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以摔东西为乐
图老师友:我的孩子2周岁,经常摔东西玩乐 ;有时打人。请问怎么办?谢谢!茅于燕:2岁孩子摔东西或打人是他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有这么几个意图:
1)东西摔到地上会有变化,或有响声,或会变形(圆面团到地上会变成tulaoShi.com扁面团等),或会裂开(搭好的积木汽车、高楼等),孩子就在看到这些变化或听到声音时感到高兴;
2)东西摔地上周围的人会注意他,他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得到别人的注意,即使受呵责,也比冷落好;
3)被打的人会哭,会回手,也是一种得到注意的方式。实际他并不是对被他打的人有什么情绪。
要纠正这种毛病,可以这样做:
1)打人一定要禁止,两岁的孩子可以和他讲一点道理了。告诉他打人,人家会疼,会不和你玩了。
2)可以给他一些可以摔的东西让他玩,比如小沙包、积木块、小铝勺、小锅盖等。儿童到两岁半以后,玩的方式多了,就会不再摔东西了。
3)把这种消极的动作变成积极的技巧。比如让他把小玩具(不怕摔的)扔到盆里,扔准了之后,把容器渐渐变小,变成小园桶、罐头盒等,训练他手眼协调能力。也可以利用形状积木(方、圆、三角、五角星等),投入形状孔洞(方、圆、三角、五角星等),训练他认识形状的能力等。
怎样与分别的女儿相处
图老师友:专家您好!我因为定居国外,今后准备每年回上海看一次我的女儿,她刚满2岁,已经非常懂事,现与爸爸(我们已经分手)奶奶同住。分别半年来女儿一直没有忘记妈妈,我也非常想她,我准备9月底回国住一个月,专为看女儿。不知这期间我是天天与她在一起好,还是有意地让她与我有一点距离感才好,因为我非常担心再次的分别会使她很伤心---这使我很不安。还有我在这一个月里和女儿相处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恳切地盼望您的指导,谢谢!茅于燕:很抱歉,你的问题我回答晚了,不过,我想就总的原则和你谈谈。
首先我感到你对孩子充满了母爱,并不因为和孩子爸爸分手了,而对她有影响,这一点很了不起,本来母子的血缘关系,并不因为父母分手,由父亲一方抚养,而改变。
其次,你提到每年要回来看女儿一次,这也很好,使孩子与你的感情继续下来,让她知道母亲还非常爱她,她不是没有母亲(在她上幼儿园以后就更重要了)。
第三,至于短期和女儿相处,确实有必要做好工作,否则你走后(又不得不走),会有不良的影响,我个人的意见是:
1、要有平常心,不要老有内疚感,觉得对不起孩子,在一起时又格外亲热,买这买那,这会使她离不开你,你走了,她会很伤心。需知你现在在国外定居,只能短期和孩子在一起,这是个事实,无法改变,只有接受这个事实,在这个前提下和女儿相处,在相处时,注意观察她的身体状况,行为习惯、爱好、情绪言和学习能力。
2、对奶奶要表示感谢。(精神的和物质的)她担负起这个抚养任务是不容易的,而且你说孩子才两岁,非常懂事,这是奶奶精心抚养的结果,功不可没!
3、你对奶奶要尊重,热情,你走了,孩子和她生活在一起,也会有安全感,会听她的话,爱她,这种祖孙关系对她的健康成长很有好处。
4、在国外时有空打个长途电话联络感情,奶奶会高兴,待孩子会更好。
5、你和孩子(还有奶奶)经常互寄些照片,这样,印象会更深,也加深亲子的联络(parent-chilctording)。
6、半年,一年要和孩子爸爸交谈几次(或通信、或打电话),听取孩子爸爸对孩子的成长的看法,也可以对他提出你对孩子想怎么教养的要求,也可以互相计论。
关于渥德福教育(下)
zhangshen转贴:(接上文)
手工课
下午我们参观了八年级学生的手工课,我们去的第一个教室,还没进门铜铁味扑鼻而来的,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走进教室,四周墙上挂着琳琅满目各种工具,长长的工作台沿墙排放,十几位学生正热火朝天拿着榔头叮叮当当,这节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做一个铜碗。我们来到第二间教室,学生们有的正在锯木头,有的正在量尺寸、划线,有的正在和老师讨论,教室里摆放着学生的部分作业:木雕、立体柜子、抽屉等,学生的木工作业不用一颗铁钉。我们发现学生锯木头的方式很特别,代表团中的一名成员,兴致所致,为学生们表演了中国式锯木,赢得满堂喝采。第三间教室特别安静,学生每人一个手摇纺车,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地上一堆绒毛编织成地毯,他们的身后是学生们亲手编织的地毯,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图案。
通过交谈,我了解到为高年级学生开设手工课,有三个目的,其一,华德福教育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即身、心、灵的和谐发展,双手的劳动创造,实际上是儿童在朔造自己的组织器官,会使人心灵手巧。其二让学生们通过手工劳动,了解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其三,手工是艺术和生活的最高体现,手工课是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素养的重要手段,上手工课的过程其实是陶冶心灵的过程。
然而他们的做法可能会遭到绝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拒绝,代表团中一位资深记者参观完后说:“我绝不会把孩子送到这种学校来,学习打铁、编织、木工纯粹是浪费时间,对参加高考毫无用处。”20多年前,我的中学时代也曾多次参加学工、学农,在那种时代背景下的学工学农早已被彻底否决。现在的应试教育走向另一种极端,分数是命根子是一切,家长灌输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出路无非就是走向社会就业,谋一个饭碗。如果教育的全部目的只是为谋生做准备的话,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华德福学校是教育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和学习生活,并非仅仅是学习谋生。
那么我愿意把女儿送到华德福学校吗?愿意!孩子身心灵整体健康远比考上大学重要;从生活中了解自我,寻找自我和实现自我,愿女儿找到一生的健康和幸福。
一位德国记者问我们参观华德福学校有什么想法?我回答:“我希望华德福教育理念也能得到中国人的认同,并希望中国也有这样的华德福学校,如果真有那一天,我会为之奋斗。”
临别时学生们唱起了他们的一首歌:“我站在大地上,向石头学习,我遥望大海向鱼儿学习,我凝视天空,向鸟儿学习,我生活在大自然中,向太阳学习。他们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恋恋不舍告别了华德福学校,而他们的歌声伴随我走了很远很远的路。
离开德国已经8个月了,每当看到女儿走向水泥构筑的小学校,我就会想起记忆中的那个学校:美的花园、美的教室、美的孩子。每当我看到她坐在书桌旁做着那写不完的作业,我就会想起记忆中的那个学校:孩子们在花园里游戏,在春光下播种,在秋天收获,他们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女儿一天天地长大,到哪一天中国也能有华德福学校?
吴蓓
2000/5/17。参观华德福学校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信息科学系
邮编:100083
心痕的回复:(写于2tuLaoShi.com/14/0110:21:42AM)
真是大开眼界,这么多种教育方式,现在的妈妈们越来越难做了:)
dangdangma的回复:(写于2/13/0110:23:24PM)
谢谢虎子妈妈,你不知道我有多高兴。上回台湾的蒙氏老师来,北京提到渥德福教育,我也是当场跑上台去和她交流。我看到文后附有作者通讯地址,但你有他(她)的Email吗?
我在美国去过Waldorfschool,我尤其关心幼儿园。我会尽快把观感写出,放在小橡树。太谢谢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