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攀比心理
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攀比心理形成原因
1、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幼儿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 过去经济较落后,人们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哪里会存在攀比?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漂亮、时髦呢?一些家长本身也不愿落后于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的满足,自然会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2、家长的这份溺爱,为幼儿的攀比滋生了依赖。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茁壮成长。超凡脱俗,把自己的子女当作掌上明珠,儿女要什么就给什么,甚至以自己子女与别人相比来显示自己有身份有地位。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会让幼儿滋生攀比心理,产生依赖。 3、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 幼儿天真无瑕,心灵纯洁,模仿能力、好奇心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时期,但幼儿未能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幼儿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常为父母所忽现。 4、家长的自卑心理,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或下岗了,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急待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确处理攀比心理
家长首先要审视自己: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任何微小的行为举止都在影响自己的孩子。假如家长本身是爱攀比的,那么当家长口头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攀比的时候,孩子多半是不会听的。家长首先要审视自己是否有攀比之心,是否嫉妒别人的衣服比自己的贵。如果家长有攀比心较重,可以通过和朋友分享美好的事物来改善自己的性格,怎么做呢?很简单,每当自己有些好吃的好玩的东西的时候,记得叫上朋友一块分享。 不要答应孩子的过分要求: 我们开头说了,孩子都是有攀比的,关键是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攀比之心,家长做对了,孩子自然就放弃了这种行为。家长能达到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要给孩子买超出家庭经济负担的任何东西,买什么东西都要讲求是否适合自己的家庭经济水平。 树立正确的优越感: 当孩子的攀比之心不满足的时候,也就是孩子认为自己比别人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反而会激发更大的对优越感的需求。这时候家长要因势利导,引导孩子将优越感建立在正确的事情上,比如成绩优异是一种主要的优越感的来源,家长应当注意夸奖孩子的成绩优异,而不是夸奖孩子穿的漂亮。 让孩子获得成功: 帮助孩子在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获得成功,这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不需要通过攀比来满足虚荣心,自己完全可以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获得优越。让孩子获得成功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提供一定的帮助,当然不能替孩子写作业,而是想办法让孩子自己想出答案,这样孩子就认为是自己获得了成功。长期坚持,孩子就会放弃错误的攀比之心。 和孩子一起做义工: 家长会问让孩子干活孩子愿意吗?其实不是孩子不愿意,而是家长不愿意,是家长不愿意做义工,所以拿孩子当借口。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即便是工作,他们也会当作是玩,所以,家长要从心里把这件事当作是玩,孩子也就乐意去了。
化解儿童攀比欲的措施
化解孩子攀比欲的N条措施: 1、尽可能地安排孩子帮助弱者,从这一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拥有已经很多很多,并在无私帮人的过程中收获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2、不要用物质满足来代替亲情的给予。要教导孩子无论从何种生活境遇下,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很幸福。 3、配合并支持孩子们穿着园服和校服,让他们在统一着装中体会“每个人生而平等”的要义。 4、将节约为本的环保行为描述成“时尚行为”,引导宝宝之间互相调剂服装、图书和玩具,反对奢侈浪费。
儿童攀比心理的影响
1、攀比心理在特定情况下暂时性能起积极性作用。 攀比是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追求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它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攀比心理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 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变的,家长、教师如果掌握不好其攀比的程度,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就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今日的孩子要求你买漂亮的书包才愿上幼儿园,明天要求买高档玩具,后天就要求买其它的东西,长此以往,当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孩子就不听话了,麻烦事也就来了。因此,攀比心理也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