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对其成长非常有利,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他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欲望。宝宝从六个月开始,就咿咿呀呀学语了,这个时候爸妈不妨为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多给宝宝听和说的机会,为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打下基础,所以这段时期,需要父母做到以下“四多”:
一、多听
宝宝的模仿能力让他最先记住简单的字和词,时机成熟,就能脱口而出。每天可以固定一个时间,把宝宝抱在怀里,一边和他一起看图画书一边念给他听。这些规范化、具有韵律且优美的语言会在宝宝的大脑里形成印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渗透,能帮助宝宝逐步建立语言能力。给宝宝念儿歌也要固定几首,短小易记,朗朗上口。经过多次重复,宝宝的大脑就会建立起一个加工系统,使儿歌变成他的内部语言。讲故事和念儿歌时尽量避免嘈杂的环境,嘈杂的声音会让宝宝烦躁不安,有时候甚至会害怕,受惊。
二、多看
宝宝的世界充满了惊奇,所以父母应多带宝宝出去看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调动她们的感知,为开口说话打下基础。只有多接触生活里的事物,才能调动宝宝好奇的神经,进一步产生说话的欲望。平日里可以跟宝宝玩看物说话、看图说话的游戏,这时方法是很重要的,要采用“有问有答式”。首先是“你问他指”。如你问“熊妈妈在哪儿?”,他可以用手指出你说的动物来。而当他熟悉了这些词汇以及词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后,你就必须改变问法,“你问他说”。如你问“这是谁呀”,此时还用手指作回答就不灵了,必须让他说出“熊妈妈”的词来才行。
三、多动
即做动作学说话,爸妈可以把教孩子说话与做游戏结合在一起。1~2岁宝宝是个小小的运动员,他学会的动作技能不仅多而且明确,如:爬、走、跑、停、跳、攀、拿、扔、滚、要等。做动作学说话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你要用准确的语言“翻译”他正在做的动作;二是他听你的指令做动作;三是边说边做动作,即做说并行。
四、多交流
宝宝真正开口说话是源于交流的需要,每一次的声音交流都会让宝宝的听觉变敏锐,不管是换尿布、喂奶或洗澡时,都要随时随地保持与宝宝说话的习惯。虽然宝宝不会开口讲话,但是也会慢慢熟悉这一种交流的模式,产生交流欲望。对宝宝说话时,要伴随相应的声调、表情、眼光和手势,以吸引宝宝的注意。这种早期交流能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为以后真正的语言交流做好准备。
这是一位外表有点憨的急性子妇女,携着1岁零10个月的儿子前来咨询。她说儿子什么都懂,就是不肯开口说话,有时嘴嘟哝着像是要说话的样子,可等了半天仍无话。她带儿子去过医院儿科看病,检查结果却一切正常。她咨询有什么办法能使她儿子开口说话。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手段,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孩子3~6个月大时已开始能分辨噪音和乐音,懂得成人讲话时流露的感情,高兴时还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7~10个月时能重复好几种声音,常会咿咿呀呀自得其乐,开始咿呀学语,能感受到成人讲话的语调和节奏,理解成人说话的含义,并能根据成人的语言做出一定的动作,有的已会说单词句,如“奶奶”、“妈妈”之类;10~18个月时,能说单词句和双词句,如“妈妈、饭饭”、“糖糖、吃吃”之类,看图画时能指着认识的东西叫出名称,能央求大人讲故事,会模仿成人所说的词语;18个月~3岁,这是孩子语言发展最快的阶段,他们已开始说含多词的话语,学会使用各种基本类型的句子,出现复合句,喜欢交际,好发问,爱听故事和儿歌,喜欢大人给他讲小人书,并能记住一些故事内容,掌握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已基本具备。
国外有心理学家将语言誉之为“智慧果”,并指出对孩子及时进行语言训练是早期教育的中心环节之一。而这孩子已经1岁零10个月了,不仅不会开口说话,连音都不发,怎能不令人焦急呢?
哇的一声,那小孩看了一下他的母亲,又看了一下心理咨询师,便哭了起来。但仅此一声,便自行止哭。看来,这孩子有些胆怯。
从这么一个“小片段”,心理咨询师看出了一些问题。他问孩子的母亲:“他嘴嘟哝着想说话时,你催逼了他?”
“催逼也不起作用,他就不说……”
“孩子想说又说不出来时,家长只能引导和耐心等待,怎么能催逼?你一催逼,他一急就更说不出话来。”
阐明训练孩子说话的“引导”道理后,心理咨询师进一步指出“鼓励”的必要。孩子初学说话时的心理是一怕说错,二怕大人训斥。所以,只要他们敢于开口,家长就必须给予肯定,并在肯定基础上进行鼓励,鼓励他们多说话。比如,孩子缠着妈妈“抱抱”,妈妈应鼓励孩子多说一个词,如“妈妈,抱抱”,待孩子说出后,再满意地抱起孩子。刚学说话的孩子,只会跟着大人的尾音学话,不会独立回答问题,这就需要做父母的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由会说单词到会说多词,再能连词成句,独立回答。
孩子在学话期间,往往喜欢自言自语,讲些旁人听不懂,只有他们自己才明白的话。有时他们说不出某种东西的名称,就会自己为其创“新名”。遇到这些情况,父母应细心观察他们到底想说什么,然后以“欣赏”的态度去引导他们说出该事物的名称。
孩子学会说话后,更应当鼓励和引导他们多说话,使谈话更加深入,可以插进诸如“是这样吗?”“真有趣!”“后来怎么样?”之类的话茬,跌宕迂回,让孩子尽可能多说话。
言为心声,训练孩子说话,家长自始至终应贯彻审美教育——语言美。语言美的基本要素是:待之以礼,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味;空话、假话和脏话都是不美的语言。语言美的训练,一是注重语言的形式结构美,掌握严密的逻辑,使用规范的语言,运用生动的语句。二是注重语音美,包括语调美、音色美、共鸣美、语势美,具体做到圆、明、清、正、纯。“圆”,音质圆润悦耳,音量饱满,充实有力;“明”,音调高低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清”,吐字清晰可辨;“正”,发音正确,不讲错音别字;“纯”,语言的发音有系统性,不夹南腔北调。此外,要求在实际交往中,语态谦逊、热情,恰如其分地使用见面语、感谢语、关心语、鼓励语和告别语。
倘若孩子发音娇嗲,或学口吃说话,或说话拖音、加音,或加些不应有的动作等,家长都必须立即矫正,千万不可听之任之。
咨询结束,那妇女抱起小孩告辞。心理咨询师疼爱地摸了一下小孩的头(咨询全过程,咨询师不时向他投以友善的眼光)并和蔼地向孩子招手:“小朋友,再见!”果然,小孩举起手,学着咨询师的尾音,和了一声喉音“见——!”咨询师立马鼓掌强化:“宝宝,真聪明!”这下,孩子壮了胆,大声发出“见——,见——!”面对此情此景,那妇女蓦地滚下热泪,千恩万谢地走出咨询室。
编辑推荐:
孩子学说话时期父母需做到“四多”
让宝宝顺利学会说话的四个方法
父母不得不知孩子学说话的禁区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四) 10、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11、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儘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著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12、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著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像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回答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延伸阅读:
早教相关推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