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有专家调查分析比较后发现,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性格暴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因,而经常挨打是其不良性格产生的重要根源——
19年前,老顾冒着被开除公职的风险,强行要了第二胎。如愿生了个儿子,取名小灵,全家宠爱至极,从小对他百依百顺,要啥买啥。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小灵用钱的“胃口”也一天天膨胀起来。上学后,他不再是一天要几角钱,而常常一要就是5元、10元,并且一下就花光了。这对于两口子都拿低工资,又要养活一家四口,外加赡养老母亲的老顾来说,成了一桩大难事。此时,他才意识到平时惯坏了崽,想要好好“改造改造”他。可是,“甩惯了的手,喝惯了的酒”,孩子也不是那么好改造的。你不给,他就自己拿,拿不到就自己找。为此,小灵不知挨了多少打。虽然每次都打得他求饶保证,但过后又没有什么变化,几乎是见不得钱。
老顾是个医生,一天,小灵的班主任托他买药,要小灵带回100元钱。放学回家的路上,小灵竟拿出40元与同学撮了一顿。几天后事情败露,气得老顾抓起儿子就到河边浸水。一下、两下、三下……“爸,莫浸了!我今后一定改,我再也不敢了。”被浸得脸色青紫的小灵喘着粗气求饶。“你晓得莫浸了?今天非溺死你不可!”老顾正火冒三丈,哪里肯依。“扑通!”小灵用力一甩,从他父亲手里挣脱,索性跳到河里。老顾是个旱鸭子,眼看着儿子在河中一浮一沉的,简直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小灵,快上来,爸不再浸你啦!”“反正你要我死,我死了算了。”小灵不仅不上来,反倒向深处漂去。“小灵,你快上来,我以后再不打你了……”在他苦苦央求下,小灵终于爬上岸来。可是,从此以后,小灵的胆子却越来越大了,因为学会了使“撒手锏”——他爸一打,他就要去死。他不仅经常偷家里的钱,也偷亲戚、朋友、邻居家的钱。
一次,他到邻居家玩,看见柜子未锁,便打开柜子偷了460元钱,邀了几个小兄弟从街头吃到街尾,不到半天,钱就花了个精光。上初二时,一次期中考试,小灵各门功课均未考及格,下午上课时,他逃学回家,撬开柜子就把800多元钱和两个金戒指拿走,并给父母留下一封信:“爸妈,我成绩不好,对不起你们,书我不想读了,这次如果我过得了境的话,就再不回来了,你们就当没有我这个儿子好了。”下班后,老顾看到儿子留下的信,火速赶到火车站拦截,哪里见小灵的踪影,只好喊朋友陪他连夜下广西南宁,找了一个星期,无功而返。他刚跨进家门,小灵就从外婆家打来电话,要他们保证不打他,不再要他上学,他就回来。无奈之下,老顾只好又依了儿子。
辍学后,小灵宛若一匹脱缰的野马,不久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三只手,最后更成为一个盗窃抢劫团伙的主要头目。一次抢劫出租车时,因司机反抗,他用钢管活活地将司机打死,并浇上汽油焚尸灭迹。案件告破后,他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才给当地除去了一大祸害。
熟悉老顾的人都知道,他的家教不可谓不严,儿子经常被他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却是屡打而不改,最后在邪路上越走越远。
我国有句古话:“不打不骂不成人,棍棒下面出好人。”因此,我们见到不少家长把责打作为教育子女的有效方式。责打属于行为心理学中“惩罚”的范畴,具有阻止行为出现的作用,因而在儿童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过程中,可适当使用。从改变人的行为,使其变得更加适应生活这一角度来看,惩罚的使用必须慎重,否则,容易出现事与愿违的不良后果。这是因为,一方面,惩罚只是压制了某种不良行为的表现,而不能使它从根源上消失。在心理上,被压抑的欲望并不会因为压抑而消失,反而会在压抑中不断积蓄能量,寻求满足的机会。因此,不少经常被责打惩罚的孩子,不会因为责打而消除那些招致责打的行为,他们学到的只是如何逃脱惩罚,如何通过谎言等行为,躲避父母的惩罚,或者是某种不良行为被制止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不良行为又出现了。另一方面,惩罚往往会引起不利于被惩罚者人格健康发展的不良情绪反应,如焦虑、悔恨、恐惧、憎恨、抗拒与逆反等。因此,经常遭受责打的孩子,很容易出现人格异常,形成“犯错挨打—心灵受伤—行为扭曲—不良性格—更容易犯错”的恶性循环。这是因为,性格暴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因,而经常挨打是其不良性格产生的重要根源。所以,事实上,经常打孩子不仅不能制止不良行为,反而会加剧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专家通过对2000多名未成年犯和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的调查资料分析发现,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尤其是儿童模仿能力强,很容易从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中,习得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变得富有攻击性。而这类孩子一旦变坏,往往手段残忍,有的甚至把攻击的矛头指向自己的兄弟姐妹或父母,这类悲剧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本文的小灵,在父亲屡屡的责打中不仅没悔改,反而从说谎、偷抢,沦落为十恶不赦的杀人犯,可以说,小灵是惩罚不当酿成恶果的一个典型例证。所以,家长在使用责打惩罚方式教育孩子时,必须要适当和慎重。
首先是要责打得早。这不仅是指孩子犯错后要及时责打惩罚,而且从年龄上讲,责打教育孩子,要早在两岁左右就用。许多人以为,孩子太小时不懂事,有什么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要紧,长大了慢慢就会变好的,这其实是育儿的一个误区。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取决于他的人格特征,而婴幼儿时期正是人格塑造的初期,也是塑造健康人格的最佳时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所以,此期的孩子若是犯了什么错,你只要轻轻地适度打他一下,使他产生痛感,他就会知道,这种行为做不得,再加上正确的语言教育,对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反之,如果孩子大了,不良行为已经习惯化、固定化,并且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再想要矫正就困难多了。到那个时候,责打往往会伤及孩子的人格和自尊,易招致孩子的反感和反抗,结果是孩子越打越倔,越打越记恨父母、疏远父母,教育的效果自然不如人意。其次,是要把惩罚和奖励结合使用,做到奖罚分明,还可以用奖励来对惩罚的后果给予强化,即在孩子受惩罚后有所改变时,要及时给予相应的奖励,以使惩罚的效果得到巩固;再则,是在使用惩罚手段时,应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受罚,不该做什么事,该做的又是什么事。此外,还要注意惩罚不能过度,惩罚必须是干净利索的,针对性地就事论事,绝不可含含糊糊、拖泥带水,这样才能有效发挥责打惩罚应有的作用,实现“棍棒下面出好人”的愿望。
编辑推荐:
不打不成器?乱打屁股会使孩子更暴力
小孩屁股打不得 打屁股也会打出大毛病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4种情况下父母可以“打”孩子
古训:“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一中国传统的教子观念早已被国内教育界所否定。近年来,教育孩子一直在强调以说服、引导教育为主。然而,最新国外研究称,孩子是可以打的,只要得当,不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更容易使其走向成功。这一研究结果显然与当下的教育观念相悖,再次引发怎样正确教育孩子的讨论。 不要总是打孩子 专业人士 可适当体罚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早教必备小知识 1、早教需要适龄化 早教最忌讳的就是急于求成,每个月龄的宝宝都有不同的早教计划,这需要家长和早教中心都能够注意到,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早教班时,一定要选择那些把孩子年龄阶段细分,跨度不大的早教机构,比如悦宝园早教中心,他们的教育课程设计很完善科学,年龄阶段划分很科学,每个课程的递进关系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 2、早教目的不是培养天才宝宝 这是很多年轻家长的误区,诚然早教有着开发智商的作用,但是这只是一个旁支,早教过程就像是一颗大树,我们要做的是给宝宝提供丰富有益的教育营养,帮助他们打好根基,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成长之路走得更好,更稳。若是一些教育机构打出“培养神童宝宝”的口号,它本身就已经违背了幼儿的成长规律,其教学品质如何更是值得商榷了。 3、早教不是书面教育 寓教于乐是正确的早教理念,悦宝园早教中心也是秉承着这个教育理念,不剥夺孩子玩耍的乐趣,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早教应当以“情”为先,以养为主,重在品质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像是语言能力,乐观的情绪等而不是单纯知识的累积,如果早教都是书面教育,那就违背了早教的初衷。重视游戏与体验的结合,可能更容易达到学习的目的。 4、早教中心的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永远是孩子主要教育体系,因为孩子跟父母有着天性的吸引和依赖情绪,父母的行为处事对于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且孩子个性的养成与父母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代父母工作压力大我们能够理解,但是再忙碌也不能忽视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多给孩子一点关注和信任,家长期许的目光正是他们进步的动力。
许多人儿时都挨过父母的打,无论以后是否“成器”,或许都已淡忘,记得更多的是父母的爱。
让孩子体验挫折
孩子到底能不能打?为此,记者采访了昆明多位儿童教育专家、儿童教育心理咨询师,他们表示,对孩子进行适当的体罚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这并不代表对孩子的教育都采取打的方式。而澳大利亚最新的研究结果既然公布出来,相信它的存在肯定有一定理论依据和合理性,但是他们都认为,这应该是有限度的。
当孩子犯了严重错误,而其他教育方法又难以奏效时,家长往往想打他一顿以示惩戒,可又担心这样会伤害孩子。云南师范大学培训学院学前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孙丽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挫折是难免的,但眼下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了太多的爱,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有的孩子稍有不如意就离家出走,有的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悲观失望,甚至自杀。
“孩子总是要长大,终将踏入社会,遇到困难、挫折是难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打’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压力,它对孩子的心灵和意志都有一定的锻炼作用。但家长务必了解,打,是为了教育,要分时机,要有分寸,比如当孩子故意犯错的时候;当孩子反复犯同样错误的时候;当孩子对温和的说教不敏感的时候;当孩子听不进道理的时候。”
昆明心晴工作室心理咨询师陶超杰则认为,澳大利亚此项研究结果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据介绍,从生理学上解释,孩子在6岁前,以谈话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许多时候是行不通的,如果孩子犯了错,也可以采用适当的体罚来加深孩子对错误的认识。
不能当着熟人的面打孩子
昆明家幸心理咨询室儿童教育心理咨询师李存曲认为,父母在必要的时候对孩子采取一些体罚措施是可以的,但不能动不动就打,更不能暴打,不能打得孩子产生暴力倾向、逆反心理。
首先,家长要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不能当着小朋友、同学、熟人的面打孩子,要让孩子保持足够的自尊心和面子;也不能经常打,一定要到万不得已时才能采取这种教育方法,经常打会让孩子很“皮”,反而起不到任何效果;其次,父母来源于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的不良情绪,不能通过打孩子来发泄,这会引起孩子的仇视;不能打得太狠,起到教育作用立即停止;打后的教育要跟上,待孩子平静下来后,要及时与孩子沟通、安抚,让他说说对父母的想法,总结自己为什么挨打,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吸取教训,以利于今后教育,也不要让他对父母产生积怨。
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打
教育专业人士提醒,每个孩子的心理素质不同,每个家庭的教育方法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家长观察分析哪种教育方式更能引起孩子对错误的反思。专家指出,打孩子,更多的是一种威慑手段,是为了让孩子遵守既定的规范,教育才是根本。对于幼童,适当打一下,可能是合适的。当然,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打。只要建立了威慑,一般情况下根本不需要动手,只需要不说话,盯着他,他就有所收敛;只要警告一下,他就不敢跨过红线;这样打的次数就越来越少,最后自然就不用打了。
PK
打孩子的“五是五非”
作为一种手段,尽管打孩子看起来不人道,甚至是一种看似野蛮的方式,但大多数父母的意图还是在于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信奉“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理念的人不在少数。虽然打孩子的教育方式不被认可,但从没打过孩子的父母恐怕很少,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能做到绝对不打孩子,而世上极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父母往往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动了手,事后又十分后悔、自责。
记者采访了多位年轻父母后,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观念几乎就是两派:“主打派”和“不打派”。“惯子如杀子”这句中国古训,似乎是主打派教育孩子的依据;而“不打派”所遵循的,几乎是当今教育界提出的打孩子影响其身心发育等等。
主打派:“打”也有积极意义
一、在孩子没有学会避免伤害,又不能理解大人所讲的话,对某些不能做的事没记性时,以惩戒的方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避免他被烧伤、烫伤以及受到其他肉体的伤害。
二、孩子做坏事时,是为了得到一种冒险、刺激的精神体验。一旦做坏事成为孩子的“愉快体验”而父母教育没跟上时,孩子的胆子会越来越大,也不会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更谈不上改正。
三、现在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被宠得“要雨得雨,要风得风”,养成任性、自私等性格,甚至经常提出一些无理要求。孩子犯错后对他进行体罚,可以让他明白,对于自己的无理要求或犯下的错误,父母不会帮他做,而且他自己也不可以做,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四、打孩子可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让他有面对错误的勇气。孩子在家中学会了正确对待父母的体罚,那么他在今后遭到惩罚,甚至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受了委屈之后,能够采取正确的态度与方法来面对。不要像现在的有些被宠惯了的宝贝一样,稍有不顺,就认为世界末日到了,就学着电视里的样子割腕跳楼、自寻短见。
五、孩子做了严重的错事后遭受体罚,可以让孩子知道正义是不可改变的,犯了错误就应当承担错误带来的不良后果,只有做好事,才会得到积极的奖励。
不打派:对生理、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一、打孩子会导致孩子恨父母,使亲子感情疏远,孩子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尤其是做错了事后,都不敢跟父母讲。
二、一个常被父母打骂的小孩,容易从父母的打骂行为中,学到暴力和攻击的手段。
三、孩子虽小,但有自尊心。大人打他,是对他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整个人的否定,尤其是在同伴或外人面前挨打时,他会觉得很没面子。
四、一想到做错事会被打,孩子会因为害怕每做一件事都缩手缩脚,胆小怕事,在父母跟前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甚至费尽心思为自己的过失寻找理由,学会撒谎。
五、孩子犯错后,如果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即便父母没有惩罚他,他也会有强烈的内疚感。但如果父母打了他,反而会使孩子觉得一报还一报,挨完打便两清了,心理也平衡了,于是失去内疚感。
新闻背景
6岁前被父母打过的孩子生活得更快乐
据澳大利亚媒体1月4日报道,最新研究发现,那些曾在6岁前被父母打过的孩子,远比那些从来没挨过打的孩子生活得更快乐,而且更可能成功。
美国密歇根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乔里·古诺指出,他牵头的这项研究表明,打屁股是一种危险方式,不过有时候要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也会用到危险工具,只要我们能很好地使用,就不会造成伤害。据报道,接受调查的共有2600人,其中四分之一的人从来没有挨过打。
研究发现,6岁前挨过父母打的孩子,上学后很可能成为校园里的好学生,而且冒险的欲望和考大学的欲望会比那些从未挨过打的孩子强烈得多。但是那些一直被父母打到大的孩子,同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行为问题。
以“打”来教育孩子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方式,但在英国、美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立法明文规定,父母打孩子属于违法。可是在韩国,法律又是允许父母打孩子的。孩子能不能打,这不仅是国家、地区之间存在的观念差异,更是一个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寻找有力论据来加以证明的问题,虽然最新研究称父母可以用适当的方法打孩子,但却未公布相应的依据。
名人故事
郎朗父亲:“要么跳楼,要么吃药”
在“鲁豫有约”节目中,接受过采访的明星,如范冰冰、张丰毅、刘德华,钢琴家李云迪等名人都坦言在小时候曾挨过父母的打,其中郎朗父亲的“武力”教育模式更是尽人皆知。
郎朗能有现在的成就,离不开父亲郎国任的教育,他对儿子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为了能让郎朗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求学,他辞去了工
延伸阅读:
早教相关推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