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应提早出生,体质会比足月出生的新生儿弱,所以,新爸妈一定要加倍呵护。
一、早产儿身体器官护理
1、脑部不成熟:造成脑部发育比较缓慢,进而造成他智商较低,社交能力较差。由于脑部不成熟,也可能会造成大脑性麻痹(Cerebral Palsy ),影响智商。
2、肠部不成熟:如果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生长在肠部里的细菌会导致肠部破裂,然后细菌就会跑进宝宝身体的其他部份,这可能会造成宝宝离开人世。
3、肺部:容易感染与肺部有关的疾病,有些疾病甚至一生都摆脱不了。另外,他的呼吸也会出现问题,如在婴儿期会突然停止呼吸。
4、眼睛:眼膜出现问题,形成白内障。
5、皮肤:红肿、溃疡,问题比较少。
为了预防早产儿得病,日常的护理一定要做到百密无一疏。
二、早产儿日常护理方案
1、保温。室温在24℃~26℃,湿度在55%~65%,室内放一个可蒸发的水盆,空气干净清新。衣被要求软、暖、轻,在小包被外两侧放热水袋,对早产儿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移动。每4~6小时测体温一次,保持体温恒定在36℃~37℃。当早产儿有青紫或奶后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另外,早产儿的体位取平卧位,不用枕头。
2、各种维生素的补充。由于早产儿生长快,又储备不足,维生素A、B、C、E、K、钙、镁、锌、铜、铁等也都应分别在生后一周至两周开始补充,最好有母乳,初乳中各种人体必需的元素,蛋白质、脂肪酸、抗体的含量都高,正好适合快速生长的早产儿所需用。如母乳不足,则采用早产儿乳粉。
3、预防感染。早产儿室避免或不让闲杂人员入内。接触早产儿前任何人(母亲和医护人员)须洗净手。接触孩子时,大人的手应是暖和的,不要随意亲吻、触摸。早产儿的用品要消毒、要干净,桌面床面保持整洁。母亲或陪人感冒要戴口罩,如腹泻则务必勤洗手,或调换人员进行护理。
那么,早产儿的日常喂养需要注意什么呢?
三、早产儿的日常喂养准则
由于早产儿的消化功能非常不完善,奶中的脂肪含量不宜过高,所以除了母乳和专用配方奶粉,大众化的脱脂奶粉成了宝宝必要的营养来源。
早产的宝宝肾脏没有发育完善,如果奶的浓度过高,对宝宝的体重增长会带来影响。因为早产儿的体内含水量很高,一般新生儿的含水量占人体的70%,而早产儿达到了80%-85%,体内含水量高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容易脱水。如果奶水浓度太高,从小便中带出的水分也越多,即便吃得再多,也会从小便中溜走,体重增长也会非常缓慢。所以早产儿的奶水浓度应是2:1,即2份奶,1份水,相比较而言,新生儿的奶水浓度是3:1的比例。 早产宝宝的早期阶段就是按照2:1的比例吃,一直吃到满月(假如提早出生一个月,宝宝虽然已经2个月了,但真正月龄应以满月宝宝计算),然后再逐渐按照3:1的浓度给宝宝喂奶,逐渐过渡到吃全奶。
除了市面上卖的脱脂奶粉外,家庭也可以自制脱脂奶--将普通牛奶煮沸,去掉最上面一层奶油,用同样方法连煮三遍即可。
喂养提醒:半卧位慢喂
由于早产儿吞咽功能不完善,有时会发生吐奶及呼吸运动不协调现象,使奶逆流至咽喉部,再吸进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者会立即窒息致死。所以喂养时,最好使宝宝处于半卧位,奶嘴最好质地软,吸入孔大小适宜。如果发现溢奶,立即将宝宝俯卧或侧卧,让口中奶流出。对吸吮力很差的宝宝,可用小匙喂养,但需注意保持奶的温度,不可太凉。
按需给宝宝喂奶。宝宝吃得慢是早产儿的进食特点,妈妈要有耐心,而且吃奶时要给宝宝一个休息时间:吃一分钟后,让宝宝停下来休息一下,等十秒钟后再继续喂食,这样可减少吐奶的发生。
在护理早产儿的皮肤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不要暴力操作。
(2)晨晚间或便后护理臀部皮肤时,不要用洗后变硬的毛巾,应用柔软的婴儿用湿纸巾,因为湿纸巾中含有油脂成分,光滑不伤皮肤。
(3)粘贴电极片、血氧饱和度探头、温度探头及缠血压袖带都会对患儿皮肤造成损伤,应尽量减少粘贴频率。小于30周的患儿应不用电极片;使用血氧饱和度探头时应经常更换位置,以免压伤;测血压后要松开袖带,以免硌伤;粘贴胶布时,胶布要尽量小。
延伸阅读:
新生儿吐奶的原因
新生儿的胃部,从正面看是横躺着的,呈不稳定状态,同时贲门部位(胃部入口)还比较松。也就是说,大人吃饭时,当食物进入胃部后,贲门会通过收缩来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于婴儿的胃贲门部位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收缩,从而导致进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较容易地流回食道。另外,与大人相比,新生儿的喉头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们含乳头的方式比较笨拙,从而导致吃奶时空气容易与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当孩子打嗝或身体晃动时,吃进去的奶也就比较容易被吐出来了。
吃奶瓶的宝宝
如何避免孩子吐奶?吐奶后又该如何护理呢?
奶嘴孔如果过小,孩子就要用力吸吮,从而导致空气与奶汁被一起吸了进去,也容易引起吐奶;但如果奶嘴孔过大,孩子吸吮时就容易被呛着而引起剧烈的咳嗽。所以,在选择奶嘴时,我们要考虑到奶嘴孔大小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新生儿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 | ||