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等待并耐心忍受,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在一般情况下,人类从3岁起就应具备耐心了。心理医生格扎维埃·庞莫罗指出,习惯以应激状态生活的人,在婴儿时期没有学到如何面对母亲不在身边的情况。这很可能是因为母亲认为不应该让孩子等待自己,她们对孩子的需求事事都提前安排好了。
得到想要的,并且要立即得到,这种心态还反映出一种控制欲的冲动,一种对事物、时间和环境等加以支配的需要。这种获取权威的方式,常常可以掩饰内心深处对自身认识的不足。
容易冲动的人也有临界点,一旦失去耐心,这些人就会表现出暴力倾向。有些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内分泌失调造成的,但童年遭遇家庭破裂、没有安全感以及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往往是决定性的。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不能忍受等待的人越来越多。
精神科医师让·高特罗认为,我们甚至生活在冲动文化中。手持遥控器长大的一代,不懂得在愿望产生和愿望得到满足之间存在着时间差距。就像一句广告词说的那样:“我不能忍受等待,特别是在上网的时候!”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
为了能够和过于缺乏耐心的人共处,推荐使用 “热墙”交际技巧。首先,自己的姿态要坚定,就是说不能在对方的癫狂状态前退步,不要让自己被对方掀起的惊涛骇浪吞没,即使是对方要求也不要改变计划。
其次,要表现出包容的态度。如果你对对方采取教训的态度,并对他那些计划不感兴趣,他就会认为你对他已经没有好感,并且要离开你了。
最后一点,真的不要让这些人等待,因为在应激状态中生活的人会把别人的缺少热情当成断交行为。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倾听自我 摆脱过分没有耐心的一个途径是加强对自身的认识:我心里正在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身体是不是很紧张,甚至在出汗?由于这种认识,我们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处在忧伤、恼怒、压抑的情绪中,是不是出现了攻击性的情绪等,这比一味退却要好很多。
尝试反向发展 可以尝试向自己的自发状态的反方向发展。多观察,多思考,多发展长期的关系,不要急于行动。焦虑突然产生时,学习通过各种放松方法做到“发作前的控制”。
用时间来吸收营养 缺乏耐心的人不懂得用时间去“消化”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就像永远吃不饱饭的人一样,他们不知道可以利用时间的相对性从事更加有意义的活动。给自己一点时间,去体味刚刚发生的事情给自己“提供了什么营养”。如果急着去干别的事,我们就什么也吸收不了。
近日,英国心理学家和美国伊利诺伊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的研究者们一致认为:没有耐心的人通常办事也拖拉。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不在少数,笔者的一位朋友陈曦(化名)就是如此。她年前接了很多翻译的活儿,期限三个月,本来已经做好了进度计划,可却总是翻译一会就坐不住了。眼看截止日期就快到了,她还是没耐心工作,仍然一边敲着翻译的文字,一边上msn会友。她说:“我真不敢想象连续三个月每天做同一件事!”可以想象,她的工作没有按时完成。从陈曦的例子,可以看出,许多人办事拖拉其实是因为没有耐心。
在心理学中,耐心是指忍耐痛苦的能力,能安然承受不适、艰难与困苦而不抱怨;等待结果,冷静地处理问题而不急于求成。缺乏耐心本质上是对困难、失败带来的挫折感的恐惧,这其实与拖延的性质和目的是一样的:拖拉的人不断找事情消磨时间,特别是喜欢做那些不需要为结果负责的事情,这也是他们调节情绪的一种方法;拖拉的人不但回避失败,甚至害怕成功,但他们实际上非常关心别人怎么看自己,更希望别人觉得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不够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他们常说有了时间压力会更有创造力和效率,其实这也不过是个借口。
可见,培养耐性和克服拖拉要双管齐下,其中,意志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平时,只要你在自我控制方面有意识地注意,耐性自然会提高。另外,以下几点有助于你改掉拖拉的毛病。明白现在开始动手比不做要好;给工作分出轻重缓急;提醒自己重要的任务、分步实施的内容和期限;每天至少完成一件你最不想做的工作,其余的工作做起来就轻松了;避免工作被打断;当你按时按计划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时给自己一个奖励。没耐心和爱拖拉不是天生的,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毛病也就纠正过来了。(中科院心理所博士 周莹)<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