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是宝宝的天性,但很多爸爸妈妈都担心宝宝太贪玩会影响学习,因此经常阻止宝宝玩游戏。只是,你知道吗?宝宝贪玩是智商高的表现哦。
作家冰心曾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淘气、调皮的孩子总是贪玩,他们不停地摆弄着各种各样的物品、玩具,从许多相近似的物品中形成概括力;他们喜欢“逮猫猫”捉迷藏,认真观察排除假象寻找目标,养成细致的思维习惯;他们能把一根竹竿当成骏马、火箭、飞机、机关枪,把眼前子虚乌有的东西想象得活灵活现;他们玩耍时激动、舒畅、愉快的情绪激发和调动着大脑神经的高度活动能力。
研究证明贪玩的幼儿智商高
贪玩的幼儿多智慧。对此,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
生物心理学家马克-罗森茨威格在他的实验室里选择了一批遗传素质一致的老鼠,把它们任意分成三组。
第一组三只老鼠被关在铁笼子里一起喂养,此为“标准环境”;第二组老鼠被单个隔离起来,只身处在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光线昏暗,几乎没有刺激,这叫做“贫乏环境”;第三组十几只老鼠一起被关在一只大而宽敞,光线充足、设备齐全的笼子里,内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桥及各种“玩具”,此所谓“丰富环境”。
经过几个月的环境熏陶后,“丰富环境”的老鼠最“贪玩”,“贫乏环境”的老鼠最“老实”。将老鼠的大脑摘出解剖分析,发现三组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脑皮层蛋白质含量,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经纤维的多少,突触的数量、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以及与智力有关的脑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丰富环境”组的老鼠优势最为显著。实验揭示,环境越丰富,玩耍得越充分,大脑的发育就越好。
玩也是一种学习
不少父母为孩子好玩所困扰,或苦口婆心,或惩罚责骂,或棍棒相向。“文韬武略”用尽,仍难尽人意。现在又都是一个孩子家长盼子成“龙”心切,碰上这样的孩子真是伤神。
但是,家长们应该知道,好玩是人的天性。日本学者用超声图像观察发现,人在母腹中就有了最初的玩耍行为,而且花样还不少,诸如挥手踢腿,玩弄脐带,吸吮手指,伸臂眨眼做怪相。即使成年人,好玩的天性也未泯灭,8小时之外的打牌、下棋,养鸟栽花,不都是这种天性的流露吗?玩也是孩子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一种“学习”。
我们知道,世界上万事万物看来杂乱无章,但却都有一个“序”。孩子的发育成长也有一个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项适合他身心发展特点的主导活动。如乳儿期(0-1岁)是情结交往活动;婴幼儿期(1-3岁)是摆弄实物活动;学前期(3—7岁)是游戏活动;学龄初期(7-12岁)是基本学习活动等等。每一项主导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并且只有积极地参与前一项活动,才能为后一项活动的开展准备好必要的心理条件。因此,有些大人觉得玩浪费时间,不如让孩子多学点琴呀画呀的,但是家长们忘记了一点,如果取消或剥夺了孩子的玩,硬要把基本学习活动提前到学前阶段进行,就是从根本上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往往“欲速则不达”,造成孩子负担太重。由于对家长布置的学习不感兴趣,又无力抗争,只能在情绪上和行为上做出种种不如家长心意的表现,如情绪不稳定,神经质、注意力不集中,你前面提到的坐不住、发脾气等。
其实,玩可以发展孩子的智力,个性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本身不也是一种学习吗?比如许多孩子都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你扮医生,我扮病人,你当汽车售票员,我当乘客等,这时游戏就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景,通过不同人物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这时塑造孩子的行为大有好处。如有的幼儿园老师讲,原先怕打针的孩子,扮演过“大夫”以后,再打针时变得勇敢起来了。游戏中有时为了一个玩具或一条游戏规则可能会发生争执,在解决争执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如何处理好群体关系,也发展了同情、合作、尊敬、关心别人的个性品质。
现在,不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的父母恐怕不多,但要分清早期教育不是提前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智力教育,更不是放任不教育,而是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和个别差异给予适当的教育,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如果孩子对某一方面产生兴趣,家长可以辅导孩子进一步学习,并为之创造好的条件。但如果孩子不愿意学,家长强迫学,只能是事与愿违,成效不大。明智的家长应该利用孩子好玩的心理,寓教于玩之中。可以针对具体事物教孩子认识,描述,比较、启发他提出问题。再大些,做各种从简单到复杂的游戏,与小伙伴对话,和动物交朋友,促进观察,想象记忆等能力和心智的发展。脑子便在嘻嘻哈哈蹦蹦跳跳中接受更多更广泛的“信息”,功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如见到鹅时背一首“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的唐诗给孩子听;见到小燕子,教支“小燕子,飞呀飞”的歌曲,孩子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许多知识。这比在家里让孩子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得多,孩子也乐于接受。
当然,理解、顺应孩子的好玩心理,决不意味着听之任之,家长就大松手。当孩子三四岁以后开始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时,还应当把玩和学合理的安排、以免相互冲击。有的孩子玩起来上隐,可以不吃、不喝、不睡。对此,父母绝对不能迁就,以防玩心太盛,由好玩变成毫无节制的贪玩。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活动应逐渐增大比重,直至过渡到以学为主,以玩为辅的学龄阶段,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学校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编辑推荐:
全职奶爸培养的孩子智商高?
5个标准 看看你家宝宝是不是高智商
宝宝智力高的20种表现
聪明宝宝的IQ不是生下来就那么高的,除了先天遗传的因素外,爸爸妈妈可以依靠后天的爱和努力让他们的智商提高,这可是爸爸妈妈能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哟!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三)
7.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8.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9.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