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美儿童青少年临床精神科杂志》报道,北美儿童有暴力行为的,男童发生率为6%~16%,女童为2%~9%。如此算来,大概每十个儿童里面就有一个有暴力行为。专家估计,我国的情况比北美要乐观些,但总发生率不会低于1.4%。
胆小的豆豆,摇身一变成“老大”
豆豆是个男孩,读小学二年级。平时表现内向、胆小,参加集体活动时缺乏主动性。近两个月不知为何,却出现明显的暴力倾向,多次动手打同学,甚至用凳子砸人、用铅笔扎人,手段残忍,口口声声要打死对方;不服从老师的教导,不遵守学校、班级纪律,老师管教时,他大喊大叫,甚至咬老师;喜欢炫耀自己的暴力行为,拉帮结派,还做了几个调皮同学的“老大”。
老师问豆豆为什么打人,豆豆说,打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别人也会怕自己。老师说打人是不对的,豆豆就说,爸爸也打人,打妈妈,还打他。原来,豆豆爸近年来生意失败,开始酗酒,脾气变得非常暴躁,行为专横,不允许豆豆妈有任何不同的看法,什么事都自己一个人说了算,稍不满意就当着豆豆的面动手打他妈妈,有时打得出血,非常恐怖。对于豆豆,也是一不听话就打,不允许有反抗行为,考试成绩不好会打,有时看电视声音大了也会打。豆豆爸性情变化无常,有时突然间对豆豆和豆豆妈很好,有时却又突然发火。用豆豆自己的话说,就是不知道爸爸到底要怎样,听到爸爸回家的脚步声就害怕。
经过详细检查,心理医生为豆豆排除了智力障碍、精神疾病、多动障碍的诊断,认为他的行为属于儿童行为问题——暴力行为。
豆豆的暴力行为从何而来
社会学习理论用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行为的形成和变化,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联想、模仿和强化。
“暴力—问题解决”:可怕的联想模式
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的一种。人类可以通过联想来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比如“纳粹”一词常与可怕的罪行联系在一起,因此“纳粹”就成了一个令人害怕的代名词,因为我们将它和恐怖事件建立起了联想。豆豆正是这样,父亲的行为模式是“分歧—暴力—被打者妥协—问题解决”,多次重复,豆豆便形成了“暴力—问题解决”的联想模式。这样,当他遇到麻烦不能解决时,他就不由自主地出现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本能反应。
看玩具打娃娃,也能学会攻击
其次是模仿。班杜拉作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把被试儿童分为两组,一组儿童观看的内容是:用金属玩具打塑料娃娃。坐在塑料娃娃身上,用木槌捶它,用金属玩具的脚踢它,嘴里还喊着“打倒它”;另一组儿童观察的内容则是:安静地摆弄金属玩具,根本不去碰塑料娃娃。结果发现,那些看到暴力行为的儿童,都对塑料娃娃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而目睹安静地摆弄金属玩具行为的儿童,很少表现出对塑料娃娃有攻击性。儿童所观察到的行为会对他们自己的行为产生影响,常使他们按照观察到的行为方式来行事。豆豆也是如此,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师教我学乖,要我听家长的话,我爸爸可以打人,那我学爸爸,为什么就不能打人?”爸爸的暴力行为,给豆豆树立了最直接的“榜样”。
“甜头”诱惑,使他一犯再犯
最后是强化。个体通过观察学习获得新行为,但他是否继续这个新行为,取决于执行新行为后得到的奖赏或惩罚。奖赏是正强化,可以使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惩罚是负强化,可以减少行为的再次发生。对于豆豆,暴力行为后得到的直接利益(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例如彩色橡皮)和间接利益(几个调皮同学的崇拜和跟随)就是正强化物,导致豆豆的暴力行为持续存在。
看来,要想消除豆豆的暴力行为,还得从他的父母做起。
消除暴力,父母有责
豆豆暴力行为的联想模式直接来源于家庭。家庭行为方式对家庭成员的暴力行为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行为控制理论认为,家庭在对各种环境压力进行反应时,对其成员行为方式的限制和容许程度,对于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家庭对其成员的行为控制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刻板的控制方式,指家庭主要依据社会和文化传统要求,对家庭成员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作出明确而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一经制订就很难更改,很少随环境需要而进行调整;
二是灵活的控制方式,即在合理规范的基础上,能够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
三是放任的控制方式,缺少规则和限制,容许家庭成员任意尝试多种行为方式;
四是混乱的控制方式,有时严格要求家庭成员按照一定的要求行动,违规即重罚,有时又完全放弃要求,任由家庭成员任意行动,常使家庭成员产生困惑,不了解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
最积极的行为控制方式是灵活控制,最消极的行为控制方式是混乱控制。豆豆家庭里采取的是混乱的控制方式,父亲是主导,严格控制其他成员,不允许有不同意见,动辄暴力相对,却又变化无常,没有固定规则,使豆豆丧失了起码的安全感。豆豆无所适从,只能选择以暴力攻击的简单方式来解决问题,逐渐建立了“暴力—问题解决”的联想模式。要想消除这种联想模式,只有纠正先前不良的家庭控制方式。从豆豆的父亲做起,首先停止自己的暴力行为,尤其在和妻子意见不同的时候,要用讨论、协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待豆豆,父母也要适当与之讨论,尊重他的意见,而不是一不听话就说他是“坏孩子”,动辄打骂。鼓励孩子参与讨论,让他逐渐认识到,除了暴力行为,还有很多更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树立多样、灵活的问题解决联想模式。
多行奖励和“冷处理”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如果对某一行为施加奖励,就可以建立或保持这种行为;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这被称为“奖惩法”。但大多数行为学家认为,对人最好是只奖不罚,因为奖励的方法对行为的影响更大。
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叫做阳性强化法。假如一个儿童出现了不良行为(如无理取闹),成人可暂时不予以理睬,采取“冷处理”,排除对他的注意,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由于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消退。一旦他主动改正错误,就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儿童就会倾向于比较讲道理。
对于豆豆,要多鼓励他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一旦他用正常的途径去解决冲突或提出要求,就及时鼓励他,这种鼓励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当他希望以暴力行为达到自己的要求时,不允许别的同学去跟随他,使他得不到注意,不能持续获益,从而逐渐淡化他的暴力行为。不过,如果有必要,也必须实行惩罚。
父母和睦,教养一致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相互依赖和教养方式的一致性。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父母的相互依赖性代表父母情感上的相互吸引。父母之间相互依赖性越高,他们出现冲突的可能性越小,父母关系就较和睦,能进行良好的沟通,能用双方都较满意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子女,这会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和稳定感,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较热情,乐于助人,也更加容易融入集体,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父母相互依赖性低,沟通能力差,会使孩子感到家庭冷漠,变得孤僻、离群,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豆豆的家庭就像一个激烈的战场,父母经常发生激烈的言语或身体冲突,对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赖和温情关怀表现出排斥和轻视的态度,从而导致豆豆的性格孤僻、退缩、适应困难,不能和同学很好相处。出现暴力行为后,豆豆可以得到部分调皮同学的追随和“尊敬”,就会进一步促使豆豆的暴力行为持续下去。要想纠正豆豆的暴力行为,父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问题,努力营造温暖、和睦、相互依赖的家庭环境。
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致性也非常重要。父母教养方式或态度不一致,会导致儿童处于矛盾当中,不知所措,容易导致其人格和行为上的偏差。豆豆爸正是这样,酗酒后专横,高兴时把豆豆当个宝,不高兴时抓起就打,母亲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是情绪不稳定。父母双方不一致,反复无常,导致豆豆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概念,不能得到正确的个性发展,面对矛盾时,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只能以简单的暴力行为来解决。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应相互一致,相对稳定。
编辑推荐:
家长冷暴力易给孩子带来阴影
解析:宝宝暴力的真正原因
孩子爱打人 长大会自己改正吗
1999年,联合国大会将11月25日定为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国际日,请各国政府、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这一天举办活动以提高公众对此问题的认识。自1981年起,妇女问题活动家就将每年的11月25日定为反对暴力日。选定这一日子是因为1961年的这一天,多米尼加统治者拉斐尔·特鲁希略下令残酷谋害多米尼加共和国政治活动家米拉巴尔三姐妹。
1979年,联合国通过了《消除对妇女的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它明确反对并积极干预基于性别的种种歧视,包括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
1985年,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提高妇女地位的内罗毕前瞻性战略,突出强调了针对妇女的暴力问题。反家庭暴力也是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一项重点内容。
1993年,联合国发表了《消除针对妇女暴力宣言》,第一次给“对妇女的暴力行为”下了定义:即不论发生在公共场所或私人生活中,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上或性行为上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宣言》指出,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是对妇女人权和基本自由的侵犯,是文化传统上男女关系不平等的结果。
反家庭暴力也是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一个主题,并成为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的一项重点内容。1999年,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11月25日定为“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
历史意义
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国际日宣传活动家庭暴力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有关调查显示,世界范围内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妇女在其一生中遭受过暴力、性虐待和虐待,而大多数施暴者是她的家庭成员。家庭暴力是对妇女人权和基本自由的侵犯,它不仅会造成婚姻解体、家庭破裂,还严重摧残妇女的身心健康。
从反对对妇女政治家的残暴迫害到反对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是社会的进步,因为国际政坛及社会政治活动中,已经较难发现公开的“基于性别的种种歧视”;所以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这个严重问题性和危害性就逐步被国际社会所关注。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家庭内部,但决不仅仅是家务事,对受虐者而言,是肉体、精神受到损害甚至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家庭暴力的问题,制止卑劣的侵害,对受虐者伸出援助之手,协助他们及早脱离险境。
近年来,国际社会为消除家庭暴力做出了不懈努力,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对家庭暴力实施惩戒。然而,针对女性暴力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行为依然存在,特别是在贫穷、战乱地区。2008年6月19日,一致通过了关于妇女、和平和安全的第1820号决议,要求世界冲突地区交战各方立即停止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护女性免受此类攻击。
宣传口号
1、预防、惩处和根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
2、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3、共同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
4、反对家庭暴力,构建和谐家园
5、热爱生命,珍惜权利,反对暴力
6、反对家庭暴力,促进性别平等
7、反对家家庭暴力,维护社会安定
8、家庭暴力直接影响后代的健康成长
9、广泛开展打击对妇女的家庭暴力行为
10、保障男女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享有平等机会
11、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
12提高消除对妇女暴力的公众意识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延伸阅读: 分娩的催产素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1、催产素: 催产素又称缩宫素,是一种垂体神经激素,可以选择性地兴奋子宫平滑肌,引起子宫收缩,具有刺激乳腺分泌和子宫收缩的双重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催生引产,产后止血和缩短第三产程。但应用催产素引产,必须严格掌握它的用药方法,包括用药途径、用药速度和浓度,有无用药禁忌症等。 2、医生如何使用: 产科医生在使用催产素时会进行细致地评估,并对产妇和胎儿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检测才可以决定,比如:B超测定胎盘的成熟度、胎儿的大小、羊水的状况等的检查,对产妇宫颈条件的检查,以及胎儿的入盆情况的检查等等。 催产素一般运用在以下三种情况: l 分娩前 作用:催促分娩 如果准妈妈们在孕前出现羊水减少、胎动不好或过期妊娠时等情况时,医生会根据准妈妈和胎儿的情况,使用催产素。 l 分娩中 作用:加快分娩进程,缩短产程,降低风险。 l 分娩结束时 作用:促进宫缩减少出血 催产(图老师整理)素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催产素一般都可以促使准妈妈乳腺腺泡周围的平滑肌细胞收缩,有利于乳汁排出,当分娩后宝贝就可以很顺利地吃到妈妈的乳汁了。 分娩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