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为何越来越多?哪些因素导致新生儿早产?
1、患有习惯性流产的女性和人流史过多的女性
女性朋友曾经有反复的流产史,还有人流经历都会对女性的宫颈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使女性的宫颈和子宫内膜功能出现缺陷,在女性进行妊娠的时候就易产生影响,而诱发早产现象的发生。
2、不良生活习惯
女性在孕期没有调理好自己的生活习惯,经常熬夜,缺乏休息,为了工作劳累过度,并且还有喝酒抽烟等习惯则更易引起早产现象发生,还有女性孕期缺乏合理的运动,以及孕期性生活过多都会对妊娠造成影响,诱发早产。
3、精神过于紧张担忧
女性在孕期因为生活的原因,还有胎儿的原因易出现担忧的情绪,并且受到一些意外的刺激造成情绪起伏过大,就会诱发宫缩现象,并且使血管收缩加剧,就易引起女性发生早产现象。
4、饮食不合理
女性在孕期营养补充不良,并且吃到一些对身体刺激性比较强的食物,使女性体内的营养供应不足,胎盘不稳固,使胎儿发育不健全,也会造成早产。
5、疾病因素
女性朋友患有糖尿病,流感,还有妊娠并发症,以及一些妇科感染疾病,而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或者在孕期才换上的都会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而出现早产的情况。
6、年龄因素
孕妇年龄过小(18岁)、过大(40 岁),体重过轻(45k8);有吸烟、酗酒习惯者。
7、胎儿及胎盘因素
胎儿及胎盘方面的原因有双胎、羊水过多、胎盘功能不全、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胎位不正、胎膜早破等。
8、孕妇身体因素
母体营养不良,或过于劳累,遭受严重的精神刺激或创伤。
提醒:预防早产要注意这些早期征兆
1、下腹部变硬:
在妊娠晚期,随着子宫的胀大,可出现不规则的子宫收缩,几乎不伴有疼痛,其特点是常在夜间频繁出现,翌日早晨即消失称之为生理性宫缩,不会引起早产。
如果下腹部反复变软变硬且肌肉也有变硬、发胀的感觉,至少每10分钟有1次宫缩持续30秒以上,伴宫颈管缩短,即为先兆早产尽早到医院检查。
2、破水:
温水样的液体流出,就是早期破水,但一般情况下是破水后阵痛马上开始此时可把臀部垫高,最好平卧,马上送医院
3、阴道出血:
少量出血是临产的先兆之一,但有时宫颈炎症、前置胎盘及胎盘早剥时均会出现阴道出血这时出血量较多,应立即去医院检查。
在妊娠28周后准妈妈们不应做不利于宝宝的事情,避免早产的发生。
1、孕期应加强营养避免精神创伤,不吸烟,不饮酒避免被动吸烟。
2、一旦出现早产迹象应马上卧床休息并且取左侧位以增加子宫胎盘供血量;有条件应住院保胎。四是积极治疗急慢性疾病。
3、妊娠后期绝对禁止性生活因为精液中的前列腺素经阴道吸收后会促进子宫收缩。
4、子宫收缩:
子宫收缩是早产的典型征兆。在怀孕29周至36周时,如果出现有规律的子宫收缩,而且频率也很高的话,就可能预示着准妈妈有早产的危险。子宫收缩会造成胎宝宝的头部压迫准妈妈的直肠,出现强烈的便意感觉,而当阴道中有不正常的分泌物或者出现出血的情况时,就要尽速就诊。但是在怀孕中晚期,准妈妈在体位变化或行路走急的时候会出现子宫收缩但没什么规律,而且收缩的频率也不是很高,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假宫缩。
5、持续阵痛:
在怀孕29周至36周时,子宫收缩频率每10分钟2次以上,准妈妈会开始感觉到酸痛,有点类似月经来临般的腹痛,不止下腹部不舒服,还会痛到腹股沟甚至有持续性下背酸痛;严重的还会伴随阴道分泌物增加及阴道出血。如果子宫颈的扩张比初次检查时超过1cm,应该就是早产的阵痛,这时应立即去妇产科就诊。
远离这些高危因素
1、不要碰腹部
不要跌倒:不要到人多的地方或上下班高峰时外出。被人碰一下,就有跌倒的危险,特别是上台阶时,一定要注意一步一步地走稳。
保护腹部:不要拿重东西或拿高处的东西,以免碰到腹部。
2、不要刺激腹部
严重的腹泻:严重的腹泻因排便时刺激子宫使其收缩加快,可引起早产。
夫妻生活:正常意义上的夫妻生活与早产没有关系,但只要有一点点早产征兆,也应禁止夫妻生活。
3、你的健康状况如何,是否患有以下疾病
Tulaoshi.Com 疾病:心脏病、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传染病:流感、没有治愈的梅毒等。
营养不良:维生素K、E等不足。
4、安静地休息
对初次分娩的不安等精神紧张均可引起早产,要注意保持精神上的愉快。
意想不到的事故、烦恼,甚至于有时噪音都能引起早产。
轻度疲劳也可引起早产,要注意避免睡眠不足,过度疲劳。
5、不要让腹部紧张
长时间持续站立或下蹲的姿势,会使腹压升高子宫受压,也可引起早产。
6、有下列异常情况的孕妇请加以注意
宫颈机能不全。
子宫畸形。
7、有下面情况的孕妇请遵照医生的指示活动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双胞胎或多胎妊娠。
前置胎盘。
羊水过多症(胎儿先天异常等时)。
盘点夜间喂宝宝的4个弊端
刚出生的小BB几乎一直处在睡觉的状态,而且醒来就要喂奶,但是当他们慢慢长大,他们会作息规律会渐渐的有昼夜之分,喝奶的频次也将有迹可循。有些妈妈会在夜里也给宝宝喂几次奶,生怕他们会饿着,其实这么做对他们的健康非常不利。
喂夜奶之弊端一:容易养出小胖墩
夜间喂奶的时候,妈妈睡的迷迷糊糊,宝宝也不大清醒,感觉到了妈妈的乳头或者奶瓶,就一股脑的吸个不停,经常喝的太饱,造成营养过剩。长此以往,小宝宝会长的越来越胖,导致健康状况堪忧。
喂夜奶之弊端二:妈妈休息难保证
成年人的作息习惯是相对固定的,想要夜间起来喂奶非常的艰难,很影响睡眠质量。小宝宝习惯了夜里喝奶,会自然而然的醒过来,而妈妈喂过奶之后通常辗转难眠,休息等不到保证,久而久之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会受到影响。
喂夜奶之弊端三:容易引起龋齿问题
有的宝宝已经在睡前清洁过牙齿,但是由于有喝夜奶的习惯,牙齿的状况仍然很差。妈咪们可以试想一下,你的宝宝在迷迷糊糊中喝完了奶,还会再配合你重新刷牙吗?显然是不会的。而且疲惫的你可能也无心再去给宝宝刷牙了吧。
喂夜奶汁弊端四:可能引发窒息危险
不少宝宝喝夜奶的时候,会发生刚喝几口又睡着过去的现象,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妈妈此时不能把及时的宝宝放下继续睡觉,很可能有奶水呛到宝宝的气管,或是乳房阻碍了他们的正常呼吸,很可能导致险情。
本文由图老师网(http://www.mamaai.cn)整理收集,栏目发布。新生儿应该怎么个护理法?
近日,凯特王妃生完宝宝10小时后就抱着小公主公开亮相,引发不少网民对坐月子这一中国传统做法的争议,其中也有不少网友对新生儿能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室外产生质疑。新生儿在出生后应该如何护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护士长郑晓蕾手把手教你如何护理新生儿。
正确拍嗝
坐式:妈妈可以坐着,让宝宝朝着自己坐在大腿上,妈妈一只手托着宝宝的身体,另一只手轻拍宝宝的上背部。同时准备好小毛巾,防止吐奶。
立式:尽量把宝宝直立抱在肩膀上,以手部的力量将宝宝轻扣着,再用手掌轻拍宝宝的上背。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捂住宝宝的口鼻。
洗澡护理
洗眼:先洗眼睛,用毛巾的角轻轻擦拭,不要用同一个角擦拭不同的眼睛。
洗头:然后擦口鼻、擦脸、洗头。洗头时遇到头垢千万不要使劲搓,慢慢擦洗,时间长头垢会掉。
洗身体:给宝宝洗背的时候,用一只手支住身体的正面,将宝宝翻转过来,从后背洗到屁股。
穿尿不湿:从水里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把他包上,然后最先穿尿不湿,因为宝宝一受冷就会尿。
脐部护理
每天早晚各一次
通常在出生后10天左右脐带会自行脱落,但也有的需要更长时间,只要没有出血、流水等异常状况就不用担心。一般每天早晚各护理脐部一次,或者洗完澡后护 理一次脐部,用棉签蘸取75°酒精在脐部擦一圈,棉签沾染了黄色分泌物后换一根继续擦,直到棉签上没有黄色分泌物,脐带如果没有脱落,建议家长轻轻拎起脐 部上的硬壳,顺着硬壳往下掏一掏里面的分泌物或水。
■ 妈妈问答
Q:宝宝需要裹着睡吗?
裹成蜡烛包实在没必要
A:中国传统的方式会给宝宝裹蜡烛包,但这个裹得实在太紧了,没必要。对于早产儿,一般医院护理时会采取鸟巢式护理,给宝宝营造一个类似鸟巢的环境,让 他稍微有一点约束,感觉到有东西靠着,没有那么强的光线、声音刺激等,希望给他营造一个类似子宫的环境。但足月的婴儿没有特别强求。喂完奶后建议让宝宝侧 卧,以防溢奶时溢出物糊住口鼻。
Q:宝宝便秘可以用开塞露吗?
开塞露偶尔可以使用
A:偶尔可以使 用,但不要经常使用,以免形成依赖性。宝宝便秘还是要从饮食上注意。母乳妈妈要多喝水,不能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宝宝也要适当多喝一些水。并且平时妈妈还 可以以宝宝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宝宝腹部,以促进肠蠕动。母乳容易消化,新生儿一天的大便次数一般是4-7次,多的能有7-8次。人工喂养的话,次 数会偏少,每天1-3次,多时5-6次。如果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正常吃奶的情况下,24小时不大便就得注意一下。
Q:如何带宝宝晒太阳?
避免太阳直射暴晒
A:在中国,月子里还是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宫内环境,光线偏暗,所以一般不会抱出去晒太阳。满月以后可以出去晒太阳,但需要室外合适。经研究,在花阴下 晒太阳是可以的,不是非得暴晒。晒太阳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要从新生儿的角度去看。比如在家里,请你躺在宝宝的位置看灯光的光线是否直射你的眼 睛;出去晒太阳也要看是否有阳光直射宝宝眼睛。
Q:如何给宝宝测体温(m.tulaoshi.com)?
腋下有汗时测量不准
A:测 体温的仪器挺多,水银是测得最准的,但容易坏,不安全。如果用的是水银,要测5-7分钟,如果高于38.5度就用药,否则不用。测的时候提醒一下,如果宝 宝腋下有汗,测出来不准。有汗就拿干毛巾擦干后再测。哭了、运动后、做完操后不要测,体温会偏高。电子表电池不够的时候也会测不准了。电子表刚拿出来测会 不准,建议测两次,以第二次测量的结果为准。
陪伴宝宝快乐成长——哆啦育儿(微信号:doloryuer)。关注微信公众号每天都可以获取更多的孕期、产后、新生儿护理、育儿、瘦身、坐月子等知识,哆啦育儿,会一直陪伴着你和宝宝。让宝宝像哆啦一样快乐的成长。
本文由图老师网(http://www.mamaai.cn)整理收集,婴儿护理栏目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