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大人对话或其他形式的交流中,父母往往只注意到孩子语言或行为的表层意思,而忽略了那些隐含在言语之外的真实意图。譬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孩子在某个场合说出一些令人莫名其妙的话:
——我就不明白,那个孩子干吗总哭呢?
——怎么对门的阿姨从来不大声说话?
——要是把我丢在街上就好了。
——真想当个老头。
——我妈妈真好。
这些话不时灌进父母耳中,有的他们只是当做孩子的自言自语忽视了,有的却不得不引起注意,然而追究起来,却得不到任何结果。
实际上孩子在情感上的敏感性不亚于大人,只是这种敏感更多局限于所处环境及环境中的人,不外乎父母、老师、小伙伴。如果这个环境充满敌意,威胁到他心理上最敏感的部分,必然会影响到他的言行。说话方式和内容便能够反映出来。上述列举的几句孩子的话,如果细究起来,则可能追踪到孩子的父毋身上,那里面明显存在了某种不满的成分。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实际上都围绕着自己,都取自自己的生活内容。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有一天,五岁的女儿搂着妈妈的脖子悄悄问:“我们会搬家吗?搬到爸爸上班的地方去?”妈妈听到孩子的问题自然有些奇怪,因为一个孩子很少会提这种与他们生活相距甚远的问题。不过房子是刚刚搬过的,而且离孩子爸爸的单位并不远。妈妈便用心向孩子解释了一番,可是孩子好像并不甚满意,她又跑去问爸爸。爸爸的回答是:“我们不会搬家了,再搬也要等到你长大以后。”奇怪的是,这个回答却使孩子平静了下来。这时,做母亲的才恍然大悟,女儿询问的并不是搬家的事,而是怕失去爸爸,因为就在最近,邻居家的一个小男孩的爸爸因车祸丧生,孩子由此联想到爸爸每天上班都要骑自行车。
又有一天,妈妈带着女儿上街,路过一个学校,女儿说:“这些孩子就像没人管!”一边说着,一边看着小学生在校园里奔来跑去。这次妈妈听出了孩子话里潜藏的意思,她是在表达对今后上学的一种若有若无的惶恐。妈妈说:“你看他们多高兴,在这以前,可是跟你一样上幼儿园呢!”孩子听到这个回答,立刻露出笑脸,感到很放心,这正是她想要知道的结果。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孩子们都离不开父母,渴望得到父母的保护、永远生活在这个既温暖又有安全感的保护圈中,化们能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体昧出自己的位置、分量和父母对他们关心的程度。当他们感到不满意时,有时并不一定直言不讳地喊叫出来,而是用极巧妙的方式表达出来,让父母去心领神会。如果做父母的不理解或者不耐烦地说:“你有什么话可以好好说嘛!”这就会,他们认为,大人本来就应该知道这一切。
不同性格的孩子提问题的方式也会不一样。无论男孩或女孩,性格内向还是活泼顽皮,都有自己独特的提问方式。很多做父母的,只是觉得孩子心地单纯,有什么要求绝不会隐瞒。他们的好恶都能通过既简单又朴拙的话语表达出来。其实不然,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父母带着他们六岁的儿子去上幼儿艺术学校,一进学校就看见有些小孩子在大声唱歌,老师在弹钢琴给孩子们伴奏。这个六岁的孩子大声叫道:
“怎么唱得这么难听!”当场把孩子的父母弄得十分尴尬,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一个老师走过来笑着摸摸孩子的头说:“你说得不错,来这儿的孩子不要求唱得多么好,也许你更喜欢画画,或者别的什么?”这句话好像一股暖流通过孩子的周身,他感到愉快极了。因为老师解答了他的难题:在这里有些事不会做或做不好是允许的。
通过下面这段有趣的对话,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
——妈妈,我昨晚做了一个特别好的梦。
——跟我说说吧,我很想听。
一我梦见屈原了,他跟我说,河里的鱼虾吃了那么多年的粽子,已经厌烦了。希望换新的口味,叫你别再包粽子了。
——那么,屈原有没有说那些鱼虾喜欢吃什么?
——当然了,他们喜欢吃巧克力、冰淇淋、炸薯条和果冻。
孩子的内心世界就是这样单纯而明亮,同时却也有着令大人不易察觉的色彩和线条。因为成人观察事物更多地是出自经验和概念,而孩子那种不受条条框框左右的联想和充满“跳跃性”的、“拐弯抹角”的说话方式,常常使父母茫然不知所措。这时,便需要更多的耐心。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要迅速地想一想:
他在问什么呢?
他想告诉我什么?
这个回答会使他满意吗?
是不是一定要让他满意呢?
天天,小男孩,两岁,最喜欢的“玩具”是家里那个大纸箱子。每天一早起来,天天都会指着大纸箱,给妈妈提要求:“妈妈,进。”于是,妈妈把天天抱起来,放进大纸箱。
一进大纸箱,天天便兴奋地折腾开了——蹲下,起来,拍打纸箱壁,在纸箱壁上抓挠……一天,妈妈将天天抱进大纸箱,见他玩得忘我,便安心去收拾屋子去了。谁知,妈妈刚离开一会儿,天天就在那边大声叫嚷起来:“妈妈,门!门!门……”
妈妈走过去,赶紧附和:“哦,对,这个是门。你看,门在这里呢。”
可是,天天听后用力地摇头。看来妈妈会错了意。
“是要妈妈关上房门吗?”
天天又使劲地晃着脑袋,那神情已经略显不耐烦了。
“是有人来了,在敲门吗?”
这时,天天的小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眼里的泪珠就要夺眶而出了。
妈妈一头雾水,也变得焦躁起来。不过,她还是不断提醒自己“要冷静”,一边搜肠刮肚地展开各种联想。可不管妈妈说什么,天天只是一味摇头,不耐烦地小嘴一撇,大声哭了起来。看来,妈妈并没有读懂天天在说什么。
很多次无效沟通之后,妈妈也开始变得很烦。这个小东西,他究竟要干什么?怎么这么难缠?听着天天尖尖的哭闹声,妈妈再也受不了了,照着他的小屁股来了一巴掌。这一下虽然不重,天天却哭得更厉害了,豆大的泪珠连成了串。妈妈赶忙心疼地把他抱了出来。就在这时,天天的号哭奇迹般地止住了。他的小脸上甚至漾出了满足的笑容。原来,小家伙只是想从大纸箱里出来。
正如天天妈所经历的一样,很多爸爸妈妈都被孩子的“儿话”折磨得抓狂。经常有爸爸妈妈一脸无奈地对我说:“有时候,我实在是不清楚孩子究竟要干什么。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能把你折腾坏!这也就罢了,这小东西人虽小,脾气可挺大,有时候简直一点儿道理都不讲。这个坏毛病不治可不行,要不就惯坏他了。”我非常理解爸爸妈妈们这种抓狂的心态,但是,我相信,如果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足够好,他一定会很委屈地抱怨:“唉,连爸爸妈妈都听不懂我的话,这太让人难过了。听不懂也就算了,他们居然还要整治我!这个世界太恐怖了!早知如此,我就躲在妈妈肚子里别出来了!做一个小孩怎么就这么难呢?!”
因为不被理解,孩子不开心,变得焦躁不安。如果一时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就会让父母也跟着产生挫败情绪,这又会无形中影响孩子。找到读懂孩子儿话的窍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增进亲子关系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可要读懂孩子的儿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样的烦恼,在琛琛小的时候,我也遇到过。记得有一次,看到书中的绿苹果,他纠结了很久,直至哭得伤心至极,我透过他的眼神才明白,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书上那只绿苹果跟茶几上的红苹果颜色不一样。在我说出这层意思之后,小家伙的哭声戛然而止。
回过头来,再看看天天妈的经历。“纸箱子”事件之后,天天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天天在很多时候都会用“门”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需求。经历一段比较长时间的纠结后,天天妈豁然开朗,终于理解了他“门”的内涵。原来,天天所说的“门”,并非单纯指“门”这个实物,而是有更多的含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指真正意义上的“门”;二是指他被困在某处,要找一个出口出来,所以这个“门”还有“出口”和从什么地方“出来” 的含义;三是指跟“门”有关的动作,如“关门”、“开门”;四是指“门”的不同特性,如“门”的颜色不同,形状不同,上面的纹路不同,开启方式不同;五是指与“门”相关的一些事件,比如哪个小伙伴踢了门,捶了门等。
从天天这个“门”事件可以看出,因为表达能力有限,孩子的语言反而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再分析几则发生在天天身上的小故事,我们对孩子表述自己想法的特殊性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了。
起床后,天天站在柜子旁边,小手指着高处,大喊“楼梯”。妈妈以为他要去爬楼梯,便牵着他的小手往门外走。可天天不仅不肯往外走,反而憋着劲儿把妈妈往屋里拽。这个小家伙究竟要干什么呢?
经历了天天一轮又一轮哭闹之后,妈妈筋疲力尽,不过最终还是明白了他的心思——他想爬到柜子上去够爸爸的剃须刀。之所以没有及时听懂天天的心思,是因为妈妈忽视了一个细节——天天小手的指向。如果妈妈看一眼他手指所指的方向,也许就能更快地明白他的想法了。
在经历很多次类似的折腾之后,天天这个“楼梯”的含义变得越加明晰了:毫无疑问,第一层含义当然还是“楼梯”;第二层含义则是“高处”;第三层含义是“爬高”。之所以衍生出“高处”与“爬高”这样两层意思,是因为天天观察到,只要一爬楼梯,人的空间位置就会提升,这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他就很自然把“楼梯”这个词跟“高处”“爬高”等概念联系起来。当他想要爬高,或者想要去够放在高处的某个东西的时候,他就会用“楼梯”来指代。
继续看天天的故事。天天指着身体某个部位说“药”,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未必是要吃药。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除了指吃药之外,“药”的另一层含义则是指身体哪个部位不舒服。因为每次生病,他都会感觉身体不舒服,并且要吃药。于是,以往吃药的经验就会让他产生联想,把身体感知到的所有不舒服诸如痛、痒、冷、热等都跟这个“药”字关联在一起。
天天看姑姑在吃藕,突然开心地大叫:“牛!牛!牛!”天天的这个“牛”把所有人都给弄糊涂了。谁也不明白他在说什么。看人家都没明白,他又补充了一句:“蛮波波”。直到天天提到“蛮波波”,大家才意识到他究竟想说什么。因为我们老家跟小孩说牛,统统以“蛮波波”指代,所以“蛮波波”就是“牛”的意思。原来,姑姑吃藕的时候,藕断丝连,这使得姑姑看起来很像被绳子牵着的牛。当别人都不明白他这个“牛”的含义的时候,他想到了用另外一个词“蛮波波”来替换。对天天来说,这个“牛”或者“蛮波波”还不仅仅指牛。他甚至将所有跟绳子、丝、线有关的东西都跟牵牛的绳子联系起来,继而跟牛扯上关系。这就是他的逻辑。以后每次要吃藕,他不说要吃藕,而是说“蛮波波”。当然,看到其他绳子、丝、线等,他也一律以“牛”或者“蛮波波”指代。
当孩子语言能力有限的时候,他们通常都会像天天一样,利用他们已经掌握的词汇,去描述一些与这个词汇相关的场景、人物、事件、动作,或者指代有类似形态,与该词汇指代的事物存在因果关系的一切。举例来说,一个家里养了小狗的孩子,他对小狗的认知会先入为主地影响他对其他动物的认知。因此,当他在户外看到牛羊的时候,他会一律称之为“狗狗”,仅仅因为它们都跟“狗”一样,有四条腿,有头有尾巴,会叫唤,或者有其他相似的特性。了解了孩子语言表达时存在的这个特点,再细心观察孩子的眼神、动作、表情,我们就能更好地听其音辨其心了。
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小婴儿,他们的“儿话”就不仅要听其声,还要辨其容(形)才能读懂。在学会母语前,婴儿通常有一些原生态的语言,并通过这些语言与我们交流。如果我们足够细致、耐心,并试着去分析、总结他行为背后的意义,就能轻松读懂他的需求,跟他有更多的互动,帮助他获得更好的发展。
琛琛几个月的时候,他有很多特别的表达自己需求的方式。多年之后,我又听很多妈妈提到过婴儿类似的行为。可见婴儿的原生态语言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看看玖玖的故事,我们就会明白婴儿在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需求:
1、妈妈,我不饿,只是想跟你说说话——
玖玖哼哼唧唧的,妈妈以为她要吃了,赶紧给她喂奶。在奶头送过来的那一刻,小家伙迅速含住了奶头。不过,她含住奶头的方式跟平时可大不相同——她只用半边的嘴唇含住奶头,用舌头将奶头顶过来顶过去。小家伙一边顶,一边嘴里叽里咕噜说着话。看得出来,小家伙并不饿,她仅仅想要以此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和妈妈有些交流而已。相反,饿的时候,她会将奶头整个包住,急不可待地吸吮着,没有余暇顾及别的事情。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无须继续给孩子喂奶,陪他玩玩,他的需求便得到满足,自然就开心了。
2、妈妈,我很寂寞,需要你陪伴——
玖玖大声地哭起来,声音响亮而吓人,但是眼里没有眼泪。妈妈一走到她身边,她的哭声就停了。每当玖玖这样哭的时候,妈妈立刻明白,她只是寂寞了,希望跟妈妈玩儿,而妈妈又没有及时满足她的需求,她只好通过这种方式来抗议。
3、妈妈,我好委屈啊——
玖玖扁了扁嘴,看起来十分委屈。随后,眼泪慢慢地从她眼里渗出来,在眼泪出来之后,她委屈的哭声随之响起,那声音简直令人心碎,仿佛她受了天大的委屈。妈妈将她抱在怀里,她依然在委屈地哭。直到她哭够了,她的委屈劲儿过去了,她的哭声才转换成抽泣,逐渐停息下来。遇到这种情形,那就说明玖玖是真的感觉委屈了,只有给予她足够的安抚,她的委屈劲儿才会真正过去。
4、妈妈,我尿湿了——
某一天,到了喂奶的时间。妈妈抱玖玖在怀里喂奶。玖玖一边吸吮着,一边使劲地踢腾着双腿。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现象。妈妈很奇怪,这小东西怎么老是在踢腿呢?妈妈正疑惑不解呢,玖玖干脆把奶头吐了出来,用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看着妈妈,又使劲地踢起腿来。妈妈心想,是不是小家伙尿湿了?她打开尿布一看,果不其然。妈妈给玖玖换完尿布,继续抱在怀里给她喂奶。这下,玖玖的一双小腿变老实了,小嘴巴迫不及待地吮吸起来。原来,玖玖不停地踢腿,只是想告诉妈妈,她大腿根部不舒服,尿湿了,需要先把这个问题处理了再吃奶。
5、妈妈,纸尿裤系得太紧了——
到睡觉时间了。妈妈给玖玖换完尿布,然后把她像往常一样放在床上,哄她入睡。可是小家伙今天似乎特别精神,到了睡觉时间,居然一点儿睡意都没有。妈妈刚把她放到床上,她就不停地踢开双腿。妈妈拍拍她,想安抚她一下,让她尽快入睡。不过小家伙一点儿都不领情,仍然继续踢腾着,那架势仿佛在说:我今天还就不睡了。妈妈琢磨来琢磨去,也没明白她到底怎么了。小家伙踢着踢着,终于不耐烦,大声哭了起来,看起来有点不舒服。妈妈排除了所有可能性,也没找到问题的根源。最终,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妈妈将她的小裤子脱下来,看看是不是纸尿裤系得太紧了。果然是这样。等妈妈重新给玖玖系好纸尿裤,小家伙立刻一脸的满足,很快便进入了梦乡。
6、我要的是妈妈,不是外婆——
到了该陪玖玖入睡的时候了。这天,妈妈在本该陪她入睡的时间,去洗漱去了。于是,外婆便临时替代了妈妈一下。外婆将玖玖放在床上,玖玖哦哦地跟外婆说着话,小嘴到处舔着,似乎想要寻找吃的。外婆将手指放在玖玖嘴边,玖玖立刻将小嘴巴伸过去,但是她随即委屈地哭起来了,原来她发现自己上当了,那不是妈妈的奶头。听到宝贝委屈的哭声,妈妈立刻跑过来,将玖玖抱在怀里。这是玖玖哭得最久的一次,她似乎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释放这种委屈的情绪。原来,她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我要妈妈,不要外婆。”
7、高兴还是不高兴——
对于小婴儿,踢腿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动作。当他往上踢腿的时候,通常表示他很满足,很高兴。如果他往下踢腿,那就说明他开始烦躁了,不开心了,我们就需要去关注他一下了。如果我们对他的这个动作无动于衷,他的不高兴就会升级——皱眉、咧嘴、更加使劲地踢腿,终至哭闹不休……
玖玖妈敏感细心,又颇爱琢磨孩子的心理,因此,她养育玖玖有很多的心得。而玖玖在妈妈的细心照料下,很多心理需求都得到满足,这使她看起来比其他孩子显得更加快乐、满足。在养育琛琛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个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孩子,他是幸福、快乐的,满足的,很少有闹腾的时候。因此,如果我们试着读懂并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他就很好带,而我们自己也会更轻松。
不仅如此,孩子的需求如果能被我们及时读懂,并获得回应,他表达自己需求的行为得到鼓励,就会尝试更多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与爸爸妈妈互动。于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就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否则,他就会放弃表达,变得越来越安静。如果孩子长年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各方面的发展,甚至大脑的发育都会受到阻碍。因此,读懂孩子的心思,并给予恰当的回应对孩子健康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三)
7、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讚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不过,讚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8、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9、激发他内在的艺术天份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札特效应’,但是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著画笔鸦,其实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表达情感的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