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语
我又病了,肚子里老是咕噜咕噜响,好像有股气转来转去,一不小心就冲出门,哗啦啦,连气带水,全都拉了出来!
拉一次,就得洗一次小屁屁,洗来洗去,屁屁都洗皲了,好疼!
奶奶说让我饿几顿,肚子里的脏东西都拉干净了,就不拉了;姥姥说有一种草草熬水,可以治这病;妈妈说商店里卖的一种药我可以吃。
按奶奶说的,我两天没吃东西;按姥姥说的,我喝了一肚子草水水;按妈妈说的,我又吃了好多药。我肚子里全是药了,怎么还是不见好?我还越来越难受,再也没有精神玩,蔫蔫地睡在床上,听着肚子咕噜咕噜叫。
释义
腹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譬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胃肠型感冒、肠胃功能失调、乳糖酶缺乏、皮疹、药物副作用、食物过敏等。它们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染性腹泻,通常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另一类为食饵性腹泻,是因为食物过冷、过热,或者消化不良引起的。
腹泻对宝宝的健康危害很大,严重的急性腹泻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慢性腹泻则会导致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会使宝宝的抵抗力下降,容易继发各种疾病,如感冒、肺炎、结核、鹅口疮、中耳炎、尿路感染等,造成恶性循环。
虽然民间有各种治疗腹泻的土方,但一般的妈妈缺乏经验,如果不能判断宝宝属于哪种原因引起的腹泻,最好不要自己给宝宝诊治,应及时送到医院就诊。
宝宝稍大一些,情况熟悉了,轻微的腹泻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家里治疗,但也要多观察,保留好宝宝的异常大便作为标本,若病情变化要及时送医院就医。
观察的重点可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看体温,如果腹泻伴有发烧、哭闹、厌食,且发烧早于腹泻或在腹泻初起时发生,则多为病毒和细菌感染。
二是看精神状态,如果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抽搐、惊厥、抽风、昏迷等症状,就说明腹泻严重,应立即就医。
三是看大便的形状与次数,腹泻最主要的症状就是大便的次数增多了,少则每日3~4次,多可增加到每日10余次,同时性状也发生了改变。如果大便里带有黏液和血,很可能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大便呈水一样的稀糊状,没有黏液,则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大便很臭,而且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多半属于消化不良引起的。
饮食不当是造成婴儿腹泻的主要原因,预防腹泻首先要合理安排宝宝的饮食。牛奶的温度、浓度要合适。添加辅助食物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每添加一种辅食,都要观察一段时间,再更换或增加另一种食物,让宝宝的消化能力慢慢适应。
喝太多果汁或含糖饮料也可能会使宝宝肚子不舒服,大便变稀。所以,最好不要给6个月以下的宝宝喝果汁,6个月以后,每天果汁的摄入量也不要超过150毫升。
病从口入,要减少感染性腹泻,就必须做好食具、炊具的清洁消毒工作。宝宝使用的奶瓶、碗、勺等,都应在使用后清洗干净,每天至少煮沸消毒一次,或在使用前用开水烫一次。
另外,在腹泻流行的季节,不要让宝宝接触其他正在腹泻的宝宝,以免交叉感染。宝宝要勤洗手,勤剪指甲,家里的家具、玩具等也要经常消毒。父母下班后,要先更衣、洗手甚至沐浴后才可亲近宝宝。
还有一点,一定不要滥用抗生素。因为人体内有一个微生态环境,肠道黏膜表面寄生着大量厌氧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食物进入肠道后,厌氧菌先把这些食物消化一半,让肠胃能更好地吸收,它们是“好”细菌。如果经常使用抗生素,有害细菌被杀死的同时,有益的菌群也被杀死了,宝宝的消化功能、免疫功能都会下降。
许多轻型腹泻不用抗生素等消炎药物就可自愈;或者服用微生态制剂,也会很快治愈。秋季腹泻是病毒感染所致,用抗生素治疗不仅无效,反而有害;细菌性痢疾或其他细菌性腹泻,可以应用抗生素,但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支招
宝宝腹泻,必须搞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不同类型的腹泻有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方法,所以,首先要做的是把宝宝的大便拿到医院,让医生化验检查。千万不要自己盲目用药。
宝宝腹泻不要禁食。不论何种病因的腹泻,婴儿的消化道功能虽然降低了,但仍可消化吸收部分营养素,只要宝宝想吃,就可以喂。
吃母乳的宝宝,为了减轻肠胃负担,可缩短每次喂奶的时间,让宝宝吃前一半的乳汁。因为母乳的前半部分蛋白质含量较多,容易消化,富于营养,而后半部分脂肪含量较多,不易消化。必要时妈妈可在喂奶前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先饮一大杯淡盐水稀释乳汁,再给宝宝哺乳。
吃牛奶的宝宝可以减少1/3奶量,奶中稍加些水。如果减量后宝宝不够吃,可以添加含盐分的米汤,或喂一些胡萝卜水、新鲜蔬菜水,以补充无机盐和维生素。
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可将食物数量稍微减少。辅食要选择容易消化、符合宝宝口味的,以米粥或菜粥等淀粉类为主的食品,做得软一些。如果宝宝不愿意吃也不要勉强。
严重腹泻会导致脱水,因而要保证喂水。可用宝宝喜欢吃的饮品来补充水分,开水、果汁、蔬菜汁等都可以。当腹泻严重,并伴有呕吐情况时,更应频繁地补充水分。
早期发现脱水很重要。宝宝如果腹泻严重,伴有呕吐、发烧、口渴、口唇发干、尿少或无尿、眼窝下陷、前囟下陷,宝宝在短期内“消瘦”,皮肤“发蔫”,哭而无泪,这些说明已经脱水了,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能耽误。
宝宝脱水严重,医生一般会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补液。民间有口服淡盐水及葡萄糖水预防脱水的办法,可以让宝宝服用。联合国卫生组织向第三世界国家推荐的补液方法是米汤加盐,比例为一啤酒瓶的米汤加一啤酒瓶盖的盐。
要注意腹部保暖,以减少肠蠕动,可以用毛巾裹腹部或热水袋敷腹部。注意让宝宝多休息,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红臀发生。
民间有一些偏方可治小儿腹泻,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以用马齿苋熬水喝;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可用乌梅熬水喝;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可把山楂和鸡内金炒焦,再熬水服用。焦米汤(将米粉或奶糕研磨成粉,炒至焦黄,再加水和适量的糖,煮沸成稀糊状)对宝宝腹泻也有疗效。但所有这些偏方,在使用的时候都要密切关注宝宝的病情变化,如果无效甚至加重,应及时送医院就诊。
婴语
我已经一岁了,昨天,妈妈说要给我断奶,说什么我已经大了,大宝宝不能再吃妈妈的奶。不吃妈妈的奶,那怎么行?我从生下来就是吃的,白天吃几次,夜里吃几次……但是看见妈妈的神情,好像这是一件大事,妈妈总是不会错的,我就稀里糊涂点了头。
早上吃了最后一次奶,爸爸为我拍了照片,留作纪念。然后就送我去了奶奶家。然后奶奶就带我去公园,坐电动车,坐碰碰车,还买了一个新玩具。中午,我饿了,奶奶给我冲牛奶。我开始找妈妈,妈妈不在,妈妈去了哪里,她是不是不要我了?
奶奶给我煮了香喷喷的粥,我吃了。但我还是想妈妈。奶奶让我午睡,我睡不着,已经半天没有看见妈妈了,她一定是不要我了,她为什么不要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哭起来。
晚上,还是没有见到妈妈,妈妈真的不要我了,没有了妈妈,我怎么办?我又害怕又伤心,哇哇大哭。哭了两个小时,哭累了,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半夜,我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轻轻说话,好像是妈妈!好像奶奶在劝她不要进我的房间,但她好像还是进来了,脚步轻得像猫一样。她还没走近,我已经闻到她的气味,我一下清醒了,睁开眼——妈妈!我激动得号啕大哭,不知是激动还是悲伤,紧紧抱着妈妈,生怕她再不见了。
妈妈也哭了。她好像又想抱紧我,又想推开我。奶奶在一旁叹气。在妈妈的怀里,我又闻到了那股熟悉的气味,我又去掀她的衣服,妈妈说:“宝宝,你已经大了……”我突然想起来,我正在断奶,妈妈说过的,我是乖宝宝。我犹豫起来,皱着眉头望着妈妈,没想到,妈妈见我这模样,一把将我紧紧地抱在怀里,哭得比我还厉害……
释义
断奶,对妈妈和宝宝都是一次严峻考验。如果说宝宝从妈妈体内出生是第一次母婴分离,那么,断奶可以说是第二次分离,这不仅意味着喂养方式的改变,对宝宝和妈妈的心理也有极大影响。所以,顺利断奶,是宝宝人生的一件大事。
过去,提倡母乳喂养要持续到宝宝4个月,后来提高到6个月,再后来提倡坚持到1岁,现在最新的研究,有条件的母亲应该亲自哺乳到宝宝2岁。
尽管母乳喂养的好处众所周知,但实际上,由于体质、工作、观念等诸多原因,绝大多数妈妈坚持不了这么长时间。
断奶是一件大事,一定要慎重考虑。在打算断奶之前,先不要急于作决定,先问自己几个问题:你为什么要给宝宝断奶?断奶是否确实对宝宝有好处?影响你给宝宝哺乳的那些不利因素,是否会因为断奶而有所好转?断奶之后宝宝仍需你精心喂养,你对此是否作好了准备?如果你确实已经想清楚了,那好,你可以开始下一步的行动,那就是为宝宝找到一个科学而温柔的断奶方式,让宝宝和你自己都顺利渡过这一关。
断奶最重要的原则是充满爱意,循序渐进。
断奶不能突然进行。从生理的角度,婴儿需要从习惯吸吮流食转为适应新的食物。从心理的角度,突然断奶会让宝宝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严重时会影响到宝宝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发育。因此,断奶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改变宝宝吃奶的固定习惯,同时添加丰富多样的辅食,让宝宝习惯各种食物的口感,也摄取到足够的营养。通过用勺子、杯子吃饭喝水,能让宝宝有个心理适应期。如果宝宝不喜欢新的食物和新的进食方式,也不要硬喂,以免造成反感,带来更大的麻烦。这个过程中,妈妈要极有耐心,对宝宝进行恰如其分的诱导。
断奶期间不应该让母子分离,宝宝见不到妈妈会产生困扰和恐惧,精神上非常痛苦。同样,妈妈也会极其痛苦。有的长辈可能会建议年轻的妈妈在乳头上涂辣椒、黄连、万金油,或者在乳房上涂墨汁,将乳房变成一个狰狞恐怖的东西,这些都是极其残忍的做法,会给宝宝造成极大的打击,使其心理受到极大的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对宝宝多鼓励。当宝宝对母乳以外的食物感兴趣时,要及时诱导和强化这种兴趣;如果宝宝一时不能接受断奶,也不要对他恐吓、嘲笑、打骂。吃奶是宝宝最自然的需要,断奶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一定要尊重宝宝。
断奶还要发挥爸爸的作用,爸爸要多和宝宝在一起,以减少宝宝对妈妈的依赖,也增进宝宝和爸爸的感情。
支招
断奶的时候,如果宝宝还不到一岁,可以用奶瓶作为过渡,代替宝宝对乳房的依赖。每隔一段时间取消一顿母乳,同时代之以奶瓶,这样逐渐减少母乳的次数。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宝宝有一段适应的时间,妈妈也可以逐渐回奶,减少胀奶的痛苦。
如果宝宝已经一岁甚至更大了,可能就不需要奶瓶的过渡了,可以直接喂其他食物。但宝宝会想吃奶,妈妈不要断然拒绝,可以在宝宝餐后让他吃一会儿母乳,逐渐减少母乳的次数,直到最后完全断掉。
宝宝入睡前的那顿母乳,通常是最难断掉的,因为他已经习惯了。所以,断奶期间,要为宝宝建立一个新的与吃奶没有关系的入睡习惯,你可以给他讲故事,听音乐,轻拍他的背部,让他感觉不吃奶也可以舒适地入睡。
断奶阶段,不要坐在你从前给他喂奶时常坐的地方,免得他触景生情。多带宝宝出去玩,分散他的注意力。
炎热的夏季,突然断奶可能会影响宝宝的消化吸收,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可将断奶时间延至凉爽的秋季。
准备给宝宝断奶时,要先把他带到医生那里,做一次全面的体格检查。只有当宝宝身体状况良好,消化能力正常时才可以断奶。宝宝生病时不要断奶,可在病愈后2~3周开始。
断掉母乳后,牛奶是宝宝每天必须喝的。
妈妈回奶时一般不需服用回奶药。只要宝宝吸吮的时间和次数少了,妈妈分泌的乳汁也会自然减少。所以,回奶的关键是要减少对乳房的刺激,除了减少吸吮外,不要让宝宝触摸乳房,淋浴时避免用热水冲洗乳房;饮食中减少水的摄入量;感到奶胀时,可挤出少量乳汁,但不要完全挤空。
如果妈妈哺乳的时间不足10个月,奶量又很充足,靠自然回奶不行,也可采用人工回奶的方法,譬如用生麦芽煮水,服用维生素B6、生山楂等。
一般来说,一周左右不给宝宝吃奶,奶水就自然回去了。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