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出生开始,宝宝就具备了旺盛的好奇心。随着环境的改变和年龄的增长,宝宝的好奇心也与日俱增。好奇心能帮助宝宝拥有主动学习的动机,但很多家长在不经意就将宝宝的创意表现抹杀在萌芽状态。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方式都可以建立并满足宝宝旺盛的好奇心,就看父母如何善加利用了。
好奇心的14个优点
1-激发潜在天赋(潜能开发)。
2-增加探索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3-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训练正确的判断及决定能力。
5-发展出良好的自我概念。
6-启发创造力,增进想象力。
7-提升观察力和敏锐度。
8-建立愉快的学习经验和动力。
9-培养责任心。
10-培养耐心与恒心。
11-帮助建立自信心,多多表现自己。
12-增加逻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扩大视野,增加见识。
14-培养自主能力。
好奇心发展历程
1岁:指物为名
宝宝从1岁左右开始牙牙学语,语言成为其人生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会试着“指物为名”,用手指着他感兴趣的物品,并询问“这是什么”。此时家长通过物品本身的“形、色、物、相”加以适当解释即可,如“这是一颗红色的苹果,它吃起来脆脆甜甜的”,或搭配实物与认知卡一起学习,效果更明显。
2岁:物体恒存
2岁的宝宝开始发展出“物体恒存”的概念,即便某些物品不在宝宝眼前,他脑海中仍会浮现该物品的形象。因此,这个阶段的宝宝特别喜欢玩藏猫猫的游戏(即反复遮脸又露脸的游戏)。面对宝宝在这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家长应以正面的回答来解释清楚,而不是以其他字眼来敷衍或吓阻宝宝,否则宝宝会对未知事物产生不必要的联想,使幼小的心灵充满恐惧和不安。
3岁:突飞猛进
到了3岁以后,由于想象力的发展渐趋成熟,宝宝感兴趣的事物也比原来丰富了很多。面对宝宝接二连三的“为什么”,多数父母一开始还有耐心来仔细回答,但随着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加上宝宝的许多问题也许根本就没有理由,或者一时找不到宝宝能够理解的答案,所以有些父母逐渐就丧失了回答的兴趣。这时,请父母务必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不要随便找几句话就把宝宝打发掉,更不要因为宝宝的问题而发脾气。
满足好奇心的5种方式
1-亲子共同学习
在成长的过程中,宝宝难免会遇到许多状况和问题。家长总是为宝宝做得太多,急切地想给宝宝正确的解答,却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宝宝也需要从中学习思考和判断,也需要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宝宝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是培养好奇心的最佳方式。”这是罗丽云老师给父母的一条忠告。
当宝宝兴致勃勃地开始提问时,请先别着急告诉宝宝答案。父母可以扮演记者的角色来采访宝宝。“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呢?”“你有什么看法呢?”多为宝宝制造思考的机会,让他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并从中学习如何与他人达成共识。
就算家长已经知道正确答案,也可以先和宝宝“装傻”一下,抱持着共同学习的态度告诉宝宝:“妈妈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如我们一起看看书,来寻找答案好吗?”通过这些对话沟通的方式,让宝宝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对于亲子关系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
2-游戏学习法
有着“德国幼儿教育之父”的福禄贝尔认为,宝宝是通过游戏认识这个世界的。通过游戏的过程,宝宝可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举例来说,在洗澡的时候,只要通过一些简单的洗澡玩具,就能教导宝宝认识浮与沉的概念。
另外,生活中还有很多良好的游戏设施可以作为学习工具。比如公园里的翘翘板,能够让宝宝体会如何在游戏中与人合作。在排队等待玩溜滑梯时,可从中了解遵守游戏规则和秩序的重要性。在宝宝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游戏对于经验累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通过这些游戏经验,宝宝才懂得如何面对人群,并勇于尝试解决问题。
3-观察与模仿
对于2岁以下的宝宝来说,虽然还没有很清晰的“朋友”概念,但却会互相学习和模仿别人的游戏行为。他们会通过观察,用眼睛仔细看、用耳朵仔细听,然后跟着其他人开始唱歌、跳舞和律动,并且还会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尽量做到与他人动作一致。就算观察的对象年龄和自己并不相仿,宝宝也会根据个人的能力来调整步调,做出适当的取舍。可以说,通过好奇心所引发的观察和模仿,就是宝宝学习的最佳动力。
4-营造刺激性学习环境
宝宝的感官能力需要有刺激性的媒介来帮助发展,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在具备充足刺激的环境中生活,宝宝才有机会见识各种各样的事物,并引起他的好奇心。所谓有刺激的环境,必须具备2项条件,即“多样化的内容”和“开放性的空间”。家长可以常带宝宝到商场、电影院、公园或郊外各种公共场所,以有效刺激宝宝的感官和肢体,增加他探索和认识外界的机会。
5-适时提出建议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自己也要培养良好的观察力,以便随时了解宝宝究竟有什么样的需求,并对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持续、准确的把握。在不危及宝宝安全的前提下,家长不要过分干涉宝宝的思考和决策过程。在宝宝面临问题时,应尽量避免给予负面、主观的说词,例如:“你怎么这么笨?”“上次不是已经教过你了吗?怎么这次还不会!”而应该试着将指导者的立场转化为辅导者,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给宝宝提出建议:“你要不要用这个方法试试看?”这样不但可以给宝宝一个正确的方向,也能让他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
正确回应好奇心的2大原则
1-正面的回答
应以正面、积极、温暖的方式来回答宝宝的问题。以死亡为例,应避免以避重就轻的方式去回答宝宝,例如“爷爷去了很远的地方”或“奶奶永远地睡着了”等。尤其不要让宝宝把睡眠和死亡连结起来,这样更容易加深宝宝在夜晚入睡前的恐惧感。不要认为宝宝的年纪还小,不要认为他一定听不懂,只要我们耐心向宝宝做详细的解释就可以了,不要让其他不必要的内容来混淆答案。
2-大人的语言
应尽量避免使用“儿语”和宝宝交谈,例如把“睡觉”称为“觉觉”、性器官叫作“小鸡鸡”等。这样的口语模式会影响宝宝日后的语言发展,对其他方面的认知也没有正面帮助。
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孩子往往觉得这个世界真奇妙,他们喜欢将一个又一个问号扔给父母们。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科学地应对孩子的好奇心?被孩子问倒时,又该如何反应?让我们来听听专家和家长的看法。
●专家观点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爱迪生从小就特别爱问“为什么”,喜欢对一个问题追根究底地问个明白。有一次老师讲一位数的加法,同学们都认真听讲,爱迪生突然举手问老师:“2加2为什么等于4?”老师被问得张口结舌,一时难以回答。还有一次,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着,爱迪生好像有了惊人发现似地跑来,睁大眼睛问:“妈妈,咱们家的那只母鸡真奇怪,它把鸡蛋放在屁股底下坐着,为什么?”
和小时候的爱迪生一样,很多儿童也非常喜欢问“为什么”,诸如“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狗有四条腿,而鸡只有两条腿”、“为什么人不能像鸟儿一样飞”等等。其实,对于初涉人世的孩子来说,身边的世界是那么陌生、新鲜和神秘,在他的心灵中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这宝贵的好奇心正是他智慧的火花,更是促使他探索世界的原动力。研究证明,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这种乐趣又会激励他不知疲倦地去探究未知的领域,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好奇心就像是性能良好的赛车引擎,保证赛车勇往直前,在激烈的竞争中遥遥领先。
面对孩子这些无穷无尽的“为什么”,家长刚开始可能还有耐心作答,时间长了,有的家长便会不耐烦,面对孩子的问题或敷衍了事,或欺瞒哄骗,甚至会责备孩子:“你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
那么,面对孩子的“为什么”,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呢?
首先,家长应该积极回应孩子的问题。孩子问问题的时候,成人采取不理睬、厌烦甚至嘲笑的态度是错误的。一些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大人的态度使孩子感到沮丧,从而放弃了对问题的提问,使孩子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泯灭了。因此,切忌“你怎么这么烦呢!”“你没看我正忙着,一边玩去!”“你真傻!”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孩子提问题的时候,你应该放下手头的事情,做出注意倾听孩子说话的姿态:弯下腰,目光注视孩子,用点头和微笑鼓励他,并且用语言表达对问题的兴趣,如:“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哦!”“是吗?”等。
其次,家长应该灵活地处理孩子的问题。孩子所问的问题,一般有以下几类:一是经过家长启发,孩子可以自己得出答案的问题;二是孩子得不出答案,家长知道答案的问题;三是孩子和家长都得不出答案,但是可以寻求资料来解决的问题;四是人类还未解决的问题。
因此,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时,首先要明白它是属于哪一类的问题,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作答。遇到第一类问题时,家长不要急于给出孩子答案,而应该鼓励孩子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遇到第二类问题时,家长应该根据孩子思维发展的情况,耐心细致地向孩子讲解。
遇到第三类问题时,有些家长为了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形象,总想装出无所不知的样子,即使对自己不知道或不熟悉的事物,也要装作很了解很熟悉的样子。这样的态度一方面可能使孩子觉得提问题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从而尽量避免提问题;另一方面,一旦家长的“假面”被孩子识破,就可能从此威信扫地,难以得到孩子的尊重。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应该非常诚实地对孩子说:“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答案,等我知道了答案,再来告诉你。”遇到第四类问题时,家长应该向孩子说明并鼓励孩子,比如:“你问的这个问题很好,可是我们人类目前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但愿你长大以后能够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再次,寻找拓宽孩子好奇心的方法。作为家长,不但不能扼杀孩子这种好奇心,而且要积极地营造环境,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可以经常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问题可以涉及日常生活常识、历史典故、地理知识、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这样就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提高孩子的探索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爱迪生的成功当然和他的勤奋是分不开的,但是没有他母亲从小有意识地呵护他的好奇心,恐怕他也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因此,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会使孩子受益一生。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四)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