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懦弱怎么办?儿童的性格懦弱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往往是由于幼儿期开始家庭和父母的影响而造成的。那么,要如何纠正孩子懦弱的性格的呢?在这里,小编就来为你出出招,看看怎样帮孩子改掉懦弱的性格吧。
家庭因素导致孩子性格懦弱
父母之间关系冷淡或恶劣。家庭心理环境不良是导致孩子性格懦弱主要原因之一。家庭心理环境包括父母之间的亲密程度,父母彼此之间的情感表达方式,父母的品德意志力和道德观等。如果父母过分严厉,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比较粗暴,就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恐惧,因而从来不敢在父母面前说个“不”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卑,懦弱的性格特点。因此,一个融洽亲密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
家长的教育以恐吓为主。当孩子调皮捣蛋时,父母为了制止孩子胡闹,经常恐吓孩子说,“你再不听话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你再闹就让老虎把你吃了”,“你再不听话,晚上就把你关进小黑屋”等等。虽然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孩子安静下来,殊不知,这些话会给孩子带来相当大的心理隐患,也会导致孩子性格的胆怯和懦弱。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苛刻。大多数的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对孩子的方方面面要求都很严格。当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时,父母就会严厉地训斥孩子,责骂孩子,甚至体罚孩子。这样做会大大地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因而心理信念越来越弱,最终形成懦弱性格。
家长对孩子过度地溺爱、越庖代厨。有些父母因过分疼爱孩子,代替孩子做了孩子们自己应做的所有的事情,包括穿衣、洗漱、吃饭甚至是大小便等这些孩子生活中的必备的技能也一一包办了,导致孩子成了生活中的低能儿,比如:“饭不用自己吃,怕洒出来,妈妈喂;有棱角的玩具不能玩,生怕伤着;路不让他多走,生怕累着;高处不让他去,生怕跌着;剧烈游戏不能玩,生怕摔着……”其实父母们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暗示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能做,必须依靠父母来帮助,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
家长自卑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有些父母自己很自卑,在生活中常常有意无意地将这种情绪传递给了孩子,让孩子无形中就形成了自己生来就比别人低一等的概念。还有些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做些卑颜屈膝的事情,让孩子从小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比不上别人,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懦弱的性格。
让孩子打回去。首先要说,这种立意本身并没有错,让欺负者尝尝被欺负的滋味,他就会收敛自己的行为。有些教育工作者提倡不要“怨怨相报”,这并不对。欺负人者只有尝到了被欺负的滋味,才是对他的最好教育。否则,国家何必对罪犯要设立监狱。问题的关键在于,既然孩子没有还手,十有八九是能力不足,如果我们强调孩子要还手,但他知道自己不行,也就会让他更加会觉得自卑。特别是在还手后,遭到更大的报复时。
家长急于参与到解决之中。孩子处在成长阶段,有时候无法解决与其他孩子之间发生的纠纷,但是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法官,而是需要父母起到提示的作用。如果妈妈代替孩子出面,把丢失的玩具要回来,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害怕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事事都要请示汇报。
事事都告老师。孩子在校园里与同学发生磨擦是常有的事,有时吃点亏也是免不了的,如果时时都家长出面,或者鼓励孩子告诉老师,那样无益于孩子的成长,有时还会把事情搞僵。告诉老师虽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否每个老师都愿意管,是否管得过来,是否能管得公道?都还是问题。而且,如果样样“报告老师”,孩子不但会被同学看不起,还会成为一个依赖性很重的人。孩子的事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家长和老师应该更多的是起引导作用。
完全不闻不问。一孩子常在幼儿园被捉弄,家长不以为然,认为孩子间打打闹闹的事很正常,等大了就好了。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出乎家长预料,儿子会用暴饮暴食发泄苦闷和烦恼,看到动画片里弱小者受欺负也会胆战心惊,害怕这种遭遇会落到自己头上。显然,姐姐的处理方式不好。
3岁宝宝情商培养的方法
要经常表达爱意。身体接触和眼神交流都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绪智力。在玩耍、吃饭和交谈当中经常表达出爱意,可以培养孩子的健康情绪。
帮助孩子表达情感。帮助孩子了解和认识各种情绪表达也很重要。很多时候孩子是因为不懂得如何控制情感才表现为愤怒。
教会孩子自主决定。独立是情商中最重要的方面,只有让他们从小学会自己拿主意,才能培养出独立的性格。
肯定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愤怒,而不是告诫他们“不要生气”。此外,询问他们生气的原因,对帮助他们控制情绪也很重要。切记不要在孩子愤怒时试图压抑他们的情绪。
承认他们取得的成绩。对孩子的智力永远要予以肯定,避免贬低他们的作为,否则会让孩子对失败失去接受能力。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教会他们积极应对和克服负面情绪。
不过分溺爱。避免说“这事你干不了,我来替你吧”这样的话,这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失去对自身的安全感。
虽然,新生儿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宝宝就有情商的哦。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宝宝不能只有高智商,高情商也对学龄前儿童的未来有着很重大的作用哦。那么,要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呢?宝宝情商发展规律
0~6个月
新生儿并非白纸一张,他已经带着父母的基因。甚至在子宫中,他就在形成自己的个性了。平静、放松的孕期,顺产的经历,都有助于生出一个平和的宝贝。
一出生,宝宝的个性就开始显现。有的兴奋,你都困了,他还不肯闭眼睛;有的安静,整天睡觉,让你觉得没事可做;有的随和,凡事随遇而安;有的“困难”,稍不如意就哭闹不休。但是,你这么评价他,也许反映了你内心的期望。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对宝宝说,他是个好宝宝。因为,你的积极暗示,对他已经开始起作用了。
6~12个月
从6个月起,你的宝宝开始有了独立的意识。他开始有点意识到自己与母亲是不同的个体,知道自己对周围的人和物会产生影响,他甚至知道了自己的名字。
随着记忆力和对周围意识的发展,他的个性也在不断发展。他开始了解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但你却不能从此就期望他是个“完美”宝宝。因为尝试打破你原来预期的“边界”,正是小家伙学习与探索的方式之一。
这个阶段,最亲近的人离开,会令宝宝焦虑不安。尽管这种黏人现象有时令人烦恼,但这正表明宝宝开始意识到你对他有多重要。
一些孩子天生好交往、更大胆,他们会很快度过分离焦虑期;一些孩子谨慎、胆小,他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像块妈妈身上的 “小年糕”,希望妈妈寸步不离。
这个时期,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能让孩子更有自信。有安全感做后盾,孩子将更乐于探索。
12~18个月
在第一个生日到来时,我们通常会让宝宝“抓周”。宝宝抓什么有偏好,也有偶然性,但由此对妈妈产生的暗示,又会影响妈妈对宝宝行为的理解。其实,就是不“抓周”,你对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也能看出个八九分了。
随着他的活动能力越来越强,小学步儿探索的范围也更宽广了,他在神速地发展着。你会觉得他根本坐不住,一刻不停地奔来跑去,因为他渴望通过小脚步证明自己的独立性。
几个孩子同时游戏,你会发现他们的个性各不相同。有的孩子易怒、攻击性强,有的孩子爱说话、好交往,还有的喜欢安安静静地一个人玩。孩子的个性就像父母的一面镜子,不必惊讶。研究表明,我们多数人天生就很像自己的父母。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18个月以上
在第二个生日到来时,你的小家伙已经有了更清晰的自我意识——他是谁,他想要什么,他不惧怕说出自己的愿望。他会时不时大发脾气,这可能是在试探你,同时,这种迹象也在表明他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了。他知道自己想穿什么、吃什么、干什么。所以,当他达不到目的时有挫折感,也就不奇怪了。
尽管,比起小婴儿的日子,他更像是个“小大人”了,他依然需要你对他注入大量的情感与关注。同时,他还需要有安全感和熟悉感。当习惯的事情发生了改变,或是突然看不见你了,他就会觉得像是天塌下来了。
下面就来看看要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吧。
宝宝情商培养原则
首先,情商教育与智商教育密切结合,缺一不可。如果说智商主要反映人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律动的能力等。那么情商主要反映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能力。智商与情商密切结合,共同构成儿童快乐成长和未来成功的基石。宝宝只有具备了语言、思维和基本的关系认知能力,才能更好地在同龄伙伴交往中培养人际关系能力,学会认知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离开智商谈情商或者离开情商谈智商都是谬误,尤其在早期教育阶段更应该以综合培养为主,切莫从智商教育的极端走向情商教育的极端。
其次,情商教育应远离单纯的行为模仿,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并提高。由于0-6岁的儿童在语言、思维、社会认知等方面还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很难构建心理和行为的一致性关系。单纯的情商培养体系容易让儿童陷入行为模仿和习惯性反应,而没有从心理上认同。 比如一个2岁的宝宝在情商课堂上学习“分享”,他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把蛋糕分给其他小朋友,但是她不明白为什么也无法用语言与其他小朋友沟通,那么“分享”对他而言就是一种具体的行为,不是从内心体验到喜悦感和认同感。情商教育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自主性,与语言、思维等课程相结合,切莫陷入灌输式传授。
最后,情商教育的最佳年龄是4-6岁。情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情绪、情感。无论是自我情绪的感受、表达、调控,还是自己与他人情感关系的维系,都需要在儿童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关系认知的基础上。宝宝还不能用语言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又如何调控自我的情绪,到头来自信、快乐只能流于表面,成为单纯的行为模仿。0-3岁的儿童,需要从音乐、语言、思维等各个层面进行综合性培养,促进身心健康和综合智能发展。等宝宝具备一定的语言、思维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时候,一般在4-6岁,通过适当的情商课程,才能引导宝宝正确认识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用社会性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孩子的将来,爸爸妈妈要积极培养宝宝的情商哦。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