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并不是病,只是足弓看上去很平,大概7%的人有这个问题,很多新生儿都有这个问题,但是孩童期基本没多大影响,多数到青中年或比较肥胖才会有症状。和扁平足相关的病则叫"平足症",表现为脚内侧缘痛或后跟痛、走远路乏力等。病因可能源于肌肉痉挛,亦可能是骨头的结构异常。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的介绍吧。
新生儿为什么都是扁平足?
足底扁平或足弓不明显原本是一种正常生理发育的现象,刚出生的婴儿百分之百都是扁平足,二岁之前90%是扁平足,之后逐年下降,成人约10%至20%是扁平足。
足弓由跟骨、距骨、舟状骨、楔状骨及跖骨所构成,一方面是靠骨骼发育成 形,另一方面依赖关节韧带自然变强变紧而支撑起整个足弓,故幼儿韧带较松时足弓负重会变扁,年纪增长韧带变紧而足弓成形,这是一种正常生理的发育,无需治疗或想办法加速发育。幼儿时期韧带较松弛,故足部负重时会产生三种变化:
第一类弹性扁平足最常见
最常见的这一类就是因韧带较松而引起的「弹性扁平足」,占所有扁平足的绝大部分,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阶段现象,因此若您的小孩有弹性扁平足的话,建议先观察,等待小孩的自然发育,足弓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成形。
第二类足跟韧带过紧 运动拉筋可改善
第二类扁平足是因足跟肌腱韧带太紧所造成,多发生在七八岁之后快速发育的小孩,这些小孩行走时会以足部关节的变形来代偿过紧的足跟韧带。足跟韧带过紧的问题若不解决,则次发性、代偿性的扁平足不易获得改善,故穿矫正鞋控制后足位置。建议多复健运动治疗拉拉筋骨,让肌肉肌腱的长度早点赶上快速生长的骨骼。
第三类后足关节受限者 最需治疗
第三类扁平足是一种没有弹性的、定形的扁平足,这些病童四分之一的人将来会有足部症状或功能问题,最常见的原因是足部众多的小骨头在胚胎期,发育时应分离却没有完全分离,骨头与骨头间仍有东西黏着,造成後足关节活动度受限,这是一种真正病态且需积极治疗的扁平足。
肥胖竟致宝宝扁平足
扁平足是指足弓下塌,使得足部或小腿容易疲累,甚至引起痛楚,而扁平足可引致拇趾外翻、后足外翻和X形腿等问题。医学界指出,扁平足成因众多,大多是家族遗传;此外,4至10岁的小朋友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如果身体过于肥胖,会使足弓肌肉受压,而厚厚的脂肪也会覆盖足弓;如果再加上嗜吃零食或偏食,将导致身体没有足够的热量,使工作或学习无法集中精神,影响身体各部分成长。
小儿无需过早学走路
小朋友过胖或过早学走路,都会令双足弓肌肉长期受压,导致扁平足。她说,小朋友走路、上下楼梯感到困难、容易跌倒等都可能是因为患有扁平足。她指出,如果孩子患上扁平足,可以通过运动或订制的鞋垫根治,及早医治,患者大多可在两年内根治,但如果患儿18岁后才求医,由于脚掌已大致发育完成,届时扁平足将不能根治。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许多人都喜欢穿着拖鞋外出散步,放松一下紧张了一天的脚板,特别是一些退休在家的老年人,更是每天都穿着拖鞋。对此,医生提醒人们,常穿拖鞋也有健康隐患,尤其是身体肥胖的老年人,长期穿拖鞋不仅容易感到疲劳,甚至还可能患上扁平足。
扁平足是指足弓塌陷,破坏了正常足弓构造,使足部的天然弹性减小。扁平足会使人足部易疲劳,甚至不能长时间走路或站立。如果常穿平底、平跟或是无跟的拖鞋,由于这类鞋的鞋底较矮,从而改变了人体的姿态,使人们的身体重心易偏向内侧,足部就会因负重不当容易出现扁平足。此外,体重超重或是肥胖也是造成扁平足的原因之一。
由于老年人不经常走远路,在家时间较长,而且家务也不会太重,为了轻巧、方便,大部分时间都是穿拖鞋在家或外出。
因此,在选择拖鞋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细心挑选拖鞋。选择时要看是否合脚,既不宜过松也不宜过紧。过松,走路时会拖沓,产生双足疲劳;过紧,可能会挤压骨骼,产生足部不适。
二是选择的鞋底要厚些,后跟最好有2厘米左右的高度,使体重负荷尽量向足弓各支点分散些,减轻足弓的承受压力。
三是可选择有后跟的布鞋,既轻便、柔软,透气性又好,人们穿着会比较舒服,可作为理想的居家拖鞋使用。
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足部肌肉锻炼,如赤足在地毯等柔软地面步行,可有效地预防扁平足。
延伸阅读:
如何判断新生儿发烧
下面提供父母几招辨别宝宝发烧的方法:
1.用触觉的方式,可发现宝宝的身体及额头温度比平常高。
2.以量体温的方式确知。如果宝宝体温超过摄氏37.8℃,即表示已发烧。
3.宝宝发烧时的外表特征:脸部潮红、嘴唇干热,并显现哭闹不安。
4.若已发烧一、二个小时,或因疾病引起之发烧,通常会影响宝宝食欲。
5.宝宝发烧后,其尿量较少且颜色较深。
新生儿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