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美国之前,我听说那里是个 “ 性自由 ” 的国家,果不其然,入学不久就让我领教了一番。
学校餐厅每周都有一个 “ 餐桌话题 ” ,写在每张餐桌的牌号旁,供同学们边吃边聊。我碰到的第一个 “ 话题 ” 就是 “ 你对性知识了解多少 ” 。看着那个书写醒目的 “SEX” ,我的脸红了,在这样一个公开的场合,和这么多不熟悉的同学谈性,多难为情啊!可那些美国同学却无所谓,他们张口就是什么精子、卵子,什么性生活和谐之类的,就像谈论身体的四肢和五官一样自然。
三周后,好友吉娜邀请我参加她 21 岁的生日聚会。在美国, 21 岁是人生的一个转折,是步入成年的象征。法律规定, 21 岁之后,就可以不再受父母的约束,就可以结婚成家、生儿育女了。
吉娜的生日聚会邀请了近 50 位亲朋好友参加,第一个节目很有新意,就是请所有的女嘉宾用橡皮泥捏个小礼物以示祝贺,吉娜再从这些 “ 作品 ” 中选出一个为最爱。
捏个什么呢?我突然想起小时侯在手工课上,我捏的小猴子曾得到过老师的表扬。还好 “ 手艺 ” 没有荒废,很快,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猴子就放在了吉娜面前,我想吉娜一定会选中它。
不一会儿,其他作品 “ 相继问世 ” ,有红苹果、有小鸭子、还有手机。突然,我发现我的小猴子旁矗立着一个大大的男性生殖器,我的脸一下子变得通红,连耳朵都感到发烧。天啊,多么荒唐!吉娜才 21 岁,她连男朋友都没有,怎么可能接受这样的祝贺呢?
更让我惊讶的是,在众人的掌声中,吉娜竟毫不犹豫地选中了那个男性生殖器,脸上没有丝毫的羞涩。后来,我的美国同学纷纷告诉我,他们在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就向他们讲过如何使用安全套。尤其是女同学,她们早就知道,使用安全套可以保护自己不怀孕,还可以预防艾滋病和性病的发生。迈克和吉娜还告诉我,他们上初中时就有过做父母的体会。原来,美国很多中学都开设为期一周的 “ 为人父母 ” 实习课,学校假定一对男女生做父亲母亲,并共同抚育一个刚出生的 “ 娃娃 ” 。这个娃娃的体内装有电脑程序,每过几个小时就会放声大哭,父母必须为孩子换尿布,放奶嘴。如果父母偷懒,娃娃就会哭个不停,即使是深更半夜,娃娃也还是按照预先的设置三番五次地 “ 哭闹 ” 。学校给学生留的作业是必须把所有的情况都记录下来,并写明是如何照料的。如果父母因为贪玩忘了孩子,或者偷懒不管孩子,作业肯定不及格。
听完他俩的叙述,我终于体会到美国给中学生开设这门课的初衷 —— 除了让青少年体会喂养孩子的艰辛外,更是发出一个警告:怀孕、当妈妈,可不像童年的 “ 办家家 ” ,年轻人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无知和疏忽,留给自己后半生无数的问题。看来,过去我对美国人赤裸裸地谈 “ 性 ” 有一种错觉,以为他们只要性,不认情。
听说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 性解放 ” 思潮一度影响美国 10 多年,从 80 年代起,越来越多的美国青少年开始追求传统的性爱观念,坚持在婚前保持童贞。很多美国女同学都认识到,性解放以至性放荡给女性带来的伤害要比男性严重得多,意外怀孕、流产等往往会给自己的前途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美国青少年看重童贞的现象还与布什政府采取的青少年节欲措施密切相关。在布什上台之初就明确表示要在全美提倡节欲、反对婚外情,并在全美 50 个州资助了 700 多个 “ 节欲教育” 项目,后来这项经费还增加了 30% ,达到 1.35 亿美元。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国际夏令营的辅导员发现美国孩子胆子特别大,他们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外出,不怕山高水急,也不怕昆虫野兽;说话"冲",善交际,一般也较有主意,敢想敢闯;不需要大人陪伴,也从来没出过什么险情。美国人教育宝宝的“绝活”
在这方面其他国家的孩子就不如美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具体做法有以下6点,值得我们学习:
1、自立训练从幼儿开始。美国很多孩子从婴儿时期就独居一室。孩子长到三四岁,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长就给买一种很小很暗的灯,彻夜亮着,以驱逐孩子对黑夜的恐怖。晚上睡觉前父母到孩子房间给孩子一个吻,说:"孩子,我爱你!晚安!做个好梦!"就回自己的卧室了。孩子就抱个布狗熊、布娃娃之类的玩具安然入梦。
2、决不总是围着孩子转。美国人很爱孩子,但不会总是抱着、盯着孩子。六七个月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吃饭。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决不喂,总是让孩子自己吃。孩子做游戏也是自己一个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块做,很少缠着父母。父母外出旅游,把很小的孩子就交给祖父母或花钱寄放别人家,请人带几天。家里办晚会或去参加别人的宴会,也看不到家长总牵着自己的孩子。
3、让孩子接受锻炼。工程师杰姆斯带着3岁的儿子到城外10公里的乡下看望父母。吃过晚饭,天已黑,进城的公共汽车已经停开发。如果住下,明天再回城也合乎情理,而杰姆斯却带着儿子步行回城。儿子走一段,他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模黑回家。为什么这么做?杰姆斯回答说:为了使儿子从小熟悉黑暗和吃一点苦。
4、教孩子使用工具。美国家长教孩子从小认识和使用各种工具及电器。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应学会用这些工具,有什么东西坏了,你就可以自己动手去修理。"工具包括手锯、刨子、锉刀、螺丝刀、钳子等。父母教给孩子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们使用煤气灶、电炉和洗衣机。家里东西无论哪里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修理。
5、教孩子适应环境。约翰-柏拉姆夫妇假日里常带着8岁的儿子与5岁的女儿到山区旅游。每遇山涧需渡过时就叫儿子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就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上山时,他们从不乘坐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路线。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让孩子判断决定有无危险,是否攀登,并问孩子该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险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6、进行自我保护训练。时装设计师密契尔有一个10岁的女儿和一个7岁得男孩,他带他们上街时,随时随地教给孩子交通规则并嘱咐其他注意事项,说明怎样走危险,怎样才安全。许多家长还叮嘱孩子记住必需的电话号码,如:父母的单位电话、警察局电话、消防电话、医院电话等。美国孩子的领导力怎么培养
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做,之所以不做,是因为观念的问题。以前的家教注重家庭、亲情,是沿袭和互相依赖的文化,而现在的社会更要求独立和创造性。美国人的家教理念非常适合我们揣摩和学习。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