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刚进幼儿园的孩子表现得比较焦虑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安全感的缺失
对孩子来说,与亲人在一起是安全的,而当孩子到幼儿园后,完全陌生的环境让他觉得原先的安全感突然丧失,伴之而来的是心理上的恐惧,这样就使孩子产生了抗拒心理。
分离焦虑
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和父母朝夕相处,建立了稳固的亲子依恋的感情纽带。当父母在身边时,孩子心情愉快,能和别人正常交往。入园分离产生的恐惧和焦虑,类似于人出生时,胎儿与母体的脱离,会产生一种原始的焦虑。父母一旦离开了,孩子立刻表现出悲伤、不安、焦躁,甚至人际交往异常。通常亲子依恋越稳固,上幼儿园后,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就越困难。
孩子与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分离后所表现出烦恼、紧张、不安以及恐慌现象,是比较典型的分离焦虑。这是孩子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也是孩子不爱上幼儿园的重要原因。
能力不足
孩子刚刚入园,就要面对诸如熟悉新环境、生活自理、自我服务、结交新朋友、培养新习惯、学习新本领等一系列的新任务,这些都需要相当多的心理能力才能完成。由于孩子年龄小,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善,尤其是大脑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之中,再加上家长的过度保护,造成孩子适应能力较差,也加剧了孩子不爱入园的心理障碍。
心理落差
家庭中,孩子所面对的是与家庭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亲密关系,彼此之间的互动频率很高。而进入幼儿园后,孩子的交往对象发生了改变,无法延续家庭那样一对一的相对不变的关系。他们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生活,才能与教师和同伴产生情感、建立信任。但在刚入园时的心理落差,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适应。
孩子一旦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往往会表现出能力和心理上的快速成长。有很多家长说,孩子上了幼儿园,感觉变大了,自理能力强了,很多事情自己会做了。由此可见,进幼儿园,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是有益的,家长要做的只是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减少幼儿园和家庭的环境差别。幼儿园和家庭是两种不同的环境,差别很大。家长无法改变幼儿 园的状态,应该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适当改变家庭的生活状态,以便帮助孩子减少适应幼儿园的难度。如按时作息,为孩子准备合适的桌椅,吸引孩子在桌子上玩玩具等。
不要向孩子传递家长的焦虑情绪。很多家长在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时,自己也很焦虑,担心孩子能否适应,担心老师是不是能照顾好孩子,在幼儿园门口与孩子依依不舍。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家长的这种情绪会进一步加剧孩子的分离焦虑。家长切忌说上一长串“妈妈真的会非常想念你”之类的话,只要简短地说声“再见”就好了。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平静,不要因为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等表现就大声呵斥孩子。
让孩子逐步习惯分离。为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可以在他上幼儿园前进行一些特别的训练。第一天,妈妈尝试和宝宝说再见,然后离开宝宝1个小时回来;第二天,和宝宝说再见之后过2小时再出现,依此类推,逐渐延长与宝宝分离的时间。很快,宝宝就会意识到,即使你和他说“再见”,你也不是永远离开,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回来。
孩子刚进幼儿园时,有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家长要相信孩子,相信老师,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
爸爸妈妈知道吗?上幼儿园相当于宝宝的第二次断奶,因为宝宝终于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去新的环境里生活和学习了。这个时候,宝宝会觉得不适应,开始表现出焦虑、哭闹,有一些宝宝还想出不吃饭不睡觉的“绝招”来,就是不去幼儿园。可是宝宝怎么可能永远不离开爸爸妈妈呢。这个时候,爸爸妈妈要做的是冷静下来,想出办法来帮助宝宝轻松上幼儿园。
宝宝要上幼儿园,爸爸妈妈要遵守“4要4忌”,轻松帮助宝宝爱上幼儿园!
宝宝上幼儿园“4要”——
宝宝上幼儿园第一要:要保持平静
宝宝入园可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家里所有人都在担心宝宝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所以宝宝一回到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开始围着宝宝不停地问“今天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呀?有没有人欺负宝宝呀?中午吃什么呀?……”等等!这么一大串问题,宝宝可怎么回答呀?而且见到家长都那么紧张,宝宝也会开始紧张起来了,更难适应自己去上幼儿园了。
其实,家人担心宝宝在幼儿园的生活的心情是很正常的,毕竟这可是宝宝第一次自己出门呢。但是在接宝宝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里平静,就跟平时一样,让宝宝觉得上幼儿园没有什么不一样,也会减少他的抵抗情绪。
宝宝上幼儿园第二要:要分享快乐
宝宝来到陌生的环境,难免会有一些心理压力,但是他还小,不知道要怎样跟爸爸妈妈说他的压力,更不会自己给自己解压。这样紧张的情绪在宝宝心理积累久了,他还可能莫名其妙地哭闹,就是不去上幼儿园,那该怎么办呢?
其实,解决这个办法很简单,爸爸妈妈只要让宝宝觉得上幼儿园是快乐的事情。宝宝回到家后,爸爸妈妈可以在跟他聊天的时候,有意地引导宝宝回忆幼儿园里快乐的事情。问宝宝“你认识哪个小朋友了?老师带你们做了哪些好玩的游戏?”等等,然后再认认真真地听宝宝讲这些事情,夸他“宝宝真棒,一下子就认识了那么多小朋友,看了宝宝在幼儿园每天都过得好开心呀!”这样慢慢地引导可以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情绪,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宝宝上幼儿园第三要:要积极配合
幼儿园生活跟家里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幼儿园里老师一个人要照顾很多小朋友,不可能一直盯着宝宝,在幼儿园里,宝宝要自己吃饭、自己上洗手间等等……如果宝宝好不容易慢慢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回到家如果妈妈事事周到的照顾,这样会跟幼儿园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宝宝就更难适应了。
宝宝上幼儿园之后,家长要主动了解他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和学习情况,可以跟老师询问一些宝宝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幼儿园有没有什么小要求等等,然后在家里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对宝宝的要求要坚持跟幼儿园保持“一致”,让宝宝在家里也能像在幼儿园一样,自己吃饭、睡觉、穿衣服,宝宝才能更快地学会独立。
宝宝上幼儿园第四要:要给宝宝熟悉感
宝宝突然从家里到幼儿园,面对全部陌生的环境容易觉得慌张,特别是找不到爸爸妈妈的时候,宝宝一个人会很害怕。所以,宝宝入园前要做好准备,让宝宝对幼儿园有更多的熟悉感。
入园前,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宝宝先去新环境里走一走,看看洗手间、食堂、教室、睡觉的地方都在哪里,让宝宝提前对幼儿园比较熟悉。上幼儿园时,可以在家里选一样宝宝平时最喜欢的东西让宝宝带在身边,比如小玩具、小枕头、小杯子等等,让宝宝在能在陌生的环境里找到一件熟悉的东西,他会觉得比较安心。
宝宝上幼儿园“4忌”——
宝宝上幼儿园第一忌:忌迁就放纵
刚入园的宝宝,为了不去上幼儿园,会经常跟爸爸妈妈撒娇、耍赖甚至是哭闹,就是不去幼儿园。看到宝宝嗓子都哭哑了,妈妈可是好心疼呢,想着宝宝一天两天不去上学也没什么影响,忍不住心软就答应宝宝不去上学了。可是您别忘了,妈妈妥协的次数多了,宝宝会觉得这一招很灵验,以后不想上幼儿园了会不会又用这招呢?
面对宝宝的哭闹,家长不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切忌迁就放纵。其实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安抚宝宝,比如可以哄宝宝说“幼儿园里有好多小朋友在等着跟宝宝玩,还有好多家里没有的好玩的玩具呢”或者先带着宝宝去买他爱吃的小点心、玩具等等,宝宝心情好了,去幼儿园的排斥心理自然就减少了。
宝宝上幼儿园第二忌:忌爱不释手
宝宝要上幼儿园了,不只是宝宝,妈妈也会不习惯。有的妈妈送宝宝到幼儿园后,听到他的哭闹很心疼,拉着宝宝不放手;有的自己也跟着掉眼泪,一步三回头;有的妈妈还多在门外看宝宝,宝宝稍一哭闹就进去接……妈妈们恨不得跟宝宝一起去上幼儿园呢。
但是,妈妈们的这些做法都很难把宝宝“送进”幼儿园,只会影响宝宝的情绪。所以,妈妈们在送宝宝上幼儿园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切忌爱不释手,妈妈们要告诉自己“宝宝终于能够自己生活学习了,这可是好事情呀,应该高高兴兴的……”坦然地放手,宝宝才有更好的机会成长呀!
宝宝上幼儿园第三忌:忌吓唬宝宝
在家里,如果宝宝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会吓唬宝宝说“你再不听话就把你卖了”,等到宝宝上幼儿园了,妈妈又会说“你不吃饭,妈妈现在就送你去幼儿园!”宝宝不喜欢幼儿园,听到这样的吓唬就会赶紧乖乖地吃饭。可是妈妈想过没有,宝宝是把饭吃了,可是他会不会觉得幼儿园是个好恐怖的地方,就更不想去幼儿园了呢?
其实,妈妈不妨换一种说法,跟宝宝说“如果你不吃饭,妈妈就不送你去幼儿园了”这样宝宝会觉得幼儿园是个很好玩很有趣的地方,潜意识里就会对幼儿园产生好感,不仅会听话地吃下饭,而且还迫不及待地想去幼儿园呢!
宝宝上幼儿园第四忌:忌帮宝宝做作业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宝宝开始上学了,老师给他们布置作业,一开始宝宝会很开心地完成,一回家就拿出作业本认认真真地做作业。可是宝宝的耐心是有限的,可能刚写了几个字就不耐烦了,看是对爸爸妈妈发起小脾气来。看到小宝宝那么烦恼,有些爸爸妈妈会忍不住替宝宝写作业,让宝宝开心一点。
可是爸爸妈妈不要忘了,宝宝上幼儿园可是去学知识的,如果总是这样包庇宠溺宝宝,他可是学不到东西的哟。在宝宝做作业不耐烦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在旁边安抚宝宝的情绪,鼓励宝宝“等宝宝把作业做完了,妈妈就给你做好吃的。”而且这个时期家长也要引导宝宝,不要让他养成容易放弃的坏习惯。
如果您家的宝贝要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了解了这“4要4忌”,可要赶紧着手准备,帮助宝宝爱上幼儿园,让他快快乐乐地上学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