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活动的主要特点
小儿在此阶段体格生长速度较慢,但智能发育更完善,好奇多问,模仿性强。这一时期是孩子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一个时期,孩子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下,逐步发展到能够直立行走,广泛操纵物体,进行初步的言语交际,并且能从事一些最初步的游戏活动。
开始独立地担负某些简单的职责
进入学前时期的儿童,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生活的愿望,开始一些独立活动,如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具、当值日生等等,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
出现矛盾心理
学龄前期儿童活动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动,知识经验还非常缺乏,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比较远大的目的。因此,这一时期儿童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新的需要,与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之间产生了重大的矛盾。这是学龄前期儿童心理上的主要矛盾,而游戏活动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心理的主要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从而也就推动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
可塑性大
这一时期的儿童有较大的可塑性,家长要注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为入学做好准备。
容易发生意外
学龄前儿童防病能力有所增强,但因接触面广,仍可发生传染病和各种意外,并易患免疫性疾病,如急性肾炎、风湿热。
国际早教专家教您幼儿现代早教法
早教的目的在于开发潜能。通过玩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语言、认知、体能、音乐、感官、社交、人格,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这种游戏的方式也更加适合孩子们。我们一节课是45分钟,通常会设计十几个游戏环节,这一方面是考虑到3岁前的孩子专注力非常短暂,另一方面,因为Tulaoshi.com不是每个孩子对所有的环节都感兴趣,必须提供多一些选择。尚杰说,经过一段时间早教的孩子基本上都会很开朗,在树立自信心、好学上进、亲和友善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
不过,早教的效果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家长很配合,会主动学习和引导的,并在家里也是按照同样的方法带孩子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更出色;家长要是参与度不高,或始终持怀疑态度,孩子潜意识也会受影响,从而削弱他们对游戏的参与度以及和其他人的互动。
尚杰认为,撇开课程设置是否专业不说,上文所说的小然可能不是不喜欢早教,只是因为他的个性比较内向、敏感,这类孩子往往需要多一点时间去适应新环境。他需要先观察再融入,所以看在妈妈眼里是无动于衷,实际上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观察。如果家长参与度很高,并积极引导孩子,可能再坚持几节课,等小然熟悉了这个环境,他就会慢慢地融入进来。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教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而不少家长正是因为缺乏对儿童发展的正确认识,对早教的方法和目的也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导致半途而废或事与愿违。
传统教育VS现代早教
★语言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语言培养更像是一种复制,大人说什么,孩子能照着说就对了。要是能背上几首唐诗或三字经,似乎就说明这个孩子很有语言天分。
我们鼓励的始终是表达。就好像面对画板上的一个红色圆圈,老师问孩子这是什么,身边的家长马上脱口而出苹果,这种直接的告诉其实是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针对2岁以上的宝宝,老师会鼓励孩子自己想,自己说,可能从一个红色圆圈延伸到苹果,再到孩子在哪吃过苹果、苹果是什么味道、苹果长在树上还是土里等等,引起孩子的思考,同时给予他们解答,渐渐地,孩子的语言表达就会越来越丰富,并且敢想敢说。
成为宝宝的好朋友
1、关注宝宝的需要
要细致深入地了解宝宝,关注宝宝的需要。不仅仅是从语言上,还要从他们日常的行为中去感受宝宝的内在需要、潜在需要。
2、尊重宝宝的看法
在与宝宝的沟通中,爸爸妈妈要记住,宝宝也是一个话语主体。所以,在和宝宝交谈的时候,不要只顾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认真对待对尊重宝宝的看法,并与宝宝进行良性的互动。
3、体会宝宝的感受
当宝宝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她)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父母却只是一味地告诉他(她)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宝宝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她)的感受,若父母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4、了解宝宝的发展程度
如果父母尽说些宝宝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宝宝达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宝宝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
5、认真回答宝宝的问话
宝宝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宝宝的需要做回答。例如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宝宝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宝宝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此外,对于宝宝所提的知识性问题,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带着宝宝一起寻找答案,这样,宝宝以后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主动向父母询问。
宝宝要养小动物该注意哪些事项
如果可能的话,每个孩子都是乐于有他自己的家养动物的。但只有少数的孩子,尤其只有少数城里的孩子,具备一只动物能好好生存所必需的饲养条件。这儿提供几个建议和提示:
⊙永远不要凭一时冲动去买一只动物,至少要等上半年。当您的孩子一直提起要想得到某只动物时,此时,您可去打听一下,这只动物需要怎样的生存环境图老师。
⊙您千万别在生意人那儿买动物!您可向兽医或当地的无主动物收养所打听哪儿可买到好的动物。精心饲养的动物,强壮结实有精神,明显地有着较长的寿命。
⊙一个动物是属于全家的,大家都为它的成长尽心竭力,如果把饲养的任务交给孩子一个人,那他是力所不及的。
⊙买饲料,搭住所,看兽医,这些都得花钱,您可事先框算一下这一切大概需要多少钱。如果养狗还得交养狗税。
⊙每天得四次遛狗,事先就讲清楚由谁负责牵狗上街,谁负责清除狗屎让孩子自己去做,这就难为他们了。
⊙您得事先想好你们出门度假时动物如何处置。
⊙您还应考虑动物会因生病而突然死亡,您的孩子经得住这个打击吗?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baobao1/)关于劣势儿童群体的强化教育
在15~20年前,神经学家们开始把儿童的一些正在萌发的行为同大脑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联系起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通过智力测试也看出了同样的问题。儿童发育研究领域中的许多人都相信,儿童的早期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智商高低,进而也决定着他的行为。在20世纪60年代的早期,行为主义传统仍十分强大。这个传统体现在两个基本信念上:第一。人和动物不同,人没有任何本能和直觉,我们的行为和智力不会受遗传的影响;第二,人可以通过改变教育和社会环境,从根本上改变智商(智商是一种衡量智能高低的间接而有效的手段)。因为传统上认为,在低社会经济状态、质量差的学校和智商分偏低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相互联系,所以行为主义在60年代中期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运动。这场运动在有关组织的资助下,曾试图为经济状况差的那些学生改善教育环境。这些所谓的补偿教育计划,许多都是针对小学生的。但是当时在某些人士中就有这么一种观点,认为智商的高低在6岁左右就已经稳定了,因此提高智力的各种努力都必须在学龄前这几年开始进行。
在1965年,补偿教育计划中最著名的头脑启动计划,便开始对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的学前儿童提供服务。它对这些孩子提供了语言和认知技能上的帮助,还提供了有营养的食品、医疗和社会服务,以及父母的培训。30年以后,这项计划的受益儿童达到了数十万,而且随后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项计划通过增加就业机会,降低在校学生的退学率,降低青少年怀孕率和犯罪率,确实改善了年轻人的生活。接受这项计划的绝大多数学前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时测得的智商分都有所提高,但这个结果在小学期间在逐渐减弱。1996年有一个专家小组认为,智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是遗传决定的,智商的高低对成年人的职业和学习潜能有很大影响。该小组利用他们自己的社会分析法发现,正是美国的福利、住房、税收、医疗保健和教育政策,促成了美国穷人及其子女低劣的生活环境,反过来又导致了智商的降低。
一对学前儿童常常应用的干预措施是小范围体验,是由教育研究基金会发起的。由儿童发育专家和社会工作者们对58名学前儿童进行了两年的教育,每周教4个小时。学生与教师的比例是5:1,结果智商分都有所提高。和头脑启动计划一样,这些收获到三年级时便下降了,而且参加的孩子和街区里未参加此项计划的同龄孩子在智商分已没什么差别了。然而,数年后的调查研究再次发现,这些孩子与同社区同年龄但没有参加学前教育的孩子相比,在校学习时间延长了,结婚也比较晚,赚钱较多,犯罪率也降低了,而且对社会服务机构的依赖也少了。
学前强化教育能(也许不能)永久地改变我们所测出的这个智商分。但是,它确实改变了这些孩子的生活。有时这些结果要几年以后才能显露出来,有时会立即神奇般地显露出来。社会工作者乔安尼·诺丝在《今日儿童》杂志上撰文,讲了一个3岁儿童的故事。这个小孩和他怀孕的母亲及妹妹住在一个专门为收留无家可归的穷苦妇女设置的避难所里。当这个男孩进入政府出资的学前班时,他只会说这样四句口头语:不!不要动!我恨你!别碰我!他拒绝参加各项活动,他对他母亲、老师和其他孩子都公开地采取敌视态度。过了5个月以后,他的语言表达技能扩展了。他学会了信任他的老师,而且也参加游戏活动和上课了。他也开始和其他的小伙伴交往了。而且他的苦恼也变成了热情。
在一项长时间的实验计划里,照看式的儿童管理和学前教育班之间的差别被故意弄模糊了。就在儿童专家们开始进行头脑启动计划和学前教育计划不久,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一个专家小组提出了一个更加雄心勃勃、打破经济状况恶性循环的观点:儿童的强化教育计划应该提前到婴儿期进行,一直持续进行到学前期,并在小学的前几年一直为他们提供教育上的支持。许多专家学者都参与了这项计划。他们的目标人群是由于贫困、语言巩固较差、父母未受过教育和其他原因处于智力发育迟缓边缘以及学业不及格边缘的那些儿童。他们把这项计划戏称为启蒙教育计划,因为他们让孩子们学的是一些ABC之类的基础知识。
弗朗西丝·坎贝尔回忆了启蒙教育计划的起源。她说,由于对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经常用的术语是智力发育迟缓,所以用启蒙教育这个术语显得有些陌生。她以一种现代的观点说:如果你认真地了解这些孩子,你可能指不出他们哪些地方不好。他们并没有患发迟缓所致的认知综合征。他们在出生时都很健康。不能因为他们的家庭就认为这些孩子有问题。但是,当他们上学以后,他们就突然跟不上别的孩子了。经过测试发现,他们的智商分都在50~70之间,看来都得上特殊教育学校。这个小组根据早期的一些研究认识到,来自贫困家庭或社会地位低下家庭的孩子,他们的早期体验不可能对其智力的最佳发育起到支持作用,而且其结果可能会下滑到这个低智商的坏名声,从而被主流阶层所抛弃。当他们制订好这项启蒙教育计划时,他们决定把注意力集中到在绝大多数个例中起主要作用的那类发育迟缓上,看看能不能为解决这一问题做些什么。
像另外的50多名婴幼儿一样,这项体验计划也是在6周至6个月这个阶段开始的,每天早上把克拉拉接来,喂食,洗浴,说话,护理一天后,到了晚上再送回到她母亲那里。另外的大约50名年龄相当的婴幼儿作为对照组,这些孩子待在自己家里,不接受特殊的强化教育,由其父母给孩子换尿布,喂婴儿配方奶等等。有些孩子最后也参加了其他一些儿童保育课程。
弗兰克保育中心的保育人员执行的是另外一种婴幼儿教育课程,叫做学习游戏课,是由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乔·斯帕琳和伊莎贝拉·刘易斯编订的。他们同婴幼儿玩的这种学习游戏不仅有助于孩子发展语言技能,而且有助于孩子发展人际交流技能、自助技能、精细动作技能和大动作技能。当孩子们成长到学前年龄时,他们可以到一些不同的兴趣中心去玩,旨在培训孩子的艺术技能、搭积木技能、玩小玩具技能、语言技能,以及帮他们做好读书准备的特殊训练。最后这些孩子都进了公共幼儿园,此后又进入了小学。对一半接受过这项教育的孩子和一半未接受此教育的对照组孩子,还由家庭教育资源专家进行了访视,他们为孩子及其家长提供了各方面的帮助,特别是鼓励全家人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
坎贝尔和雷梅对接受启蒙教育的孩子在3岁、8岁、12岁和15岁时进行了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对照组的孩子进行了比较。在3岁时,接受过启蒙教育的孩子的智商分比对照组平均高出16.4分;到8岁时高出的智商分降到4.5分;到15岁时,他们比对照组高4.6分。学前接受过启蒙教育的孩子,在15岁时的阅读和数学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孩子;而且接受过启蒙教育的孩子几乎没有被留级的或被安排到补习班的。最为明显的是,在小学里被认为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对照组的孩子要比婴幼儿期接受强化教育的孩子多一倍。(现在这些学生都已经20多岁了,一项非正规的调查表明,曾接受过强化教育的孩子多数已进入了大学。)
坎贝尔总结了这项体验计划的总体效果。她说:总体效果并不十分巨大,但效果是实实在在的,不能抹煞。因此我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启蒙教育这项研究也很值得注意,她说,因为这些孩子是随意指定的,所以我们是在两组条件相同的孩子中进行试验的。因此,我们可以更自信地认为,出现的差异只是教育方法问题。
在启蒙教育之后,孩子们都已进入了小学,因此研究小组决定试一试另一项早期干预计划。这一次,让一组孩子只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家庭访视,目的是教育家长如何来改变和强化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让第二组孩子参加弗兰克保育中心的教育并接受家庭访视,而让第三组孩子作为对照组。非常有趣的是,当几年后研究人员了解他们的结果时却发现,那些父母接受过如何在家里进行强化教育的孩子,智商和学习成绩实际上却低于对照组的孩子。用坎贝尔的话说,这并不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干预方法。她说:问题并不在于家庭做了些什么。你不可能找到这样一个婴儿,预计在你不给他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就能长成个完美的孩子,而且能在大社会里取得成功。
发现天才儿童 避免埋没
家长总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聪明孩子和好孩子的首要标准。英国学者发现,家长们的这种想法可能会扼杀孩子潜在的才能。他们建议,家长们应细心观察孩子们除学习成绩外的表现,因为那可能预示这孩子在某一方面是个天才。
英国牛津大学天才儿童研究中心前讲师贝纳德特·泰南认为,许多天才儿童可能在学校或者考试中表现并不优异,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能够说明他们拥有高于同领儿童的才能。
泰南为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列出了一份天才儿童特征清单,以发现孩子的潜能。在清单中,她给出小学生6大最容易被家长忽视的才能特征。
特征一:喜欢发号施令的领袖
善于重新排列物品或有条不紊地在学校里负责给全班同学排座位的孩子,他们可能具备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才能。
特征二:年轻的大亨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baobao1/)在小学里,一些孩子很快发现,如果他们将平时的零用钱积攒起来,他们假期中就将拥有一大笔钱来支配。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像英国维京大西洋航空公司总裁理查德·布兰森那样的人。
特征三:刨根问底者
一些孩子总是充满好奇,有时甚至不厌其烦地问问题。但是如果他们这种特性得到家长的培养和重视,他们极有可能成为记者或宇航员。
特征四m.tulaoshi.com:设计师
这种孩子喜欢同人讲话。他们甚至在上课时也和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作为家长,请不要制止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行为说明,他们有着特殊的演讲才能,若加以正确培养,他可能成为律师或电视主播。
泰南认为,考试定输赢正在摧毁孩子们的创造力和革新能力。并不是孩子的所有才能都能通过一支笔和一张纸的考试来发现。泰南说,他们可能擅长建筑、有丰富想像力或有领导才能。这些才能不能简单地被衡量。
此外,泰南说,考试不仅不能发掘一些孩子除学业以外的才能,还可能埋没一些好学生,因为他们有时在考试中将答案考虑得过于复杂,希望找出题目所蕴含的更深层含义,但通常题目只要求直接的答案。
泰南建议家长们注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和推理的能力,提升他们成功的机会。她说:每个孩子都有特殊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真的能够超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