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宝宝为何没大没小
针对孩子的无礼行为,父母应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逐步指导孩子成为知书达理、个性鲜明的好宝宝。
在成长历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孩子总会有一些言语举动,超出了这个年龄段该有的成熟度,表现为无礼、霸道,给人造成的直接印象就是不可爱。没大没小就是这些举动中的一种,尤其是当孩子在公开场合表现出来,更是让家长觉得难堪。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逐步指导孩子成为知书达理、个性鲜明的好宝宝。
行为一:直呼家长姓名
虽然有的家长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鼓励孩子直呼自己的名字,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但是从传统育儿观念来看,直呼姓名会显得对长辈不尊重。造成此种行为表现的原因刚开始都是来自孩子的模仿,尤其是在孩子语言学习阶段,大人之间的称呼方式很快会被孩子习得。当这个称呼从孩子口中蹦出的时候,大人会觉得好玩,甚至呼应孩子,无形中便鼓励了孩子的这种行为。如果不及时予以引导,渐渐就会形成习惯。
爸妈应对:语言学习阶段出现这样的情形,家长就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称呼用语了,要以称呼对方爸爸、妈妈来引导孩子,不要等到孩子已经养成了直呼家长姓名的习惯时再来引导。当然,孩子偶尔直呼家长姓名,要视当时的情境而定。比如孩子兴致很高,有点小调皮也是可以接受的。
行为二:故意跟大人对着干
三岁以上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并加强,开始有自己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诉求,和大人的冲突也会增多,表现为不听话、跟大人对着干。尤其在公开场合有此种行为表现时,会让大人很失面子,下不了台。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就会发现,很多是来自孩子对大人的不满。不满的原因比如:受到了委屈、与大人观点不一致、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受到大人奚落、存在误会等。
爸妈应对:针对不同的原因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关键是看理在哪一边。如果的确是父母无理,比如父母说话出尔反尔、言行不一致,那么父母非但不能批评孩子,还要反思自身的问题。
如果是孩子无理顶撞父母,父母要视无理取闹的程度,分级别采取措施。最高级别:厉声训斥甚至打骂孩子(进入此级别的父母基本自己也已经失去了理性);第二级别:以严厉的口气和态度批评孩子,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将会是什么;第三级别:父母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暂时把孩子晾在一边;第四级别:父母以柔克刚,用慈祥来化解孩子的冲击波。不管采取哪种级别的方式处理,最后都要进入一个环节,那就是在事后帮助孩子一起冷静分析该起无理顶撞事件中肇事方的错误所在,提高孩子分辨是非和自我判断的能力,同时也要教给孩子如何在合适的场合和时机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行为三:对老人不尊重
如果说孩子对父母有点忌惮,不敢轻举妄动的话,那么有时在对宠爱他们的老人身上,往往会有不尊重的举动。祖辈和孩子之间都是隔代亲,祖辈对孩子的亲往往是没有原则的,这样让孩子不断地单方面索取祖辈对他无私的爱,他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应得的,不懂得珍惜。渐渐地,孩子稍有不满就会发泄到祖辈身上,表现得没规矩。
爸妈应对:首先,要做好尊老的表率,有意识地经常在孩子面前表达对老人的尊重。
其次,和老人达成共识,结成统一联盟,明确必要的规矩,让老人把爱放在心里。
再次,利用家庭日、生日会等活动契机,让孩子有机会表达对祖辈的尊敬和关爱,进行正面引导和鼓励。
行为四:举止不文明,人来疯
这种行为较多出现在公开场合或客人到访时,孩子变得很兴奋,行为举止和平时不一样,谁的话也不听,不懂礼貌,乱说话,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人来疯。孩子有人来疯的行为表现,主要是平时出席这样场合的机会太少了,太想要表现自己来引起大家的关注了;或者是平时受到的约束太多,父母碍于情面又不便在公开场合过多管束孩子,给了孩子彻底发泄一下的可乘之机。
爸妈应对:事前,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父母可以在出席活动或客人来访前,和孩子做一次交流,提出礼貌举止的要求,也就是打预防针和约法三章。
事中,如果孩子出现人来疯的举止,父母尽量不要在公开场合严厉批评孩子,以免在客人面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可以用眼神或语言提醒孩子注意举止,告诉他不要忘记事前的约定。
事后,要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孩子明白下次怎样可以做得更好。
十个妙招 帮助启发幼儿的语言天赋
宝宝的语言能力大部分是环境所造成的,照顾者应尽可能在孩子能够发挥潜能时,大量为他输入更多的词汇。
幼儿时期是宝宝练习口语的最佳时机,如果图老师照顾者能在此时培养宝宝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为其奠下教育基础。提升宝宝的语言能力,应从发音、组句等方面进行。
1 注意说话技巧
使用标准中文发音,不要用方言或儿语。因为中文与将来孩子入学后阅读及语言学习衔接较为连贯。当宝宝刚开始学习说话时,照顾者对宝宝说话应清晰且标准,让宝宝有正确的学习范本。
2 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语言发展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照顾者在照顾宝宝时,应尽可能和宝宝说话。例如洗澡时可跟宝宝说这是眼睛、鼻子在哪里等,从宝宝6个月大开始,你可以带着宝宝一起阅读,跟孩子说故事,让大量的词汇不断进入宝宝的耳朵里。当宝宝主动要求爸爸妈妈念故事时,家长最好能回应宝宝的要求,并且重复地念给孩子听,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兴趣。
3 听儿歌、看卡通
宝宝非常喜欢具有节奏的韵律及跳动的画面,建议你可以带宝宝跟着音乐或画面一起唱唱跳跳,宝宝虽然不一定懂歌词的含义,但对于律动的学习,他们会非常喜爱,无形中也可培养孩子区分字、词、音节的能力,对宝宝日后学习发音有很大的帮助。
4 回答问题
多与宝宝对答,问问孩子这是什么、你喜欢爸爸妈妈对不对,鼓励宝宝尽量用完整的句子回答,取代以是或不是来回答的简短句子,借此培养孩子认真听别人说话的能力及学习大量的词汇。
5 买东西
带宝宝外出购物,和宝宝一起挑选物品,即使只有少量物品,也能让孩子有参与感,了解商品名称及学习更多的字,还可以借此增加宝宝的记忆与观察能力。
6 户外活动
宝宝对于外面新鲜的事物很好奇,不妨尽量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让他们能学习更多的事物;回家后,你也可和宝宝讨论外出时发生的事情。宝宝都喜欢外出活动,他们也会牢记外出等对于他们来说比较特别的事物,而且通过反复的行为,可以让宝宝学习更多的词汇。
7 编故事
你可以和宝宝讲他曾经做过的事情,虽然宝宝不一定有印象,但他会很愿意听你说,例如他曾经怎样在妈妈的肚子里运动,出生时哇哇大哭的样子,或是什么时候开始第一次叫爸爸妈妈这个方式可以丰富宝宝的想象力,提高其表达能力,在没有图书解说的情况下,宝宝会听得更专心。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8 帮孩子说完整的句子
宝宝呀呀学语时所说的话,大多都是几个简单的词,却包含很多内容,例如要吃饼干、看爸爸等,他们总希望大人能理解他们的意思,照顾者应帮助孩子说出他想说的完整句子,然后让宝宝跟着说一遍,教孩子完整的表达方式。
9 适时鼓励
当孩子会运用新的词汇时,别忘了马上鼓励他,尽可能运用不同的词语,这也会让孩子有动机想要学习说更多的词汇。
10 使用概念用语
对于1岁半以后的孩子,你可以配合日常生活所发生的事情,随时让他理解概念用语的含义和用法。例如上下,可跟他说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中间可说宝宝坐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快慢可说车子跑得好快等,一旦宝宝对这些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就能更恰当的使用文字述叙。
宝宝的语言能力大部分是环境所造成的,照顾者应尽可能在孩子能够发挥潜能时,大量为他输入更多的词汇。对宝宝说的话越多,越能让他提早学会表达。提升宝宝的语言智能,其实从出生就可以开始了,唯有你的用心与耐心,才能让孩子学得更快、更好!
父母应善待孩子的“顶嘴”
父母们少些权威教育,善待孩子的顶嘴,把他们的思辨和不讲礼貌分别开来,让他们在争辩中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对与错,从而更坚定自己的正确想法。
生活中,听话的乖孩子最讨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喜欢,而顶嘴、拗性的孩子往往会遭到大人们的训斥,甚至被剥夺辩解说明的权利。
专家表示:父母的这种专制作风,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系列危害:
产生逆反心理
生活中有的孩子犯了错误,试图找出理由为自己辩护,其目的无非是为求得父母对自己的谅解,这种心理很正常,也是孩子鼓足了勇气才这样做的。如果父母武断地加以狙击,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对父母的这种蛮横做法,孩子虽不敢言,但心不服,以后孩子即便有更充足的理由也不会再申辩了。孩子一旦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定势,父母的批评他就根本无法接受,把训斥权当耳边风。
形成认识障碍
一些犯了错误的孩子,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错误而与父母争辩。而这时父母简单粗暴地不给孩子争辩的机会,不让其通过辩来分清是非。根本性的问题其实没有真正解决。由此,孩子的认识就会逐渐产生偏差。
扼杀新思想
一个想顶嘴辩解的孩子,往往能将是非善恶权衡在自己的评判标准上,显示了不惟命是从,求是明理的思想特质。许多孩子正是在有所听和有所不听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父母不许顶嘴的高压使孩子产生了唯唯诺诺的心理,这让他们以后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处理问题?
面对顶嘴的孩子,父母该怎样做:
宽容对待
这需要父母们应有足够的民主风范,切忌为了面子和尊严,而置孩子的委屈和苦衷于不顾,以势镇人,以大压小,从而挫伤孩子的自尊,导致孩子逆反和逃避心理的形成。
耐心倾听
要真诚地去倾听孩子辩解的理由,并且加以具体分析。不要凭主观臆断或一面之词而下结论。
营造辩论氛围
因势利导,充分让孩子申辩,培养他们敢想、敢说的良好习惯,能使他们既明事理,又练口才。
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分析
从鼓励的角度去教育孩子,使他们能正视存在的问题,鼓足信心去克服它。
最后,请父母们少些权威教育吧!善待孩子的顶嘴,把他们的思辨和不讲礼貌分别开来,让他们在争辩中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对与错,从而更坚定自己的正确想法。
牛奶10饮法孩子越喝越伤身
喝牛奶虽然对孩子好处多多,但如果喝法不对,反而伤害孩子哦!
一、牛奶越浓越好
有人认为,牛奶越浓,身体得到的营养就越多,这是不科学的。
所谓过浓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的浓度超出正常的比例标准。也有人惟恐新鲜牛奶太淡,便在其中加奶粉。而如果是婴幼儿常吃过浓牛奶,会引起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还会引起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这是因为婴幼儿脏器娇嫩,受不起过重的负担与压力。
二、加糖越多越好
不加糖的牛奶不好消化,是许多人的共识。加糖是为了增加碳水化合物所供给的热量,但必须定量,一般是每100毫升牛奶加5-8克糖。
牛奶里加什么糖好呢?最好是蔗糖。蔗糖进入消化道被消化液分解后,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葡萄糖甜度低,用多了又容易超过规定范围。
还有一个何时加糖的问题。把糖与牛奶加在一起加热,这样牛奶中的赖氨酸就会与糖在高温下(80℃-100℃)产生反应,生成有害物质糖基赖氨酸。这种物质不仅不会被人体吸收,还会危害健康。因tulaoshi此,应先把煮开的牛奶晾到温热(40℃-50℃)时,再将糖放入牛奶中溶解。
三、牛奶加巧克力
有人以为,既然牛奶属高蛋白食品,巧克力又是能源食品,二者同时吃一定大有益处。事实并非如此。液体的牛奶加上巧克力会使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产生化学反应,生成
草酸钙。于是,本来具有营养价值的钙,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从而导致缺钙、腹泻、少年儿童发育推迟、毛发干枯、易骨折以及增加尿路结石的发病率等。
四、牛奶服药一举两得
有人认为,用有营养的东西送服药物肯定有好处,其实这是极端错误的。牛奶能够明显地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使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较相同的时间内非牛奶服药者明显偏低。用牛奶服药还容易使药物表明形成覆盖膜,使牛奶中的钙与镁等矿物质离子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非水溶性物质,这不仅降低了药效,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所以,在服药前后各1-2小时内最好不要喝牛奶。
五、用酸奶喂养婴儿
酸奶是一种有助于消化的健康饮料,有的家长常用酸奶喂食婴儿。然而,酸奶中的乳酸菌生成的抗生素,虽然能抑制很多病原菌的生长,但同时也破坏了对人体有益的正常菌群的生长条件,还会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尤其是患胃肠炎的婴幼儿及早产儿,如果喂食他们酸奶,可能会引起呕吐和坏疽性肠炎。
六、在牛奶中添加橘汁或柠檬汁以增加风味
在牛奶中加点橘汁或柠檬汁,看上去是个好办法,但实际上,橘汁和柠檬均属于高果酸果品,而果酸遇到牛奶中的蛋白质,就会使
七、在牛奶中添加米汤、稀饭
有人认为,这样做可以使营养互补。其实这种做法很不科学。牛奶中含有维生素A,而米汤和稀饭主要以淀粉为主,它们中含有脂肪氧化酶,会破坏维生素A。孩子特别是婴幼儿,如果摄取维生素A不足,会使婴幼儿发育迟缓,体弱多病。所以,即便是为了补充营养,也要将两者分开食用。
八、牛奶必须煮沸
通常,牛奶消毒的温度要求并不高,70℃时用3分钟,60℃时用6分钟即可。如果煮沸,温度达到100℃,牛奶中的乳糖就会出现焦化现象,而焦糖可诱发癌症。其次,煮沸后牛奶中的钙会出现磷酸沉淀现象,从而降低牛奶的营养价值。
九、瓶装牛奶放在阳光下晒,可增加维生素D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有人从广告中得知:补钙还要补维生素D,而多晒太阳是摄取维生素D的好方法,于是便照方抓药地把瓶装牛奶放到太阳下去晒。其实这样做得不偿失。牛奶可能会得到一些维生素D,但却失去了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因为这三大营养素在阳光下会分解,以致部分或全部失去;而且,在阳光下乳糖会酵化,使牛奶变质。
十、以炼乳代替牛奶
炼乳是一种牛奶制品,是将鲜牛奶蒸发至原容量的2/5,再加入40%的蔗糖装罐制成的。有人受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华的影响,便以炼乳代替牛奶。这样做显然是不对的。炼乳太甜,必须加5-8倍的水来稀释。但当甜味符合要求时,往往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也比新鲜牛奶下降了一半。如果在炼乳中加入水,使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接近新鲜牛奶,那么糖的含量又会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