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对孩子到底有哪些影响
专家指导 杭州万舟心理研究会主任、亲子教育专家冷中军
最近,张女士在接送女儿上幼儿园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女儿所在的托班共有20个孩子,其中18位孩子固定由女性(母亲或外婆、奶奶)接送,只有两名孩子由父亲和母亲轮流接送。被问及孩子爸爸为何没有承担接送任务,大多数的回答是:爸爸太忙,要上班养家。
虽然不能因此就认定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父亲的缺席,但至少可以说明大多数的家庭,女性承担着更多的养育责任。事实上,由于传统的家庭角色的分工,当养育孩子和工作事业产生矛盾冲突时,很多家庭的第一选择是牺牲母亲的事业。因此,在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可能母亲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但这并不是件值得鼓励的事。杭州万舟心理研究会主任、亲子教育专家冷中军认为,在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父亲产生的作用其实要远远大于母亲。从他多年的咨询经验来看,那些出现任性、依赖、自卑、性别角色模糊等现象的孩子,大多与童年期没有获得足够的来自父亲的心理营养有关。
那些出现自卑、内向、性别角色模糊等现象的孩子,大多与童年期没有获得足够的来自父亲的心理营养有关。
A、这个男孩为何要执意改变性别?
专家:父亲对孩子的性别认同有重要影响
这是我刚做记者时接触到的一个案例。他打来热线电话,说来杭州的唯一目的,是做变性手术——他坚信自己骨子里就是女性。
事实上,我见到他时,他已经在整形医院做了隆胸手术。手术并不算成功,过程很痛苦,但这些并不能阻止他对第二次手术的期待。
这个皮肤白皙,五官清秀,带点羞涩内向的男孩子为何拥有如此强烈改变性别的愿望?在今天做“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个选题时,我对他的经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妈妈在生下三个女儿后,才有了他这个儿子。小时候,父亲常年外出打工,他就在女性堆里摸爬滚打。那时家境并不宽裕,他常穿姐姐穿剩的衣服,却凭着天生的眉清目秀、唇红齿白,获得了很多关于外表的赞美。他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夸他像女孩子一样漂亮。
小时候他喜欢和女孩子玩,觉得女孩子清爽,干净,而等到青春萌动时,他也试着交了个女朋友,却觉得异常别扭,总要想办法去讨女孩子的欢心更让他觉得心累。相反,他和男孩子待在一起,自然、舒服,因为那些男孩子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要保护他的想法,他享受被保护和无压力的状态。
他决定来杭州的前一晚,将自己想做女孩的愿望告诉了自己的妈妈。妈妈哭着跪下来求他,他也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求母亲原谅他。后来母亲死心了,说:“也许是我害了你,但从今往后我就当没生过你。”
我不知道这个男孩子现状如何。我知道一部分人因为先天的基因,无法选择自己的性取向,但如果在这个男孩子的童年成长过程中,他的父亲没有缺席,他的母亲知晓一些养育常识,他的人生是否会是另一种光景呢?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心理学堂】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之一:性别认同
这个男孩子的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做“性别角色认同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符合性别角色期待的教育和生活模式,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说来,孩子4—5岁时,开始有性别意识,而给孩子取名、买衣服和玩具、与孩子游戏和谈话等,都传递着社会以及家长对不同儿童的潜在性别期望和标准。孩子到2岁时,能说出自己的性别,5岁左右,儿童能够把某些特定的人格特点与性别联系在一起,如男孩子应该勇敢,女孩子应该文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家庭会鼓励那些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行为,制止那些不适当的行为。
换言之,如果鼓励孩子不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行为,甚至采用错误的不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教养方式,那么孩子很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性别角色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对孩子性别角色的认同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对于男孩来说,父亲是男孩生活中最重要的性别典范。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缺少父亲,男孩就没有了模仿的榜样,往往会使男孩缺乏男性应有的行为风范、处事模式,对同伴的依赖性强,处事的果断性差。对于女孩来说,父亲是可以教给她们逻辑性的生活方式以及直观展现男性与女性有何不同的人。
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也认为,如果孩子和父亲的关系足够好,女儿会更富于女性美,儿子会更有男人味。在与父亲的互动中,父亲能把女儿女性部分的特质更好地引发出来。同样,儿子会迅速认同父亲作为男人的责任、原则、胸怀、胆识与气魄。所以,和父亲关系很好的孩子,不太可能会出现性别角色的认同错误。
B、20岁的女孩为何没有自信?
专家:父亲的一句赞美胜过母亲100句
20岁的林雪找到咨询师,是因为大学里有两个男生同时向她表达了爱慕之心,最终却被她以“对方不是真的喜欢自己”为由拒绝了,其中有一个还是自己很喜欢的男孩子。她不停地说,自己长得不好看,对方凭什么爱自己?她一方面担心一旦答应对方,会被对方伤害,另一方面她又担心这样的想法会影响她未来的恋爱及婚姻。
事实上,她五官清秀,穿着淡雅,谈吐得体,是个很容易博得异性喜欢的女孩子。可她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好看”?
经过聊天,咨询师发现她是个内向、敏感且缺乏自信的女孩子,甚至有点强迫倾向,比如,她穿了件新衣服,会不由自主地观察班里男同学的反应,心里既希望被注意,又害怕被注意。她知道这样不好,但又控制不住地这样去想去做。
她有过两段恋爱经历。初中时,也许是青春期情窦初开,林雪开始有意无意地寻求异性的关注。初二时,开始和一个男生交往,初三时男生提出分手;高二时,她和另一个男生开始一段恋爱,但悲剧再次上演,高三时男生以“学业为重”为由,提出分手。
这两次恋爱对林雪原本就脆弱的自信心无异于是严重打击。她将之归于“自己不够漂亮”,因为从记事起,她似乎从来没有被异性夸奖“漂亮”的经历,所以即使有人以“好看”来称赞她,她也认为这只是别人的溢美之词。
而当咨询师用家庭原生图带领她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才发现,问题的症结在她父亲那里——在她的童年经历里,作为异性的父亲从来没有对她表示过肯定、赞美和认同。她从不相信“女儿是爸爸前世情人”的说法,虽然自己是独生女,但爸爸总是那么严肃,对她似乎只有不满,只有挑剔,怎么会夸奖她长得好看呢?她回忆起一件事,小学四年级,她对漂亮有了朦胧的向往,偷偷学女同学的样,用小发夹将刘海卷成弯弯的形状,不巧被爸爸看到,不仅被训斥了一通,还责令她不要把心思花到“歪门邪道”上去。
【心理学堂】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之二:自我认同(即自信心)
如果孩子早年没有获得足够的父爱,那么青春期很容易发生早恋状况;如果早年没有得到父亲足够的赞美和肯定,孩子会有自卑和焦虑。林雪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她初中时的早恋、现在对异性关注的渴求,恰恰是内心对父爱的一种补偿渴望。所以,请记住,对于童年期的孩子,父亲一句肯定、认同、赞美的话,胜过母亲说100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0—3岁时,需要的是无条件的接纳和足够的安全感,这些母亲就可以给予;而4岁以后,在孩子建立自信心、适应性等方面,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要远远超过母亲。父亲通常以完全不同于母亲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他们会带孩子去冒险、去探索世界、去尝试做一些前所未有的事情,这样,孩子在与父亲玩游戏时,可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强化对外界的控制感觉,增强自信心,提高对自我的认同。同时,父亲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在人际关系中还会有安全感,有自尊心,容易和他人友好相处,能和人真诚相待。一般来说,这些孩子的社交能力较强,容易适应新环境。
那么,父亲如何有效地表达对孩子的肯定、赞美和认同呢?最常用的两句话是“很高兴你是爸爸的孩子”,或者“你真是爸爸的好孩子”——如果你想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有所认同,不妨说“很高兴你是爸爸的儿子(女儿)”、“你真是爸爸的好儿子(女儿)”。
C、儿子的性格全随了妈妈?
专家:儿童期的孩子更认同父亲的价值观
程江对15岁的儿子似乎有颇多遗憾:自己上学那会儿,成绩可是数一数二,可儿子呢,勉强进入前二十名;自己做事那叫个雷厉风行、爽快利落,儿子偏偏是个慢性子,能急死人;自己事业虽不算骄人,但经过多年打拼,也算达到了自己的预期,可儿子偏偏与世无争,自得其乐……
每次朋友聚会,说起儿子,他总不忘来句总结:我这儿子,浑身上下全随了他妈妈!
但是回想儿子的成长经历,不随他妈才怪。儿子生下没多久,程江便被公司派往异地常驻,后来因不满单位对他职务的安排,一怒之下辞职单干。他爱人不知道费了多少口舌劝说他——在女人眼里,国企、中层职位,多少安耽的人生,用不着这么瞎折腾。但程江不听,只告诉她一句话:把儿子给我带好了,养家的事情交给我!
他的忙碌可想而知,做路桥工程,从挂靠资质单位到真刀实枪揽活开工,程江长年累月东奔西走,经常一走就是大半年。爱人就是在那个时候辞职,当起了全职主妇。
儿子会叫爸爸的时候,程江也经常打电话回家,但只听得爱人在电话那头耐心地诱导儿子叫爸爸,儿子就是死活不叫。每次回家,程江放下行李大叫“儿子”时,儿子却直往妈妈屁股后面躲。
这两年,工地上也用不着像当初那样操心,程江在家的时间渐渐多起来,发现“儿大真的不由爹”了。比如,有时候看到儿子慢腾腾的样子,他忍不住要数落,这样子以后能成什么大事?儿子不理会他——他早有了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压根不在乎你所谓的大事。
有一天,儿子头顶着一大包回家,说是被同学欺负的,程江怒气冲冲地说:“谁打得你,给爸爸打回去!”儿子却一头钻进自己的房间,说“算了,吃亏是福”……把程江气得直翻白眼。
【心理学堂】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之三:价值观
一个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的父亲,是不能奢望孩子有和他类似的性格和价值观的。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对于儿童青少年的性格形成,母亲的作用在婴幼儿期特别重要,而父亲的作用在儿童期以后特别重要。4岁以后,孩子会非常黏父亲,弗洛伊德解释为父亲的自居作用——儿童往往追随仿效父亲,以期将来也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而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而父亲的爱是要通过争取才能获得——因此,他们更认同父亲的价值观,通过“认同父亲的价值观”,来获得父亲更多的关注和爱。
如果在孩子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父亲这个产生影响的最重要他人,如果这个最重要他人因为种种原因而缺席,那么孩子会转向次一级重要他人——案例中,这个次一级重要他人固然是一直给予他安全感的妈妈。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正因为父亲是影响孩子个性和价值观的最www.Tulaoshi.com重要他人,因此父亲本身的个性、价值观非常重要。从孩子出生懂事起,父亲就应该是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家庭教师,应以身作则地教孩子怎样做人,如何自尊、自爱,使孩子树立起一套正确健康的评价体系。
就像案例中,父亲的个性、价值观与儿子相比,哪个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幸福还不得而知,因此这位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席究竟是好还是坏,也很难判断。
三种类型父亲影响孩子前程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新书中论证说,你在职场中是获得成功还是失败与你拥有一位什么样的父亲有关。超级成功型父亲如果你是超级成功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会表现出一种“受阻性”--出于对父亲的叛逆心理,你的工作表现可能会远远不及你真正的能力,你在事业上可能不会取得太大的成就。
“计时炸弹”型父亲
如果你是“计时炸弹”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会拥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取悦他人的能力。乍一看来这种能力对你的工作会有帮助,但是事实上在工作中你可能过分专注于取悦他人,而不敢与他人有直接的冲突或者提出异议。
被动型父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如果你是被动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在情感表达上会有障碍。在一个工作和生活并不太分明的工作环境中,能否与同事有足够的情感交流十分关键。
缺席型父亲
如果你是缺席型父亲的儿子,你在与男上司合作以及和其他公司高层人物互动方面可能会出现障碍,你很容易对上司产生敌意和愤怒。而且,你可能会有打击同事的倾向,并且常常会有愤怒情绪。
如何做一个好的父亲?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亲拘泥于所谓教育的内容和原则,而忽视了教育的时机和方式,把与子女的关系搞得很僵。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家长向子女传递情感的过程。有位父亲曾对我说:“养不教,父之过。随时随地纠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亲的职责。”他15岁的儿子却说:“我觉得父亲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我,在他眼里,我浑身都是毛病,我的存在使他没有了快乐。”当一个父亲把管教孩子只看成是一种责任、怕别人说自己不尽责时,就会失去对孩子的爱和沟通能力。这样的教育缺乏良好关系的认可。越是这样,越能把孩子“逼上梁山”,产生逆反心理。
在多数家庭里,父亲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使教育成为一厢情愿的事,随着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权威会受到挑战。心理学家认为,父亲首先要与孩子分享情感,不能总是充当指导者。此外,教育孩子必须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作基础,关系的影响力大于教育的内容。
父亲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好时机是孩子两岁以后。这时,父亲可以像一个“讨厌”的第三者,进入母子关系圈中。在西方,让两岁的孩子拥有单独睡房已是一种促进儿童心理成长的共识。中国的孩子跟母亲可以睡到很大。不夸大地说,许多儿童的心理问题都是因此而产生的。
第二个关键时期是孩子6岁时。这时,父亲要积极参与家庭的互动和规则的建立。独生子女给家庭关系带来许多挑战,父母与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种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关系得到平衡。父亲要对孩子好,必须先和太太感情深厚。
第三个关键期是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亲来,在外惯了的父亲更易于接纳和认同孩子的独立。在传统文化中,父亲常常是家庭的边缘人,他们乐于闯天下,把孩子留给母亲。这样的父亲喜欢回来诱导成年的男孩离家,和他一同涉难犯险,体味人生。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现代父亲更多地扮演了非传统的角色,使孩子失去了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领路人。现代父亲的潜意识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们怕孩子长大后与他们分离,因而甘愿听凭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般的内心困惑中摸索着成长。
TuLaoShi.com会影响宝宝前程的四类父亲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斯蒂芬波尔特撰写了一本名为《父亲的因素》的新书。他在书中列举了能对子女的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的5种类型的父亲——功成名就型、定时炸弹型、心态消极型、漫不经心型和富有同情心或导师型。
超级成功型父亲
如果你是超级成功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会表现出一种“受阻性”——出于对父亲的叛逆心理,你的工作表现可能会远远不及你真正的能力,你在事业上可能不会取得太大的成就。
“计时炸弹”型父亲
如果你是“计时炸弹”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会拥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取悦他人的能力。乍一看来这种能力对你的工作会有帮助,但是事实上在工作中你可能过分专注于取悦他人,而不敢与他人有直接的冲突或者提出异议。
被动型父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如果你是被动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在情感表达上会有障碍。在一个工作和生活并不太分明的工作环境中,能否与同事有足够的情感交流十分关键。
缺席型父亲
如果你是缺席型父亲的儿子,你在与男上司合作以及和其他公司高层人物互动方面可能会出现障碍,你很容易对上司产生敌意和愤怒。而且,你可能会有打击同事的倾向,并且常常会有愤怒情绪。
如何做一个好的父亲?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亲拘泥于所谓教育的内容和原则,而忽视了教育的时机和方式,把与子女的关系搞得很僵。
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家长向子女传递情感的过程。
有位父亲曾对我说:“养不教,父之过。随时随地纠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亲的职责。”他15岁的儿子却说:“我觉得父亲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我,在他眼里,我浑身都是毛病,我的存在使他没有了快乐。”当一个父亲把管教孩子只看成是一种责任、怕别人说自己不尽责时,就会失去对孩子的爱和沟通能力。这样的教育缺乏良好关系的认可。越是这样,越能把孩子“逼上梁山”,产生逆反心理。
在多数家庭里,父亲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使教育成为一厢情愿的事,随着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权威会受到挑战。心理学家认为,父亲首先要与孩子分享情感,不能总是充当指导者。此外,教育孩子必须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作基础,关系的影响力大于教育的内容。
父亲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好时机是孩子两岁以后。这时,父亲可以像一个“讨厌”的第三者,进入母子关系圈中。在西方,让两岁的孩子拥有单独睡房已是一种促进儿童心理成长的共识。中国的孩子跟母亲可以睡到很大。不夸大地说,许多儿童的心理问题都是因此而产生的。
第二个关键时期是孩子6岁时。这时,父亲要积极参与家庭的互动和规则的建立。独生子女给家庭关系带来许多挑战,父母与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种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关系得到平衡。父亲要对孩子好,必须先和太太感情深厚。
第三个关键期是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亲来,在外惯了的父亲更易于接纳和认同孩子的独立。在传统文化中,父亲常常是家庭的边缘人,他们乐于闯天下,把孩子留给母亲。这样的父亲喜欢回来诱导成年的男孩离家,和他一同涉难犯险,体味人生。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现代父亲更多地扮演了非传统的角色,使孩子失去了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领路人。现代父亲的潜意识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们怕孩子长大后与他们分离,因而甘愿听凭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般的内心困惑中摸索着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