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发育是新生儿期很重要的一个生长阶段,正常的语言发育对儿童以后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是,有些儿童在语言发育期表现得跟别的儿童不一样,这往往有可能是出现了语言发育障碍。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儿童语言发育障碍的一些基本症状吧。
儿童语言障碍的现象
语言发育开始于新生儿期,4~6岁最为迅速。婴儿2个月时饥饿、不适、疼痛的哭,具有语言的意义。语言障碍指听觉、智能、人际沟通均正常,而语言的理解、表达及应用的能力偏离正常的语言障碍。语言理解能力的缺陷表现为对字、字与字的关系、不同结构的句子、否定句及复合句的理解能力差。表达语言的缺陷表现为语法及用字不当,因而不能把事情说清楚。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缺陷的孩子不能正常的与别人说话。对比人说的话也听不懂。下列现象提示语言障碍的可能,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1月 出生低体重,口面发育异常,包括已修补的腭裂,对环境声响无反应,哭声低。
3月 不与母亲眼神接触,无应答性微笑。
6月 不转向声源,哭闹时听见母亲声音不安静下来,咿呀发音减少,不会大声笑,p/b分不清。
12月 对熟人声音和有人叫自己名字无反应,不学样发音,不会叫爸爸妈妈。
18月 不能指出身体部位或家庭常用品,听不懂简单的吩咐,不会说爸妈以外的另一个字。
24月 不会电报式地说含有主语和谓语的二字句。喜欢用手势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过多地说不合句法的话。
儿童的语言障碍有哪些特点
(1)缄默不语:原先具有正常的言语能力,由于精神障碍而表现沉默不语,对任何人的询问均不回答,不与别人交往谈话。
常见于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儿童孤独症、癔症性缄默。癔症性缄默往往是失声,多为一过性缄默,在学龄前儿童较少见。部分儿童可能是由于与家庭成员不和及对立情绪,虽生活相处,但闭口不与对方交谈,这种情况其本质不属于缄默症。
(2)持续言语:患儿持久地重复别人对他所讲的话。常见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病。
(3)模仿言语:象回声一样,患儿重复别人对他所讲的话。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儿童孤独症或抽动秽语综合征。
(4)语音、语调特异变化:患儿原先言语正常,起病后语音语调或节律发生特异性变化,令人难以听懂,持续反复出现,并非调皮开玩笑的表现。常见于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儿童孤独症。
(5)言语不连贯:一般5-6岁儿童可以连贯地表述言语,连贯性言语的发展是思维逻辑发展的重要环节。言语不连贯,说话词句之间互不相关,缺乏意义上的联系,所说的内容别人无法理解。常见于儿童精神分裂症和急性器质性脑病。
(6)其他言语障碍:在儿童期还有语音不清、口吃、言语延迟、选择性缄默等常见的言语异常形式。
一旦发现儿童出现上述语言障碍的现象,就要及时就医。关注儿童成长,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育和发展。
被动看电视孩子父母都分心
报告说,父母应该了解,“他们自己使用(电视等)传媒工具可能对孩子产生不良后果”。牵头美国儿科学会这项研究的美国得克萨斯州育儿专家阿里·布朗建议:“如果想与孩子沟通交流,你得关掉电视。房间内大家的关注点集中在电视节目时,对话交流时间会减少,不利于孩子语言能力发育,给日后适应学校生活增加难度。
英国《每日邮报》援引报告内容报道:“父母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对孩子而言,构成背景环境。节目吸引父母,减少亲子互动,或许影响宝宝从玩耍中学习各种技能。”
一些调查显示,婴幼儿玩耍时,旁边若正播放电视节目,会令孩子减少玩耍时间、分散注意力。早期教育专家莉萨·根西说,开着电视做事,大人和学龄前儿童都会分心。
自由玩耍对孩子大脑更有益
无论出于早教目的,还是想自己“偷懒”,越来越多的父母让婴幼儿看电视或玩电脑,致使孩子坐在屏幕前的时间多于户外游戏等其他活动时间。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美国非营利机构“常识媒体”调查1400名父母,发现8岁及以下儿童看电视时间是从事其他活动时间的近4倍,孩子日均看电视1.44小时,阅读、听音乐和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大约半小时。
加拿大和美国研究人员先前发现,幼儿看电视时间影响日后学业、社交和健康状况,看电视时间越长“后患”越多。一些育儿专家认为,对大脑发育而言,自由玩耍比电子媒体更为有益。另外,睡前看电视可能降低低龄儿童的睡眠质量。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