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专题: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1997年 10月,妻子怀孕了。那时我们已经结婚多年了,但一直没有做好要一个孩子的心理准备。而到了 1997年,我们已经很渴望要一个孩子了。我们相信,只有在这种心情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爱这个孩子,为他付出,给他更幸福的家庭。后来有多位刚结婚的朋友问我什么时候要孩子最好,我都回答说:“在你做梦都想要孩子的时候!”
1997年,我们正住在北京六铺炕租来的房子里。当时我们已经在北京郊区买下一套 130多平方米的复式住宅,正计划着装修。由于妻子怀孕,这些事后来便都由我独自处理了。
10月底,妻子出现了流产的症状,在北京妇产医院没有得到确诊。妻子给老家天津的一位朋友打电话,那朋友认识天津妇产医院一位老专家。老太太听了症状后说,需要立即住院保胎。
我们决定回天津住院,因为所有的亲戚都在那里,便于照顾。妻子便辞了职。在我们的计划中,孩子生命中前三年的时光,都应该和母亲一起度过。
因为妻子不能在路上颠簸,我当时供职的单位便派了一辆车,将我们直接送到天津妇产医院住院。
此后约半年间,我在天津、北京之间奔波。妻子出院后分别在娘家、婆家静养。她每天喝两次中药,直到产前两周。
1998年春节后,妻子的情况很稳定了,我们在北京郊区的房子也装修好了。朋友开车将我们送到自己的家。
那之后,我们一直住在那里,享受着郊区清新的空气、闲暇的生活,静静地等待孩子的出生。
我们每天晚上在小区里散步,小区环境很好,有一处湖水,可以荡舟。到后来,孩子在妈妈肚子里越长越大,妻子便很少下楼了,幸好我们的住宅附带一个 20多平方米的露台,足够散步和晒太阳。
6月临产前,我们再次回了天津。6月 26日,妻子实施剖腹产,用那位老专家的话说:“我们把孩子请出来吧!”
在怀孕到生产这段时间里,我们感受着孩子的存在,他虽然还没有出生,却已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思想。
在那几个月里,我开始了最早的关于育子的思考,写下许多对孩子未来的希望。
那几年,我正在狂热地阅读女性主义,我幻想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女儿,能够实践所有我关于女性主义的理想。所以,我写下的第一篇给孩子的文章,便是《给尚未出生的女儿的信》。儿子降生后,我又立即写下一封《给出生了的儿子的信》,来说明我并不因为自己的孩子是男孩儿而失望,同时也说明,男孩子同样应该为实践性别平等的理想做出努力。
因为孩子还没有出生,所以,那时的思考,多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这也是本章的风格,而其中又以性别意识的思考为主。
但即使在孩子没有出生的时候,他已经给我们带来无数的快乐……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1999年 6月底至 2000年 6月底,儿子从一岁成长到二岁。这一年,主要是在北京郊区那套大房子里度过的。
妻子仍然 24小时陪着儿子,做全职妈妈。我这段时间做一份时尚刊物的主编。编辑部在北京城的西边,我每周有两至三天要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去上班。在家的日子里,还要编稿子、写书。虽然很忙,但与其后的几年相比,那段时间相对还算宽松,精神也不紧张。
与此同时,我们仍然在记录着与儿子一起度过的每一个“温馨絮语”,并且,这段时间儿子已经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需要我们面对了,这都体现在“成长印迹”中。本章收录的“成长印迹”还很少,而且大多集中于临近两周岁的时候。后面几章,随着儿子越来越大,需要我们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们就会看到,这种记录也开始成为本书的主要内容。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