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爱打人是否是正常的行为呢?有的宝宝生气时打人,有的宝宝高兴时打人,有的宝宝不仅打人还咬人,有的宝宝既打小朋友又打爷爷奶奶……如果养成习惯,他将来怎么与别人友好相处呢?父母真为宝宝的这种“暴力”行为担心呀!其实宝宝爱打人有三大主要原因,此外父母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对待哦!
不满3岁的宝宝打人,其实是用这种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感情,但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会改”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幼儿期“打人”的习惯会影响宝宝一生!曾有心理学家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3岁半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所以,宝宝攻击性的强弱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当小宝宝第一次有攻击性行为时,父母就要想方设法来制止他,因势利导来消解他的攻击性行为,当出现不同的原因时,我们来看看具体应当怎样做。
一、宝宝爱打人 误会了家长的“称赞”
宝宝快17个月了,每当宝宝与家人或邻居玩得高兴时,会突然举起小手打人家的脸,打得叭叭响,躲都躲不过。看他的意思,也不是表达不满,也不是挑衅,那是什么意思呢?
孩子9月龄左右的时候,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然的发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打人会让他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就像我们突然之间会了某种技能一样,很愿意使用。
家长抱着宝宝嬉戏的时候,有时宝宝会无意识地拍打家长的脸,而且发出快乐的笑声。此时如果家长错误地引导和强化这个动作,夸他们长了本领,或者觉得动作卡通,干脆亲含其小手表示“做得好”,就会造成宝宝喜欢打人。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另外,宝宝过了1岁,在语言发育过程中,有一个阶段会发出“哒、哒、哒”类似“打”的发音,并且手上有拍打的动作,这是宝宝语言发育必经的一个过程。此时,如果家长错误地引导和强化了这个动作,就会造成宝宝喜欢打人。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有些爸爸妈妈喜欢在宝宝面前互相拍打调情,这样,宝宝可能会误认为“拍打”就是表达“高兴”和“喜欢”情感的方式。
宝宝越小,这种“打人”的表达模式就越容易固定,而且不容易纠正。我们除了教宝宝基本的生活技巧和知识,更要教给宝宝正确的情感模式,例如教宝宝亲吻家长、轻轻抚摸家长,以表示对家长和别人的爱。当宝宝打人时,家长当时的态度和做法相当重要。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打脸,都可以直接把他们放在地上,双手按住孩子的肩膀,严肃而平和地告诉他:“爸爸妈妈/阿姨不喜欢打人的孩子!”保持1分钟,讲明谁也不要抱孩子,几次以后,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就消减了。另外,反应快的家长可以设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如,当他刚举起手时就和他做击掌的动作,嘴里可以有节奏地说“你拍一,我拍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改了抬手打人的习惯,抬起手来,他的惯性就是要玩那个拍手游戏!
二、宝宝爱打人 用打人在试探
我家宝宝19个月了,不知为何,出门和其他小朋友玩时总喜欢打人,有时是有人想抢他的玩具,他要自卫;有时是没事也会“撩”人家。谁都敢打,搞得在小区游乐场里“名气很大”。在他打人时,我会打他手,不知对不对,他好像习惯了,我一板着脸走过去,他就会伸手给我打,如此“敢做敢当”,倒让我心里没了底:下一步怎样教育他才好?
有的孩子在家不打人,进入群体交往时会去打小伙伴。有时打人,是因为他还不会与别的孩子交往,他是想表示友好;有时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时是在用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只是他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幅度和力度。要是这样的话,妈妈可以拉着他的手,教他用拉一拉或轻轻摸的方式来与人交流,告诉他,用力打其他人,人家会疼,也可以在他身上试一试,让他有感性认识。
有的孩子打人,是因为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他就会用打人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是这种情况的话,就因势利导让宝宝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如怎样说服别人将玩具还回来,或说服别人“轮着玩”。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即这个年龄的孩子打人,是因为孩子想试探一下打人会引起什么后果。常有这样的情形,孩子打了同伴,而看到同伴哭得伤心,便也会跟着哭起来。这个时候你就要抓住机会对他说:“看,你把弟弟打痛了吧,弟弟那么伤心,妈妈带你去向弟弟说对不起!”若是哪次你的孩子被别人打痛了,不能指使你的孩子“以牙还牙”、也去打别人,而要抓住机会边安慰边教育他说:“痛吗 是不是很痛 这就是我上次说过的为什么不可以打人,你要记住!”让孩子从自己的疼痛中亲身体会到打人不好。这样他以后就会不再去打人了。
如果用说服的方法不见效果,你可以进一步采用“身体约束法”,立即让孩子坐下并面对着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约1分钟后松开,并告诉孩子错在什么地方。连续一星期使用这种约束法,就能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绝对不要体罚孩子,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打手心”的惩戒会很快失去它的效力,还可能在孩子长大后诱发他“以暴抗暴”。最好的办法是“冷处理”——把正在任性闹腾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意识到他错了之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
三、宝宝爱打人 为了不受冷落
孩子刚满两岁,却发现她最近越来越霸道,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要分神去接待时,她就会哭闹,粘着妈妈不让她与客人谈话;要是还不行,就会跑过去打客人,搞得妈妈都不敢让亲友到家里来,也不敢带着孩子与人就餐,这可怎么办?
两岁左右的小孩,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会很在乎妈妈和客人是否注意到她,当发现自己被冷落时,常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哭闹、摔东西、打人等异常行为便随之出现。有时孩子打人,并非讨厌客人,而是“嫉妒”客人分去了妈妈的注意力。为了让妈妈转过头来注意她,攻击行为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使换来的是妈妈的一顿责骂,但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而言,可能尚无法将“打人”和“被骂”相联系!
不要把孩子“晾”在一旁,而是要促成孩子和客人间的互动:让客人听孩子表演儿歌;观赏她的积木城堡和涂鸦画作……让她感觉到,客人的到来不但没让她受冷落,还提升了她的被关注度。同样,在接待客人时,父母一定要随时要让孩子知道你在关注着她。
要是孩子已经去“攻击”了客人怎么办?除了立即制止,抓住她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地直视她的眼睛,让孩子明确地知道您因她的行为而生气、难过,目的是要孩子了解打人是不对的。
宝宝“爱打人”的其他可能原因
● 宝宝无意中看到暴力,有打斗场面的电视节目,包括某些进口的动画片,宝宝会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面。因此家长有必要帮宝宝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其他电视节目,陪宝宝一起看电视,一边讲道理。
● 家长有爱打人、动作粗鲁等不良的习惯,或者存在家庭暴力。父母亲应该用良好的行为规范来影响宝宝,不要让不良的行为习惯传给宝宝。例如粗鲁的言行、打情骂俏等。
● 家长工作忙或耽于玩乐,很少照料宝宝,很少跟宝宝沟通,宝宝内心孤独,也会以打人行为来宣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多花时间陪伴宝宝,好好重建孩子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就十分重要。
● 铅中毒或其他重金属中毒,导致宝宝脾气暴躁和爱打人。由于汽车尾气污染和装修污染,因血铅超标引发的烦躁和打人行为越来越多发,有必要引起家长的关注。多饮牛奶,绿豆汤,少到交通干道边玩耍,可预防和治疗血铅偏高。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度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也很重要。
不满3岁的宝宝打人,其实是用这种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感情,但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会改”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幼儿期“打人”的习惯会影响宝宝一生!曾有心理学家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3岁半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所以,宝宝攻击性的强弱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当小宝宝第一次有攻击性行为时,父母就要想方设法来制止他,因势利导来消解他的攻击性行为,当出现不同的原因时,我们来看看具体应当怎样做。
一、宝宝爱打人 误会了家长的“称赞”
宝宝快17个月了,每当宝宝与家人或邻居玩得高兴时,会突然举起小手打人家的脸,打得叭叭响,躲都躲不过。看他的意思,也不是表达不满,也不是挑衅,那是什么意思呢?
孩子9月龄左右的时候,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然的发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打人会让他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就像我们突然之间会了某种技能一样,很愿意使用。
家长抱着宝宝嬉戏的时候,有时宝宝会无意识地拍打家长的脸,而且发出快乐的笑声。此时如果家长错误地引导和强化这个动作,夸他们长了本领,或者觉得动作卡通,干脆亲含其小手表示“做得好”,就会造成宝宝喜欢打人。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另外,宝宝过了1岁,在语言发育过程中,有一个阶段会发出“哒、哒、哒”类似“打”的发音,并且手上有拍打的动作,这是宝宝语言发育必经的一个过程。此时,如果家长错误地引导和强化了这个动作,就会造成宝宝喜欢打人。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有些爸爸妈妈喜欢在宝宝面前互相拍打调情,这样,宝宝可能会误认为“拍打”就是表达“高兴”和“喜欢”情感的方式。
宝宝越小,这种“打人”的表达模式就越容易固定,而且不容易纠正。我们除了教宝宝基本的生活技巧和知识,更要教给宝宝正确的情感模式,例如教宝宝亲吻家长、轻轻抚摸家长,以表示对家长和别人的爱。当宝宝打人时,家长当时的态度和做法相当重要。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打脸,都可以直接把他们放在地上,双手按住孩子的肩膀,严肃而平和地告诉他:“爸爸妈妈/阿姨不喜欢打人的孩子!”保持1分钟,讲明谁也不要抱孩子,几次以后,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就消减了。另外,反应快的家长可以设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如,当他刚举起手时就和他做击掌的动作,嘴里可以有节奏地说“你拍一,我拍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改了抬手打人的习惯,抬起手来,他的惯性就是要玩那个拍手游戏!
二、宝宝爱打人 用打人在试探
我家宝宝19个月了,不知为何,出门和其他小朋友玩时总喜欢打人,有时是有人想抢他的玩具,他要自卫;有时是没事也会“撩”人家。谁都敢打,搞得在小区游乐场里“名气很大”。在他打人时,我会打他手,不知对不对,他好像习惯了,我一板着脸走过去,他就会伸手给我打,如此“敢做敢当”,倒让我心里没了底:下一步怎样教育他才好?
有的孩子在家不打人,进入群体交往时会去打小伙伴。有时打人,是因为他还不会与别的孩子交往,他是想表示友好;有时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时是在用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只是他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幅度和力度。要是这样的话,妈妈可以拉着他的手,教他用拉一拉或轻轻摸的方式来与人交流,告诉他,用力打其他人,人家会疼,也可以在他身上试一试,让他有感性认识。
有的孩子打人,是因为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他就会用打人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是这种情况的话,就因势利导让宝宝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如怎样说服别人将玩具还回来,或说服别人“轮着玩”。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即这个年龄的孩子打人,是因为孩子想试探一下打人会引起什么后果。常有这样的情形,孩子打了同伴,而看到同伴哭得伤心,便也会跟着哭起来。这个时候你就要抓住机会对他说:“看,你把弟弟打痛了吧,弟弟那么伤心,妈妈带你去向弟弟说对不起!”若是哪次你的孩子被别人打痛了,不能指使你的孩子“以牙还牙”、也去打别人,而要抓住机会边安慰边教育他说:“痛吗?是不是很痛?这就是我上次说过的为什么不可以打人,你要记住!”让孩子从自己的疼痛中亲身体会到打人不好。这样他以后就会不再去打人了。
如果用说服的方法不见效果,你可以进一步采用“身体约束法”,立即让孩子坐下并面对着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约1分钟后松开,并告诉孩子错在什么地方。连续一星期使用这种约束法,就能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绝对不要体罚孩子,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打手心”的惩戒会很快失去它的效力,还可能在孩子长大后诱发他“以暴抗暴”。最好的办法是“冷处理”——把正在任性闹腾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意识到他错了之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
三、宝宝爱打人 为了不受冷落
孩子刚满两岁,却发现她最近越来越霸道,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要分神去接待时,她就会哭闹,粘着妈妈不让她与客人谈话;要是还不行,就会跑过去打客人,搞得妈妈都不敢让亲友到家里来,也不敢带着孩子与人就餐,这可怎么办?
两岁左右的小孩,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会很在乎妈妈和客人是否注意到她,当发现自己被冷落时,常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哭闹、摔东西、打人等异常行为便随之出现。有时孩子打人,并非讨厌客人,而是“嫉妒”客人分去了妈妈的注意力。为了让妈妈转过头来注意她,攻击行为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使换来的是妈妈的一顿责骂,但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而言,可能尚无法将“打人”和“被骂”相联系!
不要把孩子“晾”在一旁,而是要促成孩子和客人间的互动:让客人听孩子表演儿歌;观赏她的积木城堡和涂鸦画作……让她感觉到,客人的到来不但没让她受冷落,还提升了她的被关注度。同样,在接待客人时,父母一定要随时要让孩子知道你在关注着她。
要是孩子已经去“攻击”了客人怎么办?除了立即制止,抓住她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地直视她的眼睛,让孩子明确地知道您因她的行为而生气、难过,目的是要孩子了解打人是不对的。
宝宝“爱打人”的其他可能原因
● 宝宝无意中看到暴力,有打斗场面的电视节目,包括某些进口的动画片,宝宝会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面。因此家长有必要帮宝宝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其他电视节目,陪宝宝一起看电视,一边讲道理。
● 家长有爱打人、动作粗鲁等不良的习惯,或者存在家庭暴力。父母亲应该用良好的行为规范来影响宝宝,不要让不良的行为习惯传给宝宝。例如粗鲁的言行、打情骂俏等。
● 家长工作忙或耽于玩乐,很少照料宝宝,很少跟宝宝沟通,宝宝内心孤独,也会以打人行为来宣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多花时间陪伴宝宝,好好重建孩子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就十分重要。
● 铅中毒或其他重金属中毒,导致宝宝脾气暴躁和爱打人。由于汽车尾气污染和装修污染,因血铅超标引发的烦躁和打人行为越来越多发,有必要引起家长的关注。多饮牛奶,绿豆汤,少到交通干道边玩耍,可预防和治疗血铅偏高。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度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也很重要。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