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母亲带着8岁的儿子小宇请求我的帮助,她想纠正她儿子在最近几个月里,总是拖延写作业的恶习。无论父母如何催促,小家伙总是找各种理由和借口,先玩,看电视,打游戏再写作业,等他下决心写了,会弄到很晚,最后不是不愿意写就是被逼着写完才能睡觉,不仅孩子心情不好,搞的父母也跟着急躁,焦虑,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小宇坐在椅子上,直直的,乖乖的,我和他交流了他对学习的看法,老师对他的态度;他对作业的认识以及他的父母的情况。我们也谈了他和同学竞争的愿望,以及竞争带给他的恐惧感。尽管一再努力,但这种常规心理分析和治疗,并未触及问题的症结。终于有一天,我们进入久被忽略的一个领域,才使治疗出现了转机。
“这是朋友从台湾给我带来的糖果,你喜欢糖果吗?”我问。他回答说喜欢。我递了一颗给他,并告诉他若能坚持到谈话结束后再吃这块糖,则还能得到到第二块糖。
“你更喜欢得到第二块糖果,”我接着问,“还是现在就想吃掉这一块?”
他兴奋地说:“啊,当然是现在吃啦!”
即使是我们交谈的这几秒钟也会让他不耐烦了,迫不急待地把糖果塞进了嘴里…… 就这样,我们从吃糖果的习惯出发,重新讨论他对待作业的态度。
正如我预料的,在写作业的时候,他总是把容易和喜欢做的作业先写完,有些家庭作业甚至在学校就能完成,而在剩下的时间里,他就尽量逃避这些剩下的、麻烦的,复杂的、棘手的作业。我建议他从现在开始,写作业的时候,要先做那些麻烦的、复杂的、棘手的作业,在剩下的时间里,再完成其他容易的和喜欢做的作业就会变得相对轻松。考虑到他是小学生,我就这样解释其中的道理:按每晚90分钟的作业来计算,30分钟的痛苦,加上60分钟的快乐,显然要比30分钟的快乐,加上60分钟的痛苦划算。他完全接受了我这样的计算方法,而且坚决照此执行,不久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写作业的坏毛病。在正确对待家庭作业中,慢慢的学会了推迟满足感。
根据我的经验,许多孩子懂得推迟满足感的好处,但还有的孩子显然缺乏能力和经验,缺少这种健康的常态。有的孩子长到十五六岁,仍旧缺乏“先吃苦,后享受”的意识,而是恰好将次序颠倒过来,他们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他们的智商与别人相比毫不逊色,但不肯用功学习,导致成绩远远落在别人后面。他们说话和做事,全凭一时冲动。只要心血来潮,他们动不动就旷课或逃学。他们不愿思考,缺乏耐心,这很容易危及他们的社会生活…… “先享受,后付费”,成为他们的座右铭。他们最需要心理治疗,却往往为时已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为什么大部分人拥有足够的自制力,能避免贪图一时安逸的恶果,却有相当数量的人不懂得推迟满足感,最终成为失败者呢?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是不容置疑的是:从小引导孩子学会推迟满足感,享受推迟的快乐,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眼看快开学了,焦虑的小海每天想早起赶作业,可还是会一觉睡到晌午。昨天,妈妈问心理医生:这孩子得了“拖拉症”怎么办?
即将上初二的小海是个很有志向的少年,梦想长大后成为一个著名的航海科学家。但他就是做事特别拖拉,什么事一定要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做,不管要做的事是简单还是困难。
放暑假期间,每天早上小海都想早点起,将闹钟、手机定在8点响。可是到了8点,手机、闹钟同时响,他不想起床,再把闹铃调到9点。9点闹铃响起,他又再调……最后总是拖到中午才起床。平时上学时,同学们背后都叫他“迟到大王”。
这两天,面对各科还有很多暑假作业未完成,小海下定决心尽早开工,但开工前还是先看看电视或上一会儿网,心里虽然很焦虑,但还是想“再等等”。
小学五年级学生刘云(化名)觉得这个暑假很过瘾,妈妈带他游了欧洲七国,“玩得太爽了!”回到武汉后,他还每天沉浸在旅游的所见所闻中,不是翻照片,就是看视频。前几天,听说有同学要去香港,他开始吵着要和同学一起去。“他暑假作业没完成呢。”刘云的妈妈无奈地说,自己不同意,孩子就耍赖,闹情绪。
无独有偶,汉口的初一学生琳琳(化名)也全无学习兴趣。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暑假里她几乎每天都睡到中午才起床,然后约同学出去吃麦当劳,晚上上网打游戏,很晚才睡觉。
在记者采访的十余名中小学生中,半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假期综合征”——感觉疲惫、无精打采、学习效率低、注意力不集中、不想上学……
8月19日,已是上午10点半,记者敲响了傅李阳家的门,外婆热心地开了门:“傅李阳才起床哦,还在洗漱。”
即将进入小学3年级的傅李阳,顶着两只肿肿的眼睛,睡眼惺忪地走到客厅。“昨天,邀请了3个同学来我家玩。我们玩了很多游戏,结果忘记了时间,很晚才去睡觉。”
这个暑假,傅李阳过得很开心。妈妈只为他报了一个英语周末班,其他时间都由他自由支配。他说:“每天我起床后,就写暑假作业,下午就看看书或者电视。有时候也会和朋友约好,一起出去玩儿。”
在外婆的督促下,傅李阳的暑假作业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但良好的作息习惯却丢掉了,他说:“现在,一般上午10点钟,我才起床。”眼见要开学了,外婆很着急,“他现在的作息时间,与上学时相比,相差太大了。早在一个星期以前,我就开始念叨他了。但是他听不进去,反而嫌我烦呢。”>>>
“天天催儿子多看书”
家住金科花园的汪女士,她的苦恼来自于她的儿子杨涵杰。今年刚初中毕业的杨涵杰,迎来了奋战三年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暑假。假期中,杨涵杰彻底放松下来。
“以前读书的时候,6点40分就起床了,一直到晚上11点才回来。有时还要熬夜做作业到12点过。那是真的苦。我们家长也觉得心疼。假期里,我们也就让他多睡哈。”汪女士说。
中考过了不久,杨涵杰就给自己报了一个补习班,提前学习一下高中的课程。7月底,课程学习完后,他一般就在家里翻翻书、看看电视,或者和朋友上网聊天。
“我常常劝他收收心,多看看书。新学期开始,要开始有压力和紧迫感了哟!”汪女士自己都觉得念烦了。但是杨涵杰只是回答:“还早,还早嘛。
针对同学们出现的各种“开学综合症”,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官长富表示:“出现开学焦虑是正常现象,同学们不用太过紧张,要放松心态,积极应对。”
提前转换为“开学模式”
“开学难以收心,是由于心理惯性作用。”官长富建议,家长在开学前一周提前建立过渡期,督促孩子从暑期散漫的生活模式转换为学校学习模式,“特别是在作息时间上加以调整,让孩子养成早起的生物钟,对于个别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将过渡期提前为两周甚至更早”。
自我调整学会减压
“每一次开学都意味着学习量和学习任务的加剧。”官长富说,学习压力加重的担忧是正常的,关键是要调整好自己各方面的状态。特别是对于即将升入初三、高三的学生,新的学期面临着升学压力的到来。所以多给自己鼓鼓气,克服恐惧感,树立信心。做好必要的、充分的心理准备,树立并调整好健康的备考心态,积极暗示自己能应对好即将到来的升学考试。还要多锻炼身体,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吹响中考或者高考的“集结号”。
正确认识自己
从高中到大学,部分学生会出现适应障碍。官长富介绍,每年都会有一些大学新生因为适应障碍前来咨询。咨询者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感觉受到轻视、冷漠,“在高中时候,自己是班上的佼佼者,很受老师同学喜欢,到了大学却不受重视了。”
官长富说,针对这种情况,他首先建议咨询者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状态,高中是以学习成绩、学习目标为中心,而大学则是强调多元发展。其次建议加强人际交往和沟通,积极参加各类活动,认识新朋友。与此同时,要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适当改变自己过去“被动模式”,增加学习主动性,主动接纳新环境。
漫长的暑假过后,不少学生会出现疲倦、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等“开学综合症”。长沙市疾控中心专家特推出“收心”攻略供家长、学生们参考。
1。提前调整作息时间。建议家长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引导孩子在开学前一周就按照上学期间的时间点来作息。
2。从心理上结束“假期”。家长应多和孩子沟通,向他们描述开学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以及新学期美好的蓝图,消除孩子对暑期生活的眷恋,激发对学习生活的向往。
3。适当预习新学期的课程。经过提前预习的学生,开学后更容易适应新学期的课程,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改变拖拉症是完全可能的
眼看快开学了,焦虑的小海每天想早起赶作业,可还是会一觉睡到晌午。昨天,妈妈问心理医生:这孩子得了“拖拉症”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章剑和分析,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当天该做的事情总要拖,虽然心里着急,可行为上却总是拖拖拉拉,直到实在拖不下去了才临时抱佛脚。这种拖延症是一种“心灵的感冒”,拖延时间的心理会使一个人在现实中变得懦弱。改变拖延行为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从现在开始,立即采取行动。把任务划分成一个个可以控制的小目标,并严格按计划执行,改变拖拉症是完全可能的。
早教小常识:父母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 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 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 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 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 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 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