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偷窃
偷窃在法律上的定义是: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地盗取他人钱物的行为。作案者行事隐秘,不希望被他人发现。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touqie/)正确处理孩子偷窃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偷东西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教导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幼儿园的孩子拿东西很可能是因为他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到这些东西要花钱来买,不懂得不付钱,不打招呼就随便拿东西是错误的。他们还没有分清楚“自己的”与“非自己的”的概念,道德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只是原始意义的“恋物”而已,所以当家长发现他偷拿东西的时候,不要给予过多的责怪。此时的拿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偷”。但是大人应该通过这件事设法让他意识到偷窃是错误的。告诉他:“如果你没有经过同意或没有付钱就把东西拿走,就会给别人造成损害,别人会很伤心。” 如果孩子从超市悄悄带出了糖果,父母要带着孩子把糖果还回去。如果他已经把糖果吃了,一定要把孩子带到超市,让他向店主道歉,并替他还钱。再次带他去超市时,就要多注意他的行为,看看他是否又将喜爱的东西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在付款时,对他说:“每一件东西都有价钱,妈妈只有把钱给收款的阿姨,才能拿走,这些东西才能属于我们。”让宝宝注意到你付款的细节。也可以让宝宝拿一件小东西,在收款台前,让宝宝自己付款,加深宝宝买东西要付款的印象。小孩子对于父母嘱咐的事情常常一转脸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下次他们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时,家长的吼叫、责骂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必须反复和宝宝讲道理,让他明白这种事情的危害性,他才会逐渐改进。如果宝宝的表现良好,家长则可以在房间里为他贴上一枚小星星以示表扬和鼓励。 上小学的孩子已经知道偷东西是错的,但是他们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如果孩子回家后,书包中藏有朋友的手表,那很可能是未经朋友允许私自拿回的。家长应该好好问问孩子,并让他想一想如果那位朋友偷拿了他的心爱之物,他会有什么感觉。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给朋友打电话解释、道歉并尽快归还。 当然仅限于道歉和归还东西还不成,这只是治标没治本。家长要挖掘孩子偷东西的动机是什么?是孩子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还是自己爱占便宜的做法影响了孩子?有的孩子偷东西是平日家长过于迁就满足他,一旦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另想办法。有的则是看到同学们的零用钱多,自己的少,不能随心所欲购买东西,心理不平衡。一旦看到家长手中有钱,自己又不能得到,就会趁家人不在之机拿家里的钱。还有极个别的孩子认为“偷窃”是勇敢的行为,做别人不会做的事情,会显得自己有本事。 不过有的父母发现孩子拿来的东西自己家里也有,价值也很小,分析不出其目的是什么。实际上这类孩子是感情的混乱,他们似乎盲目的企求某样东西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类孩子平时心情不愉快、孤独,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尤其10-12岁的孩子生活上已能自理,家长平时很少关心。孩子很可能会把“偷”来的小东西送给同学,“笼络”他们,建立同学之间的感情以弥补家庭感情的不足,消除孤独和苦闷。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偷东西的具体原因对症下药。或给他讲道理,或满足他的正当需要,或多给他一些关爱,或鼓励他多与人交往等等。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都不能默然处之;也不能因为爱面子,怕孩子的举动会引起别人的误解,索性教给孩子如何隐瞒;更不能采取赞赏纵容的态度,使孩子心安理得甚至沾沾自喜。这样都会助长孩子的占有欲,使孩子养成贪小便宜的坏习惯,将来就有可能发展到去偷窃。 十四、五的孩子当然就更加明白偷盗是错误的,但是他们还是存在着侥幸心理偷东西。这多半是因为他们自私自利,缺乏正义感造成的。他们觉得偷东西很“实惠”,轻而易举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乐意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或者是根本就想不到他人受到的损害。有的孩子偷东西仅仅是因为看到朋友中有人偷东西得逞,自己也想试试。有的则是因为反叛心理在作怪,他们想通过偷窃来报复大人,反叛这个世界。另外一些因素也是促使孩子偷窃的主要原因。家庭环境不好,缺乏父母关爱;学业压力重,内心紧张;朋友少,得不到老师的重视等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使他们采取过激行为,以激起人们的关注。还有一小部分孩子偷东西其实是一种病态的表现。患有多动症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上课爱做小动作,课外又“调皮捣蛋”,容易受到老师、家长及同学过多的责怪,甚至引起同学的歧视和排斥,又屡遭家长打骂,久而久之,不仅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未能改变,还出现了一些其他行为异常,如说谎、逃学,甚至偷窃。对于这种孩子一定要及时看医生,给予正确合理的治疗。 对于这个年龄段偷东西的孩子,大人应该严厉些。例如,发现孩子偷了商店的东西,就应该带着孩子到商店去,找保安部门解释并让孩子对所做的事情道歉。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偷窃给经营者带来了多大的麻烦。他们的偷窃是一种犯罪,其后果远不止于道歉和幼儿偷窃的原因
幼儿“偷窃”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1.幼儿自身心理发展水平是儿童可能出现“偷窃”行为的根本原因 (1)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模式。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富代表性的“三座山”实验向世人表明:幼儿思维的基本特征是自我中心模式,并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此阶段主要的特点是:自我中心。这个阶段的孩子常认为整个世界是围绕着他转的,因此,他们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也往往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他们没有“物有权”概念,也不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只要喜欢的就是自己的。所以,从根本上说,在幼儿心理根本就没有“偷窃”的概念。 (2)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根据皮亚杰及柯尔伯格等人的研究,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正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不能够真正理解规则的意义。在幼儿眼里,对的就是受到成人称赞和表扬的行为和事情,错的就是被成人批评和惩罚的行为和事情。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幼儿并没有内在的评判是非的标准,他们是以成人的标准为标准的。所以当幼儿出现了偶尔的“偷窃”行为,而得不到成人的关注和教育时,他们就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于是,便增加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 (3)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容易出现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的现象,他们还不能把想象的事物和现实的事物清楚地区分开来,常常把想象当成现实。所以,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的东西特别漂亮时,他们就会想象如果那样东西是他的就好了,想着想着他们就会把东西当成自己的给收起来了。 2.幼儿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也是儿童可能出现“偷窃”行为的原因 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说明幼儿也有一定的需要,特别是被爱被关注的需要。所以幼儿“偷窃”行为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因为他们的一些基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比如,一些小朋友们都有的东西他没有,而他自己却非常渴望拥有,这样可能会导致“偷窃”行为。又或者有的小朋友缺乏成人的关注或关爱,于是他们就会运用一些欺骗性手段和“偷窃”行为来使自己变得引人注目。 (二)外部原因 1.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确 (1)家教不严,过分宠爱。如前面所说,幼儿的道德水平处于他律阶段,自己没有判断是非的标准。有的父母把孩子的要求当作圣旨,一切都予以满足,使得孩子心中没有是非对错的标准,想得到什么东西都毫不顾忌地去拿,而不知道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是不正确的,父母也没有给孩子指出该行为的不对,以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不会了。还有的父母自己往往乱放钱物,当孩子发现不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拿钱去买他所喜欢的东西,而却可以不受谴责时,他就会以为这是允许的行为,以致逐渐发展到任意拿别人的东西。 (2)家教过严,过分限制。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从众心理特别强,别的小朋友有的东西他们就会非常喜欢,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别的小朋友所拥有的东西。但是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认为小小年龄就会学会攀比,所以对他们的要求严词拒绝,一概不给以满足。 更有甚者把孩子打骂一通,而没有做出该有的解释。这样长此以往使孩子在家庭中感觉不到父母的疼爱而失望,很可能导致孩子偷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从别的地方去拿一个回来,这样既可以满足自己对物质的需求也可以对父母进行报复。 2.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1)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孩子越来越多的接触到电脑、电视等一些数码产品,里面充斥着许多暴力、偷窃等不良的东西。而今社会竞争激烈,使得父母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加快而没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收看传媒信息。由于幼儿思维发展水平和道德判断水平的局限性,加之幼儿的高度的模仿性,在缺乏成人的指导下,幼儿很难区分媒体信息中的良莠,可能会对幼儿造成误导。例如在有些影片中,“偷窃”和“打架”等不良行为被塑造成“勇敢”“智慧”和“侠义”等正面的行为。这些信息就会被幼儿错误的接受继而模仿。 (2)成人或同伴的不良影响。幼儿出现“偷窃”行为也可能是受到教师、父母或同伴行为的影响。如果父母、教师或者其他小朋友有私自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被幼儿看到,他们就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对的,自己也可以跟着学;或者当幼儿出现“偷窃”行为时,成人不仅不加以批评,反而对此行为表示正确对待幼儿偷窃
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偷窃”行为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touqie/) 如前所述,幼儿出现“偷窃”行为是有其内部心理层面,也有外部环境层面的原因。因此,幼儿的“偷窃”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偷窃行为,成人在发现幼儿有“偷窃”行为时既要重视,又不能大惊小怪,更不能随意责罚,将“偷窃”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 (一)仔细调查,切忌冤枉 面对其他小朋友的投诉时,作为家长或老师应该仔细调查,弄清楚该孩子是否如别的小朋友所说的“偷”了别人的东西,而不是因为别人说偷就偷了而惩罚孩子。在幼儿园通常有这样的情况,当两个小朋友一时关系非常的好,而其中的小朋友一时高兴,便答应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另一个小朋友,过后又抱怨那小朋友偷了他的东西;还有的小朋友把自己的东西弄丢了,而被其他小朋友捡到了,他也会去告状说别人偷了他的东西。所以作为成人,应该分清楚各种状况,不要随便冤枉孩子,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以致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二)找出幼儿“偷窃”行为背后的原因 仔细调查确认了该孩子确实出现了“偷窃”行为之后,成人还不能够不问原因的胡乱处理幼儿的“偷窃”行为,而是应该听听孩子的说法,听听孩子对事情的解释,了解孩子做出“偷窃”行为的不同原因,也应该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根据具体的原因选择相应的对策。如,孩子是属于由于“自我中心”导致物权概念不清楚,从而产生“偷窃”行为时,就应该帮助幼儿培养物权意识。 (三)用合理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偷窃”行为 当孩子出现“偷窃”行为,并分析出该行为的原因以后,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成人必须讲究教育策略,既不能大动肝火、责骂、羞辱、体罚,也不能放任自流,不了了之。而必须根据产生该行为的原因,采取正面教育,既让孩子感觉到这种行为不对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感觉到温暖,有改正错误的机会。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常“偷窃”的孩子,成人更是必须有足够的耐性,成人必须相信孩子,孩子具有可塑性,要尊重孩子的可教育性。 对待幼儿的“偷窃”行为,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来运用一些有效的教育策略。如根据儿童道德判断水平的他律性以及幼儿的高度模仿性的特点,可运用强化法和榜样示范法来教育。 1.强化法。心理学理论指出,对某种行为直接予以奖励与惩罚等强化手段是行为矫正的一种方式。对于有偷窃行为的幼儿,学校和家庭可以采取联合措施,当他们在规定的一段时期内不发生偷窃行为时,就应予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这就是正面强化法,鼓励他们继续保持不发生偷窃行为状态。另一种情况是,当他们在一定时期内又发生了偷窃行为,则应予以精神上的谴责、物质和活动方面的限制,目的在于抑制偷窃行为本身。要尽量减少惩罚的副作用,例如强烈的惩罚会使他们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奖励与惩罚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集体气氛和环境的影响作用。如在家庭中,父母步调要一致,在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家庭中,要防止老人的格外宠爱,同时也不要粗暴的打骂。奖励与惩罚要用得适时、用得巧妙,要讲究辩证法和艺术。 2.榜样示范法。所谓示范法,就是通过榜样的作用来矫正幼儿偷窃行为。从最广义的教育来说,它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在教育幼儿,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在所有人当中,父母和教师占首要的地位。榜样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父母自身的行为是一种示范,父母良好的行为规范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样,教师品行也是学生的良好典范。对幼儿的偷窃行为的矫正,同样需要父母和教师的品行示范。 同时,为了搞好榜样教育,教师和父母可以把其他的幼儿(如同学、邻居等)的拾金不昧、拒绝财物的诱惑等实例,用来对有偷窃行为的幼儿进行教育。当然也可以让他们去直接与学习榜样接触和交谈,在比较中感到偷窃行为的卑劣、丑恶,同时为自己的过错而感到羞惭。在有条件上的情况下,也可以让有偷窃行为的幼儿有目的地到良好的学生集体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使他们受到同龄人的各种优秀品质的示范影响,促进偷窃行为的矫正。 (四)归还孩子所拿的物品 通过对幼儿进行合理教育后,使他们明白到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而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所以应该主动把东西还给其他小朋友。要注意的是,在归还之前成人应该先和失主沟通,使双方保持一致的态度。当孩子把东防止孩子偷窃的方法
1.要教给孩子“所有权”的概念。
现今的独生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地盘”概念的人,他们不仅对自己的东西有着强烈的占有欲,而且会把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都视为己物。例如:许多家长都会发现自己孩子的书包里出现了别人的物品。首先,你要让孩子知道家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花钱买来的,当你们买东西时,让孩子看看你怎样为选取的物品付款。接着,要和孩子讨论什么叫做接受礼物,哪些东西不经主人允许是不能拿走或使用的。 2.要严肃指出问题的严重性。 当你的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你要立即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同时找机会单独和孩子认真谈一谈,要求他必须把东西还给主人。如果孩子的行为属于明知故犯,你要告诉他这是偷窃行为。但一定要注意,在这种场合下不要责骂、嫌弃或鄙视孩子,而要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讲道理,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因为不是孩子本人,而仅仅是他的这种行为不好。 3.惩罚与奖励并施。 为了让孩子深刻记取教训,应该让孩子得到处罚。例如:孩子偷拿了别人的水彩笔,所以他必须一个星期拿不到零用钱。当然奖励孩子的诚实行为比惩罚更为重要。如果孩子经过商店没有拿任何东西你要表扬他;当孩子捡到东西时,你和孩子一起找到失主,你也要表扬他,经常用报纸或电视播出的拾金不昧的事例教育孩子。 4.时刻注意儿童的行为。 孩子往往趁没人时偷东西,或屈服于同伴的压力而偷东西。平时多注意孩子的行为是个解决的办法。你可以同其他父母合作,尽量做到不让孩子们单独在家。如果你的孩子是和其他孩子一起偷东西,你要找一同参与的其他孩子的父母谈谈,这样有利于掌握孩子的动向。 每一个父母都对自己孩子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健康、成功的人。但是在幼小生命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们会遇到许许多多感到棘手和困惑的问题,只要父母能以孩子的心理和认知水平为前提,正确指导孩子的行为,那么每一个孩子都会在自由的天空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