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肠穿孔 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4%~4%,多见于病程第2~3周。肠穿孔常发生于回肠末段,但亦可见于结肠或其他肠段;穿孔数目大多为1个,少数2~3个,也有报告多达13个者。肠穿孔的表现为突然右下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冷汗,脉细数,呼吸促,体温与血压下降(休克期),经1~2小时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暂时缓解(平静静)。不久体温又迅速上升并出现腹膜炎征象,表现为腹胀,持续性腹痛,腹壁紧张,广泛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至消失,腹腔内有游离液体,X线检查膈下有游离气体,白细胞数较原先增高伴核左移(腹膜炎期)。肠穿孔的诱因大致与肠出血相同,有的病例并发肠出血的同时发生肠穿孔。
3.中毒性心肌炎 发生率3.5%~5%,常见于病程第2~3周伴有严重毒血症者。临床特征为心率加快,第一心音减弱,心律不齐,期前收缩,舒张期奔马律,血压偏低,心电图显示P-R间期延长,T波改变,S-T段偏移等。这些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改变随着病情好转而恢复正常,但有报告 伤寒痊愈1年仍遗留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曾一度发生阿-斯综合征者。
4.中毒性肝炎 发生率约12.8%~60%,常见于病程第1~2周。主要特征为肝肿大,可伴有压痛,少数(0.4%~26.6%)出现轻度黄疸,转氨酸活性轻度升高,絮状反应及浊度试验一般正常。临床容易与病毒性肝炎或阿米巴肝炎相混淆。随着病情好转,肝肿大及肝功能可于2~3周恢复正常,仅个别病例可因深度黄疸并发肝性脑病而危及生命。
5.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近年来国外报道的发病数有增加趋势,达12.5%~13.9%,国内亦有零星报道。一般见于病程第1~3周,约半数发生于第1周。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和肾功能衰竭,并有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血小板减少及红细胞碎裂现象。此征的发生与伤寒病情轻重,患者红细胞G-6PD有否缺陷以及氯霉素应用无关,可能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诱使肾小球微血管内凝血所致。
1.伤寒初愈,百日之内,应戒绝房事,不然,病必复发,复发则不可救。
2.伤寒患者刚要痊愈时,饭量会大增,这时要忍耐,以免病又复发,应少食多餐,且选较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进食,如鸡蛋拌匀放在碗里蒸,牛奶、肉汤、肉松均可,青菜、水果、油炸物要忌食,水果要榨汁食用。
3.应卧床静养。要训练卧床大便,尽量避免下床,下床过早易引起复发或其它并发症。
4.伤寒疫苗只有2年时效,所以每2年注射一次可预防此症。
5.不可用泻药,也不可用力猛挣,以免造成肠穿孔,应多喝水或汁。要注意环境清洁,勿食不洁或生冷食品。
6.以冬瓜煨汤喝,高热未退时,绝对禁食粥。要热度退后三天,始可进粥。
1.饮食宜用易消化、低纤维、无渣滓和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发热时可选用米汤、豆浆、莲藕粉、粥、牛奶、羊奶、蒸蛋、烂面条等。
2.热退食欲改善后,仍应坚持无渣半流质或软食。肠胀气者控制牛奶的量,以免胀气更甚,防止肠出血及肠穿孔。
3.严格禁忌多渣、质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4.肠穿孔肠出血者禁食。肠出血止血后可增加流质,选用去油肉汤、鸡汤、茶、牛奶、新鲜果汁等,以后逐渐增加蒸蛋等。
5.进入恢复期后饮食仍需食用无渣低纤维软食,以后逐步恢复到普通饮食。切忌食欲改善后暴饮暴食,因仍可诱发肠出血及肠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