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幼儿的情商教育是不能少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刻意的培养孩子的情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宝宝的高情商以及健康的心理发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情商甚至比智商更重要,随着未来社会的多元化和融合度日益提高,较高的情商将有助于一个人获得成功。现在大多数家长过多地重视孩子的智商发展,而忽略了孩子的情商发展,其实早期的情商教育尤为重要,也就是心理上的一种塑造,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性格孤僻、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急躁、固执、自负,情绪不稳定,那么他智商再高,也很难取得成就。而情商应该从小培养。反之情商高的孩子会有很好的自我认知,积极探索,从探索中建立自信心,对自我情绪的控制,抗挫折能力,喜欢与人交往,愿意分享、合作,为日后成功做准备。婴幼儿早期情商的发展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联,父母的教养方式又与父母是怎样正确辨识自己孩子的自身气质有关联,只有正确建立亲子依恋关系才能正确辨识自己孩子的自身气质。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高情商呢?
家长培养孩子高情商的方式
察觉孩子的情绪:孩子如同成人一样,他们的情绪背后有其原因,不管他们是否清楚原因何在。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明来由的生气或沮丧时,不妨停下脚步来了解他们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且运用一些方法来引导孩子安全地表达各种情绪。
体察情绪是与孩子亲近和教导孩子的机会:一些父母试图忽视孩子的负面情绪,希望他们的情绪过去,但常发现效果不好。事实上,情绪的抒解需靠父母协助孩子澄清情绪、了解情绪,才不致使情绪扩大或恶化。
同理的倾听和确认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需要父母注意他们的身体语言,如脸部表情和姿势。别忘了,孩子也会观察父母的身体语言。因此,父母可以一种轻松但专注的态度和语气,不带质问的反应,如说:“你今天看起来有点累?”然后,等待孩子的反应。
帮助孩子以言语表明情绪:当父母看到孩子流泪,可用同理心来反应:“你觉得很伤心,是不是?”这不仅让孩子了解,而且学到描述情绪的字眼。研究显示,一个人如能以适当的言语形容情绪,可以帮助自己在神经系统上得到宽心或镇静的效果。当然,不是父母告诉孩子该如何表达情绪,它只是单纯地协助孩子发展表达情绪的语汇。孩子也如同成人一样,他们同时亦会有两种以上的混合情绪,因此父母可以让孩子了解这是正常的,如说:“我知道你对参加少年棒球队选拔有点兴奋,也有点害怕。”
与孩子商讨解决之道: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不是问题,偏差的行为才是问题,这是帮助孩子成长和进步的关键。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的解决。举例而言,父母可以如此说:“你很生气小杰拿了你的东西,如果是我也会生气,但你打他是不对的。让我们想想有没有其他解决的方法?”
如何培养孩子的高情商?家长可以从何宝宝交流中循序渐进的培养哦。
3岁前务必亲子同住
亲情和信任是父母首先要建立的亲子关系。宝宝出生后,要坚持母乳喂养,多和宝宝进行皮肤接触;宝宝哭的时候要马上照料,使宝宝感受到强烈的安全感。很多父母以为不能孩子一哭就给予安慰,否则会惯坏孩子。殊不知六个月以内的宝宝只能用哭来表达需要。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那么将来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性格出现急躁攻击或者冷淡孤僻两种极端。
专家说:“小孩三岁以前最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倪倪的父母在她出生后不久就去了美国,把她丢给了爷爷奶奶。年老的爷爷奶奶没有太多精力照顾她,所以倪倪小时候过得很孤独。她六岁的时候父母回来了,但倪倪已经变成一个有自闭症的小女孩。
抑制锻炼必不可少
八个月时,宝宝的情绪抑制中枢开始发育,这个阶段父母要有意识地对宝宝进行抑制锻炼。一些坏习惯如果这个时候不纠正,将来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佳佳在幼儿园时老喜欢打小朋友的脸,老师怎么说她都不听。原来佳佳以前打过奶奶一巴掌,奶奶不但没有批评她反而笑了,于是佳佳就把打别人嘴巴当成打招呼的方式。
一些父母觉得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很困难,专家给出了几个好建议:
彤彤老喜欢把东西塞到嘴里,怎么办呢?爸爸妈妈可以在彤彤喜欢的东西上涂一层大蒜汁,告诉她那是臭的、辣的,不要放到嘴里。彤彤真的尝到苦头后,就再也不会把东西放到嘴里了;
有些小朋友特别依恋妈妈,妈妈一离开就哭闹不止,这时妈妈可以和小朋友玩“byebye”游戏。和小朋友说“bye?瞓ye”,暂时离开一会儿,再回来。要让小朋友觉得妈妈不是一直离开,她还会回来,这样,小朋友上幼儿园就不会一直哭闹不止了。
有意识培养承受力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承受能力差,经不起一点挫折。专家指出,承受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在和小朋友做游戏的时候,要告诉他们游戏就有输赢,不要老是让着、迁就孩子。平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称赞其他小朋友,让孩子知道优秀的人不止他一个,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
承受力的培养可以从平常的游戏开始训练。专家提供了三种游戏方案: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和角色游戏。父母可以循序渐进,带领小朋友开展这些游戏,并从中教会小朋友如何与人相处,接纳他人,学会承担失败,克服困难。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