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宝宝完成依恋转变

真诚的送葬者

真诚的送葬者

2015-10-13 21:35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教要从婴幼儿时期就要重视。接下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讲解下如何帮助宝宝完成依恋转变,懵懂的父母们赶紧看过来!

  所谓幼儿心理依恋期指的是:父母与孩子多爱抚、多拥抱、多亲吻的时期,等孩子慢慢长大,父母需要正确帮助宝宝完成幼儿期依恋转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刚出生时,在心理上并不能认识到有一个外部世界,他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中,类似于一种自闭,被称为原型的自恋状态。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两个月,这段时间,孩子的心理成长最主要任务就是完成依恋状态转移,即由对自我的依恋,向对母亲的依恋或他人的依恋转变。

  在这个时期,假如母亲性情暴躁,动作不细致,对孩子疏于照管,经常让孩子处于口渴、饥饿、寒冷、潮湿等不安状态,那么孩子就不能与人形成良好依恋。这种情况还会使孩子出现心理发展滞后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自闭。

  那么,家长一改怎样帮助孩子完成幼儿期的这种依恋转变呢?

  由此可见,幼儿期孩子心理依恋的完成,仅仅是有食物吃是完全不够的,他们还需要父母的拥抱、亲吻、爱抚等肢体抚慰,也就是说,他们需要父母的接纳、温暖和爱。在这种环境下,孩子才能与父母、与他人,形成信任、安定、亲密的依恋关系,才能形成活泼、热情、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事实上,这段时期孩子依恋的完成,一般都是妈妈协助他们完成的。除哺乳、给孩子一个舒适的环境外,还需要妈妈不断地对孩子进行爱抚、拥抱和亲吻,并不时地轻声与孩子 “说话”,让孩子感知自身之外的世界,感知母亲的存在,感知他物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理依恋就能很好的完成。

  当然,还有很多的妈妈由于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而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完成这种依恋。其实,妈妈们的这种担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虽然婴儿不会火花,但是他会用表情来表示他内心的感受和欲望,例如,饥饿时,他会大声哭闹,而高兴时,他又会手舞足蹈,所以,由于孩子的这种表达,大人要给给予积极的反应,当孩子哭闹时,要即使通过哺乳、爱抚等安慰孩子;当孩子高兴时,家长也要通过说话、动作等,让孩子明白,你在分享他的快乐。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一些家庭由于某种原因,妈妈不能陪在孩子旁边,而孩子对妈妈并没有依恋。出现这种情况,妈妈也不必过分担忧。实际上,孩子对妈妈的依恋是可以补偿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补偿必须在孩子5岁之前完成。否则,这将不利于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在和煦的夕阳里,绿油油的草坪旁边,悠闲散步的人群中,母亲怀抱中可爱的小宝宝甜甜地笑着,看着周围新奇的世界。这情景让周围的人觉得无比温馨,母亲就像宝宝的“安全岛”,宝宝在其中安详地、毫不恐惧地感受着、探索着陌生的环境和未来。

  母亲的宽广胸怀是孩子永远的依恋。这里所说的依恋是一种情感联系,确切的定义,亲子依恋是孩子与母亲或主要抚养人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纽带。

  宝宝从出生就开始体会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和爱,体会安全和信赖,这种关系——先是和母亲,之后是父亲,再渐渐扩大到其他人。在良好的依恋联系基础上,儿童才可能与周围的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除与他的家庭外,还有朋友、同事、直至与他今后自己家庭的关系。可见,双亲的关爱对子女成人后的人际交往有非同一般的影响。

  你和宝宝是否建立了亲密的依恋关系

  如果你是一位年轻的母亲,你一定想了解你和宝宝之间是否存在着良好的依恋纽带。那么可以做一个实验,带孩子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如果你留在宝宝身边时,他可以愉快地玩耍,积极回应陌生人,当你离开时,宝宝用孩子的方式表达不安,要找妈妈回来,你回到他身边安慰他,他便重新回到简单、可爱的孩童游戏里。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成功的母亲,你和你的宝宝之间建立了健康的安全型依恋。如果你离开时,孩子大喊大叫,哭闹不休,而你返回时,他却生气地拒绝解释和安慰,令人不解的是,之后他会不时地朝你这里看,这种行为属于反抗型依恋。如果你离开或回来时孩子都表现得漠不关心,这说明你们之间并没有建立起特殊的情感联结,又叫回避型依恋。反抗型和回避型依恋都是消极的、不良的。

  不良的依恋关系——可怕的炸弹

  不良依恋关系容易造成成长过程中的社交退缩。这样的人害羞、孤独、不快乐,不易在社会竞争中获得自尊和地位。

  小翘从小和外婆、外公一起居住,上学后开始和父母一起生活。在同学们看来,她的生活应该很幸福,但是,充裕的物质条件、良好的教育都不能减轻她的孤独感。小翘觉得父母和她的距离很遥远,在她的记忆中,她从未和父母聊过心事,父母在家中的时候,他们总是各自做自己的事,而小翘惟有独自沉浸在想像的世界里。她很少和同龄的小孩一起玩要,她很害羞,见到陌生人,往往还没说话就先红了脸。有时她很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内心的不快,但心中的话总是说不出口,让她觉得很郁闷。大学毕业后,小翘结识了一位诚实可信的男友,可她还是缺乏安全的感觉,对未来的担忧让她不时情绪低落、郁郁寡欢。

  冲突和反抗是不安全依恋另一个常见的表现,最直接的后果是促成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小宁的妈妈精明能干,是事业上的“女强人”。在小宁的印象里,妈妈常常匆匆地离开家,回来后就忙着核实审批家中的大事小事,很少表现出母亲的体贴和温柔。而爸爸性格懦弱,只会对妈妈唯唯诺诺。小宁不喜欢母亲的霸道和父亲的无用,他还觉得父亲的软弱是母亲造成的。其实,小宁很想有一个慈祥的妈妈,这种愿望让他感到惶恐无依。另一方面,他对母亲的憎恨又让他承受着日益增强的压迫感,这样的矛盾心理让小宁采取破坏性行为作为发泄方式。他找了一把剪刀把妈妈衣柜中的衣服全部剪烂。结果,妈妈大发脾气,把小宁狠狠地打了一顿。小宁非但不介意,反而有一股莫名的快感。此后,他常到公共场所偷偷剪破女性的衣服,然后在一旁欣赏她们出丑时的窘相。

  不良的亲子关系增长了小宁的攻击性,促成了他的反社会行为。这个实例说明了父母的爱和关怀对孩子的重要性。的确,很难以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东西替代父母的爱,一旦失去它,儿童就会受到永久的伤害。据报道,战争期间与父母一起经历轰炸的儿童基本可以平静地面对恐惧,那些远离父母、疏散至安全地带的孩子反而很难摆脱焦虑的情绪。可见,失去父母的关爱对孩子来说也许比炸弹的轰响还要可怕。

  如何培育依恋之情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疼爱统统给孩子,也希望孩子爱自己。怎样培养与子女之间绵绵不息的依恋之情呢?

  最重要的让孩子建立信任感。最初信任感和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密切相关,在建立信任的过程中,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和照顾最为重要。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和情绪要保持敏感,及时解除孩子的不适,积极回应孩子的需要,使他明白有人能减轻自己的痛苦,与自己共享快乐,由此,孩子便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

  另外,父母还要无条件地接受和珍视自己的孩子,满足他对爱的需求,不在意他是男是女,相貌如何,内向还是外向。孩子会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受到父母的爱。在父母为婴儿的第一次微笑、第一次呀呀学语、第一次翻身、第一次迈步而欣喜若狂时;在父母抚慰病痛的孩子时;在孩子迈出家门时父母丁宁的目光里;甚至在父母因为孩子做错事而惩罚他时,这种爱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归属于父母组成的家,并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滋生自尊、自信、自爱和亲情、依恋与信赖。是父母的慈爱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乐观、善良、平和的种子。

  除了无私的爱,还要满足孩子对安全感的需求。对于宝宝来说,最主要的安全感来自于家庭。夫妻和睦、父慈母爱以及密切的亲友关系,比孩子在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体会到父母言行一致,值得信赖。必须注意的是,应尽量不更换抚养人。把三岁以下的孩子送到托儿所全托,或让他离开父母交予陌生的保姆或祖辈来抚养,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有碍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个性和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父母离异后,孩子由多人轮流抚养,这对他们尤其具有杀伤力。

  父母建立和培育与孩子间的依恋之情,最佳时间是在孩子O—7岁时,这种依恋一经形成,孩子将终身受益。错过这个机会,要想日后再补,就像盖好的房子要再打地基一样难。0—7岁是孩子的认知、情感及个性迅速发展的时期。父母的爱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最需要,又无人可取代的亲情。父母工作再忙,也要自己带孩子,尤其是0—7岁。人真正的财富很多时候不是钱,而是孩子以及他的未来。

  全心全意爱你的宝宝,尽心尽力地学习怎样爱他,息息相关的亲子情意就会弥漫到家中的每一个角落,你的宝宝也将健康快乐地成长。

(以上内容仅授权图老师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推荐阅读: 宝宝看对“颜色”更聪敏

  安慰物是宝宝用于使自己感到更安全、更愉悦的东西,宝宝依恋安慰物是常有的,基本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一些爸妈对这种偏执现象迷惑不解,甚至担心宝宝是不是有毛病了。其实这不是病态,是婴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的反映。 宝宝的神经系统比较脆弱,容易发生轻度紊乱、失衡(是阶段性的),从而导致宝宝心理紧张,感觉不安全,于是将精神的依靠寄托于安慰物或其他自慰的行为(如咬指甲、吮手指)。

  安慰物有助于宝宝适应与妈妈分离的过程,克服焦虑,使他感到平静和松弛,有安全感;若安慰物没有了,就会紧张、烦躁,产生不安全的感觉。

  宝宝恋物是普遍的,例如有些宝宝特别钟情于玩具小熊,像对朋友一样和小熊说悄悄话,把小熊视为家庭成员。这在大人看来实在莫名其妙,然而对于宝宝来说却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宝宝很正常的心理状态。宝宝有一种不同于大人的心理特点,就是“拟人化”,具有泛灵的倾向,在他们的眼里,世间万物都是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情感的,所以宝宝特别富于想像,他们会说:“别掐花,花儿会疼的”。爸妈对此不但不需要纠正,还应该顺应宝宝,促使宝宝的想像力充分发展。

  宝宝依恋安慰物倾向有不同的程度,轻度的倾向是不过于固执的、比较容易转移、不是特别依赖安慰物、不是长时间依恋同一安慰物。而重度的倾向则是非常依赖、过于执著,没有安慰物神经就特别紧张,无法正常生活。

推荐阅读: 婴儿智力的八个“高峰”

  当然,不是所有宝宝皆如此,宝宝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神经系统属强型,有的属弱型。一般来说,依恋情况比较严重的,多发生于神经系统比较弱的宝宝。 有这种情况宝宝的爸妈,不要着急,因为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而且是阶段性的,一般不会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随着宝宝的长大,神经系统会逐渐加强起来,依恋安慰物的行为会逐渐消失。一位资深人士说:我亲戚的宝宝在小的时候也有自己的安慰物,他们都是女孩,玲玲的安慰物是绒毛熊,洋洋的是一块毛巾,安慰物陪伴了她们长大。后来洋洋的毛巾变得破烂不堪,鲜艳的颜色也没有了,玲玲的绒毛熊的绒毛已经掉光了,但她们依然视它们为宝贝,不肯换新的,一直到上小学,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发现她们的身边没有安慰物的陪伴了,才醒悟:“她长大了!”看来她们的爸妈当初没有强迫宝宝离开安慰物,没有粗暴地将他们破烂不堪的安慰物扔掉,没有认为宝宝这样做是有问题了的处理方式,是很明智的。现在玲玲已经小学毕业,学习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洋洋已上大学二年级,是学校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她们完全没有产生社会的不适应感。

  不要强行撤销宝宝的安慰物。这样会加剧宝宝的神经紧张,不利于宝宝的心理健康。但要保证安慰物的清洁与安全。 不要为此给宝宝讲大道理。因为这是下意识的行为,是宝宝自己也难以控制的,与是不是明白道理基本无关,而喋喋说教反而会强化宝宝对安慰物的依恋。 若宝宝过分依恋安慰物,可以巧妙地帮助宝宝逐渐减少依恋,例如想办法转移宝宝的依恋对象,用兴趣转移法让宝宝“移情别恋”,如此一再转移依恋对象,有利于缓解依恋的执著。 有些安慰物不利于宝宝的身、心健康,应尽快替换。如奶瓶、手指、家人、吃手的小猴等。

  最后提醒爸妈,要透过这种表面现象把握宝宝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是只消极地顺应宝宝的需求,更要积极锻炼宝宝,促使宝宝由弱变强起来。为此,要实行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改变过度保护和过分的亲子依恋,减少宝宝的依赖性,增强宝宝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宝宝的独立性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宝宝的恋物情结,更是有利于宝宝个性的良性发展。

在和煦的夕阳里,绿油油的草坪旁边,悠闲散步的人群中,母亲怀抱中可爱的小宝宝甜甜地笑着,看着周围新奇的世界。这情景让周围的人觉得无比温馨,母亲就像宝宝的“安全岛”,宝宝在其中安详地、毫不恐惧地感受着、探索着陌生的环境和未来。

母亲的宽广胸怀是孩子永远的依恋。这里所说的依恋是一种情感联系,确切的定义,亲子依恋是孩子与母亲或主要抚养人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纽带。

宝宝从出生就开始体会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和爱,体会安全和信赖,这种关系——先是和母亲,之后是父亲,再渐渐扩大到其他人。在良好的依恋联系基础上,儿童才可能与周围的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除与他的家庭外,还有朋友、同事、直至与他今后自己家庭的关系。可见,双亲的关爱对子女成人后的人际交往有非同一般的影响。

你和宝宝是否建立了亲密的依恋关系

如果你是一位年轻的母亲,你一定想了解你和宝宝之间是否存在着良好的依恋纽带。那么可以做一个实验,带孩子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如果你留在宝宝身边时,他可以愉快地玩耍,积极回应陌生人,当你离开时,宝宝用孩子的方式表达不安,要找妈妈回来,你回到他身边安慰他,他便重新回到简单、可爱的孩童游戏里。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成功的母亲,你和你的宝宝之间建立了健康的安全型依恋。如果你离开时,孩子大喊大叫,哭闹不休,而你返回时,他却生气地拒绝解释和安慰,令人不解的是,之后他会不时地朝你这里看,这种行为属于反抗型依恋。如果你离开或回来时孩子都表现得漠不关心,这说明你们之间并没有建立起特殊的情感联结,又叫回避型依恋。反抗型和回避型依恋都是消极的、不良的。

不良的依恋关系——可怕的炸弹

不良依恋关系容易造成成长过程中的社交退缩。这样的人害羞、孤独、不快乐,不易在社会竞争中获得自尊和地位。

小翘从小和外婆、外公一起居住,上学后开始和父母一起生活。在同学们看来,她的生活应该很幸福,但是,充裕的物质条件、良好的教育都不能减轻她的孤独感。小翘觉得父母和她的距离很遥远,在她的记忆中,她从未和父母聊过心事,父母在家中的时候,他们总是各自做自己的事,而小翘惟有独自沉浸在想像的世界里。她很少和同龄的小孩一起玩耍,她很害羞,见到陌生人,往往还没说话就先红了脸。有时她很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内心的不快,但心中的话总是说不出口,让她觉得很郁闷。大学毕业后,小翘结识了一位诚实可信的男友,可她还是缺乏安全的感觉,对未来的担忧让她不时情绪低落、郁郁寡欢。

冲突和反抗是不安全依恋另一个常见的表现,最直接的后果是促成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小宁的妈妈精明能干,是事业上的“女强人”。在小宁的印象里,妈妈常常匆匆地离开家,回来后就忙着核实审批家中的大事小事,很少表现出母亲的体贴和温柔。而爸爸性格懦弱,只会对妈妈唯唯诺诺。小宁不喜欢母亲的霸道和父亲的无用,他还觉得父亲的软弱是母亲造成的。其实,小宁很想有一个慈祥的妈妈,这种愿望让他感到惶恐无依。另一方面,他对母亲的憎恨又让他承受着日益增强的压迫感,这样的矛盾心理让小宁采取破坏性行为作为发泄方式。他找了一把剪刀把妈妈衣柜中的衣服全部剪烂。结果,妈妈大发脾气,把小宁狠狠地打了一顿。小宁非但不介意,反而有一股莫名的快感。此后,他常到公共场所偷偷剪破女性的衣服,然后在一旁欣赏她们出丑时的窘相。

不良的亲子关系增长了小宁的攻击性,促成了他的反社会行为。这个实例说明了父母的爱和关怀对孩子的重要性。的确,很难以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东西替代父母的爱,一旦失去它,儿童就会受到永久的伤害。据报道,战争期间与父母一起经历轰炸的儿童基本可以平静地面对恐惧,那些远离父母、疏散至安全地带的孩子反而很难摆脱焦虑的情绪。可见,失去父母的关爱对孩子来说也许比炸弹的轰响还要可怕。

如何培育依恋之情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疼爱统统给孩子,也希望孩子爱自己。怎样培养与子女之间绵绵不息的依恋之情呢?

最重要的让孩子建立信任感。最初信任感和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密切相关,在建立信任的过程中,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和照顾最为重要。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和情绪要保持敏感,及时解除孩子的不适,积极回应孩子的需要,使他明白有人能减轻自己的痛苦,与自己共享快乐,由此,孩子便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

另外,父母还要无条件地接受和珍视自己的孩子,满足他对爱的需求,不在意他是男是女,相貌如何,内向还是外向。孩子会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受到父母的爱。在父母为婴儿的第一次微笑、第一次呀呀学语、第一次翻身、第一次迈步而欣喜若狂时;在父母抚慰病痛的孩子时;在孩子迈出家门时父母丁宁的目光里;甚至在父母因为孩子做错事而惩罚他时,这种爱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归属于父母组成的家,并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滋生自尊、自信、自爱和亲情、依恋与信赖。是父母的慈爱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乐观、善良、平和的种子。

除了无私的爱,还要满足孩子对安全感的需求。对于宝宝来说,最主要的安全感来自于家庭。夫妻和睦、父慈母爱以及密切的亲友关系,让孩子在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体会到父母言行一致,值得信赖。必须注意的是,应尽量不更换抚养人。把三岁以下的孩子送到托儿所全托,或让他离开父母交予陌生的保姆或祖辈来抚养,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有碍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个性和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父母离异后,孩子由多人轮流抚养,这对他们尤其具有杀伤力。

父母建立和培育与孩子间的依恋之情,最佳时间是在孩子0~7岁时,这种依恋一经形成,孩子将终身受益。错过这个机会,要想日后再补,就像盖好的房子要再打地基一样难。0~7岁是孩子的认知、情感及个性迅速发展的时期。父母的爱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最需要,又无人可取代的亲情。父母工作再忙,也要自己带孩子,尤其是0~7岁。人真正的财富很多时候不是钱,而是孩子以及他的未来。

全心全意爱你的宝宝,尽心尽力地学习怎样爱他,息息相关的亲子情意就会弥漫到家中的每一个角落,你的宝宝也将健康快乐地成长。

(以上内容仅授权图老师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延伸阅读: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三)

7、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讚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不过,讚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8、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9、激发他内在的艺术天份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札特效应’,但是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著画笔鸦,其实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表达情感的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展开更多 82%)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猜你喜欢

如何帮助宝宝完成依恋转变

分娩
如何帮助宝宝完成依恋转变

如何面对宝宝依恋行为?

生活百科
如何面对宝宝依恋行为?

小寒节气养生贴士 养生小窍门有哪些

小寒节气 小寒节气养生 小寒节气养生知识
小寒节气养生贴士 养生小窍门有哪些

如何面对宝宝依恋行为

宝宝 教育
如何面对宝宝依恋行为

如何面对宝宝依恋行为?

宝宝
如何面对宝宝依恋行为?

春节拜年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该怎么拜年呢

春节 春节拜年 春节拜年寓意
春节拜年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该怎么拜年呢

如何养育安全依恋型宝宝

宝宝
如何养育安全依恋型宝宝

如何对待宝宝的依恋行为

宝宝
如何对待宝宝的依恋行为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美白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选好交流方式让宝宝发育更聪明

选好交流方式让宝宝发育更聪明

家长注意咯!玩具可促进孩子语言发展

家长注意咯!玩具可促进孩子语言发展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