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如何教导
1、首先要向孩子讲道理,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说明由于他的错误行为而破坏了规定,或伤害了别人的感情,强调他必须对错误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进行补救。
清晰、明确地将孩子的过错与补救联系起来,使孩子容易接受要他进行补救的建议。要在孩子中提倡坦白承认错误的精神,防止他们采取以下策略:否认错误行为(“我没有做什么错事”);把错误行为合理化(“大家都做了”),为自己错误行为辩解(“是他先开始的”),以推卸自己错误行为的不良后果应负的责任。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受害者的困难处境上,看到自己所应负的责任,让孩子做一些事情来挽回。
2、说明什么是孩子应该做的。在采取补救方法的同时,你要费些时间向孩子解释什么是允许他们做的,而不说什么是禁止他们做的。因为许多孩子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越是禁止的东西,他越是想试试,孩子犯错误有时是出于好奇心,所以你应该避免这种逆反心理现像的出现。
3、说明你不赞成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孩子的不良行为。当你不满意孩子的某种行为,需要他作出补救时,对孩子本身仍旧要表示好感,不要笼统地责怪孩子。你可以把批评限制在孩子的一定行为上,例如:“我不喜欢你在屋里大声尖叫,因为这样打搅了别人。”要避免孩子一不守规矩就是“坏”的想法,更不能使用诅咒或威胁的口吻,表示你不再爱他们了。这样会把问题搞复杂,孩子会与你产生对立情绪。如果你对孩子的行为很关心,他感觉你是喜欢他的,那么,你对他将是最有影响的。
4、处理要及时。研究表明:一般,紧接着孩子的错误行为之后,要求孩子进行补救,是促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的最有效的办法。尤其当孩子正在采取行动的时候加以制止则更为有效。如孩子伤害了别的小朋友,母亲应该立即让孩子向对方赔礼道歉,而不要说,“我以后再和你算账”,或“等你爸爸回来再说”。因为延误会使孩子把自己的错误行为忘掉。
5、让孩子自己提出补救的办法。这将促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更多的思考,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假若孩子提出的办法不恰当,你可以再提出一些补救的办法来引导他。
6、要冷静而实事求是。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的后果进行补救时,应该避免喊叫、谩骂、侮辱、讽刺,以及过于严厉的批评,这些做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对补救措施反感。要着重强调的是孩子的错误行为与规定原则之间明显的矛盾,而不是你和孩子之间的不和睦。不要使孩子感到因为他犯了错误,父母就不爱他了。
图老师健康网图老师健康网温馨提示,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补救的最终目的,是教给孩子发展自己内在的约束力。一般说来,孩子学东西快,忘得也快。要有效地运用补救的办法改变一个孩子不守规矩的行为,必须不止一次地强化它。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孩子行为教育 父母要这样做
1.当父母自己用打解决事情却不允许孩子用打解决问题时,孩子会以为“等我长大了,就可以用拳头说话了”。
大人和孩子的力量相差悬殊,所以大人打小孩,胜之不武,可以的话就等孩子长大时再来打架,不过那时候父母已经不敢招惹比自己高、比自己壮、比自己有力量的孩子了。是为了什么事情打小孩?这个问题父母在打之前必须想清楚。打了小孩之后能解决问题吗?能教给孩子什么事情?其实,打小孩并不能教会孩子解救问题的方法,而且也证明了你自己也没有办法了,不知道该怎么教孩子。
2.当孩子在闹脾气时候,大人不是给孩子安静的空间,而是打破砂锅,把道理讲到底,那么孩子会想“有人明明做错事还发脾气,我应该马上把道理跟他讲明白?”
孩子的情绪需要大人引导,但是也要看准时机,不要想着立马就能让孩子安静下来,处理好问题。欲速则不达,说理等选个时间再好好说,先等孩子把自己的情绪平复好,再冷静、缓和的说一说。
3.孩子胡闹脾气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大人也跟着瞎起哄就不对了,这样孩子会想“有人冲我吼,我也该不甘示弱地吼回去?”
当孩子发脾气,情绪激动时,父母应该做的是淡定、冷静、少刺激孩子,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如果父母用唠叨、讲理、啰嗦、纠正、职责来对付孩子的激烈情绪,这时候孩子的情绪更会如海啸般难以平复,以牙还牙的方式让孩子的心情很难平静。
如果希望孩子发脾气的胡闹能尽快停止,那就让孩子自己平复激动的情绪,把自己平稳的情绪示范给孩子看,而不是像地壳板块一样和孩子硬碰撞,可以预见一场亲子关系地震就会瞬间爆炸。
4.父母常犯的错误是对于孩子满心期待得到表扬的事情总说得很抽象,一句简单的“很不错”就带过,但是对于孩子做错的事情,却能条条杠杠的罗列的很具体,所以孩子会想“没有必要欣赏别人的长处,而是要逼迫他们纠正自己犯下的错误。”
赞扬孩子不要云淡风轻的点个“赞”,或者“你很棒!”、“你很厉害”而已,这样孩子很难清楚的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要继续维持的。同样,当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时,也不要巨细靡遗的说给孩子听,孩子不糊印象深刻的从此纠正过来,相反,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
5.当一个好孩子是作为一个孩子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坏的表现是零容忍的。孩子从此对他人也更加苛刻“一个人只要犯错就是错的,辩解也没用”。
如果想要孩子有好的表现,是需要通过各种情境培养的,这样孩子才能从中学习并给予回应。同样,当孩子有所表现时,父母不要吝啬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句赞美的话,这些对孩子非常重要!能够让孩子重复出现好的行为,减少坏表现的频率。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伤害孩子听力的五种行为
一、让9岁以下孩子戴耳机
儿科专家强调,家长一定不要让9岁以下的孩子戴耳机,尤其是是给婴幼儿戴耳机听立体声乐。婴幼儿听觉器官尚处于发育时期,家长如果给婴幼儿戴上立体声耳机听音乐,其声压将影响幼儿脆弱的器官组织,刺激很薄的鼓膜使之非常兴奋,长此下去就会导致听觉疲劳,损害听觉器官。
给婴幼儿听立体声音乐时,一定要调小音量,而且不能一直给宝宝听,听一会儿就休息一会儿,绝对不能戴着耳机听音乐。连戴两小时的耳机就损伤听力而且不能恢复。此外,尽量别让孩子在嘈杂的环境里听音乐,听力神经在不同环境里对外界传入声音的分贝要求不一样,即使听歌感觉一样但嘈杂环境对耳膜的伤害更大。
二、带学龄前孩子去KTV、酒吧、电影院
父母在平常就要有意识的带孩子避开噪音污染,特别是娱乐性噪声的污染,因此像KTV、酒吧、电影院等娱乐场所TuLaoShi.com就不要带学龄前的孩子去,也不要让孩子直接使用耳机。此外,家长给孩子挑选玩具时尽量别选择噪音玩具来伤害宝宝稚嫩的听觉器官。给宝宝听音乐时尽量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三、给宝宝穿叫叫鞋
“叽叽”的叫叫鞋能让父母听到20米外宝宝的脚步声,但是鞋子发出的声音通过身体传递到宝宝耳朵时,宝宝听到的声音别旁人听到的大很多。而且现在市面上鞋子质量良莠不齐,叫叫鞋的发声设备质量不过关的话,就变成刺耳的噪音损害宝宝听力了,其中一只鞋子不响时,宝宝走路就会变得一轻一重,容易导致跛行。
四、给孩子玩发声玩具
和叫叫鞋的情况类似,发声玩具如果音量过大就成了噪音污染,对于近距离、长时间接触它们的宝宝来讲,是伤害听力的近身“杀手”。所以家长给宝宝买发声玩具时最后是能调节音量的玩具,而且要购买声音质量好的玩具。
五、大音量、近距离的音乐胎教
过度用耳伤害宝宝听力的事情从胎儿时期就开始发生了,因为很多孕妈咪在对胎儿做音乐胎教时,每天都开大音量着来听,甚至将大音量的录音机贴近肚皮,想让肚子里的宝宝听得更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出生的婴儿经医院听力测试后会发现,宝宝的听觉神经丛胎儿时期就受到了损伤。
所以,建议孕妈咪听胎教音乐时要注意控制音量,控制时间,最后在胎儿3个月后才开始音乐调教,听音乐时宜在较大的空间环境里进行,孕妈咪不要离录音机或者音箱距离太近,音量要时钟,音乐要选择节奏舒缓、柔和的古典音乐。(图老师健康网(图老师健康网)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孩子行为不礼貌怎么办
1、对老人不尊敬
在孩子眼里,父母有着一定的威严,因此在父母面前也不敢做出太“出格”的行为。但是爷爷奶奶对于孙辈有着百般的溺爱,这样让孩子在不断地向祖辈索取爱,并且他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应得的,并不懂得珍惜。渐渐地,孩子稍有不满就会发泄到祖辈身上,表现得没规矩。
你可以这样做:如果孩子将不满的情绪发泄在老人家身上,或者在行为上肆无忌惮,家长要立刻制止孩子的行为,并要求他向对方道歉。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家长对于他的这种不礼貌的行为是非常反感抗拒的。事后,家长还应该对孩子刚才的行为做“思想工作”,帮助孩子一起冷静分析他言行的错误,同时也要教给孩子如何在合适的场合和时机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直呼家长姓名
我们在美剧中经常会看到外国的小孩直呼父母的名字。但是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我们一直都认为直呼长辈姓名是没礼貌的行为,尽管一些家长对于小孩直呼自己的名字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鼓励孩子直呼自己的名字,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孩子的这种“没大没小”行为刚开始都是来自对他人的模仿,特别是在孩子学习语言的阶段,他们很快便学会大人之间的称呼方式。当家长听到孩子对自己的称呼,觉得好玩并且给予孩子回应,孩子便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当,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强化。
你可以这样做:如果出现孩子直呼家长姓名的情况,家长就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称呼用语了,告诉宝宝直呼长辈姓名的行为是不礼貌的,然后引导宝宝称呼家长要用“爸爸”“妈妈”,叫别人要用“叔叔、阿姨、老爷爷、老奶奶”。对于孩子有意为之的呼喊,家长可以先不理睬他,等他正确称呼你了,你才对他做出回应。
3、人来疯
每次家里有来人做客的时候,宝宝都特别的兴奋,行为举止和平常很不一样,谁的话也不听,有时候叽叽喳喳地乱说话,不懂礼貌。宝宝的“人来疯”表现可能由于平时出席这样场合的机会太少了,所以他太想要表现自己来引起大家关注;或者是平时受到父母的约束太多,现在父母碍于情面又不便在公开场合过多管束孩子,孩子便把握这个机会尽情地发泄一把。
你可以这样做:在家里来客人之前,家长可以和孩子做一次“教育”工作,给孩子提出一些礼貌举止的要求,做好约法三章。平常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到他人家里做客,或者教育孩子一些接待客人的方法,比如学会叫人、给叔叔阿姨倒茶,孩子有了更多接触外人、招待客人的机会,便逐渐形成礼貌待客的好习惯。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如果孩子出现了“人来疯”的举止,父母还是尽量不要在众人面前严厉批评孩子,以免挫伤他的自尊心,家长可以用眼神或语言提醒孩子注意举止,告诉他不要忘记事前的约定。事后,家长可以和孩子开总结会,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评价,为他指出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这样的分析有助于改进宝宝的待客行为。
4、故意跟大人对着干
宝宝到了2、3岁左右,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你会发现以前宝宝都是很听话的,现在却总是和父母唱反调,妈妈叫他往东他便偏要往西。宝宝对人对事开始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诉求,因而和大人的冲突也会增多,他们往往通过这些叛逆行为来表现自己已经是个“小大人”,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一些事情。
在公开场合中,宝宝的这些对抗行为让父母难以下台,因而对孩子呼喝责备,却让事情更难解决。如果家长能够抓住宝宝的心理特征,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或许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冲突的办法。
你可以这样做:对于宝宝的无理行为,家长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大哭大闹,最好就是以冷处理的方式,把他撂在房间里让他独自冷静反省;如果宝宝只是有点情绪失控,家长不妨以柔克刚,给他一个拥抱,宝宝很容易在妈妈爱的抱抱中平静下来;如果宝宝表现得真的很过分,家长也可以以严厉的口气和态度批评孩子,告诉他这样做的后果将会是什么,让他知道已经到了爸妈容忍的底线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ulaoshi.com教育孩子 家长这些行为不可取
不允许宝宝特立独行
“特立独行”的人往往在很多方面异于常人也优于常人,所以往往都比较成功。但是当宝宝特立独行的时候却往往被爸妈拉着往正常轨道模式里面走,比如宝宝戴着超人眼镜上学、戴着小翅膀去幼儿园都被妈妈阻止,说其他小朋友都没有这样做,宝宝的举动不符合正常小朋友的思维,会被人取笑等等。其实父母对宝宝行为的各种“否定”最伤害宝宝想象力,宝宝在自己的世界里没办法尽情玩耍,个性发展受到阻拦,对宝宝身心健康影响不好。
为宝宝“一手包办”
很多爸爸妈妈都担心宝宝做事情太慢或者会受到伤害等,就什么事情都替宝宝“一手包办”,宝宝缺少了亲自动手的机会。要知道想象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没有亲身体验,宝宝就失去了实践、思考的机会,想象力很难打开,那些好的创意、素材或亮点没办法产生。
给宝宝的答案很标准
宝宝成长过程中一直需要问“为什么”,因为他对这个世界知道得太少,充满好奇。当宝宝问妈妈“为什么”时,家长总是直接给出方方正正的答案,很标准没错误,但是并不是所有问题都一定要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宝宝对问题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应该先鼓励宝宝说出来,再引导和鼓励宝宝思考问题,这样宝宝的想象力才能得到锻炼。
不让宝宝探索
小孩子对什么事都好奇,所以什么东西都要摸一摸、碰一碰,这种行为常被大人认为是调皮捣蛋、好动的表现。所以就呵斥宝宝这个“不要动”、那个“不要碰”等等,禁止宝宝的探索,逐渐磨灭掉宝宝对新事物的想法和好奇心。
害怕宝宝受挫
成长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但是很多爸妈都希望宝宝是一帆风顺的成长,少受挫折,这就决定父母会对宝宝的多种尝试进行阻止,就是怕宝宝受挫、受伤。但是宝宝只会在一次次的实践、挫折中越来越棒,而不是在爸妈的过度保护下越来越棒。因此,父母应该多支持和鼓励宝宝的想象力和实践欲望,对宝宝以后人生的创作有很多帮助,宝宝的想象力会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得到动力和提升。
纠正宝宝离奇想法
宝宝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不久,看待事物没有客观只说,不切实际的想法很正常,比如看到月亮要伸手抓。但是这种离奇的想法往往在说出口的那个时间就被爸妈否决了,这让宝宝很受打击,认为自己的想法不被爸爸妈妈认可,是不对的,随着时间推移,宝宝就越来越不愿说出自己的想法了。
急着开发宝宝智力
虽说婴幼儿早教很重要,但也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变成“拔苗助长”了。宝宝接触形象、生动、丰富的新生事物对创造宝宝智力多元化的开放空间很有帮助,但是要拿捏好时间,不要急着让宝宝接触画画、背书、认字等智力开发行为,这样宝宝会过早对新事物缺乏兴趣和创造力。((图老师健康网)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孩子的暴力行为 家长反省过吗
孩子出现暴力行为的原因
1、吸引别人注意。
有的宝宝有很强烈的表现欲,在不被人注意的时候,就喜欢做一些小的“暴力”动作,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比如,打别的宝宝一下,抓一下妈妈的头发,欺负一下小宠物等等。
2、模仿成年行为。
小宝宝的心理其实是会想很多东西的,在1~3岁的时候正是宝宝模仿行为的黄金阶段,在一些时候宝宝的暴力行为有时候是来源于模仿。别以为宝宝周围的暴力行为对不懂事的宝宝没有任何影响,让宝宝总处于暴力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宝宝的暴力心理,心理是行为的起因,所以新手爸妈一定要注意宝宝生活的环境。
3、家庭不和睦。
有少数父母本身举止不文明,双方爱吵架,甚至打架,摔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就模仿父母。孩子在6岁以前主要以家庭中最亲密的人为模仿对象,如果父母之间存在暴力冲突,或者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中,如果遇到孩子出现问题,经常用暴力解决,而不是讲道理的话,孩子就会从中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4、弥补语言的不足。
有的宝宝可能在语言表达方面不是很好,在受到别的宝宝语言上的“攻击”时,无法用语言“还击”,因此采取一些暴力行为来维护自己。
5、要求不能满足。
很多时候爸爸妈妈都对宝宝是有求必应,突然对宝宝的要求不能满足时,一些宝宝就开始发脾气,甚至出现一些暴力动作。
家长该如何应对宝宝的暴力行为?
1、父母本身不要成为粗暴的人,动辄就大打出手。不论是夫妻之间还是对外人,抑或是对孩子,如果大打出手,就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这种后果是很严重的。
要压抑情感,鼓励他倾诉;如倾诉后仍未能完全发泄,可利用其他方式:如唱歌、大叫、运动等宣泄情绪。在疏导的同时对孩子施加压力是必须的,因为家长的威慑力对孩子还是具有影响。所以可两者结合起来使用。
3、孩子要发作时,要当机立断对他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压制。采取先缓解后解决的办法比较行之有效,比如,你可以抓住他的胳膊,紧抱住他,或让他独处,冷静一下。当事态得到缓解后,你再进行有效的说服教育,要了解他发作的原因,分析他这种行为的深层次的原因,以对症下药。
4、不要采取“以牙还牙”“一物降一物”的方法对待孩子。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发作时,不管三七二十一,猛给孩子一耳光,所谓要“打服了他”。这在教育上是忌讳的,因为孩子是打不服的,更何况你这样做只会增加孩子内心的暴力倾向。
图老师健康网图老师健康网温Tulaoshi.Com馨提示,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家长们也不要过度担心,也无需做出过激的行为,以免对孩子的幼小心灵造成伤害,所以家长要积极的引导宝宝。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