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中国家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孩对一群家长(婆婆、爷爷、爸爸、妈妈和保姆等),护理人员太多,管得也太多,使小孩没有机会去发展个人能力,甚至限制小孩个人能
如何培养孩子的个人——社会能力
现代的中国家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孩对一群家长(婆婆、爷爷、爸爸、妈妈和保姆等),护理人员太多,管得也太多,使小孩没有机会去发展个人能力,甚至限制小孩个人能力的发展,例如:10个月左右的小孩在成人给他喂食时,他总想伸手到碗里抓食,但是,这时家长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将饭撒落得到处都是,而采取用玩具塞到小孩手中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这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所产生的效果实际上是限制了小孩自发的心理需要和阻碍了他们个人能力的发展。孩子在开始尝试或习得某种个人能力的时候,可能会因运动不协调而将事情搞糟,但他们经过反复的尝试后,他们的这种运动会协调起来,并逐步学会自己进食少撒落的情况,而且这种运动的发展可能还会导致或推动其它运动和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家长们应明确这样的道理,我们“带养”小孩不是去“代替”小孩,而是要善于发现小孩的www.Tulaoshi.com心理需要及时地引导和发展他们的能力。另一重要的方面是:很多家长不知道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应从婴儿做起,以前多住平房,都是多子女家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既方便又自然,不需要专门培养,在早期生命过程中,在潜意识状态下已获得了丰富的交流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交流习惯。而现在生活环境改善,多住高楼,条件好的还住别墅,家庭布置得非常漂亮,邻居互不往来,甚至邻居是谁都不知道,有的甚至室外也很少去,例如有一个小孩家住别墅,父亲在香港做事,妈妈工作也很忙,回到家里孩子常常已经入睡,小孩从出生后一直由保姆一个人带,住家附近小孩很少,保姆也很少带小孩出去玩,他除了满足小孩的吃、穿和睡外,就抱着小孩在家里看电视,小孩已经2岁多,还不会说话,从不注视人脸,喜独自玩耍,从不与小孩交往,看似无痴呆面容,但智力测试结果异常。在生命早期和成长过程中未给小孩提供充分的、各种形式的交往机会,经常将小孩关在家里,即便当时未出现明显的问题,但到青春期或成年期受到挫折后容易发生社会退缩、孤僻或社会适应不良等精神行为方面的问题。新生儿就具备与成人交往的能力,哭是引起成人反应的主要方式,与他们对话,可引起与成人说话节奏一致的躯体运动,所以在小孩出生后不久就应经常给小孩说话,以让小孩尽早感受到交往的愉快,在身心处于舒适满意的状态时,他们可无意地识笑。1-2个月逗笑(被动地);2-3个月主动对人笑(开始有主动的交流意识);3-4个月认母亲;4个月抵抗玩具被拿走;5个月可自喂饼干; 6个月试图拿够不着的玩具,能区分生熟人,看见生人会哭,但看见小孩,即便是陌生小孩他们也会笑,,应经常让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小孩接触,你可以发现他们有自己的交流方式,如会手舞足蹈,高兴的尖叫等;7月玩“躲猫猫”的游戏;8月喂奶时可自己捧着奶瓶;9月玩拍手游戏,会做再见;10月用手抓饭吃; 1岁会自己用勺吃饭,会用手势表示需要;1.5岁控制二便,能去掉外衣,帮做简单家务;2岁容易与母亲分开,能与小朋友做交往游戏;3岁会穿衣。本文摘自《衣食住行与儿童健康》,由重庆出版集团授权图老师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教孩子学会与同伴合作
欧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认为: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可见,孩子学会交往与合作是多么重要。那么,孩子不会与同伴合作该怎么办呢?首先,要提高孩子与同伴合作的意识,激发孩子与同伴合作的愿望。爸爸、妈妈可利用星期日或节假日带孩子游戏、参观菜场、小吃店、商店等互相协调工作的地方。孩子一个人玩的时候,爸爸妈妈可问孩子:“你的汽车要加油吗?”“你的变形金刚会打仗吗?”激发孩子渴望与同伴合作的愿望,主动与同伴交往。其次,要教会孩子与同伴友好合作的方式,学会为别人着想。爸爸妈妈应教育孩子在活动时对同伴有礼貌,用别人喜欢的名字招呼他们。要与同伴互相谦让,友好相处,分享玩具、图书;对大家都喜欢的玩具不争抢,可以让别人玩一会儿,自己玩一会儿,大家“轮流玩”。这样,可以使孩子遇事想到别人,知道有了同伴,才能玩得更愉快。再次,要积极鼓励孩子参加游戏活动。游戏是培养孩子合作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在游戏中孩子可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如让孩子跟邻居的同伴玩“娃娃家”的游戏,孩子可以做娃娃的爸爸、妈妈,在游戏中履行爸爸或妈妈的义务,洗衣、做饭、带娃娃。孩子从一个人玩发展与同伴共同游戏,也就发展了合作能力。最后,要教会孩子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小纠纷。孩子与同伴在活动中意见不统一时或玩得不愉快时,爸爸妈妈应及时引导孩子相互商量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大家都玩得愉快,如猜拳、轮流等方法,协调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使活动顺利进行。总之,常言道:孩子总不能跟爸爸妈妈一辈子。只有让孩子逐步适应外界环境,学会与同伴的交往合作,才能健康、活泼地成长。男孩和女孩的交往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一般孩子长到3岁时,就已产生社会交往的欲望,他们对同龄儿童发生兴趣并且需要找小朋友一起玩耍。在他们心目中,这时的男女伙伴并无什么差别,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天真纯洁的,认为只要能在一起学习玩耍就是好朋友。其实,异性孩子在一起活动,有很多好处:可以使孩子消除性别的神秘感,培养自由交往、自由发m.tulaoshi.com展的天性;有利于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增强,也有利于各自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成人禁止异性孩子在一起活动,会使孩子对异性产生神秘感,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孩子也失去了与异性交往、学习的机会,使其以后可能因缺乏与异性交往的经验而导致对社会不能很好适应。在指导男孩、女孩之间的交往时,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家长要有正确的态度。孩子在区分男女时,往往是根据衣服、发型或语声,如果改变了人的外表特征,许多孩子就认为性别也随之改变了,所以,男女孩子在一起游戏时,家长不要担心孩子会因此而早熟,要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之间天真纯洁友谊。2、防止交往中的不良现象。(1)男女孩子之间出现拥抱亲吻等行为。一般来说,他们并不理解这些动作的真实含义,而只是用模仿来的动作表达自己对某个伙伴的喜爱之情,家长不必担忧或斥责孩子,可以引导他们玩一些更有趣的游戏以转移其注意力。另外,家长应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到影视画刊中的性爱动作,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性教育。(2)防止孩子性别错位。一般来说,2~3岁的孩子都已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3~6岁是孩子性别认定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交往中喜欢模仿异性伙伴的行为、服饰等(一般指男孩模仿女孩子),就要引起注意。首先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想把他当异性孩子的言行,如果有,尽快纠正。要按孩子的性别给孩子起名字、打扮,要告诉孩子,他的性别正合父母心意。其次,家长应仔细观察孩子所在的伙伴群体里是否异性太多,使孩子产生了模仿心理。如果有,可一边加强孩子对自己性别的认识,一边考虑让孩子进入一个同性伙伴较多的群体,给他较多的模仿同伙伴行为的机会。(3)孩子之间出现纠纷。如果不是严重事件,可以让他们自己解决,同时培养孩子友爱、合作、分享、谦让等品质,教育他珍惜和小伙伴之间的友谊。另外,尤其要教育男孩不要凭借力气大而去抢别人玩具或欺负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