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妈妈有更多的时间跟孩子待在一起,如果发现孩子有什么问题,可以尽早采取防范措施。但是如果教育孩子的方法不适当,全职妈妈也好,职场妈妈也好,其实是没有多大差别的。
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有所不同,对语言的发展有快有慢,对学习能力的掌握也会有一定的偏差,所以尽管是同龄的孩子,也可能会由于发育得晚,而暂时落后于其他的孩子。所以职场妈妈不必有太多的担心,孩子的发育有早晚,所以有些时候即使是同龄的孩子,也不能放在同一水平进行比较。
除非是孩子的健康出现了问题,不然当孩子的语言系统发育成熟的时候,他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更多的好奇,求知的欲望自然会上升。这个时候如果身边再有人教他,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孩子还没有发育到这个阶段,即使你强迫他学习,把所有的时间都耗费在照顾孩子、教育孩子身上,也不会有太多的作用。所以,职场妈妈不要太愧疚,觉得自己没有时间陪孩子,没有更多的时间教他,就会影响到他以后的发展。就好像美茹的注意力没有完全集中到孩子的身上,后来孩子却慢慢地能连贯地说话,能认出墙上的广告语一样,有些事情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会变得很容易实现,但是如果还没有到那个阶段,即使是我们想要强求,也是强求不来的。所以,职场妈妈要走,出“坏妈妈”的情绪,用平常心去看待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这些“妈妈医生”有一点医疗卫生知识,因而对孩子的医疗与保健,常常越俎代庖,自行决断。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事与愿违,有的甚至把孩子的生命也赔上了。
比如,“妈妈医生”见孩子伤风感冒、肚痛拉稀等,就自行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并连续或过量地服用,以致孩子体内菌群失调,病情是雪上加霜;
“妈妈医生”还会凭空想像,认为孩子“热气”,强迫其经常性地大量吞服清热药水和冲剂,造成孩子的脾胃功能受损;
“妈妈医生”见孩子肚子疼,便会用力去按摩,造成了阑尾脓点破裂、蛔虫钻胆道、肠套叠套入加深而危及生命;
“妈妈医生”对孩子皮疹经常使用“肤轻松软膏”涂擦,造成皮质改变或体内激素改变;
“妈妈医生”强令孩子多吃什么、禁吃什么,造成体内营养素失调;
“妈妈医生”还会大量购进多种增高性益智性的“口服液”,强行命令孩子服用,孩子服用得发腻却不见任何效果;
“妈妈医生”还会为乙肝患儿购买名目繁多的“特效药”,一服就是半年几载……
这些都是“妈妈医生”们的“杰作”,要知道,这些自以为是的行为极大地损害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形成“妈妈医生”一族的原因是:
第一,对孩子过分溺爱,总想处处呵护孩子。即使孩子生了病,也认为自己应该或者有能力为之诊治;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第二,她们以自己极为有限的知识,自告奋勇地充当孩子疾病的初诊医生,而不知自己所具有的一鳞半爪医药知识,根本不能应付儿童复杂疾病的需要;
第三,生活节奏加快,对孩子疾病所见的表象或暂时现象作诊断依据,图个方便在附近药店购药为孩子治疗,尤其在偶然获得效果后,更坚定自己充当“妈妈医生”的信心;
第四,出于节约考虑,一些妈妈对孩子的“小病”不想或不愿意送医,在自行诊治中,失去治疗时机而导致“小病”变成大病。
其实,妈妈的主要责任是养育孩子,应该在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品德上多下功夫。至于孩子生病,没有充分的把握,不要自作主张,而应该及时送医院就诊,以保证没有闪失。必须明白,因为妈妈不是医生!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