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际交往的能力比较差,喜欢独自安静地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游戏。
3.行为比较缓慢退缩;情绪比较平静。
4.依赖性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要求。
一位初中女生,逐渐变得不愿吃东西。母亲煮了她平时最喜欢吃的东西,她推到一边;中午给她带上满满一盒饭,她顶多吃两口。看着她一天天地消瘦,母亲急得不行,只得去找心理专家。
心理专家发现,这位姑娘的神经性厌食症竟是出于母女之间心理距离的过大。两岁的时候,正值希望亲近母亲的年龄。她在睡梦中一次次偷偷地钻入母亲的被窝,但都被母亲赶了出去;见到母亲她寸步不离,母亲到卧室她跟着到卧室,母亲到厨房她跟着到厨房。结果,母亲嫌她太粘乎,时常斥责她。她有一哥哥,哥哥经常向母亲撒娇,而她害怕母亲拒绝,一直不敢轻举妄动。这些经历造成了她的情绪压抑,最后引起了神经性厌食,以不吃饭和消瘦做为对母亲的抗议。
根据心理专家tulaoshi的建议,母亲主动接近女儿,抚摸她的身体,接受她的撒娇,甚至像她儿时那样喂她吃饭。不久,她的厌食症消失了。
著名翻译家、学者傅雷先生的长子傅聪成为一代音乐宗师,而他的音乐才能却是父亲发现和培养的。
其实,傅雷最开始是想让傅聪学画的,因为傅雷本人精通美术理论。谁知傅聪不是绘画的料,他在学画时心不在焉,那些习作几乎都是鬼画桃符,乱笔涂鸦,丝毫没有显露出傅雷预期的那种美术天赋。3岁时,傅聪的一些细微爱好引起了傅雷的注意。他发现儿子钟情于家里的那架手摇(发条动力)留声机,每当留声机在放音乐唱片时,儿子总是一动不动地靠在它旁边静静地听,而每当这时,小男孩儿那固有的调皮好动的天性即一扫而光。
正是看到这种优势智能的潜能,傅雷放弃了让傅聪学画的打算,而是下定决心把傅聪培养成音乐家。事实证明,傅聪的每一个细胞好像都是为音乐而存在的,水平得到飞速提高。
作为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每个人都有,但是我们不能盲目。想象一下,如果傅雷因为自己有绘画方面的基础,就强要傅聪学画,后果会是如何?所以,我们要主动寻找挖掘孩子身上优势智能的途径。
闭上双眼,让我们先和大脑玩一玩。在脑海里想象一个巧克力冰激凌蛋筒。怎么样?看到想象中的冰激凌蛋筒了吗?把手指放在头部冰激凌蛋筒出现的位置。
如果你看不见蛋筒,也没关系。设法想象别的什么东西,把手指放在头部想象物所在的地方。
如果你什么东西也想象不出来,那就设法听见巧克力冰激凌蛋筒这几个词。然后把手放到你想象中听到这些词的地方。
把手指放在头部原位不动,然后张开双眼。通过这种练习,你会找到你自己大脑的视觉区和听觉区。听觉区通常在左耳上方,视觉区在前额中央或稍微偏右的地方,而触觉区或运动/感觉区则在头顶部。
在集体场合进行这样的试验,会使你认识到人的大脑模式有多大的不同。有些人在前额正中看到想象物,有些人稍稍偏右,另一些人则根本找不到地方。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zaojiao/)能够把想象物看得非常清楚的人,通常在右半脑加工处理信息,通过看到的图像理解所学内容。这些人被称为视觉学习者。
通过听力来理解的人是听觉学习者,他们常常在左半脑加工处理信息。那些不能指出想象物所在方位的人,通常是触觉学习者,他们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我发现触觉学习者常常是右脑人,或者是交替使用左、右脑的人。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zaojiao/)当我们谈论左脑人或者右脑人时,实际上是在谈论建立在左、右半脑功能差异(大脑半球功能的分工)基础上的学习方式偏向。
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大脑半球专门化功能发展的理论。有一种理论认为:直到4岁,人脑的两个半球的发育始终是对称的。大脑一侧发展起来的功能,同样在另一侧得到发展。左、右半脑相互成镜像反射。因此,如果儿童在4岁前受到脑损伤,未受损伤的那侧大脑有能力替代受损一侧大脑的大多数功能。这个幼儿通常能正常地成长发育。在4岁时,大脑的两个半球开始分工,每个半球都形成各自不同的认知功能上的优势。这种分工到5岁时完成。5岁时,左、右(图老师整理)半脑开始整合。所谓整合,是指两个半脑开始相互作用。这样,幼儿便能在左视野处理某一信息,把它发送到右脑,又转而传递到左脑,将其破译。这一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尽管左、右半脑功能的分工,到大多数幼儿开始上幼儿园时已经完成,大脑的偏侧优势却要到大约9岁时才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