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适应外部世界时的行为心理
孩子到了五六岁就是儿童了,虽然他们和父母的感情仍然非常重要,但是跟以前相比,他们这时候更加关注其他孩子的言行,会变得越来越独立,甚至有时候还会对父母表示不耐烦。他们对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产生了更强的责任感。他们的兴趣开始转向算术、发动机这种与感情无关的东西。总之,他们正在从家庭的约束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外部世界里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自我控制能力
6岁以上的孩子开始对某些事情认真起来。就拿他们玩的游戏来说吧。他们对那些没有规则的假装的游戏已经不十分感兴趣了,他们更喜欢那些有规则而又需要技巧的游戏,比如跳房子、抓拐和跳绳等(电子游戏就Tulaoshi.com更不用说了)。在这些游戏中,参加的人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轮换,游戏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一旦失误了就要受到处罚,回到起点,重新开始。吸引孩子的正是这些严格的规则。
这么大的孩子也开始喜欢收集东西了,比如邮票,卡片,或者石头什么的。收集的乐趣在于获得一种条理性和完整性。这个阶段的孩子有时愿意把自己的物品摆放整齐。他们会突然去整理书桌,在抽屉上贴上标签,或者把成堆的漫画书摆放整齐。虽然他们还不能长时间地保持整洁,但是父母可以看到这种愿望在一开始的时候有多么强烈。
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6岁以上的孩子在内心深处仍然爱着自己的父母,但是他们一般不会表现出来。他们对其他的成年人也表现得比原来冷淡。他们不再希望父母只把他们当成乖孩子去宠爱。他们正在形成个人尊严的意识,并且希望别人能把他们当成独立的人来对待。
为了减少对父母的依赖,他们会更信任外人,愿意询问别人的看法或者向别人学习知识。如果他们钦佩的老师说红血球比白血球大,他们就会深信不移。就算老师说的不对,父母也没有办法改变他们的错误认识。但是,孩子并没有忘记父母教给他们的是非观念。事实上,他们对这些教育记得太深了,所以就会认为那都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当父母不断提醒孩子应该做什么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得不耐烦,因为他们已经懂事了,他们也希望父母认为他们是有责任心的人。
不良举止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抛开父母使用的文雅语言,去学一些粗俗的话。他们喜欢模仿其他孩子的穿戴和发型,还会经常不系鞋带。他们会不顾餐桌上的规矩,不洗手就趴在自己喜欢吃的菜上,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填食物,同时,还可能漫不经心地踢着桌子腿。进屋的时候,他们会把衣服随手扔在地上,还会用力摔门,要么就干脆不关。
虽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变化,但实际上,他们却在同时做着三件事情:第一,他们开始关注同龄的孩子,开始把他们当成行为样板,第二,他们正在表明自己有更多独立于父母的权利;第三,因为没有在道德上做什么错事,所以他们也在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
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很容易让父母感到失望,他们会觉得孩子已经忘了他们的精心教导。实际上,这些变化反而证明,孩子已经懂得了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举止——否则他就不会费劲地去反抗它了。等他觉得自己已经能够独立的时候,他就会重新遵守家庭的行为准则。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并不是说这个年龄段的所有孩子都是捣蛋鬼。性情温和的父母带出来的孩子可能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叛逆性。但是,如果父母仔细观察,也能发现他们在态度上的变化。
那么你该怎么办呢?有些事情是不能忽视的,孩子每隔一段时间都必须洗澡,在节假日里也应该穿戴整齐。你可以忽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在你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上,态度一定要坚决。该洗手的时候就必须让他们洗手。你可以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去要求孩子,而挑剔的语气和专横的态度都会让孩子心生愤怒,从而刺激他们下意识地抵制下去。
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
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包括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消极方面主要是预防各阶段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积极方面主要是加强儿童的早期教育,加强精神锻炼,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根据近期上海地区的一项调查,学前儿童由于营养条件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日益改善,身体情况一般良好,但心理问题却较严重。有1/4的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异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过度兴奋、焦虑和抑郁;少数儿童有精神病倾向。另一个地区4~5岁儿童的调查,发现30%的儿童有行为问题,如说谎、智力发育低下。可见加强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至关重要。
学前期儿童受环境特别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突出。人们发现,孩子在过分赞扬声中生活,他将学会自负;在羞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卑;在忍耐中生活,将学会容忍;在争吵中生活,将学会诡辨;在埋怨声中生活,将学会嫉妒;在缺乏温暖的环境中生活,他将学会冷漠……。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家庭温暖,更多的亲人、父母之爱,应该鼓励孩子学会自尊,让他们学会自信,给予适当的表扬;给孩子平等的生活,(图老师整理)让他们学会公道。调查证明,父母对孩子教育不良,父母溺爱或态度粗暴,或家长本人情绪严重不稳定,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等,都会使孩子出现心理偏异。
学前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最佳期。他们脑细胞数基本达到成人的水平;脑重、脑体积也接近于成人;神经纤维分枝多,神经通路比成人更容易接通;脑的代谢活动旺盛(能量需要是成人的一倍);第二信号系统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加强刺激,实施各种教育和训练,有利于建立各种神经反应经络,保持脑活动的活跃状态,开发智力。
也有些科学家指出:2至3岁是学习口语的最佳期;3岁开始进入学习数学的最佳期;3至5岁是培养音乐天才的最佳年龄;4至5岁则是学习书写绘画的最好时光。根据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实施相应的早期教育对充分开发儿童智力至关重要。早期阶段可以利用孩子模式识别能力,增加语言、音乐、棋艺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让孩子从小就在这些方面形成模式而深刻在脑海中,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大有裨益。这一时期父母或幼教人员示范作用很重要,对孩子影响较大。在模式学习阶段以后,可以增加各种知识和各种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内容,以直观的形象学习为主要形式。
这一时期儿童经受一些精神锻炼也很必要,适度增加一些困难的环境,锻炼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放手让孩子交朋友,与同龄的孩子玩,参与孩子间的纠纷等,以锻炼孩子的人际适应能力;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安排一些需要胆量、耐受力和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锻炼,积极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矫正
经常听到许多家长或教师对如何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而大伤脑筋。在此我结合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与我自己的经验做一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首先必须明确孩子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会对孩子生活与学习的哪些方面有重要影响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
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自信的孩子会为自己的能力而骄傲,在今后生活与学习中也定当自立自强。而家长包办代替一切的孩子反而会缺乏自信也很少能够自立,这样的孩子会面临怎样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比如不打人、不说脏话,与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同情并帮助他人等。在当今社会如果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意味着拥有了成功的钥匙。
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的: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常听说家长给孩子报了许多辅导班,整日疲于奔命却又总是不了了之。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依兴趣选择一到两件喜爱的技能坚持学习,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技能经过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就,也并不需要以文补武或以武补文,m.tulaoshi.com因为无论学习什么技能都有益于注意力的集中,而这一习惯会自然向其他技能学习领域转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请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具有了以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孩子哪个不爱?又怎会不成功呢?
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八字原则
1.以身作则。家长随地吐痰、扔垃圾就不能指望孩子会讲公共卫生,或者说教师如果打骂孩子就不可能要求孩子别打骂小朋友,孩子身边的成人自私就不会有宽厚仁爱的孩子……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作为家长和教师,必须明白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是后天学习形成的,成人以身作则示范表现好的行为,孩子学会不良行为的几率会大大下降,或者即使出现不良行为矫正起来也较为容易。
2.赞扬为主。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调皮好动,做什么都不专心,让他学书法养养性子,有的说:我的孩子胆小怕羞,让他学武术锻炼胆量。文艺武艺是各有长处,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特征,或外向好动或内向羞涩,气质同时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并且一个人的优点往往也是一个人的缺点。因此家长与教师不应逆水行舟,正确办法是发现孩子所擅长的、所感兴趣的,在此基础上多表扬多鼓励孩子的些许进步,逐渐引导孩子发挥长项纠正短项。试想哪个孩子不喜欢被夸,他有了自信才有胆量尝试他原先不擅长的。
比如对好动的孩子可以这样说:宝宝表演得真好,妈妈再讲个新故事你来表演,他会不会安静坐下听故事呢?对好静的孩子可以这样说:宝宝画画都这么棒,跳个舞肯定也很棒,在鼓励下他如果开始跳舞,家长更应立即称赞。和开始举例的那些隐含贬义的用语比一比有什么不同效果?试试就知道了。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孩子的每一点小小进步都需要及时地、大张旗鼓地称赞,使他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和可以得到成人的注意,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已是第二代,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宝宝,养育者又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孩子有所溺爱和娇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已习惯成自然,但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孩子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对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无良策。我们只有意识到孩子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今后的身体、学业、人际关系有多么重要的负面影响,才能明白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性,才能痛下决心采取行动。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正确的矫正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对待第一次
很多家长往往意识不到孩子某种不良行为的第一次出现而没有认真对待。我的孩子在一岁半左右,上街第一次哭着要买糖,第一次打小朋友或拿别人东西,我都非常严肃地先告诉他这样不对,同时给予小小惩戒,比如让他独自站在一边或大家不理睬他一段时间。然后抱着他再次认真地告诉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好,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的不良行为第一次就被及时责罚,即使以后二次出现,稍作劝阻孩子就听从了,出现三次、四次的可能性更少,甚至不会再出现。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总抱以孩子还小不懂事,现在讲没用的态度,错过了第一次最佳教育机会,导致以后的矫正确实困难重重。下面再介绍几个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孩子不良行为的矫正。
2.及时惩罚
不良行为一旦出现必须立即施以惩罚,千万不要采用有些家长的口头威胁等你爸(或其他人)回来收拾你。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只能了解眼前的直接后果,不能想象更不能顾及将来的可能结果。相信家长一定经常发现此年龄段的孩子哭的同时转眼就笑,更不用说一个漫长白天之后他怎能记得爸爸(或其他人)回家批评他的原因,而且家长自己往往也已经忘记了应该责罚孩子。及时惩罚孩子的作用在于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错误行为被责罚的,他也才明白应该改正什么错误?
3.冷处理
心理学上又称爱的剥夺。比如孩子有骂人现象,一旦他脏话出口就应采取罚站并不许周围人理睬他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单独处于房间的角落,使他更深刻地体验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独难受滋味,当然之前先告诉他为什么罚他。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不了解合适的冷处理的时间期限,并不是越长越好。应该是年龄几岁就罚几分钟,比如孩子三岁就应只罚站三分钟并在此期间周围人不理睬他的任何举动。这样既让他认识到为什么被罚与体验孤独的滋味,又没有超过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会问:孩子哭着往我怀里扑不认罚怎么办?,很好办,家长在告诉他为什么之后,只要闭起眼睛不理他,到应该的时间,效果是一样的。粗暴的打骂反而可能使孩子也具有暴力倾向,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4.教给孩子合适的行为标准
大多数家长认为责罚过孩子就完事了,其实并非如此。孩子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矫正的极有效的方法是,责罚之后教给孩子合适的满足自己欲望的方法。比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或幼儿园的玩具回家,不用说那些不予处理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多么不好的影响,很多家长也是简单批评一句不能拿别人东西。这种情况下责罚反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明天把它还回去。你想玩别人的玩具要先经过别人同意,玩一会以后要还给人家。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确的行为,才不会再出现错误的行为。
5.抓住重点,持之以恒
这是非常重要并不能忽视的。听过家长如此抱怨吗?才批评过你,又忘了,没长记性啊!这样说倒的确是歪打正着。事过就忘,哭过就笑正是学前儿童的特点。况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行为的形成非一日之果,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得到矫正。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应先针对最不能忍受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反复责罚以使这种行为彻底消失。不应该一会为孩子骂人、一会为孩子不写作业而不停地批评他,孩子会无所适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