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正确看待宝宝的破坏行为

仙鹤点水

仙鹤点水

2015-10-13 21:04

父母们都想为孩子好,早教也因此不容忽视。今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了些早教小知识,详解介绍父母需正确看待宝宝的破坏行为。

  说起宝宝的“破坏行为”,妈妈们有一肚子的话。“我家宝宝是个破坏狂,什么东西到他手里都能被他搞得变了形!拆得七零八落防都防不过来。”“哎!我才买回一套小音箱,刚装上,就被儿子拔掉了连线。”“刚买的电动小汽车,我还没会玩呢,就被宝宝拆成一堆零件了。”“洋娃娃本来穿着漂亮的裙子,宝宝却把她的裙子给脱了,胳膊也扭了。”“在外边晾了一会儿衣服,没有几分钟,宝宝就把刚换的床单剪了个大窟窿,自己还想当然地用胶水粘。”

  宝宝把好东西弄坏了,妈妈可能会心疼,这个时候,可不可以一气之下打宝宝几巴掌呢?

  破坏也是建构

  宝宝把物品拆散了、弄碎了,不管妈妈多么心疼,都不能打骂宝宝。打骂作为一个惩罚手段,用在这么小的宝宝身上,会让宝宝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以后不敢这么做了。

  那么,宝宝搞“破坏”的初衷,是为了把东西弄坏吗?当然不是,宝宝一定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1。探秘心理

  宝宝是想搞明白这件东西里面藏着什么样的奥秘,为什么能跑、能发声、能说话、这么重、这么小呢?宝宝的小脑袋里满是问题,有了问题他们就要想法搞明白,他们用他们所能支配的体力,咬啊、砸啊、摸啊、摔啊、打啊,不管是钟表、玩具、收音机、笔、电器开关、遥控器,他们都要弄一弄。

  妈妈打骂、斥责宝宝,无异于是在宝宝的成长路上设置障碍,扼杀掉宝宝宝贵的探索精神,使得宝宝的智力和能力发展受到阻碍。

  2。好玩心理

  宝宝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玩,看到好玩的东西,他们当然要研究研究。至于研究的过程是否会损坏东西,处于单项思维阶段的宝宝当然意识不到后果,所以就有了把妈妈钱包上的照片撕下来、把小猫放到奶奶的帽子里、把花盆里的花朵揪下来栽到其他的花盆里、把圆珠笔芯的头拔下来用嘴吹等行为。

  宝宝玩得高兴的时候,不会想到这样做的后果,妈妈要尽可能地做到“不知者不怪”,才利于宝宝的成长。妈妈呵斥、打骂宝宝,都会破坏宝宝的兴致,让宝宝不高兴,甚至会在宝宝心中留下不愉快的阴影,一生都不快乐。

  3。模仿心理

  有的时候,宝宝的“破坏”行为是模仿着大人的行为来的。比如,家里的什么东西坏了,大人会带着工具修理一下。宝宝见到家长专注修理的样子觉得很酷,就想着尝试一下。

  宝宝觉得妈妈化妆的样子很好看,趁妈妈不注意,就把妈妈的口红、粉底等涂到自己脸上,宝宝哪里懂化妆知识,加之手上没轻没重,不是口红弄折了,就是粉底弄掉了,抹得到处都是。

  宝宝看到爸爸对着镜子晃动着手上的电动剃须刀,对着下巴嗡嗡地呜叫,觉得很酷,爸爸不在家的时候,便偷偷实验了。宝宝没用过,看不懂操作说明书,按按这里,敲敲那里,想把剃须刀打开,就这样,剃须刀被弄坏了。

  在这些情况下,妈妈也不能怪罪宝宝。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妈妈可以事先做一些预防工作。比如,父母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一旦宝宝表现出好奇心,妈妈可以告诉宝宝:“你还小,这个剃须刀你不能动的,如果特别想玩可以在爸爸妈妈陪伴下玩!”

  模仿是宝宝成长的重要方式,宝宝在不断的模仿中,掌握一定的技能,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所以,妈妈不能伤害宝宝模仿的天性。

  支持一下宝宝

  宝宝是在“动”的过程中长大的,不管是动手还是动脚,动作不到位的情况会很多。原因在于宝宝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展好,不能很好地协调各种动作,小肌肉不够发达,完成不了某些宝宝想完成的动作,于是,一些做法就成了“破坏”了。但是不能低估这些“破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成功的尝试,才有了宝宝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宝宝的认知提高了、经验增加了、肌肉获得了锻炼、胆量获得了锻炼……所以说,宝宝的“破坏”不可小觑。

  既然妈妈需要支持宝宝的很多可能带来“破坏”的行为,那么就要为宝宝创造一个可供自我发展的环境,让宝宝既获得了锻炼,又不至于伤害自己、糟蹋物品造成浪费。

  1。重视敏感期培养

  3岁前,是宝宝多种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比如,口的能力、动手能力、爬的能力、行的能力等,如果妈妈为宝宝提供了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良好环境,宝宝的这些能力会快速发展起来,促使宝宝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反之,宝宝的敏感期会延缓。这就是为什么宝宝最初的几个敏感期到来的时间基本相同,到了后面就出现了差异的原因。

  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赢在起跑线上,而遵循宝宝的成长规律,发展好每一个敏感期,同时又不透支宝宝的自身能量,就是最好的赢取高品质成长的养育方式。

  2。鼓励一下宝宝

  几个月的宝宝进入了口的敏感期,这个时候,妈妈除了支持宝宝吃手、啃脚外,还可以找出不同的物品,增加宝宝的体验,比如,奶棒、黄瓜条、西瓜条、白肉、红肉、玉米粒、馒头等。当宝宝用牙齿接触到这些物品的时候,妈妈可以对着宝宝描述:“这是黄瓜条,脆脆的,很爽口。宝宝咬得真好”,“这是白肉,软软的、腻腻的。宝宝吃得真香”。

  宝宝进入手的敏感期,什么都抓、什么都碰的时候,妈妈可以准备不同的东西,满足宝宝的“抓欲”。比如,把西红柿洗干净放到盘子里,让宝宝抓;把米饭和菜放进碗里,让宝宝抓着吃;把宝宝带到野外,让宝宝触摸花草、沙土等。宝宝在用手感知这些东西的时候,心情是非常愉快的。宝宝笑的时候,妈妈可以陪着宝宝一起笑!笑声是最好的鼓励!

  3。让“破坏”上个台阶

  宝宝做出“破坏”行为后,不管宝宝当初是出于好奇、好玩,还是模仿的心态,就此放手都不是最好的结局。当宝宝沮丧的时候,妈妈可以加入进来,让宝宝的探索行为绝处逢生。

  比如,宝宝把家里的小闹钟拆了,拆坏后宝宝心里一定很不安,他担心妈妈惩罚他。这个时候,妈妈可以引导宝宝试着把小闹钟装上。如果宝宝没有信心,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装。如果还是装不上,妈妈可以带着宝宝去钟表店,让修理钟表的师傅帮助宝宝装上。

  这样一来,宝宝不但学会了怎么装钟表,还懂得了一个做事的方式,那就是探索一发现一思考组装一寻求帮助一完美结局。圆满的结局可以带给宝宝更大的心理满足,鼓励宝宝更积极地探索。

  当然,为了安全起见,妈妈要告诉宝宝药品、电器、手机之类物品不要私自拆装。同时,给宝宝买回一些可供拼插、组合、捏塑的玩具,让宝宝按着自己的想法建构新的玩具,既开发了思维,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注意了!在早教过程中,新爸新妈一定要了解宝宝行为的含义,才能给宝宝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一、笑

  说到笑,不少父母仅仅看成是孩子活泼、健康的表现。科学家却独具慧眼,看到了笑的更深层意义,那就是与智力发育的关系。

  爱笑的孩子多较聪明,聪明儿童对外界事物的发笑年龄比一般儿童更早,次数也更多。由此启示人们:早期开发儿童智力又有新招,即让孩子多笑。

  从宝宝的发育进程看,一般生后2——3个月便可在父母逗引下发出微笑,称为天真快乐反应。这是婴儿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在心理发育上是一次飞跃,对大脑发育是一种促进,被誉为“一缕智慧的阳光”。年轻的父母应及时抓住这“一缕曙光”,作为早期智力开发的一种契机与方式。

  具体做法是,多向宝宝微笑,或给以新奇的玩具、画片等激发其“天真快乐反应”,让宝宝早笑、多笑、长大后智商会更高。

  不过,有些婴儿笑得少,每小时仅笑1——2次,小脸严肃,表情呆板,乃是体内缺铁所造成。若能在1个星期内连续补铁,则严肃表情可逐渐消失,代之以愉快的神情。因此,宝宝的笑脸还是了解其营养状态的“荧光屏”。

  二、哭

  哭又如何?这种常令父母不安的行为与笑一样,也是婴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活动。

  哭是婴儿说话之前与父母或周围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同样有益于智力发育。

  不仅如此,啼哭动作可使宝宝的肺活量扩大,并促进肺部组织发育,对发音器官——声带也是一种锻炼。同时,啼哭时手舞足蹈,无异于做体操,有利于肌肉关节运动。

  另外,啼哭少不了流眼泪,而泪水能冲洗眼眶的盐、糖、蛋白质以及其它需要排泄的废物,保持眼球处于干净的环境中,所含的杀菌物质还有预防眼病的作用。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不难理解,孩子一天哭几天不仅无害,而且大有益处。那种啼哭可能损害宝宝健康的担忧没有必要,而用喂奶或给食物强行阻碍孩子啼哭的做法更非明智之举。

  当然,啼哭也不能过分剧烈或持久,遇到这种情况时宜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与手脚的动作中体察其意图,并予以满足,如饿了给予喂奶,冷了给以保暖,尿片湿了及时更换,孩子的啼哭就会停止。

  三、恶作剧

  假如孩子在你的钢琴键上撒下糕点,或将一只毛毛虫放到你的枕头上——面对此种恶作剧行为(俗称淘气),你会怎样?苦笑?斥责?还是——

  说明你的孩子智商较高。观察资料显示,爱搞点恶作剧的孩子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日后成才的可能性较循规蹈矩的孩子更大。

  解释是:恶作剧行为并非从天而降,要设计出一个有新奇感的方案来,需要动脑筋,而且动脑筋的强度相当高,决不逊于甚至超过做家庭作业,这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无疑是一次催化。

  同时,恶作剧可增强儿童的独立性。因为此种行为的特点就是孩子以此来超越父母为其所规范的界限,而独立性的形成恰恰需要这种超越。否则,依赖性难以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总之,搞点恶作剧对孩子有好处,至少表明他开始动脑筋了。一个恶作剧的行为的成功,无疑是其创造力的一次爆发,盲目地斥责甚至惩罚扼杀孩子的动脑积极性,会妨碍孩子智力发展。正确之举是顺其自然,加以诱导,将其动脑的积极性引到更有益的活动上来。

  四、争吵

  争吵在幼儿之间可谓“家常便饭”。假如你的孩子正在和其他孩子“舌战”,你该怎么办?

  首先应该鼓励。

  因为争吵是一种语言竞争,为取胜必须选择最流畅、最有逻辑性、最简炼、最有说服力的语言驳斥对方,故要求具备有较高的运用语言能力和驾驭语言的技巧。争吵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语言学习与训练的良机。

  同时,争吵过程中思维活动始终处于高潮,可促使其逐步学会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等最基本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思考的敏捷性和逻辑性,有益于大脑的发育与语言的发展。

  不过,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在内容上应选择有意义的论题,并努力挖掘深度和开拓广度,摒弃那些无聊或不健康的话题;在方法上要以科学与文明为基本原则,教会他们使用优美健康的语言,培养他们表达准确性与流畅性,切忌动用粗话、脏话或野蛮行为。

  最后要强调一点,争吵结束时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消除隔阂、相互谅解的机会,以增强团结。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对于爱破坏东西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很复杂,有很多种类型,父母需要耐心、有心地去发现,不可一棍子打死,不能轻易地以打骂来应对孩子的破坏。一般说来,孩子爱破坏有以下的几种心理类型:

  1、好心办坏了事

  幼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孩子见金鱼缸里结了一层薄冰,怕金鱼冻死,把金鱼全捞上来包在手帕里;看到盐有点脏,把盐放在淘米篮里用水淘;出去打开水摔坏了水瓶……成人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想法是好的,接着告诉孩子失败的原因。自己不懂的事先要请教大人,自己力不能及的事长大了再去做。

  2、感到有趣

  有些幼儿损坏东西,并未意识到行动的后果,而是对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觉着好玩。例如把图书中色彩鲜艳的画面撕下来折叠玩具;到田里揪下菜花、豆角、嫩瓜;用刀、笔在墙上、桌上乱刻乱画……成人发现后要及时制止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这些东西损坏就再也恢复不了原样了。要适当引导幼儿兴趣,例如对爱撕书折叠的,可给孩子色彩鲜艳的彩纸,由他折叠;对爱乱刻乱写的,可给他硬纸、刻刀、彩笔及作品范例,让孩子模仿着刻画。

  3、发泄心理

  因未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与大人赌气,故意损坏东西,发泄心中的愤怒。某些被溺爱的孩子常以此要挟成人,以达到个人目的。对这种故意破坏的行为,成人绝不能姑息迁就,既要严厉批评,也要让孩子尝到破坏的滋味。例如摔坏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内不买新玩具;捣熄了煤炉,让他与家人一起挨饿;砸坏了碗碟,告诉孩子两周内不买他最爱吃的冷饮,以省下购买新碗碟的钱。孩子受到一定的惩罚后,会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着性子耍泼了。

  4、满足个人需求

  有的孩子因提出的要求被大人拒绝,便耍手段,迫使成人“就范”。例如故意磨破衣服、鞋子,让父母买新的。为了得到自己最想吃的东西,故意淋雨,使自己患感冒。为防止这类行为发生,大人要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若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就要把原因告诉孩子,取得孩子的理解。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不良行为,要严肃批评,且绝不能简单满足他,更不能不容分说就加以打骂。

  5、盲目模仿心理

  爱模仿是幼儿典型的心理特征。孩子把大人当作行动的榜样,大人怎样做,他也机械地跟着学,由此产生不良后果。例如见父亲刮胡子,便将小猫胡子剪了;看见妈妈化妆,趁大人不在时,也将自己化成个大花脸……对于盲目模仿的孩子,爸妈在事后要给孩子补充有关知识,使他们明白为何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破坏。平时要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学成人的样子做(如刷牙、洗脸、摆碗筷、洗手帕等),哪些不能。

  6、嫉妒心理

  孩子见别人东西比自己的好,产生嫉妒心。由于孩子的情感外露、冲动,自控力差,嫉妒往往直接付诸行动,搞破坏行为。例如故意剪坏别的小朋友的新衣服,弄坏同伴高档玩具,摔坏同伴新书包、新铅笔盒……嫉妒是一种阴暗、狭隘的心理,它既给孩子心中带来了苦恼,也影响孩子的成长及与他人的交往。为此,爸妈要从小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别人,让孩子的心胸开阔起来。

  7、报复心理

  有些幼儿因弱小,斗不过“强者”,便偷偷地采取报复破坏,以求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对孩子的这种报复行为,爸妈首先要及时制止和批评,然后再问清孩子这样做的原因,若孩子果真受了委屈,可告诉对方父母或老师,寻求恰当的解决之道。

  8、好奇心理

  好奇是幼儿心理的主要特征,他们对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摸摸、看看、闻闻、尝尝,弄个明白,喜欢拆卸钟表、玩具、收音机、笔,乱按电器开关或遥控器,从而损坏了东西。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这样的“破坏性”其实是值得鼓励的。幼教专家说,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拆开,是孩子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他们不是故意去破坏一个东西,而是因为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很多男孩喜欢把玩具拆开,去看车子里面到底是什么,车子为什么会动等,他是沉浸在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里面,并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对于孩子这样的“破坏”,家长首先要对孩子有宽容的心态,因为破坏的过程就是个学习的过程。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也千万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因为家长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

  其次,家长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并且参与进来,因为孩子“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所以,当家长看见孩子把机器人拆了,应该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机器人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的啦?”……引导、帮助他们一起寻找结果,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家长们在鼓励孩子“破坏”的行为之余,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提些问题让他们去猜、去想,比如,闹钟滴滴答答地走,家长可以问,闹钟为什么会响,为什么会走呢?皮球为什么一拍就跳很高,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要在问题提出后,主动带领他们从“破坏”中寻找答案。

  如何教育小小“破坏狂”?

  首先家长要对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你就不会面对小小"破坏狂"不知所措了。

  孩子在六七个月时,开始对因果关系特别感兴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玩汤匙。当孩子手拿汤匙时,会咬一咬、敲一敲,下一步就是把它扔到地上;你拾给他,他等一下又会把它扔掉。孩子的这些举动,并非故意要惹你生气,其实他已开始探究事情的因果关系。

  孩子到一岁时,已经能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如说:你会知道按墙上的电灯开关,电灯会亮;玩具小狗上了发条才会走。通常孩子到两岁的时候,就能从结果推想原因了,这种能力是靠着一次又一次的学习累积而成的。所以,当孩子对某些事物一再尝试,或将家里搞得一团糟时,家长先别生气,因为对一岁的宝宝而言,这正是学习的最佳环境。

  既然"扔东西"是这阶段孩子正常的行为,作父母的就不必为此沮丧、发脾气,反而要为孩子准备一些扔不坏的东西,充分满足孩子扔东西的欲望。您可先将家中不能扔的东西收拾好,再设计一些活动,如:准备一篮大大小小、硬的软的球,让孩子尽情地、有目标地扔,训练他的控制和协调能力。

  孩子一再重复的实验行为,对父母的耐心的确是一大考验。不过父母必须了解,如果仅仅为了维持一丝不乱的环境而处处限制孩子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浇灭孩子对事物的好奇与兴趣。

  给年轻父母一点建议:让孩子自由且安全地探索、发现与学习,只要保持环境的安全与清洁,混乱一点又何妨?

小孩子搞破坏,在家里玩“天女散花”、“龙卷风袭击”甚至还有大搞“地道战”,家长们看见了可千万不能扣上“不学无术”、“玩物丧志”等帽子,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锻炼途径,家长们一定要顺其自然的同时积极鼓励引导孩子心理正常发展,这样才能避免拔苗助长,才能正确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

一、宝宝为什么喜欢“搞破坏”

1、宝宝经常用“破坏”来探索未知的世界。三到五岁的宝宝开始接触和认识外界的一切,对于自己遇到的东西,他会利用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偶尔也会摔一下的方法,来看看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如果您家的宝宝正处在这个年龄段,就请把家里贵重的东西收藏好,给他一些安全的家用物品,或是买些耐摔的玩具,让他好好研究研究吧!

2、宝宝无法控制他的“蛮力”。宝宝对力量的使用也有一个尝试的过程,因为他还不了解应该用多大的气力去完成某件事,所以家里会出现抽屉被拉到地上,东西被摔坏等现象。这也是他的正常行为,是宝宝在学习与外界相处的一种方式。总之,对宝宝的这些行为,你应该做的不是惩罚,而是让他领会,哪些事他做了别人会称赞,哪些事他做了会造成伤害。从而让宝宝了解普遍的社会规范,知道每个人做事的限度和应该遵守的法则。

3、孩子的身心成长自有他的一套规律,有其自身的阶段特征,家长们是急不来的,有些父母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主动承担起“引导”的义务,以为可以启发孩子们的心智,说不上哪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引发出宝宝们的天赋,给孩子们带来影响一生的改变,所以爱子心切的爸妈们就不惜血本为儿女购置各种玩具、书籍、益智用品等等,但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孩子们也许“并不领情”,不是他们不喜欢或是不需要,也许是他们还没到那个年龄,当然也不会对这些满载着父母深情厚望的东西感兴趣。

二、家长可以采取的对策

1、家长要以引导为主。

家长要慢慢引导宝宝建立什么东西可以碰,什么东西不可以碰的概念。比如他可以玩一个小皮球、摆弄一个大水桶,但他不可以把笔记本电脑当玩具,不然会有大麻烦。同时,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一些组合式的玩具,鼓励他尝试组合不同的造型。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宝宝手里的东西要少棱角且质量好。

2、让“好奇宝宝”当修理工。

如果宝宝好奇地想知道各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总想弄明白不停转动的车轮里到底装了些什么?电视机里是否真有个会讲话的小人儿?那么,在你修理家中物件的时候,不妨让他也来参与。您可以当着他的面拆卸家中废弃的物件,没有危险性的动手部分可以让“好奇宝宝”来操作。

3、不要责备“笨拙”的探索者。

三到五岁的宝宝,手脑的配合还不是很协调。他在四处碰触探索的过程中,会由于手脑配合的不协调而产生许多“危险动作”,例如一不小心就把桌子上的杯子打翻了,或是把玻璃瓶打破了。其实,他不是故意的,你应该更耐心些,你可以责怪他,但目的是让他懂得什么是危险。

4、让“闯祸宝宝”自己善后。

对宝宝无心造成的过失,你可以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杯子打翻了,就让宝宝用抹布擦干桌子,玻璃瓶打破了,让他帮你拿来扫帚和畚箕。让宝宝善后要比严厉地责备他好,毕竟他不是故意的。

5、和“野蛮宝宝”玩“温柔游戏”。

如果宝宝拉抽屉的力气用大了,不妨再让他慢慢地轻轻地拉一次。让宝宝尝试从轻到重地使用他的力气也能使他学会如何控制好自己的力量,但这对周围环境的伤害却小多了。

6、他用“破坏”来“抗议”。

如果你发现宝宝有破坏性行为,就应该多留心他最近的动向。说不定他的“破坏”情绪的起因是你对他过于严厉。有时候,宝宝外在的破坏行为也是他内心困扰的表现。也许宝宝只是觉得孤单,也许他只想引起妈妈的注意。



延伸阅读: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四)

10、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11、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儘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著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12、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著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像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回答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父母需正确看待宝宝的破坏行为

分娩
父母需正确看待宝宝的破坏行为

父母要正确看待宝宝的“口无遮拦”

育儿知识
父母要正确看待宝宝的“口无遮拦”

小寒节气养生贴士 养生小窍门有哪些

小寒节气 小寒节气养生 小寒节气养生知识
小寒节气养生贴士 养生小窍门有哪些

父母正确看待孩子“自我中心”的想法

分娩
父母正确看待孩子“自我中心”的想法

正确看待肝硬化

生活百科
正确看待肝硬化

春节拜年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该怎么拜年呢

春节 春节拜年 春节拜年寓意
春节拜年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该怎么拜年呢

婚姻危机易出现的4种行为 正确看待很重要

生活百科
婚姻危机易出现的4种行为 正确看待很重要

家长正确看待“童言无忌”

育儿知识
家长正确看待“童言无忌”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美白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父母如何教宝宝上厕所男女有别

父母如何教宝宝上厕所男女有别

家长越妥协 孩子就越贪

家长越妥协 孩子就越贪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