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宝宝迷了眼怎么办
异物不小心进入眼睛看似一件小事情,但如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结膜炎甚至角膜炎,此时家长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处理:
1. 按住宝宝双手
眼睛会因遭异物入侵会产生不适感,宝宝难免会用手去揉眼睛,这可能伤害到眼睛。所以,当怀疑宝宝因眼睛有“脏东西&(图老师整理)rdquo;而去揉眼时,首先须将孩子的双手按住,以制止他再去揉眼睛。
2. 准备开水、汤匙
迅速准备一碗干净的凉开水(必须是经过煮沸的自来水)或矿泉水,用汤匙盛水来冲洗眼睛。
3. 向受伤的一侧倾斜
将宝宝的头部倾向受伤眼睛的那一面,如左眼受伤则向左面倾斜,慢慢用凉开水冲洗受伤的眼睛约5分钟。
4. 闭起眼睛
待不适感稍稍缓和,可试着闭起眼睛让泪水流出,让异物随泪水自然流出眼睛。
5. 立即送医
由于家长很难自行判断异物是否已经取出、或对眼睛有无伤害,因此建议无论异物取出与否,都立刻带宝宝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春季沙尘来袭 宝宝沙尘迷眼处理方法
沙尘天气对孩子的危害
沙尘中含有很多浮尘颗粒物,能长驱直入人体的肺、气管、眼睛、皮肤、鼻腔、咽腔、口腔等器官组织,相应地,也就容易引起肺炎、气管炎、结膜炎、皮肤过敏、鼻炎、咽喉炎等疾病。
除了警惕浮尘颗粒伤人,春季沙尘暴中携带的花粉、柳絮、粉尘等可能含有细菌、病毒,一旦侵入人体呼吸道,也会诱发和加重哮喘、肺炎、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如何给孩子做好防护?
1、尽量避免外出,万一要外出戴上防尘口罩
沙尘天气,小孩尽量不要外出,在室内要尽量少开窗。
如果一定要出门,记得给孩子戴上防尘口罩、帽子、丝巾。
口罩可以有效地防止口鼻干燥、喉痒、痰多、干咳等,万一孩子出现咳嗽、气短、咳喘等症状,要及时送医。帽子和丝巾可以防止头发和身体的外露部位落上尘沙,防止引起孩子皮肤瘙痒。
2、沙尘入眼,不要用手揉搓
如果沙尘吹入眼内,可能会引发过敏性结膜炎,千万不要用手揉搓,应尽快用流动的清水冲洗,或滴几滴眼药水。如果是在户外,没有眼药水和清水,应迅速闭上眼睛,轻轻用眼皮挤压眼睛,刺激眼泪流出并把异物带出。这样不但能保持眼睛湿润易于尘沙流出,还可起到抗感染的作用。
如果眼睛出现红肿、干、疼的症状,应尽快就诊。
3、远离高层建筑、广告牌、老树
如果沙尘伴有大风,在户外时要远离高层建筑、工地、广告牌、老树、枯树等,以免被高空坠落物砸伤。
4、从室内回家后及时清洁
风沙天气从外进家后,要用清水给孩子漱漱口,清理一下鼻腔,减轻感染的机率,有条件的应该洗个澡,及时更换衣服,保持孩子身体洁净舒适,并对脸和手等暴露于风沙的皮肤进行必要的保养。房间内落满灰尘要及时清理,用湿抹布擦拭,以免孩子在室内尘土飞扬中吸入呼吸道。
5、多喝水多吃水果
沙尘天气下气候较干燥,建议孩子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加快体内各种代谢废物的排出。
沙尘如眼的处理办法:
1、先闭上眼睛休息片刻,等到眼泪大量分泌,不断夺眶而出时,再慢慢睁开眼睛眨几下。大多数情况下,大量的眼泪会把眼内异物“冲洗”出来。
2、如果泪水不能将异物冲出来,可将凉开水倒入盆中,轻轻闭上双眼,将面部浸入盆中,双眼在水盆中眨几下,这样水流会把眼内异物冲出,也可将患眼撑开,直接用水冲洗眼睛。
3、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将异物冲出,可让别人或自己翻开眼皮,用干净的手帕蘸凉开水将异物轻轻擦掉,有条件的可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擦拭。
4、如果上述方法都无效,可能是异物陷入眼组织内,应立即到医院请眼科医生取出,千万不要用针挑或其它不洁物体擦拭,以免损伤眼球,导致眼睛化脓感染。异物取出后,可滴入适量眼药水或眼药膏,以防感染。
www.Tulaoshi.com宝宝耳朵护理 不要经常给宝宝掏耳朵
一、经常给宝宝掏耳朵,要不得!
经常掏耳朵对健康是有害的,具体表现在:
1、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2、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淤血,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也就是说,耳屎越掏越多。
3、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鼓膜发红、变厚,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
4、如果掏耳朵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在给小儿掏耳朵时,如果小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这种意外就更难免。
因此,不要随便给孩子掏耳朵,如果孩子的耳屎形成硬块,或误进杂物,要及时去医院请医生取出,家长不要擅自处理。
二、“油耳”“干耳”,无碍健康!
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耳道分泌物多数人是干燥成鳞屑状,略呈淡黄色的痂块,叫干型耵聍。少数人分泌物始终呈油状或糊状粘稠的、颜色为深褐色的物质。无论宝宝的耳屎是干还是黏,都是正常的,而且都对人的耳朵有一定保护作用。它可以覆盖在外耳道皮肤表面,防止皮肤干裂和粘附灰尘,预防感染,而且万一耳道进水,它还可以起到防止作用。
一般而言,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会在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
三、怎样防止水进入宝宝的耳道里?
洗澡水、奶水、泪水一旦进入宝宝的外耳道,会使耳内的耳屎软化、膨胀,引发耳道堵塞、流水,发生外耳道炎;而且,宝宝外耳道进水后很容易带入细菌,增加耳道感染的机会。因此要谨防水进入宝宝的耳道里。
1、宝宝洗头时
让宝宝面部朝上,妈咪用一只手托住宝宝的头、颈部,同时用拇指和中指分别压住宝宝左右耳廓,使耳廓覆盖住外耳道,以防水流进耳道。
2、宝宝吃奶后
妈咪要把宝宝立起来抱,轻拍宝宝的背部,拍出奶嗝,防止被宝宝吐奶,造成奶水流入耳道。
3、宝宝躺着哭闹时
妈咪要及时擦净宝宝脸上的泪水,防止眼泪顺着脸颊流入耳道。
宝宝耳部护理方法 不挖宝宝耳朵
孩子总是挠耳朵,家长观察后发现里面有分泌物。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清理的,如果有需要,建议找医生清理,自己清洗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对于只有3个月的宝宝,耳朵里有分泌物,如果量不是很多,那么就不需要担心,正常量的分泌物(耳屎),可以保护宝宝的听力,而且这些分泌物也会自己掉出来,是不需要家(图老师整理)长太过操心去清理。
经常掏宝宝的耳朵可能损伤小儿的耳膜
有些宝宝喜欢让人给他掏耳朵,认为这样很舒服,但是不要太过频繁的给孩子掏耳朵,最好是不要掏,如此对孩子的听力会造成损伤。
别做这些损害儿童听力发育
不要让孩子长期接触有噪音的环境中,也不要在为孩子清洗头发的时候,让水进入耳里,更不要使用耳毒性药物。
护理宝宝耳朵的要点
其实宝宝耳朵护理,注意不要进水,不要挖耳朵,防止感冒,不要为孩子制定听力训练,最重要的是顺其自然,如此才不会对宝宝的耳朵造成什么影响。
宝宝耳屎多能不能掏耳朵
耳屎,它由耵聍腺分泌。耵聍腺在外耳道的外段,外耳道的软骨部皮肤上。耵聍腺分泌的耳屎是一种较粘稠如果酱液体,干燥后酷似黄色蜡样屑片。有的耳屎较稀薄,呈油状,俗称‘油耳’。后者多见于婴儿,尤其是肥胖儿。随着下颌关节活动自行脱落 耳屎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及粘附外来异物(灰尘、昆虫等)的作用,正常情况下干性片状耳屎,只轻轻附着于外耳道皮肤上,在咀嚼。说话、张口时,由于下颌关节的运动,就会不断脱落排出耳道外,所以不必担心耳屎的堵塞。。
一、宝宝耳屎多能不能掏耳朵?
许多父母认为宝宝的耳屎对宝宝有害无益,所以常常动用诸如牙签、棉签、耳勺等器具去掏宝宝的耳屎,而且一定要掏干净为止。你可能觉得这并没什么不对。但你是否知道,经常给宝宝掏耳屎,对于宝宝的健康可是有害的哦!
小宝宝的外耳道还远没有发育成熟,而且外耳道由于大多呈扁平缝隙状,不容易操作,加上耳内皮肤很娇嫩,经常掏耳屎很容易造成一些不良后果:轻者掏伤耳内皮肤而引起炎症,生疖长疮,严重的可能会把鼓膜捅破,导致宝宝听力损伤。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临床医生还发现,经常掏耳屎,会使外耳道的皮肤因为经常受到刺激而形成外耳道乳头状瘤。虽然它是良性的,可以用手术的方法切除,但切除后容易复发,而多次复发后就有可能转化为癌症,对生命构成威胁。
二、宝宝有耳屎怎么办
1、如果小孩耳朵的耳屎用肉眼能看见,而且不是很硬,可以用湿布卷起来,慢慢的伸到宝宝的耳朵里面转一转,能把耳屎转出来。
2、如果宝宝的耳屎比较硬,不要用湿布了,可以用儿童专用的细棉棒掏一掏外面的耳屎。但掏之前要把棉棒沾一点香油,先轻轻的抹到耳道里,以软化耳屎,然后轻轻的转动棉棒,把耳屎掏出来。
3、还可以准备个沾上消毒药水的棉球,在宝宝睡着时塞到宝宝的耳朵里,大约2--3个小时后转动转动棉球,再过一会儿取出棉球,这样一部分耳屎就会被沾在棉球上带出来了,这个方法对宝宝的耳朵影响较小。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4、在给宝宝掏耳朵时,注意一定不要掏的太深,会损伤宝宝的耳道的。很深的耳屎其实没有多大影响。没有实足的把握,不要随便给宝宝掏耳朵。
5、给宝宝掏耳朵时,最好在宝宝熟睡的时候比较好,否则宝宝醒着会哭闹着不让掏,家长不要硬给宝宝掏,很容易发生危险。
6、如果上述方法不见效,宝宝的耳屎比较多,宝宝哭闹很厉害,最好去看儿科医生了,医生会戴上耳镜对宝宝的耳朵做细致检查,估计耳屎量和耳道的堵塞程度,然后会根据情况制定清理方法。虽然宝宝会感到不舒服,但对宝宝的耳朵影响很小。
三、小儿耳屎多的家庭护理要点
1、保持外耳道清洁是防止耳屎栓塞的首要条件。如果有耳屎屑,感觉外耳道发痒,可用棉签沾医用酒精轻轻擦拭,这样不但止痒而且有消毒防止感染的作用。
2、游泳之前最好由医生检查一下,先把耳屎屑取出,以防进水后形成栓塞。
3、较小的耳屎,用特制的耳屎钩或用钝匙轻轻取出。大的耳屎、或孩子不合作,可先滴几天特制的耳屎水(一般点3天,每天4~5次,每次3~4滴)待那耳屎泡软,粉碎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即可。
4、一旦耳屎诱发了炎症,应先积极消炎,并尽快取出栓塞,以防引流不畅,致使炎症向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