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他们在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
专家研究后认为,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该怎样做,需要些什么条件,是比较明了的,而母亲在这方面就要差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是有较高期望,但在实际教育中,母亲往往就显得无计划。
从教育内容来看,在知识的传播上,父亲的知识面一般广于母亲,而且在史、地、哲上父亲往往精于母亲。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各地风情民俗,英雄人物等,而母亲则一般都是给孩子讲童话,涉及史地哲较少,这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上就稍逊一筹了。
从教育方式上来看,父亲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父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态度一般都比较强硬,而母亲则时常心软。父亲带孩子上衔,看的东西多,零食吃得少,母亲带孩子上衔,看的不多,零食却吃的不少。
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他们让孩子参与修理简单家电,让孩子大胆学骑自己行车,带他们爬山、赛跑……而母亲总想保护孩子,在孩子参加有一些危险和复杂的事时节,她们总担心孩子会不小心碰着了、摔着了、累着了。
从以上种种差别可以看出父亲在教育孩子上更有优势,由女性相夫教子的传统看来要改一改了。
记得一个公益广告:一个男孩略带羞涩地说:“我长大后想……”话说到一半,周围就是爸妈、四姑、六姨的声音在狂轰滥炸:“你要做科学家”、“你要挣大钱的”……男孩头晕脑涨,无奈地说:“为什么这些大人就不听听我们内心的想法呢?”孩子的内心,我没有弄懂
儿子喜欢骑四个车轮的小童车。有一次他累了,张开手臂向我跑过来,仰着红扑扑的小脸蛋喊“妈妈,抱抱”,儿子长得十分结实,抱起他我就无力再应付其他,只好用脚踢着车子往家走。看着车子在脚下咕噜噜去了老远,我正高兴,儿子却忽然哭了起来,挣扎着要下地。他用不稳的步子努力地跑向车子,拖着车就走。然而他那时才刚学会走路,本身走得就不够稳,再加上车子的重量和前行的惯性,尽管他努力地扭曲着自己笨笨胖胖的幼小身子想来驾驭住这个常骑于胯下的家伙,最终还是人仰车翻。我不明其心理,暗暗气愤他调皮使性子,跑过去很武断地抱起他就往家走,这下他比以前哭得更厉害,小手在我身上乱抓,泪水、鼻涕蹭我满脸。我真被气急了,把他摔在地上不去管他,可他全然不顾我粗暴的动作和怒吼,从地上艰难地爬起来又跑回去拖车,其结果可想而知。然而他并不放弃,一次又一次。
我恍然大悟:儿子他是舍不得我用脚踢他的车子,更舍不得将车独自留在外边。这原本是一个父母有意识培养儿子良好品质的时机,而我却没能理解他行为的真正意义!我蹲下身子,用手绢擦掉他满脸的泪水、汗水、口水,抱起他并用另一只手提起车子,儿子破涕为笑,脏脏的小手摸着我的脸嗲嗲地喊着妈妈,泪珠里尽是感激。
孩子就如一本好书,做父母的如果能饱含爱心去理解孩子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去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而后因势利导,教育自然会水到渠成。而我们做父母的大多喜欢为孩子设计道路,很多朋友都说,“孩子真的太难教育了,你要他这样,他偏要那样,讲道理又不听,有时真想揍几下了事”。可是父母们在说这话时,并没听到孩子也在心中轻声嘀咕,“真不明白,我要这样,他们偏要我那样”。如果父母不去用心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而是不管孩子的感受想当然地为孩子安排,家庭教育成功的几率有多少,当然不难预料。
忽略孩子的感受,揠苗助长
同事小嫣看了《卡尔·威特的教育》后,将自己冰雪聪明的女儿和先天智力有些低下的卡尔?威特相比,便产生了深深的自责。小嫣认为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英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而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却一样也不会。这全都怪自己没抓紧。“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她总是这样说。后来,小嫣就为女儿买来了有关幼儿基础英语、演讲、舞蹈基本功训练、钢琴入门等书籍和影碟,还买来了钢琴和绘画工具。小嫣说不相信利用现代技术力量还不能把丢掉的那几年追回来。
在妈妈小嫣高涨的热情下和强烈的自责中,女儿雯雯可就受苦了。雯雯早上6点准时被妈妈叫醒,紧接着就是舞蹈基本功训练,挤公交上学,课后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回家完成家庭作业,剩余时间便被小嫣排得满满的,学英语、学画画、学弹琴,直到晚上10点半躺在床上时才能把崩紧的神经松弛下来。
小嫣常说:“我也不想和什么卡尔?威特相比,只要雯雯在英语、绘画、舞蹈、弹琴等方面有所成就,这辈子我也对得起她了。”可是事与愿违,雯雯在妈妈的精心培养下,不但没有焕发出光彩,反而一天天委靡不振。前几天,学校老师反映:雯雯上课老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易怒,学科测验成绩一降再降。
但小嫣并没在意,她以为这只是雯雯还没适应的缘故,坚持就是胜利嘛,所以,不管雯雯怎么提出抗议,小嫣始终坚守着监工的岗位,不准雯雯和小朋友出去玩,不准雯雯参加捉迷藏、跳橡皮筋等各种同龄人的游戏。小嫣说要把孩子培养成优雅的女子。可是,一个人怎么能在被剥夺童年独特的欢乐的情况下而健康成长?所以,没过多久,雯雯就利用放学时间和同学三五成群地到城郊的田野里采野花、捉蜻蜓,或看青蛙在草丛中跳来跳去。总之,用小嫣的话说就是“这孩子专和我较劲,越来越野了”。
尊重孩子的成长心理
可我想,小孩正在生长发育,需要阳光雨露,需要泥土空气,需要小草和昆虫,更需要自由的身心和父母给予的鼓励。孩子许多纯真可爱的品质就是在和同伴的交往中,在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时潜移默化地养成的。即使雯雯如小嫣所愿,拥有很多特长,但也不能说她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技能在人的一生中相比从小培养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来说,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小嫣忽略了雯雯的感受,更忽视了孩子美好纯真愿望的存在,一个成功个案的教育思想并不一定能在每个人身上试验成功。相反,如果不从孩子实际出发,只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扭曲孩子的心理,这才是可怕的结局。
小嫣只注重了结果,只看到卡尔?威特辉煌的成果,却没有仔细去体会老卡尔?威特教育里包含了多少爱和宽容的成分,也不知其所有成功的学习方法都是建立在孩子的兴趣之上,包括对卡尔?威特讨厌的数学,也是利用一个五岁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形式去激发其兴趣的,而不是强制逼迫。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每个做家长的美好愿望,但我们一定要将其建立在尊重孩子感受的前提之下。
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即使孩子总在犯错,即使孩子的发展总不符合既定的规则,甚至有些偏离,但只要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经历的险阻、必须付出的代价和必须显现的年龄特征,我们都应珍惜,而不是轻视。我们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走过那段需要自己去探索的泥泞之路。所以,我们不要总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对孩子指手划脚,拼着命将孩子往自定意义上的康庄大道上拽。这绝不是好事。
有人说:孩子就像一棵树,要想他长成参天大树,我们不是一味地去修剪其枝叶,更不是将其移植,而是要多给他施肥,给他充分的养料。所以教育应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多给他爱和宽容,让孩子在茁壮成长过程中戒掉不良行为习惯,向成功迈进。
(以上内容仅授权图老师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延伸阅读:
早教相关推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