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儿童选择攻击型动物
“我们最近为30名矮小儿童做过一次团体心理辅导,发现多数孩子的性格内向、自卑、语言表达能力差等特点。”日前,心理咨询师王颖披露,也有少数儿童会表现出一定的外向性格,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程度较高的焦虑,这也是自我弱小感的情绪表达。
“在辅导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沙盘游戏和绘画游戏的方法,这两种非言语的方法能够让孩子自由地表达无意识层面上的真实状态和感受。而一个6岁的小男孩则选择的全是富有攻击型的动物或是特别大型的物件。这个小男孩恰恰是30个小孩中身材最为矮小的。王颖称这恰恰表现出男孩心中极为弱小的心理状态,弱小与缺乏安全感紧密相关,既表达了对外在世界潜在威胁的感受,同时也表达了渴望强大的愿望。
因为身材矮小的原因,孩子在心理与身体发育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失衡的发展。他们大多数缺乏自信,显得极为敏感。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当他们开始逐渐同社会接触,可能会被同龄人嘲笑,会因为外人在意的眼光使得他们变得怕与外界交往,从而形成孤立、自卑、内向的性格,注意力无法集中、社交能力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父母关爱好比“催长剂”
“孩子矮小易引起心理上的疾病,但精神上长期的压抑或爱抚的缺乏,同样也可能使孩子生长发育产生障碍。”王颖说,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生长的孩子,易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的现象,这是由于缺乏父母和亲人的关爱可能会导致内分泌、神经等功能紊乱,致使生长激素、甲状腺等分泌减少,从而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所以,良好的生长环境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而父母的关爱则是最好的“催长剂”。在发现孩子矮小后,除关注疾病排查、营养搭配等因素外,父母更需要的是与孩子进行交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情绪与情感,鼓励并接纳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可通过心理辅导、充分的关爱等让矮小症逐步得到好转。
儿童矮小症应及早治疗
引起儿童矮小的原因有很多,除家族遗传、心理等原因外,大多是因内分泌疾病所引起的。其中最为常见的为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障碍,生长激素是人出生以后促进骨骼和器官生长的最主要激素,它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而由于营养过剩引起性早熟所导致身材矮小的儿童也越来越多。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钱幼琼教授提醒,一旦家长发现孩子相比同龄人个头小,生长发育缓慢,都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专家说,家长在平时应注意饮食搭配及适量的运动。饮食方面多食用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蛋类、鱼类、豆制品类和乳制品类;另外,多吃含钙食物也有助于长高。适量的运动不仅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同时,还能增进孩子的食欲,对孩子增高有帮助。其中慢跑、跳绳、跳舞、打篮球、打排球、游泳等均是有益运动。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又逢秋季开学。兴奋的是孩子,担忧的是家长。听一些家长诉说,目前孩子长高、长大不成问题;令人不安的是孩子心理上看不见的问题……如何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或者怎样将不良后果扼杀在萌芽状态?
心理专家为此呼吁,全社会应重视对学生心理的干预,就如医生记录病历一样,学校及家长要给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使学生心理有一个有效的监控体系,更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哪些症状属于有心理危机
如今这一代中学生,处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里,家长及学校都很重视孩子的智力、身体发育,却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问题。近年来,一些中小学生由于焦虑、抑郁、偏执、自卑、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碍,造成出走、自残、自杀等事故,况且这一比例呈上升趋势。专家称,这属于出现心理危机。
什么是心理危机?一般而言,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进入一种失衡状态,即危机状态。表现在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
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8周。在情绪方面,常出现焦虑、恐惧、怀疑、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愤怒、过分敏感或警觉、持续担忧、害怕死去等。在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在行为方面,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身心处方
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首先是家庭教育出现了误区。一些家长对孩子干涉过多,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引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其次是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不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疾患。目前学校对学生以分数论“英雄”的做法盲目性、伤害性都很大,不仔细查诊学生的心理病因,是治不好他们的心理病的。
考试焦虑是最大的学习障碍
专家介绍,临床表明,大多数学生存在考试焦虑症。这种焦虑是以担忧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具体表现在:担心考糟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利;担心对个人的自我理想增加失望;担心未来的前途;担心对考试准备不足等。
根据上面的原因,就应“对症下药”。对认知因素造成学习障碍的学生,应着眼于辅导,有针对性地补上知识链上的脱节,并指导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尽快走入正常的学习中。对于情感因素造成学习障碍的学生,应着眼于疏导,要沟通师生间的感情,在教学中老师要有热情,要用自己的感情诱发学生,引起学生共鸣。
对观念因素造成学习障碍的学生,应着眼于训导,即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点燃他们心中理想的火花。而对因环境造成的学习不良,应结合家长、学校、家访、家校联系卡等多种形式,积极进行学校、家庭的交流,调整学生心理状态。
身心处方
对这些存在考试焦虑的学生,总的原则是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优质睡眠、抗拒滥药。还可以结合冥想练习:闭上双眼,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保持轻松自然的呼吸;在吸气的时候数“1”,呼出的时候在心中说“好舒服”,每次练习15~20分钟。
心理健康要体现在快乐成长
尽管孩子们现在玩的花样越来越多,但“快乐”两个字,却似乎越来越远。尽管不少学校“操行评分”一项涉及到了心理课,但却是千人一面,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专家认为,建立中学生“心理档案”,有助于教师发现和诊断情况,如学生个人或班集体存在的心理障碍与行为困扰,能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使老师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利于教学与成长。就比方,这份“心理成长记录册”相当于医生的“病历”,既有连贯性,又能很好地根据它对学生实行“对症下药”。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把孩子引导好了,才会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理素质,以后也才能健康地踏入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的学校和家庭,能为中学生建立起“心理档案”,并经常性开展心理检查、咨询服务,可说是填补了学校对学生心理成长管理的空白,是件令人欣慰的事。
身心处方
很多学生缺乏自信,专家推荐一种自信训练法,可通过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觉察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找到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消极的潜意识,即自己对即将来临的新课题、朦朦胧胧浮现出来的某些担忧、害怕的念头,把这些担忧、念头逐条记在一张纸上,使自己清楚地知道这些担忧究竟有哪些。第二,自我挑战。对照纸条上的记录,训练自己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这是自信训练的关键性步骤。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1)学习焦虑
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
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
(4)挫折感
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延伸阅读: 早教小常识:父母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 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 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 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 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 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 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