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因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很多急慢性疾病均有发热的症状。有不少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热立即就给予退热药、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有的家长认为用抗生素就能退热。但是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只能杀灭或抑制若干特定的菌种,且对病毒无效,如果盲目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逐渐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且易发生“二重感染”。
采用中医传统疗法,根据患儿发热证型﹙外感发热、肺胃实热、阴虚内热、气虚发热﹚,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推、拿、揉、捏等中医手法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如:
清天河水: 蘸滑石粉,医者以手自患儿掌后腕横纹中点至肘窝止,呈单方向推100~200次。
推三关: 医者以手于患儿前臂外侧缘,自腕横纹推向肘,推200~300次。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推脊 :医者于患儿后正中线上,自上而下在脊柱上直推100~300次。
捏大椎:医者捏患儿大椎穴5~10次,以出痧为宜。
以上手法,每次20分钟,对1岁以内患儿以推、揉等弱刺激手法为主,推拿后以微汗出为宜,同时协助患儿饮温开水200毫升左右。其无痛苦,能够减少或避免用药缩短病程,是一种安全、绿色、有效的疗法,尤其适用于婴幼儿。
推拿是一种中医的物理治疗方法。推拿对幼儿来说会有很广泛的作用。身体的各种不适症状的推拿手法都是不同的哦。在这里,小编就来教你两手,一起来学学小儿推拿的手法吧。
小儿推拿的好处
小儿患病时,常规治疗再加上小儿推拿,疗效更好。在我们的儿科住院部,并不是每一个患儿都用小儿推拿的,医生根据孩子的病症,认为合适就开出治疗,我们发现常规治疗加上推拿的小病号,他们症状的改善比没有作推拿的患儿要快,疗程明显缩短,而且患儿的精神、胃口以及睡眠也普遍改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在一段时间内接受过推拿的患儿,他们的抗病能力增加了。我们常听到做过小儿推拿的孩子的家长反映:“孩子在这半年里一直挺好,基本没什么事,这次突然有流鼻涕了或咳嗽了,所以赶紧过来了!”对于医生来说,这说明孩子在上一次推拿后很长时间没有发病了。
小儿推拿的手法是很重要的哦,快来看看吧。
小儿推拿的手法
脾经
位置:(1)拇指螺纹面;(2)拇指桡侧缘。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
操作:旋推拇指螺面或屈其拇指,沿拇指桡侧缘直推约300次,或直推拇指螺面约300次。
胃经
位置:拇指掌面第二节或大鱼肌外侧缘。
主治:腹泻、呕吐。
操作:直推300次。
肺经
位置:无名指螺纹面。
主治:胸闷、咳喘。
操作:旋推或向指尖方向直推约200次,或由指尖向上直推100次。
小肠
位置:小指尺侧缘。
主治:遗尿、尿赤。
操作:从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反之,推50次。
六府
位置:前臂尺侧缘(神门到少海)。
主治:发热、汗多、便秘。
操作:直推300次。
二人上马
位置:手背侧小指与无名指指关节后陷中。
主治:牙痛、惊、腹痛、脱肛。
操作:掐3—5次,揉30次。
虎口
位置:手背侧第一、二掌骨之中,稍偏食指(即合谷穴)。
主治:感冒、牙痛。
操作:拿3—5次。
腹
位置:腹部。
主治:腹胀、食积、呕吐、腹泻、疳积。
操作:指摩、掌摩约5—10分钟;沿季肋向外分推。
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主治:发热、咳喘。
操作:按、揉50次,或沿肩胛骨内缘自上而下分推30次。
龟尾
位置:尾骨端到肛门之间(即长强穴)。
主治:腹泻、脱肛、便秘。
操作:揉、旋推300次,掐3—5次。
小儿推拿的位置和手法都必须要正确哦。
延伸阅读:
如何判断新生儿发烧
下面提供父母几招辨别宝宝发烧的方法:
1.用触觉的方式,可发现宝宝的身体及额头温度比平常高。
2.以量体温的方式确知。如果宝宝体温超过摄氏37.8℃,即表示已发烧。
3.宝宝发烧时的外表特征:脸部潮红、嘴唇干热,并显现哭闹不安。
4.若已发烧一、二个小时,或因疾病引起之发烧,通常会影响宝宝食欲。
5.宝宝发烧后,其尿量较少且颜色较深。
新生儿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