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小雨已经三岁半了,现在上小班,可是他不愿意去幼儿园。每天早上,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不要上幼儿园!”然后大声哭闹,拒绝起床。幼儿园老师反映小雨在幼儿园情绪还是好的。为什么每天早上他还是不肯上幼儿园呢?—— 吴女士
三岁半的宝宝天天哭闹不肯上幼儿园,对父母来说,这确实是很烦恼的事情。特别是老师也反映宝宝在园里情况也不错,家长就更加觉得困惑。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需要多方面去考虑。
一、宝宝在幼儿园有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如与小朋友有过冲突或他觉得难过的事件?老师有没有批评他、挫伤他的事情?如果发生的事件在内心形成了一个阴影,宝宝的表达能力还不成熟,他只有通过不肯去幼儿园来回避这个创伤。
二、三到五岁的男孩进入了心理学说的“恋母情结”阶段,他会特别需要黏着妈妈。如果当他哭闹着不肯起床的时候,妈妈去帮助他、哄他,过多的关注和紧张这件事情,孩子从此事中就获得满足,他的哭闹和纠缠就形成模式。家庭生活中,要让爸爸更多地参与进来,让宝宝感受到爸爸是和妈妈一样疼爱他,让宝宝更健康度过“恋母情结”阶段。如爸爸不在身边,妈妈也要减少关注,不要让他的哭闹行为获得纠缠妈妈的益处。
三、增加宝宝对幼儿园生活的成功感。如母亲咨询老师反映孩子在园里情绪不错,要称赞他,希望宝宝继续发扬。还可与老师沟通,请老师多鼓励称赞他。家长多强化他去幼儿园获得的快乐,慢慢他的情况会改善过来。
家长可能不会意识到,上幼儿园或小学是孩子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挫折,对孩子来说,原来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所进行的一切突然变为以外部世界为中心的活动,周围都是怕生的新面孔,因此,有的孩子就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特别是那些未上过幼儿园的孩子更是如此。虽然大多数家长都能预料到孩子第一天上学或第一个星期开始时会有焦虑感,但是,很少家长会想到学校恐惧症也可能在学年之中发作,学校恐惧症在寒假以后发作率特别高,就象成人在一个长假以后不愿意上班一样,孩子也不愿意回到学校的每日课程中去。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学校恐惧症的诊断并不难,孩子会抱怨头痛肚疼,并且告诉你他感觉想到昏过去的样子,第一步当然是先确定孩子身体没有毛病,一旦确定了这一点以后,就可以看看下列三个可能出问题的方面,很可能孩子的学校恐惧症就来源于此。
*是不是孩子的性格脾气问题。
对有些孩子而言,天生的性格脾气可能使转折过程困难重重,你可以问问孩子学校的情况来表示你的关切,但是不要用是与非的问题,比较合适的问题有:“今天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使你高兴的事啊?”“哪些事你不喜欢啊?”“你们在学校里进行了什么活动?”或者“老师和谁谈话了?”比起一个简单的“学校情况怎么样?”上述问题诱导孩子思考,如果孩子性格内向,不这样向是根本得不到答案的。
在多数情况下,下一步应该是与老师私下进行接触,搞清楚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孩子是否有能力做布置的功课,是否努力地去做?”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很可能这就是孩子要逃学的原因了,记住,多数老师是愿意给一个焦虑的学生额外的关注的。
*是不是家里的问题?
有时候,家里添了一个弟弟妹妹会使孩子们对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产生不安全感,因此不愿意去上学,简纳生的反应就是这样,父母离婚的孩子在访问了另一方的家长以后也可能会想逃学,这可能是由于不停的活动与高度的兴奋使孩子疲倦,因而不愿意去对付每日课程,也可能是由于访问并不愉快,孩子在情感上受到了困扰。
*是不是学校的问题?
有时,班级里发生的事也可以造成孩子的焦虑,比如,班上有一个大孩子老是欺负你的孩子,家长的责任是保护孩子在学校里的安全,但是,不要直接去找那个大孩子的家长,应该去找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孩子看到,学校不单可能造成一些问题,学校也会解决问题。
有时,老师本身就可能是孩子逃学的原因,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不要就此罢手不加过问,相反,应该去找学校的辅导员,甚至是校长。如果不为此便不能解决问题的话,不要把学校当作敌人,如果学校员工知道你的用意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他们就更可能帮助你。
不管孩子逃学的原因是什么,把孩子留在家里的办法肯定行不通,每把孩子多留在家里一天,孩子怕回到学校的忧虑就多了一重,因为孩子担心他会落后得更多,如果孩子坚决不愿意离家,平静地对他说“你知道,我小时候有时也不想上学,上学使我难受,但是如果我逃了一天学,我会感到加倍难受。”这类的处理方法既保持了对孩子的同情,又清楚地告诉孩子赖学根本不是一个选择。
同时,在其他方面给孩子可以选择,让孩子穿喜欢穿的衣服,午餐带喜欢吃的食物,如果孩子不愿意坐校车,那么就开车把他送到学校去。但是,在一件事上你必须坚持不让步——告诉孩子,就象你有工作一样,上学是他的工作。
记住,如果你在对付学校恐惧症的发作时既有原则,又富于同情心,孩子最终能克服这个毛病,虽然,有的孩子多多少少还会感到在学校里不舒服,密西州的心理学家豪兰都博士说“我是直到上了研究院以后才彻底克服了学校恐惧症的。”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