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爱打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诊断一:宝宝打嗝不是病
原因:宝宝与成人一样,其胸腔和腹腔之间有一层被称为“膈肌”的很薄的肌肉,它把胸腔和腹腔分隔开来,起到分隔和保护胸、腹腔器官的作用。与成人不同的是,宝宝以腹式呼吸为主,膈肌是婴儿呼吸肌的一部分。当膈肌收缩时,胸腔扩大,引起吸气动作;膈肌松弛时,胸腔容量减少,引起呼气动作。当宝宝吃奶过快或吸入冷空气时,都会使植物神经受到刺激,从而使膈肌发生突然收缩,引起迅速吸气并发出“嗝”的一声,当有节律地发出此种声音时,就是所谓的婴儿打嗝了。
诊断二:宝宝打嗝不像大人想像的那样难受
原因:宝宝打嗝多为自限性,一会儿就会好。
当然,能使宝宝不打嗝,妈妈最舒心了。那么,怎么预防呢?
首先,妈妈要注意喂养方法,应避免在宝宝啼哭、气郁时喂奶。
其次,应避免宝宝进食过快。母乳喂养时,如果母乳很充足,哺乳时应按压乳头,以避免乳汁流出过急;人工喂养时要注意奶嘴孔不能过大,奶液先满住奶嘴,以免吸入空气。
再次,要注意食物的温度,不宜过凉。最后,要注意护理宝宝的方法,勿使宝宝吸入冷气。当宝宝打嗝时,妈妈也不要着急。
以下方法可帮助你终止宝宝打嗝:
1、将宝宝抱起,轻拍其背,喂点热水,并在宝宝胸腹部盖上暖和的衣被。
2、可以用玩具逗逗宝宝,或放一点轻柔的音乐,以转移其注意力。
3、刺激宝宝足底,使其啼哭,可终止膈肌的突然收缩。一般宝宝发出哭声,打嗝即会自然消失。
4、用指尖在宝宝的唇边或耳边轻轻地挠痒,唇边及耳边的神经比较敏感,挠痒可以使其放松,打嗝也就消失了。
拍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对于新妈妈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下面小编就来介绍拍嗝的正确方法和新生儿不打嗝的原因吧。
一、为新生儿拍打嗝的方法
注意手掌弯曲的姿势:拍打嗝时,五根手指头并拢靠紧,手心弯曲成接水状,拍在宝宝背上时不要漏气。
1、坐在腿上的拍法:让宝宝坐在大人腿上,若宝宝还不足4个月大,妈妈就要用一只手撑住宝宝脖子,如果宝宝已经满4个月大,则用手扶住宝宝就可以了。
2、直立抱肩的拍法:此方法主要适用于4个月大以上的宝宝,一只手将宝宝抱起,靠近大人肩膀,另一手拍打嗝,当听到宝宝嗝出声音即可。
3、侧趴在大腿上:妈妈双腿合拢,让宝宝侧趴在妈妈腿上,宝宝头部略朝下。妈妈以一只手扶住宝宝下半身,另一只手轻拍宝宝背部上部即可。
注意事项:
1、拍打时要采取由下往上轻拍的姿势。
2、每一次喂奶可分2~3次来拍打嗝,不要等宝宝全部喝完才拍。如果宝宝容易胀气、吐奶或在宝宝很饿的时候,在开始喂奶后不久就要先帮他拍打嗝,这样就可有效避免胀气或吐奶了。
有时新妈妈拍了很久,新生儿还是不打嗝,是为什么呢?
二、影响新生儿打嗝的四大原因
1、喝奶量
每个宝宝的胃口不同,食量不同,有时候宝宝没有打嗝是因为宝宝没喝饱,也有可能是因为喝太多奶,吸进去的空气已经压在消化道,所以爸爸妈妈可能需要比较长时间才能将嗝排出来。其实妈妈可以在给宝宝喂奶喂到一半时就先帮宝宝拍嗝,拍嗝后再继续喂剩下的奶;如果宝宝仍然没有打嗝,也不必一直拍,只要保持宝宝直立抱姿,让空气自然上升从而排出来就可以了。
2、吸入空气的多少
有时候宝宝并没有吸入很多空气时,并不一定会拍出嗝,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来说,吸空气的量跟奶嘴设计、奶嘴孔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家长给宝宝喂奶的姿势有关系,比如奶水有没有充满整个奶嘴等。母乳喂养的宝宝比较不容易吸入过多空气,因为宝宝的嘴和妈妈的乳头及乳晕形成一个真空吸附,空气不容易进入宝宝的嘴巴,所以喂母乳时不是必须要拍嗝。如果家长不放心,还是可以帮宝宝拍嗝,如果没有拍出嗝来,妈妈尽量让宝宝先右侧卧半个钟,再平躺。
3、配方奶
通常吃配方奶比较容易产气,配方奶的分子大小、是否容易消化这些对宝宝打嗝都是有影响的。一般家长在喂配方奶时,宝宝几乎都是给家长都抱得紧紧的。因此,家长最好帮喝配方奶的宝宝拍嗝,不用让宝宝没拍嗝就平躺。
4、体质
只要宝宝在喝奶时吸进空气,一般的宝宝都会打嗝,但有些宝宝好像更容易打嗝,这是宝宝个人体质问题,跟肠胃吸收能力有关。
延伸阅读:
新生儿吐奶的原因
新生儿的胃部,从正面看是横躺着的,呈不稳定状态,同时贲门部位(胃部入口)还比较松。也就是说,大人吃饭时,当食物进入胃部后,贲门会通过收缩来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于婴儿的胃贲门部位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收缩,从而导致进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较容易地流回食道。另外,与大人相比,新生儿的喉头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们含乳头的方式比较笨拙,从而导致吃奶时空气容易与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当孩子打嗝或身体晃动时,吃进去的奶也就比较容易被吐出来了。
吃奶瓶的宝宝
如何避免孩子吐奶?吐奶后又该如何护理呢?
奶嘴孔如果过小,孩子就要用力吸吮,从而导致空气与奶汁被一起吸了进去,也容易引起吐奶;但如果奶嘴孔过大,孩子吸吮时就容易被呛着而引起剧烈的咳嗽。所以,在选择奶嘴时,我们要考虑到奶嘴孔大小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新生儿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