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儿童在幼儿时期会有挑食厌食的情形,如果拖延不改善就容易导致儿童的发育不好,那么家长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改善呢?下面给大家介绍改善小儿厌食的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父母是孩子的好榜样
如果父母挑食或偏食,则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多半也是个厌食者。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不挑食不偏食,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影响。
合理喂养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小抓起4个月以内的婴儿最好采用纯母乳喂养。因为相关的研究表明,纯母乳喂养的小儿很少有厌食。按顺序合理添加辅食,不要操之过急。小儿饮食以主副食为主,不乱加额外的“营养食品”。不要使用补药和补品去弥补孩子营养的不足,而要耐心讲解各种食品的味道及其营养价值。
tulaoshi.com 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定时、按顿进食,饭前不吃零食(包括饮料),因为血糖升高影响食欲,饭后吃水果。家长要注意经常变换饮食的品种、尽量不要千篇一律,要荤素搭配。动物食品含锌较多,须在膳食中保持一定的比例。
要保持轻松愉快的进食情绪
创造好的吃饭气氛。要使孩子在愉快心情下摄食。即使有几次小儿进食不好,也不要着急,不要威协恐吓小儿进食,也不要乞求小儿进食。一餐不吃、不必顾虑,也不要再用零食补充,下餐饿了自然会吃。当孩子不愿吃某种食物时,大人应当有意识有步骤地去引导他们品尝这种食物,既不无原则迁就,也不过分勉强。
积极治疗
引起厌食症的根源如因为某个疾病引起的厌食,原发病治愈后,食欲自然会增加。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症,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常使症状加重。
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儿为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远高于农村。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病程迁延不愈者,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或影响生长发育转化为疳证。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中医古代文献中无小儿厌食的病名,但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的表现与本病相似。
【预防】
(1)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饮食起居按时、有度,纠正恣食膏粱厚味、饮冷甜食、偏食零食、妄加滋补的不良习惯。根据不同年龄给予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品种多样的食品。母乳喂养的婴儿4个月后应逐步添加辅食。
(2)出现食欲不振症状时,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对病后胃气刚刚恢复者,要逐渐增加饮食,切勿暴饮暴食而致脾胃复伤。
(3)注意精神调护,培养良好的性格,教育孩子要循循善诱,切勿训斥打骂,变换生活环境要引导逐步适应,防止惊恐恼怒损伤。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调护】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饮食定时适量,荤素搭配,不强迫进食,饭前勿食糖果饮料,少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等不易消化食物,鼓励多食蔬菜及粗粮。
(2)遵照“胃以喜为补”的原则,先从小儿喜欢的食物着手,诱导开胃,暂时不要考虑营养价值,待其食欲增进后,再按营养的需求供给食物。
(3)注意生活起居及饮食环境,加强精神调护,保持良好情绪,饭菜多样化,讲究色香味,以促进食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图老师1、大多数的厌食症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零食过多、餐前饮用大量饮料、进食时注意力不集中(如边听故事、边看电视边吃饭)等等不良的习惯,可以扰乱或抑制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从而使患儿食欲减退。
2、家长长期强迫进食的恶果。这些家长他们常常过分担心小儿营养不足,体重增长不快,进食量过小等,强迫小儿进食。大大影响了小儿的情绪,产生了进食等于受罪的错觉,并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性拒食,最终发展成厌食。
3、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慢性肠炎、各种原因的腹泻及慢性便秘等都是常见的原因。
4、消化道变态反应及服用易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如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氨茶碱等也可导致厌食。
5、全身性疾病如结核病、胶原病、贫血及一些慢性感染等。
6、其他如肝功能不全、高血压、酸中毒、尿毒症、心功能不全以及消化道淤血。
7、维生素A或维生素D中毒等。
8、情绪变化引起的厌食;进食采取不适当的溺爱态度,反而引起小儿神经性厌食。
9、缺锌也可导致厌食。若厌食的小儿找不到其它可以解释的原因时,可做血锌或发锌的浓度测定。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