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医院药剂师王家员介绍,由于中药有多种中药配合使用,能发挥群药的协同作用,同时药物间互相牵制也不宜产生毒副作用。但中药没有儿童与成人之分,有区别的只是在剂量上。在平时的咨询中,他发现一些家长为了保证中药的疗效,硬逼着孩子灌下一大碗中药,谓之为“不浪费一滴药液”。其实,这个做法是错误的。同西药一样,儿童服用中药的剂量也要视年龄而适当减量。一般是: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婴儿用成人量的1/4;幼儿可用成人量的1/3;学龄前儿童可用成人量的1/2;学龄期儿童可用成人量的3/4或成人用量。
在使用中药时,应充分考虑儿童身体特点。如:选择药性相对平和的中药。对于辛、热、苦寒、攻伐的中药,如麻黄、附子、细辛、大黄、巴豆、黄连等,在用量上须谨慎;不宜选用或慎用对现代药理研究有毒副作用的中药,如马兜铃、川乌、白果等;不宜长期服用某一方剂,以防蓄积中毒。同时应充分考虑儿童服药困难,尽量选择同类中药中口味清淡的药品,避免选择味苦、涩、臭等中药。
煎药时,也有一定的讲究。加水浸泡时要严格控制水量,外观以浸泡后水略有多余即可。按常规一般煎煮两次(即一煎和二煎),将两次煎煮的药液合并在一起,分两至三次服用。如果情况允许,药液置冰箱冷藏过夜后,取上清液,小火不停搅拌,浓缩至适量。需要注意的是,感冒类中药不可采用此方法,以防有效成分分解影响疗效。一般一煎能煎出有效成分约70%,如确实难以完全服用,可采用一煎的方法。
此外,对病情比较稳定需连续服药20余天者,他建议可考虑制成口服液、胶囊等成品服用,疗效确切又服用方便。服用口服液、胶囊时也需要采用少量多次服药的方法。
除铁输血仍是主流治疗方法
“基因治疗是地贫未来治疗发展趋势,但目前还不成功,仍在探索中;移植对配型要求很高,而且费用不菲、有较大风险,而且移植后也依然存在复发的可能。”解放军303医院血液科张新华主任告诉记者,常规治疗方法——除铁输血依然是当下主流方法。“大约从2001年开始,在我国两广地区开始对地贫患儿进行除铁输血等手段,只要坚持,患儿都能较好地控制病情。”
张新华介绍,不少患儿初诊时已脸色暗黄、铁青,这就是没有及时除铁的后果,由于长期的输血会造成血红蛋白所含的大量的铁沉积在人体的各个器官,而当过多的铁长期沉着于心肌以及肝、胰腺、脑垂体时,就会引发脏器损害,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或肝硬化。“贫血、铁沉积造成心肌损害是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对地贫重症患儿不及时治疗,4~5岁就可能死亡。”张新华提醒广大地贫患儿家长,掌握以下输血除铁原则对于控制孩子的病情非常关键:高量输血,必须维持孩子的血红蛋白在100克以上,每四周进行一次输血;逐量除铁,目前绝大多数患儿对除铁剂的使用都不够量,无论是口服还是针剂,都应根据公斤体重核算除铁剂量;如果出现过敏反应或是不舒服、关节痛、白细胞降低、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应报告医生,或停用一段时间;如果患儿在5岁以内除铁够量,则脸形、皮肤以及脏器等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和伤害。
产前诊断可筛查重型地贫胎儿
如何降低地贫患儿出生率?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陈光福主任表示,父母双方如携带地贫基因谱,就应很好地利用产前诊断避免地贫胎儿的出生。他认为,开展人群普查和遗传咨询、做好婚前指导以避免地贫基因携带者之间联姻,对预防地贫有重要意义。目前已可通过基因分析法进行产前诊断,可在妊娠早期对重型β型和α型地贫胎儿做出诊断并及时中止妊娠,以避免胎儿水肿综合征的发生和重型β型地贫患者出生。
陈光福介绍,如果夫妇双方都带有地中海贫血基因,即两人都是轻型地中海贫血,他们的子女就会有25%的可能是重中型地中海贫血和50%的可能是轻型地中海贫血,另有25%的可能是正常小儿;如果只有一方是轻型地中海贫血者,他们的子女有50%的可能是正常小孩和50%的可能是轻型地中海贫血,一般不会有中重型地中海贫血小孩。
几种治疗地贫的常见方法
一般治疗(针对轻型、部分中间型地贫患者):注意休息和加强营养,积极预防感染,适当补充叶酸和维生素E。
输血和除铁治疗:目前治疗重型β型地贫患者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脾切除:对中间型β型地贫患者疗效较好,对重型β型地贫效果差。脾切除可致免疫功能减弱。
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能根治重型β型地贫的方法,主要针对重型β型地贫患者,但存在手术风险,相关死亡率不低。
基因活化治疗:应用化学药物可增加γ基因表达或减少α基因表达,以改善β型地贫现状,此方法仍在探索中。
新生儿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 |
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天津肿瘤医院儿童肿瘤科公布了一组新统计数字显示,该院去年收治的儿童肿瘤患者增加了30%,而且70%的小患者都在3岁前发病,究其原因该院儿童肿瘤科闫杰主任医师认为,儿童肿瘤患者增多,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70%的儿童肿瘤在3岁前发病,大部分是由先天因素引起的,也就是说儿童肿瘤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在父母身上,多是被遗传的,比如肾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都可以找到相关家族遗传病史。
另外,父母如果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比如油漆、石油产品、农药等,尤其是母亲在妊娠期频繁接触化学物质、电磁、离子辐射等,会使正在发育的胎儿受到损伤,增加孩子患恶性肿瘤的危险。比如,神经系统肿瘤、横纹肌肉瘤、肝母细胞瘤等。
如果在孕期服用了某些药物,尤其是激素类药物也可能使胎儿细胞的染色体携带致病基因或发生基因突变,在某些不良因素作用下就可能发生恶性肿瘤。
因此,闫杰主任建议打算要宝宝的夫妇们在怀孕前要注意生殖健康,尤其是有家族史和职业接触史的准妈妈,除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外,还要增加胎儿的肿瘤筛查,以尽早发现肾脏、腹膜后、肝脏等儿童常见肿瘤。
需要提醒的是,孩子出生后1年内,建议每半年进行1次相关检查。特别是当孩子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贫血、腹胀、消瘦,以及出血(皮肤出血点、尿血、便血)、疼痛、视力障碍等都可能是肿瘤引起的症状,应尽快到有儿童肿瘤专科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受访专家:闫杰,天津肿瘤医院儿童肿瘤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今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其主题为“糖尿病和儿童青少年”。记者昨日获悉,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市糖尿病的发病率在6%左右,在近200万的糖尿病患者中,14岁以下的儿童超过了10万。专家分析,这与孩子们喜欢吃薯片、炸鸡腿等洋快餐有着密切联系。
亚洲人打破饮食习惯易胖
8岁的男孩明明(化名)从小就特别喜欢洋快餐,汉堡、鸡翅、薯条、冰淇淋等等都是明明的最爱。明明现在每周至少要拉着父母去吃两次“洋快餐”,体重一天天增加,家长心里暗自高兴,“当时以为孩子身体长得好,觉得健康。”可是,明明长到了现在的90多斤。最近,在学校组织的体检中发现明明血糖偏高,医院诊断为糖尿病。
我市一知名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徐梓辉介绍,研究表明,亚洲人体内有一种能使人身体产生更多热量的基因,原本与人的饮食习惯、食物的消化是相对平衡的,一旦饮食习惯改变,进入体内的热量大大增加,超过了基因的负荷,则易出现肥胖。
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每年增10%
通过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5000多万糖尿病患者,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已占全部糖尿病人数的5%,并且每年以近10%的幅度上升,其中,11岁至14岁是儿童糖尿病高发年龄。
据我市一家知名医院内分泌科的消息,在我市,糖尿病的发病率在6%左右,全国的发病率在5.9%左右。
“四高”和少动是主要诱因
此外,统计数据表明,我市的200万左右糖尿病患者中,14岁以下的儿童患者超过了10万,糖尿病发病人群年轻化趋势明显。
“这与饮食习惯有着密切联系。”徐主任介绍,高脂、高糖、高脂肪、高盐饮食和缺乏运动锻炼的生活习惯是导致儿童糖尿病高发的重要原因,而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人数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要终身治疗勿停顿
医生提醒,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终身治疗,患儿每天需要打针2~3次,有的甚至需要4次。糖尿病患儿和家长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不少患儿家长坚持不了,擅自停药,导致孩子产生并发症而毙命。如血糖控制得好,患儿是可以正常生长发育的。
瘦子婴儿也会患糖尿病
糖尿病在青少年儿童发病率的增加,除了饮食、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家长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也是造成糖尿病在青少年儿童中迅速增长的原因。对此,徐梓辉博士后指出了常见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瘦子不会患糖尿病
九龙坡区白市驿的齐齐(化名)今年不到10岁,体重仅40多斤的他一直被家长认为是营养不良,所以总是给齐齐补这补那,孩子后来一顿总吃三四碗饭,晚上还要加餐,可体重仍不见增加,去检查才知道居然患了糖尿病。
专家提醒,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
误区二:孩子多吃多喝是健康
“幺儿多吃点嘛……”“多吃点长高点长胖点……”不少家长都以为孩子长身体需要更多的营养。但由于大多数儿童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的症状不明显,而即使孩子出现了多食、多饮等症状,父母也会疏忽而以为是好事,而家长的这种忽视造成目前一些儿童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就已经比较严重。
误区三:婴儿不会患糖尿病
“中老年人才会患糖尿病吧!”今年50岁的廖女士,抱着刚出生不到半年的孙子,不禁惊奇地向医生询问。原来,她的孙子竟然被检查出糖尿病。
“前来医院就诊的小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加。”统计数据表明,糖尿病在婴幼儿中的发病率已经达到十万分之五,有的婴儿甚至刚出生就患有糖尿病。
营养专家王建博士给家长支招
1.杂粮比细粮要好;
2.烹调用油以植物油为宜;
3.多采用甜味剂(甜叶菊或木醇糖)制作的食品;
4.豆类、果类、麦麸要常吃,蔬菜类要多吃;
5.加强体育锻炼;
6.准妈妈在妊娠期应合理摄入营养,避免生出肥胖儿,出生后坚持母乳喂养。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延伸阅读:
新生儿鼻塞怎么办
热敷鼻子
如果是新生儿只是因为受凉出现了流鼻水、鼻塞的情况,而身体没有其他不适的话,可以通过用拧干的热毛巾敷在宝宝的鼻子到口的部分,鼻粘膜湿润之后,新生儿就会觉得舒服,也可以喂宝宝喝点温开水,能够帮助缓解鼻塞。要注意热敷的温度稍微高于宝宝的低温即可,以免烫伤宝宝。
空气湿润
室内空气过于干燥会导致小宝宝的鼻粘膜变得干燥,流出的鼻涕容易结成鼻痂,加重鼻腔堵塞,导致宝宝呼吸不畅,影响宝宝吃奶、睡觉。所以室内空气较干燥的时候可以使用盆装水或者是加湿器来湿润空气。
去除鼻痂
新生儿的鼻腔较小,容易因为鼻痂堵塞鼻腔而引起鼻塞,所以爸妈们学会怎么帮助宝宝去除鼻痂也是帮助缓解鼻塞的必备技能。
1、不能用硬的或者是尖锐的物件直接挖宝宝的鼻孔,以免损伤鼻粘膜。
2、可以用棉签蘸少量的水或者是乳汁让鼻痂变软之后再用棉签帮助宝宝打喷嚏去除鼻痂。
3、用棉签在软化鼻痂之后用棉签在鼻腔内转圈以吸附鼻痂,用棉签将鼻痂带出鼻腔
新生儿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