝更大的兴趣,从而不停地练习发音。当发现宝宝会发“a”、“o”等等韵母时,妈妈就要乘机在前面加上声母示范,如当他说“啊”时,可以教他念“妈”、“爸”。
而且这段时间妈妈就应该注意多与宝宝语言交流,不论在干什么或者拿什么东西都可以用规范的语言说给宝宝听,当然节奏可以放慢一些,以方便宝宝学习。
3、第一次摔跤:面对困难的态度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时间:12个月左右
宝宝通常在一岁左右开始摇摇晃晃地学习走路了。一旦宝宝开始走路了,他的视野开阔了,活动范围也广了,但同时也意味着在探索的过程中会遭遇到更多的意外。
错误反应:“宝贝别哭别哭,哦……妈妈抱”
学走路摔跤其实是难免的,但看着他跌跌撞撞地走出去妈妈已经够担心了。再看见宝宝踉跄一下,摔倒在地上,没有妈妈不心疼。况且有的宝宝摔倒在地上就哇哇大哭,或者不知所措地看着你。做妈妈的往往下意识地赶紧把宝宝扶起来,抱在怀里好好安慰。
耐挫力的好坏有时会决定人的一生,而妈妈总不可能保护宝宝一辈子。宝宝的第一摔跤正是他面对人生的一次挑战,所以如果妈妈一开始就马上帮助他,对他以后独立能力以及耐挫能力的培养都没有好处。
正确做法:
妈妈就应该狠狠心不去抱他,而在旁鼓励“宝宝,快自己爬起来,你真棒!”实在不行时再帮一把,扶他起来。这样看似“狠心”的第一次,其实这就是在培养宝宝的耐挫力。
4、第一次冒险
时间:10-18个月
这时候的宝宝往往已经能跌跌撞撞走几步,随着他探索领域的扩张,他似乎越来越喜欢冒险。比如可能会去拉桌布,可能会把地上捡来的东西塞到嘴里…
错误反应:“不可以,这样太危险了”
宝宝在这个阶段似乎常常在考验妈妈的忍耐能力和监护能力,因为很多时候宝宝的举动太出人意料了,护子心切的妈妈自然会不由分说地制止了。
妈妈要尝试着从宝宝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新发现。过于成人化的理智,往往会打击宝宝的好奇心,成为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性的隐形障碍。
正确做法:
不要时时以尖叫来影响宝宝探索的乐趣,如果宝宝把一些不能吃的东西放进了嘴巴,最好轻轻地告诉他:这是什么,是干什么用的。然后顺势把东西从宝宝手里取走。有时间的话,最好趁着宝宝对它感兴趣的时候,与他一起做做游戏,和宝宝一起分享他的发现,宝宝才能在不断的探索和了解之中,接受和学习新事物。
5、第一次生黄疸
错误反应:“怎么办!求助!”
宝宝即使是母乳性黄疸,但精神好,吃得好,父母就不用tuLaoShi.com过于焦虑。只有当黄疸特别严重而且宝宝精神状态不好时,才考虑病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轻者无需治疗,严重的话可暂时停止哺喂母乳两天,其间用配方奶粉代替。
如果48小时之内黄疸改善,可再重新喂食母乳。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一般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病理性黄疸说明宝宝有其他方面的问题,需要及时就医。
正确做法:
父母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入园的恐惧心理呢?首先要多和老师交流,www.Tulaoshi.com看看宝宝是否在入园后有以下现象发生:(对应现象愈多,则说明入园恐惧越严重)
1.入园时哭闹,拉住家里人不放手
2.在幼儿园里特别乖,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
3.入园后经常生病或有不明原因的肚疼、头疼等情况
4.从不在幼儿园大便或经常将大、小便弄在衣服上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5.在园有尿频的现象或腹泻的现象
6.在园不和小朋友玩耍,不参加集体幼儿园活动,表情淡漠
宝宝入园家长五要
1.提早准备
为了让宝宝更快适应新生活,家长可以通过参加一个活动、半天班、全天班等逐步接触和过渡的方式让孩子接受幼儿园。提前带宝宝到幼儿园参观,告诉宝宝这里就是他的幼儿园,给孩子指认和家里相同、孩子感兴趣的熟悉信息,让宝宝觉得上幼儿园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2.保持平静
孩子刚入幼儿园时有种种不太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建议家长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渲染对孩子入园问题的关注。家长平和的态度是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良好外部环境。
3.信任孩子
相信3岁的他有能力迈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这份信任和支持,会将一份能量传递给孩子,协助孩子做好面对上幼儿园的心理准备。当孩子出现不愿去幼儿园的情绪,或者被送到幼儿园,见家长离去就大哭时,家长要抱着孩子、看着他的眼睛,用温和而坚定的语言告诉孩子:“妈妈爱你,你已经三岁了,该上幼儿园了,这里有爱你的老师和许多小朋友和你玩,虽然妈妈一天不在你身边,但是妈妈心里会想着你,而且下午我会早点来接你。”
4.分享快乐
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有些心理压力。孩子回到家后,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一天的快乐。例如,老师带你们做哪些好玩的游戏了?……成人以平静并略带羡慕的态度与孩子分享快乐,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体验,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5.积极配合
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及学习情况,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
宝宝入园家长五不要
1.迁就放纵
刚入园的孩子,有时也会出现“撒娇”或“耍赖”的现象。这个时候,可以用转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迁就放纵”孩子。
2.甜水等待
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在接孩子时拿着一瓶甜饮料,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其实,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而且长此下去,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我们倡导孩子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不具备而人体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3.刨根问底
孩子回家以后如果没有特别的反应,家长不必过多提到幼儿园,也不必讲过多的道理,孩子在学校待了一天,回家后他需要自由的氛围。
即使孩子愿意表达,家长也要注意多做正面引导,多问问孩子幼儿园好的地方,而不要问他们在幼儿园有没有哭,同学欺负了没有,这样反而容易形成一种反面的心理暗示。如果想了解孩子的情况,尽量跟老师多沟通,也可以上幼儿园的网站了解,有的学校会把孩子一天的在校情况写在他们的博客上。
4.零食补偿
研究:经常被体罚的孩子智商低
最近,美国《世界日报》报道,一项针对1510名2~9岁的儿童进行的4年跟踪研究表明,未遭体罚的儿童,智商的平均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至28分。
有些父母动不动就用‘打屁股’来教育孩子,这对孩子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打屁股会造成孩子臀部周围血肿、血液循环不畅,甚至发生坏死性炎症。
另外,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毛细血管比较丰富,身体各个器官也比较娇嫩,一旦受到外力撞击,很容易出现出血和心脑肝肾等器官的损伤。
提醒:暴力有伤孩子心理健康
儿童保健专家介绍,“打屁股”等暴力教育手段除了让孩子身体健康受损外,对孩子心理健康也极为不利。
用体罚会破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感情,还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对一些性格较为外向的孩子采用打屁股等暴力手段进行教育,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还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还会让孩子模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对于胆小的孩子采用暴力教育手段,会使孩子变得更缺乏自信、充满挫折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塑造。
一些父母除了打屁股,还会用揪耳朵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种惩罚方式虽然不会造成耳膜损伤,但在冬季,外露的耳朵容易有轻微的冻伤,这时揪孩子的耳朵就容易造成其耳软骨损伤,出现感染或血肿,父母应尽量避免。
为何说孩子的屁股打不得
脑组织位于颅腔内,颅骨通过寰枕关节与人的脊柱相连tulaoshi接。如果父母在打孩子屁股时出手过重、过猛,孩子的臀部突然受到撞击,可经脊柱传到寰枕关节,有可能造成颅骨整体变形,引起脑干的损伤,后果不堪设想。
孩子吃得太饱也长不高
专家表示,儿童的身材高矮跟睡眠也有直接关系,人体在23点到凌晨1点会由大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但如果此时人体处于清醒状态,生长激素会停止分泌,所以青少年最好在晚上10点前睡觉。这样,入睡1小时后正好赶上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期。
另外,许多多家长普遍会犯的错误是总是让孩子吃得过饱,这会直接影响儿童生长,因为人在血糖低的时候,也就是饥饿状态下,会在客观上促进脑垂体更多地分泌生长激素,刺激儿童骨骼生长。所以,小孩吃过饭后,就不要再喂零食了,特别是那些垃圾食品,不但阻止饥饿状态下生长激素分泌,还造成儿童性早熟,让孩子彻底成为矮个子。
要长高还须防性早熟出现
凡青春征象出现在7岁前,或初潮出现在10岁前被认为是性早熟。专家指出,性早熟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骨龄提前成熟。医学上,也是通过监测骨龄来判断是否性早熟。所以,孩子要长高,必须防止性早熟情况出现。而且性早熟具有蒙蔽性,往往性早熟的孩子比同龄孩子还要高,但生长期肯定结束得早,等家长发现孩子不长个的时候,孩子的骨龄已经成熟了,这时候要增高就已晚了。所以,孩子最好一年检查一次骨龄,一旦发现骨龄增长过快,就要找原因。
有医生认为,孩子矮小也是一种医学病症,要增高必须找掌握专业技术的医生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
实用四步助宝宝长高
第一步:科学预测
决定宝宝长高的因素除了遗传因素外,还与后天的很多因素有关。出生时新生宝宝一般平均身长50cm左右,出生后的0~6个月,每月平均增长2.5cm,半年内累计增长15cm。出生后7~12个月,每月平均增长1~1.5cm,半年内累计增长10cm;1岁时宝宝的身长约为出生时的1.5倍,平均达到75cm;出生后第二年,平均年增长10cm。等到宝宝长到2岁以上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年龄×5+80(cm)”或“年龄×7+70(cm)”(这里的年龄是指周岁)两个公式来粗略计算这一年龄的身高标准值,然后比对自家宝宝测量的实际身高值,对其发育进行简单的判断。
第二步:营养助长
推动宝宝长高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后天的营养状况,在宝宝的整个发育阶段,充足的营养都非常必要。以下几种营养元素对宝宝的成长非常重要。(1)钙:被誉为“生命元素”,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之中,其吸收情况与维生素d的活性密切相关,维生素c也有促进钙质吸收的作用。对宝宝来讲,含钙较多的食物包括牛奶、酸奶、虾皮、海带、豆腐等。(2)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固定氧(图老师整理)和输送氧,蛋类、菜泥、肝、肉末、大豆制品均含较多的铁元素,给宝宝同时补充维生素c也可以促进铁剂的吸收。(3)锌:与100多种酶的组成有关,也是dna聚合酶的必需组成部分,谷物、红色肉类、动物肝脏、大白菜、黄豆、白萝卜等都是含锌丰富的食物,因此给宝宝制作美味食物时应注意荤素搭配、粗细协调、营养均衡。
第三步:有氧锻炼
体育锻炼对宝宝长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其适宜的运动项目也会有所不同。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进行婴幼儿抚触或专门针对婴儿制定的游泳项目的运动;年龄稍大的宝宝则应以户外行走、做全身肢体伸展性活动为最佳选择,比如跟着妈妈做徒手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球等,这样既能享受阳光,适当锻炼肌肉群的力量,又有助于培养肢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等到宝宝超过3岁以后,就可以引入一些带有技巧性的运动了,如摸高、爬楼梯、双足跳、踢毽子等,以便调节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以及各种生理机能,使得骨骼、肌肉更加强健,关节、韧带更有弹性,让宝宝长得更高。
第四步:充足的睡眠
生长激素的分泌与睡眠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宝宝深度睡眠超过1小时,生长激素的分泌量才会明显增加,而这对宝宝长高可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务必给宝宝营造一个最佳的睡眠环境。要避免下面的不良睡眠习惯,比如抱着宝宝摇来晃去,宝宝不仅睡不安稳,甚至还会发生肠套叠或者颅内出血;卧室的灯光彻夜不息更是不科学的,那样会影响宝宝的内分泌系统,并使得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
此外,掌握正确的睡姿也很重要。宝宝左侧卧位不仅会挤压心脏,加重血液循环的负担,还可能导致胃蠕动受阻,出现食物返流、消化不良等状况;选择枕头时如果过高,会造成颈部折叠,使得呼吸道、口鼻腔不通畅,枕头过低会诱发溢乳或漾奶。
警惕:家长的“三类误区”延误孩子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