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晚上蹬被子着凉,把刚刚习惯单独睡觉的孩子又叫上了自己的床,久而久之,孩子就再也不愿意自己睡了。尤其是一些小男孩,10多岁了还和妈妈睡在一起,都是因为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没帮他养成好习惯!上了幼儿园的孩子就是进入了社会活动的孩子,他们与成人一样都具有双面性,在幼儿园可能就会与小朋友一起吃一起住,并且听老师的话,但是回到家里,就整天缠着妈妈,非要在妈妈的怀里才睡得好。宝宝一定要和妈妈睡的症结在哪里?他们有什么秘密吗?多大就要开始培养宝宝单独睡?现在为你一一揭晓。
摸准心理
大多数跟大人睡惯了的孩子一开始分床睡眠都很不情愿,因此执行起来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郑惠博士认为,其实孩子不愿独睡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心理因素:
恐惧心理:这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内心体验,如害怕妖怪、噩梦和亲人死亡等;夜里大人不在身边时这种体验尤为强烈。
依恋心理:孩子从小在母亲怀里长大,况且一直与父母同床睡眠,在每天的肌肤接触、爱抚中,孩子容易产生依恋心理,自然不愿意分床睡眠。
孤独心理:孩子与父母同睡眠时,睡前可以说话、听故事,早上睁开眼睛就可以看见父母的笑脸、倾听温柔的话、向父母撒娇,觉得很踏实、很开心。单独睡眠时自然会感到一定程度的孤单。
让孩子单独睡觉要分步骤进行
先给孩子准备一张舒服又让他喜欢的床,吸引孩子。先把小床放在大床旁边,睡一段后,就分开一点,并讲一些能增强孩子勇气的故事,鼓励孩子慢慢学会自己生活,为孩子分房睡做好准备。分房睡时要告诉他:“你上幼儿园是个大孩子了,以后这就是你一个人的房间了,你可以在这里做许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会让孩子感到他长大了,从心理上满足了孩子独立的需要,同时又为他创造了单独睡的环境。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与父母同睡的习惯,要分开时,孩子可能会有些不愿意、不习惯,家长千万不要急于求成,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使孩子对独自睡觉产生恐惧。可以将两个房间的门都打开,并且告诉他:“爸爸妈妈就在你身边,你一叫我们就能听见。”这样让孩子感觉大家还是在一起的,心理上得到安慰。
孩子刚刚与爸爸妈妈分开房间睡时,可能会出现反复现象,比如费了很大工夫才把孩子安顿好,可他又跑出来了,不愿再回自己的房间。这时,许多父母心一软,就接纳孩子了,结果前功尽弃。所以建议父母千万不要心软,哪怕再辛苦再难缠,也要坚持把孩子送回去,陪伴他、鼓励他重新入睡,习惯就好了。
特别注意
宝宝有反复 父母要坚定
除了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外,郑惠博士提醒说,让孩子单独睡眠时,应注意床离地面不要太高,以确保孩子万一不慎掉到地上也没有危险。若担心孩子蹬被子,可给他挑选合适的睡衣,并随气温的变化选择不同厚度的被子。在分床的最初阶段,孩子如怕黑,可在床边安个夜灯,待他逐渐适应后再关上。
刚与父母分床睡眠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反复现象。如:父母费了很多工夫才把孩子安顿好,可一转身孩子又跑到父母的床上来了,或者半夜醒来时偷偷溜到父母的大床上赖着不走。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千万不能心软,要不就会前功尽弃。明智的家长应耐心地把孩子劝回童床上,并多说些鼓励的话,实在不行时,可陪孩子重新入睡后再离开。
总之,好的睡眠习惯从小就培养,家长可以先给宝宝讲讲分床睡的理由,让宝宝的心里有个准备,然后再慢慢来实施。
宝宝成了父母床上“第三者”
孩子跟妈妈一起睡,也有眼前的好处:妈妈的体温、均匀的呼吸,以及孩子在胎儿期就已熟悉的妈妈的心跳……所有这些,都在吸引和安抚着孩子。
宝宝三岁后适宜和父母分床睡
孩子要不要和大人分床睡?怎样才能让孩子习惯一个人睡觉?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家长。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徐浙宁以及浦东东方幼儿园园长毛美娟和家长们一起分享经验。
锻炼宝宝独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怎样才能与孩子分床睡觉是很多父母都关心的一个问题。儿保专家表示,父母和孩子分床睡,是一次“断奶”的过程,甚至要比断奶还难,因为这次断奶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断奶”。
恋父恋母情结的概念是指,在儿童幼年时,小女孩渴望得到父亲全部的爱,而把母亲排除在外或与母亲竞争父亲的爱;而小男孩渴望得到母亲全部的爱,把父亲排除在外,或与父亲竞争母亲的爱。这种情形在生活中有时可以明显观察到。比如,有的小女孩会跑到父母中间把父母分开,或者对爸爸说:“爸爸,你只爱我一个人好吗?”这对3、4岁-6、7岁的孩子来说,只是一种儿童式的无意识幻想,因此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父母如果能够给予合适的回应,孩子就能够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到了青春期就会喜欢同龄的异性,为将来的恋爱结婚打下健康的基础。
但是,如果在这一心理发育期,父母的回应是失败甚至是有伤害性的,这种情结就无法完成,儿童的恋父恋母情结就会受阻,停滞在某一个阶段,到了该恋爱结婚的年龄,被这种情结所困而无法建立亲密关系,如现在的恐婚症,超龄剩男剩女,离婚上瘾的人群中,其中很多人就因为恋父或恋母情结在影响着。
例一:张小姐是电视台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聪明美丽,追求者众,但是时光蹉跎,眼看着快到40岁了,仍然孤身一人。张小姐的择偶标准是按照爸爸的类型挑选的。张小姐的爸爸是一名海军军官,高大帅气,从小张小姐就很崇拜爸爸,几任男友都是像爸爸这样高大威猛的男孩子,但是最后都分手了,原因就是这些男孩子没有爸爸身上独有的那些特质,比如有责任感,细心,体贴,现在父母都很为张小姐发愁,只是张小姐本人一点也不着急,她说,不出嫁,就和爸爸妈妈过一辈子。妈妈说:在外面女儿是一个干练成熟的主持人,在家里,根本就是一个没长大的小女孩,我们又不能陪她一辈子,怎么能不结婚呢?
例二:蔡先生离过两次婚了,现在和第三任妻子又是闹到快要离婚的地步。他发现,他找的妻子都很强势,总是想管教他,控制他所做的一切,弄得他感觉在婚姻中他变得越来越无所适从。前两任妻子性格都是很要强的那种女人,对人很苛刻,但是说起来为什么会找的都是同一样类型的妻子,他也说不清。他总结教训时得出结论,可能是因为结婚前彼此不够了解,相处的时间太短所致。第三次恋爱很谨慎,谈了两年多才结婚,没想到妻子还是和前两任妻子一样,又强势又苛刻,让他想再次从婚姻中逃跑。
例三:胡小姐是一名职业经理,事业干得不错,就剩下婚姻大事最难办。她身边的好友发现,她总是陷入一种婚外情感,即她总是不自由主地被那些已婚的成熟男性所吸引,而身边追求她的男孩子她很难有感觉,目前,她和一个已婚男人在一起同居已经两年多了,那个男人说不可能离婚,劝她分手,好好找个男友恋爱结婚。但是分了几次手,都无法离开那个男人,其实她知道这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但就是不知道这个男人为何有如此魔力吸引她欲罢不能。
例四:王琦是一名资深律师,在律师事务所这个圈里已经小有名气,专门处理离婚财产纠纷案件。但是没人知道,她在两次婚姻中,都是一个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第一个丈夫是个歌手,也是她大学同学,一个曾经很有前途的新星,可是后来酗酒,吸毒,暴打妻子成瘾,两年后,王琦忍无可忍的离开了他。第二任丈夫是名作家,人看上去文质彬彬,很有修养,经好友介绍认识,三个月就和他结婚了。婚后第二年开始,丈夫常为一些小事辱骂她,后来升级到动手,王琦再次成为家暴的受害者。她常常得戴着墨镜出门,因为脸上的被打的淤青要遮盖住。朋友这次才意识到问题并不简单,因为王琦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家暴家庭,父母为此离婚,于是朋友建议她求助心理咨询的帮助。
以上四个案例都是在心理咨询中,因为恋父恋母情结的障碍而导致的婚姻和亲密关系的困难。在第一个案例,张小姐还未能走出儿童期的恋父渴望,只有通过放弃这种儿童幻想,与自己抗拒的成年女性身份认同,才能去发展自己的亲密关系。第三个案例中的胡小姐也一样,她只有在内心完成自己的恋父情结,才不会总是在现实中用“爱上一个别人的丈夫”的方式去“实现”对父爱的渴望――这样的实现,只是一个儿童自我满足的幻想方式。
第二个案例中的蔡先生,他儿时有个强势且苛刻的母亲,过度黏恋和认同这个母亲,就会导致他总是在现实中被一些具有母亲特质的女性所吸引,只有勇敢地告别这个心理上的母亲,从而去找到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妻子。
第四个案例中的女律师,她儿时做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中长大,对暴力的父亲有一种巨大的恐惧,可是这种恐惧因为来自她爱着和渴望着的父亲,所以,恐惧和爱有了不可思议的联接,恐惧意味着某种有诱惑力的爱,或是一种被禁止不住的爱,于是,生活中那些具有暴力倾向的男人会格外吸引她的注意,或者她会在婚姻关系中早就一个“暴力的丈夫”,以满足内心有着严重缺陷和被扭曲的恋父渴望。如果走出受害者的痛苦,她必须从这种变态的爱中走出来,用健康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爱和幸福。
作为一个人,我们都爱自己的爸爸和妈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恋父恋母的情结,这是生命发展的正常部分。但是对一些特别的个体来说,在性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恋父恋母期出现阻碍,从而导致恋父恋母情结无法升华,最终在成年的亲密关系中导致困难。解决这个困难,只有通过心理治疗疏导的方式得以完成。否则,就只能以【见诸行动】的方式完成,例如,寻找一个类似师长的“父亲辈丈夫”甚至“爷爷辈丈夫”结婚,或者在生活中也常见到有年轻小伙娶了老妇的婚姻--当然,如果这婚姻比较顺利,也不失为一种解决“恋父恋母”情结的出路。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四)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正确做法: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